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YOLO V5的海榄雌瘤斑螟智能识别与预警
1
作者 杨红飞 杨华 +4 位作者 刘付文婷 江楠 邱国葳 巫俊达 徐金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5-772,共8页
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 syntaractis,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最重要害虫,严重影响白骨壤生长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为高效监测海榄雌瘤斑螟的种群发生动态,实时获得预警信息,本研究通过引入目标检测算法YOLO V5进行深度学习,对监... 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 syntaractis,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最重要害虫,严重影响白骨壤生长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为高效监测海榄雌瘤斑螟的种群发生动态,实时获得预警信息,本研究通过引入目标检测算法YOLO V5进行深度学习,对监测设备上的海榄雌瘤斑螟进行识别与计数,实时发布种群数量。采用黑光灯诱捕装置获取海榄雌瘤斑螟成虫图像,构建两种不同图像大小的数据集,采用旋转、增噪等方式增强图像数据集;对比了不同训练模型对采集图像的检测性能和不同图像大小对数据集识别结果的影响,用精确率、召回率、F1值、平均精度评估各模型的差异。测试结果表明,模型YOLO V5s对海榄雌瘤斑螟识别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6.13%、92.06%和0.93,并且能够很好的识别原始尺寸的图像。基于YOLO V5网络模型设计的海榄雌瘤斑螟识别计数模型识别准确率高,可满足海榄雌瘤斑螟种群监测与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榄雌瘤斑螟 深度学习 YOLO V5 自动识别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戴建青 李军 +3 位作者 李志刚 吕欣 徐华林 韩诗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65-67,共3页
红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唯一能形成海岸类型的活的生物群体。近年来,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对整个红树林海榄雌种群造成严重危害,对湿地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对红树林地区生... 红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唯一能形成海岸类型的活的生物群体。近年来,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对整个红树林海榄雌种群造成严重危害,对湿地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探索对红树林地区生物及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危害、不污染环境和杀伤天敌的有效的害虫防控技术模式,2007—2009年采用寄生蜂、寄生蜂携带病毒的"生物导弹"结合Bt的生物防控技术手段,对深圳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导弹"防治区和Bt防治区的叶片被害率分别从防治前57.1%和67.7%下降到31.9%和38.1%,几种生物防治技术的结合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44.3%~74.2%,使红树林害虫海榄雌瘤斑螟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海榄 海榄雌瘤斑螟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与为害情况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俊武 陈晓琴 +1 位作者 周云仙 江世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0期134-136,174,共4页
[目的]明确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监测样带(沙嘴码头、凤塘河口、观鸟亭、基围鱼塘),调查海榄雌瘤斑螟对白骨壤的为害情况,并通过室内饲养观... [目的]明确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监测样带(沙嘴码头、凤塘河口、观鸟亭、基围鱼塘),调查海榄雌瘤斑螟对白骨壤的为害情况,并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海榄雌瘤斑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海榄雌瘤斑螟为害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受害率大小为:嫩梢受害率>叶片受害率>果实受害率,嫩梢和叶片的受害率均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嫩梢受害率最高达100%,叶片受害率最高达55.2%;7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蛀入果实为害。[结论]调查结果为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海榄雌瘤斑螟 形态 为害情况 Ptyomaxia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药剂对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效果差异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玉猛 徐家雄 +3 位作者 邱焕秀 徐玥 林欣 林柳凤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室内测定了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25%灭幼脲可湿性粉剂和2%阿维·苏云菌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对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 sp.)1~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5 000倍~100 000倍稀释药剂测定范围内... 室内测定了3%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25%灭幼脲可湿性粉剂和2%阿维·苏云菌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对海榄雌瘤斑螟(Ptyomaxia sp.)1~2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5 000倍~100 000倍稀释药剂测定范围内,不同药剂处理之间海榄雌瘤斑螟幼虫死亡百分率均值差异极显著,防治效果为高效氯氰菊酯>烟碱·苦参碱>灭幼脲>阿维·苏云菌。喷药防治后第10天,高效氯氰菊酯5 000倍液、10 000倍液、50 000倍液以及灭幼脲5 000倍液的海榄雌瘤斑螟幼虫死亡百分率为91.67%~93.33%,烟碱·苦参碱5 000倍液为87.50%。3月下旬至4月上旬,高效氯氰菊酯、灭幼脲和烟碱·苦参碱在红树林中防控海榄雌瘤斑螟危害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榄雌瘤斑螟 红树林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黑僵菌防治海榄雌瘤斑螟的菌株筛选
5
作者 张炯森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应用9株台湾黑僵菌菌株,筛选出对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具有高效防治的菌株,并开展林间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浓度为1×108孢子·m L-1的条件下,不同黑僵菌菌株对海榄雌瘤斑螟幼虫具有显著不同的致病力,其中黑僵菌F06... 应用9株台湾黑僵菌菌株,筛选出对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具有高效防治的菌株,并开展林间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浓度为1×108孢子·m L-1的条件下,不同黑僵菌菌株对海榄雌瘤斑螟幼虫具有显著不同的致病力,其中黑僵菌F06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在12 d的累积死亡率达98.75%,校正死亡率达97.56%±1.24%,均极显著的高于其他处理组(P<0.01),且对海榄雌瘤斑螟幼虫的致死中时最短,为7.25 d。在林间应用中,以1×109孢子·m L-1和2×109孢子·m L-1黑僵菌F061菌株处理对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达到90.03%±1.74%和90.55%±1.21%,均极显著的高于其他处理(P<0.01)。从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效果结和应用成本考虑,选取1×109孢子·m L-1黑僵菌F061菌株可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僵菌 红树林 海榄雌瘤斑螟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白骨壤群落上的广州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家雄 林广旋 +9 位作者 邱焕秀 林明生 黄木养 陆旭 陈瑞屏 赖锦超 刘宏杰 陈惠胜 赵丹阳 黄理顺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8-16,共9页
广州小斑螟是白骨壤群落上的重要害虫。室内饲养1年可完成7代,第1代至第6代虫历时33~42d,越冬代虫历时122d。幼虫危害嫩芽、嫩叶、叶片和果实,严重受害的白骨壤林成片枯死。在白骨壤群落,各地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不相... 广州小斑螟是白骨壤群落上的重要害虫。室内饲养1年可完成7代,第1代至第6代虫历时33~42d,越冬代虫历时122d。幼虫危害嫩芽、嫩叶、叶片和果实,严重受害的白骨壤林成片枯死。在白骨壤群落,各地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不相同,广州小斑螟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数量变化规律成正相关,受害嫩芽和受害叶片全年平均数保持为10.8—21.5片叶(个嫩芽)/m2,害虫数量全年平均数保持在4.4~20.4头/30个1m2样方。捕食性蜘蛛是控制广州小斑螟种群的重要天敌,蜘蛛数量全年平均数保持在5.9—10.8头/30个1m2样方,广州小斑螟种群数量与捕食性蜘蛛种群数量的比例为1:0.29~2.45,捕食性蜘蛛的比例越高,对广州小斑螟种群的控制作用就越大,害虫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就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白骨壤 广州小(海榄雌瘤斑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长诱虫灯对红树林主要害虫的诱集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林聪 李志刚 +1 位作者 李军 韩诗畴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8-1031,共4页
为了明确红树林几种主要害虫的最佳诱集波长,本文利用18种波长的太阳能自动诱虫灯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虫害高发期进行野外诱集实验,分析了不同波长对3种主要红树林害虫的诱集作用。结果显示,灯诱昆虫共81种,优势种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 为了明确红树林几种主要害虫的最佳诱集波长,本文利用18种波长的太阳能自动诱虫灯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虫害高发期进行野外诱集实验,分析了不同波长对3种主要红树林害虫的诱集作用。结果显示,灯诱昆虫共81种,优势种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Walker)和毛颚小卷蛾Lasiognatha mormopa(Meyrick)。18种波长的诱虫灯中,368 nm(Y)对海榄雌瘤斑螟的诱集作用最强,日均诱集量为4.55头,340 nm波长对毛颚小卷蛾的诱集效果最好,日均诱集量达到5.45头,400 nm波长对八点广翅蜡蝉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集量为2.64头。18种不同波长的诱虫灯对红树林3种主要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对两种鳞翅目昆虫诱集作用较强的诱虫灯波长均集中在UV-A波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榄雌瘤斑螟 八点广翅蜡蝉 毛颚小卷蛾 红树林 诱虫灯 诱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