-
题名冬季北太平洋海气环流年代际异常的统计动力诊断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张东凌
吕庆平
张立凤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
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海洋水文气象中心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实验室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2-704,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956203
-
文摘
本文对冬季北太平洋大气和大洋环流做了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并分别讨论了第一、二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异常(SSTA)年代际变化(PDO、NPGO模态)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二模态对时间系数的分析显示,其与PDO、NPGO指数的相关性较高,且小波分析表明其分别具有明显的准22、12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与PDO、NPGO模态的周期相同;第一、二模态时间系数对北太平洋SSTA的回归分析表明,其回归系数场的空间分布分别与PDO、NPGO的十分接近。第一、二模态空间场中大气环流异常分别类似于海平面气压异常(SLPA)的AL、NPO模态,可分称其为AL、NPO的风场模;而大洋环流异常则分别相应于SSTA的PDO、NPGO模态,可称其为PDO、NPGO的流场模。由第一、二模态近表层流场异常得到的垂直运动空间分布分别与PDO、NPGO的空间结构相似,说明海洋上层海盆尺度大洋环流引起的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海温动力变化是形成PDO、NPGO的重要原因,而大洋环流异常扮演着中介角色。
-
关键词
海气环流异常
年代际变化
复EOF分析
PDO模态
NPGO模态
-
Keywords
Coupled circulation of atmosphere and ocean
Decadal variations
Complex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
-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长江中下游入梅指数及早晚梅年的海气背景特征
被引量:27
- 2
-
-
作者
竺夏英
何金海
吴志伟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
基金
上海市气象局“副热带季风研究及预报技术开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05022
+1 种基金
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200508
中国气象局热带季风重点开放实验室资助
-
文摘
利用1957-2001年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和116站入梅日期资料,定义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入梅指数,以定量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入梅的早晚,再结合ERA-40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分别研究了早、晚梅年同期(6~7月份)和前期(前一年12月份至当年5月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及海温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早梅年同期,200hPa南亚高压偏北,印度北部、孟加拉湾-印度尼西亚-副热带太平洋地区上空的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偏强,晚梅年则相反。前期1月份北太平洋涛动及4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对流与当年入梅早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早梅年,1月份北太平洋涛动偏弱,4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对流活跃;晚梅年,1月份北太平洋涛动偏强,4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对流偏弱。此外,从前期海温场来看,早梅年,1~4月份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海温偏低,低纬地区海温偏高,呈南北偶极子分布状态,2月份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域及北半球冬、春季环澳大利亚海域海温明显偏高,晚梅年情况正好相反。以上这些前期信号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关键词
入梅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海气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
Keywords
the Meiyu onse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ocean- atmospheric singularities,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