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海气相互作用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宇 郝鹏 +3 位作者 叶灿 成泽毅 李爽 宋金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82,共20页
海洋和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及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筛选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 海洋和大气是地球气候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及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工具,筛选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文献,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时间序列图谱、突现网络图谱以及文献的发文国家和机构分布,对1981-2021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本研究还选取了2001-2021年的国际文献,对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在海气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均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深入探讨,着重研究了大气和海洋的基本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多种因素,目前研究重点转向了极端天气系统的预测及其运行机制。从研究机构和国家分布来看,高校与政府机构是主要的研究主体,国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较为紧密。研究关键方向和方法,从宏观层面的基础研究转向更为深入的海气通量和大尺度过程研究。这一转变反映了国际海洋发展战略的调整,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VOSviewer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相互作用在模式FGOALS-g3模拟东亚夏季风及其对前冬El Niño响应中的贡献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天 郭准 +4 位作者 周天军 胡帅 陈晓龙 何林强 巫明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03,共17页
本文基于观测、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最新版本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3,探究了海气相互作用在模拟东亚夏季风及其对前冬El Niño响应中的贡献。大气环流模式(AGCM... 本文基于观测、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最新版本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3,探究了海气相互作用在模拟东亚夏季风及其对前冬El Niño响应中的贡献。大气环流模式(AGCM)模拟的气候态夏季风雨带偏东,东亚季风区表现为干偏差,耦合模式(CGCM)虽模拟出了夏季风雨带的位置,但降水仍偏弱。AGCM由于缺乏海气耦合过程,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模拟过强,使得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东、南中国海季风槽偏东,造成东亚夏季风雨带偏东;东亚陆地区域水汽偏少,也是降水干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两项可以解释70%以上的干偏差。在考虑海气相互作用后,西北太平洋的降水正异常减弱了局地海表温度,因此CGCM显著改进了副高以及南中国海季风槽偏东等偏差,使得夏季风雨带位置得到改进,季风区降水干偏差减小了36%,但由于水汽偏少,水汽纬向输送偏少,东亚季风区仍维持着显著的干偏差。另一方面,对前冬El Niño的响应,CGCM能够再现El Niño衰减年夏季印度—西太平洋电容器效应(IPOC机制)对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维持作用及偶极型分布的降水异常。而AGCM中夏季西北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周围海域对流对于海温的响应过于敏感,一方面西北太平洋局地暖异常造成的对流质量输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WNPAC的建立,另一方面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周围海域过强的上升异常,通过局地环流,抑制了其南侧印度洋的对流异常,导致无法模拟出IPOC机制对衰减年夏季WNPAC的维持作用。因此,缺乏海气耦合过程是AGCM不能模拟出东亚夏季风对前冬El Niño滞后响应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OALS-g3 模式 东亚夏季风 海气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 气候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研究的海气耦合模式:以对我国三个环流型模式(CGCMs)的评估为例
3
作者 张荣华 尹露莹 +9 位作者 高川 王宏娜 刘思颖 智海 陈林 康贤彪 俞永强 宋振亚 吴统文 吴方华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501,共27页
基于数理方程的海气耦合模式是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有效工具。由于ENSO模拟性能强烈地依赖于模式的构建及海气过程的表征,目前已发展了各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海气耦合模式,包括中间型耦合模式... 基于数理方程的海气耦合模式是研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有效工具。由于ENSO模拟性能强烈地依赖于模式的构建及海气过程的表征,目前已发展了各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海气耦合模式,包括中间型耦合模式(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s,ICMs)、混合型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s,HCMs)和完整的环流型耦合模式等。其中最为复杂的是基于原始方程组的海气耦合环流模式(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CGCMs),它们均由描述大气和海水运动的大气环流模式(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AGCMs)和海洋环流模式(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OGCMs)所组成,包含了广泛而尽可能详尽的物理过程及参数化方案;采用全变量(一个状态变量可分为气候态部分和年际异常部分)和海气间的完全耦合。早期发展的CGCM常常会出现气候漂移现象,对气候平均态和ENSO模拟等会出现较大的模式误差,为此需要采用通量修正(flux corrections)等方法,以减小平均态模拟的系统性误差;这类模式不仅对计算资源有更高的要求,其调试与优化也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当前使用的CGCMs已经能够真实地再现与ENSO相关的海气变量年际异常的时空结构及演变,这些在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第6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拟中已得到清晰体现上。目前我国不同科研机构和业务单位已发展了CGCMs,其中较为成熟和广泛应用并有大量成果公开发表的CGCMs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等所研发的CGCM系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这些CGCMs无须进行偏差或通量校正已能成功地应用于气候模拟、预测和预估等,展现了其对气候平均态和多尺度气候变率等方面数值模拟的良好性能。例如,这些CGCMs对ENSO现象的表征能力已有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已广泛应用于ENSO模拟和预测应用之中。然而,目前基于CGCMs对ENSO的数值模拟和预测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模式间差异性。本文将评估这些CGCMs对ENSO模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CGCMs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这些分析和评估为未来ENSO数值模拟和预测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气相互作用 耦合环流模式(CGCMs) ENSO模拟性能 模拟偏差和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被引量:37
4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2 位作者 宇婧婧 竺夏英 任荣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0-740,共21页
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研究的若干动力学进展,阐明夏季副热带"四叶型"LOS-ECOD加热分布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揭示了"四叶型"加热形成的物理基础,并进一步阐明... 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研究的若干动力学进展,阐明夏季副热带"四叶型"LOS-ECOD加热分布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揭示了"四叶型"加热形成的物理基础,并进一步阐明"四叶型"加热拼图及其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联系。文章还回顾了关于副热带高压中短期变异的动力研究的最新进展。给出了影响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副热带高压三维结构的空间分布型;指出东西风带扰动的传播和高/低纬扰动的正压发展是影响副热带高压变异和中国夏季降水的一种可能机制,最后证明青藏高原夏季的强加热能激发纬向非对称不稳定发展,产生南亚高压的东/西部型双模态及准双周振荡。还证明初夏低纬的强对流降水/台风也能激发纬向非对称不稳定发展,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和中国淮河流域的持续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调控 海气相互作用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事件 被引量:37
5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蔡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分析了热带温跃层上海温距平资料后指出 ,在印度洋东西方向的海温距平分布呈现出距平符号相反的偶极子现象 ,在大气中的纬圈环流即Walker环流上也呈现出与海温距平相协调的或匹配的上升和下沉分支 (距平意义下 )分布。这一分析表明 。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气相互作用 温跃层 海温距平分布 偶极子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吴迪生 詹进源 +7 位作者 林晓能 张俊峰 陈惠君 何一金 宋萍萍 蔡扬 王祖渊 邓文珍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16,共7页
根据南海中部海域环境资源综合调查等实测资料,讨论了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节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海洋主要对大气加热,海洋是热源;春、夏季节海洋主要是吸收热量,即大气对海洋加热.秋、冬季节海气... 根据南海中部海域环境资源综合调查等实测资料,讨论了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节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海洋主要对大气加热,海洋是热源;春、夏季节海洋主要是吸收热量,即大气对海洋加热.秋、冬季节海气热量交换比常年加强(减弱)时,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减少).比较广东降水与南海风场(V分量)及西沙SST时空演变规律发现,南海秋、冬季节北风比常年加强时,翌年广东降水偏少,秋、冬季节南海北风减弱南风比常年加强时,翌年广东降水偏多.西沙SST秋、冬季节持续增暖(变冷)时,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偏少),西沙SST持续增暖(变冷)趋势比广东前汛期偏涝(偏旱)趋势早5个月左右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气相互作用 广东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特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殷永红 史历 倪允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5-371,共17页
利用1979年1月~1998年12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向外长波辐射(OLR)和 1000 hPa纬向风速等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对近 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及相关的环流特征量... 利用1979年1月~1998年12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向外长波辐射(OLR)和 1000 hPa纬向风速等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对近 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及相关的环流特征量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热带印度洋的内部耦合动力特征模态─偶极子模的强度,存在着年代间的差异,80年代偏弱,90年代偏强。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80年代热带印度洋的SSTA主要是对太平洋ENSO的响应,90年代太平洋ENSO的异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印度洋偶极子模态异常活跃影响的结果。从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的角度,找出了90年代后ZC耦合模式对ENSO事件预报失败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海气相互作用 ENSO 厄尔尼诺事件 海表温度 SST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输送的异常及其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谷德军 王东晓 袁金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39,共10页
以128.5°E为界,沿27°N,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输送可以分成呈明显负相关的东、西2段。西段(即黑潮)主要参与副热带环流(STG)和经向环流(STC);东段主要参与日本东南的反气旋式涡旋再回流。从气候态来看,西段输送在7、8月份最大,3月... 以128.5°E为界,沿27°N,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输送可以分成呈明显负相关的东、西2段。西段(即黑潮)主要参与副热带环流(STG)和经向环流(STC);东段主要参与日本东南的反气旋式涡旋再回流。从气候态来看,西段输送在7、8月份最大,3月份次大;东段输送在6—8月份最小,其它月份比较接近;整体结果表现为全年有2个接近的极大值,分别是3、4月份和7、8月份。从年序列来看,西段输送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次明显的突变;而东段在1955年突然减小,在1963年突然增大。小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振荡周期都随时间变化。西段输送时间序列的20a左右周期振荡在1976年以前非常明显,9a左右周期振荡在1985年以后比较显著;东段输送的13a左右周期在1976年以前显著,1985年以后的主要振荡周期从7a逐渐减小到3a左右。奇异谱分析表明,西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45%,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13.6%;东段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占总方差的24.3%,年际变化占总方差的32.3%。黑潮输送异常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ENSO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一个可能的过程是,PDO超前于黑潮输送异常;异常的黑潮输送通过改变北太平洋中部的SST梯度引起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调制ENSO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黑潮输送异常滞后于PDO和ENSO变化,且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输送异常 海气相互作用 小波变换 奇异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Ⅰ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周天军 宇如聪 +1 位作者 郜永祺 Helge Drange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共17页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中心位于副极地大洋、中纬度大洋的西部以及热带海域,耦合模式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与三核型SST异常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型表现为北大西洋涛动,具有显著的正压结构。上述异常型主要发生在年际尺度,具有3—4年的谱峰;在次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谱峰。分析表明,模式中三核型SST异常的产生,主要来自大气的强迫,NAO增强,中纬度大洋上的西风减弱,海洋感热和潜热通量损失减少,中纬度大洋得到的净热通量增加,导致SST出现正距平;在包括Labrador海在内的副极地大洋,NAO增强、冰岛低压加深,气旋性环流增强,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吹过洋面,海气温差加大,大洋的感热通量损失增加,SST降低。热带地区东风的增强,也是导致那里SST降低的重要机制。三核型SST异常对大气的反馈作用较弱,文中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影响到北大西洋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年际气候变率 海气耦合模式 局地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静 费建芳 +1 位作者 蒋国荣 肖晶 《海洋预报》 2008年第1期56-64,共9页
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形成和发展影响的研究情况。海表温度(SST)和海洋飞沫(sea spray)蒸发对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机制和程度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是研... 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形成和发展影响的研究情况。海表温度(SST)和海洋飞沫(sea spray)蒸发对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机制和程度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利用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是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影响的一个有效方法。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旨在推动建立适合我国海域用于热带气旋模拟和预报的海气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热带气旋 海气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 被引量:5
11
作者 郝赛 毛江玉 吴国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9-768,共10页
利用NCEP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CFSR)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西太平洋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揭示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初始涡旋生成的影响。分析表明,"蒲公英"的初始涡旋最早于8月20... 利用NCEP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CFSR)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西太平洋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揭示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初始涡旋生成的影响。分析表明,"蒲公英"的初始涡旋最早于8月20日00时出现在吕宋岛以东的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偏东风受到吕宋岛地形强迫可能是初始扰动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初始涡旋生成阶段,南海海域盛行较强的东南风,因风应力造成的Ekman输送导致南海中东部较暖海水流向吕宋岛附近,使得局地海温升高,自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增大。异常感热加热使其上空低层气压下降,近地层出现上升运动。但根据热力适应理论,感热加热随高度减小制造的低层负涡度不利于初始涡旋在异常感热加热区上空向高空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感热加热区东侧因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强迫出上升运动。该上升运动引起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得最大加热中心出现在对流层中层。于是,在对流层中低层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增加,制造正的相对涡度,使得初始涡旋在感热加热区的东侧生成,继而在对流层中低层增强。因此在初始涡旋增强阶段,凝结潜热加热及其对涡度的制造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海气相互作用 初始涡旋 感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耀初 周明煜 秦曾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9,共19页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资料与历史调查资料对黄海、东海海域黄海冷水团 ,长江冲淡水 ,黄海沿岸流 ,台湾暖流 ,黑潮及其两侧冷、暖涡等进行了水文分析 ,并采用了改进逆方法 ,P矢量方法 ,三维海流诊断、半诊断模式与预报模式 ,MOM2模式等 ,计算了 1 999年 6月与历史资料调查期间黄海、东海海域环流 ,结合锚碇测流与ADCP测流等的实际观测 ,揭示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时空变化 ,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指出这些流系的相互作用对入海气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 2 )计算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流速与流量分布等 .( 3)阐明了气旋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反应 .( 4 )在 1 999年 6月海上调查时期观测发现 ,在气旋中心区等存在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出现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海域分别位于黑潮以西、温度相对低的气旋涡区域 ,黄海沿岸水向东南方向流动 ,然后作气旋式弯曲处 ,济州岛西南冷的、气旋涡区海域等 .而观测发现 ,在黑潮区以及黑潮核心以东暖涡区出现的高的、正的感热与潜热通量 ,明显地与黑潮与暖涡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 气旋发展过程 爆发性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1998-2002) 被引量:3
13
作者 蒲书箴 赵进平 +2 位作者 于卫东 赵永平 杨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概述了近4a年来(1998年7月—2002年7月)中国在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现场观测和海洋考察;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与季风有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概述了近4a年来(1998年7月—2002年7月)中国在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现场观测和海洋考察;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与季风有关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和全球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对上述第二和第三个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准备和组织这篇短文时,大量参考文献集中在热带太平洋区域,诸如:ENSO过程及其动力学和对气候影响。参考文献也涉及到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现象,例如:季节内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十年际变化等。它们反映了近4a来,从后TOGA时代至CLIVAR的当代重大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不同时空尺度 海气变化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联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邓北胜 刘海涛 丑纪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7-363,共7页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揭示的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的下沉运动更强,范围更宽。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把垂直速度分解为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两部分,纬向分量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而经向分量表现为上升运动,垂直速度的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相互抵消了一部分,综合的结果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在热带地区,垂直速度ω*的纬向分量ωW要大于其经向分量ωH,ωW反映了ω*的主要特征;在分析垂直运动方面,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垂直速度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候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三维分解 ENSO事件 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齿轮式”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建秋 任保华 +1 位作者 李根 杨成昀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3-860,共8页
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最新发布的海气热通量和相关气象场、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和表面风场等数据,研究了暖池区域(144~154°E,1~6°N)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并探讨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采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最新发布的海气热通量和相关气象场、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和表面风场等数据,研究了暖池区域(144~154°E,1~6°N)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的季节依赖性,并探讨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外强迫。结果表明,暖池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在3月显著表现为受ENSO影响的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在6月则显著表现为以局地作用为主的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当海洋强迫大气占主导时,海温趋势(dSST/dt)的年际变化的数值小于海温;而当大气反馈海洋占主导时,海温趋势的年际变化数值大于海温。ENSO会减弱暖池区域3月海洋对大气的强迫,而6月大气对海洋的反馈受ENSO影响不大;去除印度洋偶极子(IOD)影响后海气关系基本维持不变。3月ENSO通过增强暖池上空的对流,减少短波入射,从而使海温呈降低趋势,减弱海洋对大气的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气相互作用 回归分析 暖池 海温 向外长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和热带外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李泓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5,共7页
比较分析了热带和热带外太平洋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海气系统异常的方差构成中,北太平洋区域以年代际异常为主,热带太平洋区域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相当;表(浅)层海洋与大气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同一季节、区域是一致的,且20世纪7... 比较分析了热带和热带外太平洋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海气系统异常的方差构成中,北太平洋区域以年代际异常为主,热带太平洋区域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相当;表(浅)层海洋与大气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同一季节、区域是一致的,且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均发生由低模态向高模态的转变;北太平洋区域的7月与此不同,这与该季节近表层海温层结稳定有关;年际尺度的海、气异常与ENSO有关,且以热带太平洋区域1月最典型,7月次之,北太平洋区域1月再次之,7月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气相互作用 年际和年代际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浅层海温时空特征及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郑秀云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采用 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相似、相关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北太平洋浅层海温 (ST)层际间时空结构的差异 ,据此对浅层海温场进行分层 ,并研究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相互作用。... 采用 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相似、相关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北太平洋浅层海温 (ST)层际间时空结构的差异 ,据此对浅层海温场进行分层 ,并研究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浅层海温距平场第 1模态及其时间系数基本上反映了该海区浅层海温场的时空特征。1月浅层海温场可划分为两层 ,7月可划分为 4层 ,说明 7月的浅层海温分布较 1月复杂。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时域特征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正负值转变主要发生在中后期。海气相互作用分析表明 ,当北太平洋中部 ST持续偏高时 ,相应的 1(7)月阿留申低压 (北太平洋副高 )偏弱 ,位置偏西 ,其西侧冬 (夏 )季风偏弱 ;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 合成分析 北太平洋 海温场 海气相互作用 诊断分析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气相互作用关键区及区内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卫青 钱永甫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33,共11页
利用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近地面的风、气温、湿度资料,以及海表感热和潜热资料,在综合分析海温和气象要素变化的基础上,确定了7个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并运用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各关键海区上空气象要素场与海温的时滞相... 利用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近地面的风、气温、湿度资料,以及海表感热和潜热资料,在综合分析海温和气象要素变化的基础上,确定了7个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并运用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各关键海区上空气象要素场与海温的时滞相关,以揭示不同关键海区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同。分析表明:不同海区海气热力相互作用较强,海温与气温比湿有较好的互代性,特别是中东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海区。动力作用对海温的影响各海区差异较大,中西太平洋海区的动力影响可能更关键。在感热潜热与海温的相关中,东西太平洋海区和西北太平洋及南印度洋两个季风区都较关键。通过分析各海区海温和各气象要素相邻月的持续相关概率,进一步了解了哪些要素、哪些区在哪些时段其异常持续性好,或异常持续性容易发生破坏,这不仅对做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讨论海气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海区 海气相互作用 时滞相关 异常持续性 海温 相关分析 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不稳定波对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鲜艳 胡博 +1 位作者 木本昌秀 李维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 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进行分析,表明赤道不稳定波产生指向赤道的热通量,从而部分抵消了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由Ekman辐散和温度平流导致的强冷却效应,维持热带地区的热量平衡。其对赤道冷舌区的增暖作用可以消除和减弱气候模式中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的系统性冷偏差,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对气候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潜在贡献。赤道不稳定波还可以改变赤道海洋上空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导致近地层强的风场辐合辐散,并进一步影响大气混合层的温度、风场等气象要素。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赤道不稳定波对大气强迫产生二次响应,改变赤道上空逆温层的垂直位移和逆温强度。研究赤道不稳定波对热带海洋气候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不稳定波 热带东太平洋热量输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爱兰 LI Tim +2 位作者 李春晖 梁建茵 LUO Jing-Jia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73,共12页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赤道外西传波和印度洋北传波以准2 a为显著振荡周期,赤道东传波、南海北传波和西太平洋北传波则都包含准2 a和准5 a两种周期,南海北传波是5种指数中惟一以准5 a为最主要周期振荡的模态。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指数准2 a振荡、准5 a振荡既有加强作用,也有削弱作用。各海区比较而言,对赤道东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南海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西太平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赤道外西传波准2 a振荡、西太平洋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印度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 海气相互作用 准2a振荡 准5a振荡 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