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烟熏剂对设施蔬菜上烟粉虱及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毒力测定
1
作者 张鑫 王文卿 +2 位作者 靳改龙 张祥 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69-1474,共6页
【目的】比较烟熏剂对MED烟粉虱隐种及其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毒力,为推广烟熏剂的使用及对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熏蒸和温室大棚熏蒸法进行毒力测定。【结果】两种烟熏剂对海氏... 【目的】比较烟熏剂对MED烟粉虱隐种及其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毒力,为推广烟熏剂的使用及对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模拟熏蒸和温室大棚熏蒸法进行毒力测定。【结果】两种烟熏剂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毒力显著高于对MED烟粉虱隐种的毒力,但两种药剂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实验所用的两种方法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温室熏蒸实验得出海氏桨角蚜小蜂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达到了100%。【结论】烟熏剂对MED烟粉虱隐种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均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不利于对烟粉虱的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保护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烟熏剂 海氏小蜂 MED烟粉虱隐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蜂密度对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控制烟粉虱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邱宝利 任顺祥 +1 位作者 林莉 王兴民 《华东昆虫学报》 2004年第2期27-30,共4页
研究了不同放蜂密度对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 .控制烟粉虱种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按 1头、2头、3头、5头雌蜂 /株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 ,3周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 2 4 .13、18.5 1、12 .4 1和 8.0 6 ,随着放蜂密度的... 研究了不同放蜂密度对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 .控制烟粉虱种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按 1头、2头、3头、5头雌蜂 /株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 ,3周后烟粉虱种群的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 2 4 .13、18.5 1、12 .4 1和 8.0 6 ,随着放蜂密度的增加 ,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逐渐减小 ,蚜小蜂寄生对烟粉虱种群增长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80 5 1、0 .6 176、0 .4 14 1和 0 .2 6 89。研究表明在生产中以 3头或 5头雌蜂 /株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小蜂 放蜂密度 害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烟粉虱寄主植物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匡炜 杨念婉 +1 位作者 万方浩 袁哲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1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小蜂 烟粉虱 生物防治 发育历期 繁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邵家斌 刘树生 +1 位作者 余元钊 刘银泉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7,共5页
本文报道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在室内对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和取食情况,并比较了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功能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寄生率和致死率可分别... 本文报道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在室内对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和取食情况,并比较了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功能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寄生率和致死率可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可达40头烟粉虱若虫。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II型,随寄主密度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和致死数量均增加直至达到每日最大致死数量,而寄生率和致死率则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小蜂 烟粉虱 功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Q隐种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取食和寄生选择 被引量:10
5
作者 戴鹏 刘林州 +3 位作者 臧连生 张俊杰 阮长春 万方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5,共6页
许多粉虱寄生蜂雌蜂对粉虱若虫的攻击方式不仅是寄生,而且还能取食。本文以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作为测试寄生蜂,Q隐种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作为寄主,在非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调查了寄生蜂对寄主的取食和寄生选择性。研... 许多粉虱寄生蜂雌蜂对粉虱若虫的攻击方式不仅是寄生,而且还能取食。本文以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作为测试寄生蜂,Q隐种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作为寄主,在非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调查了寄生蜂对寄主的取食和寄生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非选择试验条件下,海氏桨角蚜小蜂48 h内取食1~4龄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和4.4、3.7、2.8、2.3头,寄生1~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22.1、27.5、25.4、16.5头,但不能寄生各龄期温室白粉虱若虫;而在选择试验条件下,寄生蜂取食1~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同龄期温室白粉虱若虫数量的1.8、2.6、2.5、1.5倍。说明寄生蜂的取食寄主能力明显受寄主种类和龄期的影响。海氏桨角蚜小蜂更适合用来防治烟粉虱,但不适于防治温室白粉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温室白粉虱 小蜂 取食寄主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 被引量:8
6
作者 冀禄禄 杨念婉 +1 位作者 万方浩 李照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7,共5页
首次对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Rose)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两种小蜂的卵巢均由6条卵巢管构成,雌蜂羽化后卵巢内有部分成熟卵,而羽... 首次对烟粉虱的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Rose)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两种小蜂的卵巢均由6条卵巢管构成,雌蜂羽化后卵巢内有部分成熟卵,而羽化后24 h的成熟卵量较羽化后6 h有所增加,两种寄生蜂均是同步卵(synovigenic)类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羽化6 h和24 h后体内成熟卵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浅黄恩蚜小蜂,这与海氏桨角蚜小蜂24 h雌蜂的寄生量显著高于浅黄恩蚜小蜂,而寄主取食量却低于浅黄恩蚜小蜂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小蜂 浅黄恩小蜂 烟粉虱 卵巢结构 同步卵寄生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Q”烟粉虱的取食和寄生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戴鹏 阮长春 +1 位作者 臧连生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1期9-13,共5页
【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 【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的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Q"烟粉虱若虫的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的"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蚜小蜂取食和寄生。在48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的趋势;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的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4和27.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1头),而寄生4龄粉虱的数量最低(16.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对"Q"烟粉虱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的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海氏小蜂 取食寄主行为 寄主选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氏桨角蚜小蜂室内繁育技术初步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刚 都林娜 +2 位作者 陈文华 陈友 许方程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647-651,共5页
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进行探索,初步建成了海氏桨角蚜小蜂的规模化生产体系。该生产流程由清洁苗生产室、烟粉虱(Bemisia tabaci)饲养及接种室、粉虱若虫培育室、接蜂室4个部分组成。同时通过室内饲养明确海氏桨角... 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进行探索,初步建成了海氏桨角蚜小蜂的规模化生产体系。该生产流程由清洁苗生产室、烟粉虱(Bemisia tabaci)饲养及接种室、粉虱若虫培育室、接蜂室4个部分组成。同时通过室内饲养明确海氏桨角蚜小蜂有效产量,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繁育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120 m2四室规模化饲养的条件下,生产能力达到年产480万头,初步实现规模化工厂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四室繁蜂法 规模化生产 产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多次交配行为及繁殖效益 被引量:6
9
作者 满孝明 KHANZADA Shagufta Rani +3 位作者 张桂芬 刘万学 万方浩 杨念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4-879,共6页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了解寄生蜂的交配行为有利于完善其规模化繁殖技术。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首次交配及再次交配、配偶选择等行为学观察,以及多次交配对雌蜂繁殖量影响的生物学试...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了解寄生蜂的交配行为有利于完善其规模化繁殖技术。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首次交配及再次交配、配偶选择等行为学观察,以及多次交配对雌蜂繁殖量影响的生物学试验,明确了该蜂的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雌蜂在整个生活史中未观察到再次交配;雄蜂可在首次交配后迅速进行再次交配,首次交配后1 h内的再次交配率为83.3%,62.5%的个体可在2 h内完成第3次交配,再次交配的行为持续时间显著低于首次交配;雄蜂的交配次数对自身寿命及其配偶的寄生量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配偶选择中,处女蜂倾向于接受有交配经历的雄蜂,多头雄蜂间存在竞争行为进而干扰交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海氏小蜂 多次交配 性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感染双生病毒对叶毛密度和海氏桨角蚜小蜂搜寻行为及适合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潘登 王岚岚 +2 位作者 刘树生 李元喜 刘银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4-651,共8页
植物病毒可通过影响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从而对媒介昆虫和寄生性天敌产生作用。然而,在植物-媒介昆虫-寄生蜂三营养级关系研究中有关植物病毒的影响很少被考虑。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番茄植株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植物病毒可通过影响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从而对媒介昆虫和寄生性天敌产生作用。然而,在植物-媒介昆虫-寄生蜂三营养级关系研究中有关植物病毒的影响很少被考虑。本研究测定和分析了番茄植株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后叶毛密度的变化及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重要寄生性天敌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Zolnerowich and Rose行为与适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携带TYLCV病毒番茄植株叶毛密度显著增加,为健康植株叶毛密度的1.8倍。海氏桨角蚜小蜂在带毒植株叶片上的寄主处置时间和寄主块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其在健康植株叶片上的时间,分别为其2倍和1.5倍,但寄生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及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首次报道了双生病毒侵染可引起叶毛密度的增加,对理解植物-双生病毒-烟粉虱-寄生蜂四方关系提供了新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烟粉虱 海氏小蜂 寄主块停留时间 叶片表面特征 叶毛密度 植物-病毒-媒介昆虫-天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杀虫剂对烟粉虱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梦然 黄玉翠 +3 位作者 冯雪莹 高占林 徐海云 李耀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5-751,共7页
为评价噻虫嗪、阿维菌素和氟啶虫胺腈对烟粉虱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安全性,采用琼脂保湿浸叶法分别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烟粉虱成虫和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蜂的室内毒力以及对海氏桨角蚜小蜂蛹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评价噻虫嗪、阿维菌素和氟啶虫胺腈对烟粉虱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的安全性,采用琼脂保湿浸叶法分别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烟粉虱成虫和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蜂的室内毒力以及对海氏桨角蚜小蜂蛹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嗪、阿维菌素和氟啶虫胺腈对烟粉虱的LC_(50)分别为453.76 mg/L、2.00 mg/L和29.47 mg/L,对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蜂的LC_(50)分别为0.23 mg/L、1.07 mg/L和0.64 mg/L。通过风险系数评估,表明阿维菌素对海氏桨角蚜小蜂成蜂安全,而噻虫嗪和氟啶虫胺腈对该蜂成蜂具有轻微到中度毒性。3种杀虫剂在烟粉虱和寄生蜂之间的选择性毒力指数表明噻虫嗪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负向选择性最强,其次是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最弱。3种杀虫剂均可显著降低海氏桨角蚜小蜂蛹的羽化率,对蛹的毒性为轻微有害,风险等级为2级。本研究结果将为烟粉虱综合治理中协调使用寄生蜂和化学药剂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海氏小蜂 杀虫剂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Ⅰ基因序列和杂交实验分析鉴定桨角蚜小蜂属的本地种群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毅波 杨念婉 +2 位作者 张桂芬 王进军 万方浩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桨角蚜小蜂体型小,个体差异小,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海氏桨角蚜小蜂,古桥桨角蚜小蜂及两个本地桨角蚜小蜂未知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 桨角蚜小蜂体型小,个体差异小,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海氏桨角蚜小蜂,古桥桨角蚜小蜂及两个本地桨角蚜小蜂未知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gene,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分析和相似种种间杂交方法,鉴定了桨角蚜小蜂属的两个本地种群(河北廊坊和新疆吐鲁番种群)。通过对靶标片段剪辑序列的测序及比对分析,以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进而利用种群间杂交手段分析相似种间生殖隔离情况。结果显示:桨角蚜小蜂廊坊种群与古桥桨角蚜小蜂聚为一支,两者的种群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9和0.0173,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11;桨角蚜小蜂新疆种群和海氏桨角蚜小蜂聚为一支,两者的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3和0.000,种间遗传距离0.024,进一步的种间杂交试验表明,新疆种群与海氏桨角蚜小蜂间无生殖隔离现象,证明两种群属于同一物种。桨角蚜小蜂属新疆吐鲁番种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结合COⅠ基因序列分析和种间杂交试验来共同鉴定未知桨角蚜小蜂不仅可以提高鉴定准确度,更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分子鉴定手段可能存在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小蜂 分子鉴定 种间杂交 生殖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桥桨角蚜小蜂与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及形态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秋 党芳 +2 位作者 何瞻 任顺祥 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84,共5页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 2种优势寄生蜂古桥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furuhashii和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及个体大小.【方法】利用解剖与显微拍照技术比较了2种蚜小蜂的胚后发育过程、个...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 2种优势寄生蜂古桥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furuhashii和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及个体大小.【方法】利用解剖与显微拍照技术比较了2种蚜小蜂的胚后发育过程、个体形态及大小.【结果和结论】2种蚜小蜂的发育世代均经历卵、1~3龄幼虫、预蛹、蛹与成虫7个发育阶段.在相同条件下,古桥桨角蚜小蜂的世代发育历期(15.9d)要长于双斑恩蚜小蜂(14.4d);随着发育龄期的增加,2种蚜小蜂的体长、体宽、头长与头宽都不断增加,但古桥桨角蚜小蜂各个虫态的体长、体宽、头长及头宽均明显大于双斑恩蚜小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双斑恩小蜂 古桥小蜂 个体发育 形态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氏瘤粉虱重要天敌——桨角蚜小蜂的发育速率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琼华 黄建 +1 位作者 尤民生 傅建炜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4,共3页
利用桨角蚜小蜂在 5个不同恒温下的发育速率试验数据 ,分析比较了 3种模型 (线性日度模型、L ogis-tic模型、王氏模型 )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整个温区内 ,Logistic模型和王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且王氏模型的拟合度高于 L ogistic模型 ... 利用桨角蚜小蜂在 5个不同恒温下的发育速率试验数据 ,分析比较了 3种模型 (线性日度模型、L ogis-tic模型、王氏模型 )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整个温区内 ,Logistic模型和王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且王氏模型的拟合度高于 L ogistic模型 ,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发育速率 模型 温度 高氏瘤粉虱 茉莉花害虫 天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桨角蚜小蜂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琼华 黄建 +1 位作者 占志雄 尤民生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2期23-25,共3页
通过观察 5个不同恒温条件 (15℃± 1.0℃ ,2 0℃± 1.0℃ ,2 5℃± 1.0℃ ,30℃± 1.0℃ ,35℃± 1.0℃ )下桨角蚜小蜂生长发育情况 ,确定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 ,计算桨角蚜小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 通过观察 5个不同恒温条件 (15℃± 1.0℃ ,2 0℃± 1.0℃ ,2 5℃± 1.0℃ ,30℃± 1.0℃ ,35℃± 1.0℃ )下桨角蚜小蜂生长发育情况 ,确定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 ,计算桨角蚜小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 ,卵、幼虫、蛹、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5℃和 4 0 .4日度、 10 .3℃和 86 .9日度、 7.0℃和 78.8日度、 9.5℃和 2 30 .5日度 ,并建立历期预测式 ,得出理论上桨角蚜小蜂一年发生 6 .9代 ,与田间实际发生代数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茉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桨角蚜小蜂在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美娟 何晓庆 +1 位作者 刘冬 王玉波 《河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59-62,共4页
为了了解在室外自然温度条件下桨角蚜小蜂的最佳释放时机和释放量,为其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寄生在棉花上的B型烟粉虱为寄主,在6月初~10月中旬室外自然温度条件下,调查了不同时期桨角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寄生率和羽化率。结果... 为了了解在室外自然温度条件下桨角蚜小蜂的最佳释放时机和释放量,为其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寄生在棉花上的B型烟粉虱为寄主,在6月初~10月中旬室外自然温度条件下,调查了不同时期桨角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寄生率和羽化率。结果表明:7月中下旬温度最高,此时日平均最高温度33.69℃、最低温度23.88℃,桨角蚜小蜂发育历期最短仅为13.72 d,寄生率为34.86%但与最高值差异不显著,羽化率最高达到了95.74%;10月中上旬温度最低,此时日平均最高温度22.67℃、最低温度11.67℃,桨角蚜小蜂发育历期最长达到了24.90 d,寄生率和羽化率最低分别为19.70%和79.99%。6月初~10月中旬,随着温度的升高,桨角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变短,寄生率和羽化率升高;反之,该蜂的发育历期变长,寄生率和羽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自然温度 发育历期 寄生率 羽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棉套作田烟粉虱及优势寄生蜂桨角蚜小蜂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 买合甫皮古丽.阿不力米提 +3 位作者 热孜万古丽.加马力 张燕南 李京 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42-1849,共8页
【目的】研究吐鲁番枣棉套作田烟粉虱及优势寄生蜂桨角蚜小蜂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日温度变化特点,分别在早晨(08:00am)、中午(14:00 pm)和黄昏(19:00 pm)3个时间段调查。【结果】早晨08:00 am平均温度较低时,烟粉虱成... 【目的】研究吐鲁番枣棉套作田烟粉虱及优势寄生蜂桨角蚜小蜂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日温度变化特点,分别在早晨(08:00am)、中午(14:00 pm)和黄昏(19:00 pm)3个时间段调查。【结果】早晨08:00 am平均温度较低时,烟粉虱成虫数量均表现出的分布特征,但在多数调查点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中午14:00 pm和黄昏平均温度较高时,为适应严酷的高温、干旱气候条件,烟粉虱成虫表现出向下部叶片转移的现象。在早晨(08:00am)温度较低时,棉花上桨角蚜小蜂平均虫口数量最低,而在中午14:00 pm平均温度较高时,成蜂数量升高。枣棉套作田棉花上烟粉虱若虫及被桨角蚜小蜂寄生的若虫的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规律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均为中部>下部≥上部,中部是烟粉虱若虫喜居的部位。【结论】研究调查的棉田在温室的顺风向位置,同时,由于枣棉套作田枣树的防风作用,烟粉虱成虫表现为中、上部虫量大的空间分布特点。优势寄生蜂跟随烟粉虱的发生及空间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小蜂 枣套棉种植模式 种群动态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吡呋喃酮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及温室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祎凡 张楠 +7 位作者 杨泽众 王芳 白义川 徐维红 郭兆将 谷希树 史彩华 刘佰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71-1678,共8页
氟吡呋喃酮和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均是控制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有效作用因子,明确氟吡呋喃酮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的作用对协调应用化学农药和生防天敌绿色防控烟粉虱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在室内测定了氟吡呋喃酮对蒙氏... 氟吡呋喃酮和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均是控制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有效作用因子,明确氟吡呋喃酮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的作用对协调应用化学农药和生防天敌绿色防控烟粉虱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在室内测定了氟吡呋喃酮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的亚致死浓度(LC_(15))和致死中浓度(LC_(50)),并研究了氟吡呋喃酮亚致死剂量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的寿命、寄生率、发育历期和羽化率等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进一步在温室内研究了氟吡呋喃酮推荐浓度对蒙氏桨角蚜小蜂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吡呋喃酮对蒙氏桨角蚜小蜂亚致死浓度(LC_(15))和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4.397 mg ai/L和35.1 mg ai/L,与对照相比,在两种浓度处理下蒙氏桨角蚜小蜂的寿命分别缩短39.3%和59%,发育历期分别延长5.9%和39.3%,寄生率分别减少22.5%和23.5%,羽化率分别减少4.43%和8.36%。温室试验表明,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蒙氏桨角蚜小蜂数量降低。药后3~15 d蒙氏桨角蚜小蜂种群数量减少21.7%~62.9%,显著低于对照,但用药18 d后种群下降趋势逐渐平缓,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为协调应用氟吡呋喃酮和桨角蚜小蜂绿色防控烟粉虱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呋喃酮 蒙氏小蜂 烟粉虱 亚致死效应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寄生烟粉虱的桨角蚜小蜂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楠 杨泽众 +8 位作者 王富平 胡明鑫 王芳 徐维红 白义川 谷希树 郭兆将 焦克龙 刘佰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5-822,共8页
挖掘本土天敌资源是害虫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p.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之一,明确桨角蚜小蜂本地种类及遗传分化关系,对本土天敌资源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天津5个地区采集了13个地理、... 挖掘本土天敌资源是害虫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p.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之一,明确桨角蚜小蜂本地种类及遗传分化关系,对本土天敌资源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天津5个地区采集了13个地理、寄主的桨角蚜小蜂种群,利用线粒体mtDNA 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进一步通过MEGAX、DnaSP 5.10等软件进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种群中包含2种桨角蚜小蜂,其中测得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 mtDNA COI基因序列20条(755 bq),未命名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WTT-2016 mtDNA COI基因序列20条(739 bq)。两种桨角蚜小蜂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其中蒙氏桨角蚜小蜂Hd=0.368,Pi=0.00557,K=4.205;未命名桨角蚜小蜂Hd=0.616,Pi=0.00106,K=0.784。错配分析表明,蒙氏桨角蚜小蜂在天津种群较稳定,近年来未出现扩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 烟粉虱 线粒体mtDNA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错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天敌巩特桨角蚜小蜂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志飞 王枫荻 +4 位作者 张海静 丁仕波 仇延鑫 许永玉 陈珍珍 《茶叶学报》 2023年第2期51-59,共9页
【目的】明确茶园寄生性天敌昆虫巩特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gunturiensis)不同器官上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为巩特桨角蚜小蜂在茶园中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巩特桨角蚜小蜂触角、复眼、口器、雌性... 【目的】明确茶园寄生性天敌昆虫巩特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gunturiensis)不同器官上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为巩特桨角蚜小蜂在茶园中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巩特桨角蚜小蜂触角、复眼、口器、雌性外生殖器、前足胫节和后足胫节上的感受器,并进行拍照保存和感器标注。【结果】巩特桨角蚜小蜂触角上的感器有板形感器、毛形感器、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其中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复眼上仅有1种锥形感器,着生在复眼的小眼之间;口器上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毛形感器位于上颚,刺形感器在下颚须和下唇须末端各具1根;外生殖器有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前足广泛分布着刺形感器;后足感器主要为指形感器、毛形感器,指形感器分布在后足胫节末端,毛形感器分布广泛。【结论】本研究为巩特桨角蚜小蜂感受器的功能及感受外界信息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茶园天敌 巩特小蜂 扫描电镜 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