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地转湿Q矢量对0505号“海棠”台风特大暴雨过程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郑沛群 董美莹 +1 位作者 郝世峰 岳彩军 《海洋预报》 2008年第3期72-80,共9页
利用NCEP和地面雨量资料,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三维结构对2005年"海棠"台风在浙江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非地转湿Q矢量在低层存在强烈辐合,辐合区的垂直伸展深度和随高度的变化... 利用NCEP和地面雨量资料,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三维结构对2005年"海棠"台风在浙江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区上空非地转湿Q矢量在低层存在强烈辐合,辐合区的垂直伸展深度和随高度的变化倾向能预示未来降水的强度和移动趋势;多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850hPa高度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极大值与降水极大值存在12h的滞后相关,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地的辐合值往往在50×10hPas和150×10hPas以上,平均辐合极大值分别达到了121.89×10hPas和237.65×10hPas;850hPa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水平分布对未来12h台风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落区常位于强辐合区附近;850hPa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中尺度辐合线的活动与强雨区的移动相对应,两者走向也基本一致,能预示出后期台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落区演变的一些细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湿Q矢量 海棠台风 大暴雨 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Haitang)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1 位作者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3-1342,共10页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相对较暗。在WRF模式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分析模拟的700 hPa高度上相对湿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场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场呈现出与降水场相似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而台风南北两侧空气相对湿度呈均匀分布。进一步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简称地形因子)分析表明,Q*矢量散度辐合区、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垂直上升速度区都呈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指出,"海棠"台风降水分布的南北非对称性,主要由动力因子(Q*矢量(相当于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与地表摩擦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场)引起的,而热力条件(包括相对湿度)是不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台风 台风降水 非对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台风“海棠”结构的GPS下投式探空仪观测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舒守娟 王元 宋金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3-944,共12页
以0505号强台风"海棠"为例,利用"侵台台风之飞机侦察及下投式探空仪观测实验"(Dropsonde Observations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DOTSTAR)提供的高垂直分辨率GPS下投式探空仪(Dropsonde)... 以0505号强台风"海棠"为例,利用"侵台台风之飞机侦察及下投式探空仪观测实验"(Dropsonde Observations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DOTSTAR)提供的高垂直分辨率GPS下投式探空仪(Dropsonde)观测资料,研究和比较了2次观测时段"海棠"的动力及热力结构差异,结果表明,第2次观测时的"海棠"在气旋式入流的强度和范围、高层暖区的强度和范围等方面均较第1次明显增强和扩大,且"海棠"环流的顶层发展出了一定强度和厚度的反气旋出流,加上"海棠"逐步移入高海温区和处于有利的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中,"海棠"进一步增强;其次,用该观测资料对Frank等1999和2001年的数值模拟结果(垂直风切变通过激发热带气旋眼墙内部垂直运动的一波不对称结构而导致热带气旋结构的不对称分布)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观测分析结果与Frank等的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吻合,解释了环境垂直风切变对台风不对称结构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海棠 下投式探空仪 台风结构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0号台风“海棠”前部龙卷天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史达伟 李超 +1 位作者 韩桂荣 陈小宇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9,共7页
使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时热带气旋资料和淮安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1710号台风"海棠"环流前部的一次龙卷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龙卷过程由台风残留低压引发,环境分析显示淮安地区低层位于急... 使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时热带气旋资料和淮安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1710号台风"海棠"环流前部的一次龙卷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龙卷过程由台风残留低压引发,环境分析显示淮安地区低层位于急流辐合区,高层500 hPa位于辐散区,有利于对流发展。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分析显示龙卷发生前后存在正负速度对涡旋形成和发展。底层强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速度不均匀分布,有利于激发龙卷天气的发生或者促进龙卷天气的维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海棠 龙卷 风垂直切变 多普勒雷达 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暴雨成因的螺旋度和Q矢量研究——影响浙闽两省的台风“风棠”案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薛根元 周丽峰 +1 位作者 朱健 诸晓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8,共8页
0505号台风"海棠"是一个路径怪异、变化复杂的台风,它在浙闽地区产生了强降水,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应用螺旋度和Q矢量的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了台风登陆前后螺旋度和Q矢量散度场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台风在浙闽地... 0505号台风"海棠"是一个路径怪异、变化复杂的台风,它在浙闽地区产生了强降水,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应用螺旋度和Q矢量的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了台风登陆前后螺旋度和Q矢量散度场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台风在浙闽地区造成的强降雨的基本成因。研究表明,低层相对螺旋度的分布与高低层不同符号的螺旋度的配置可能是暴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低层Q矢量辐合区与地面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Q矢量辐合随高度发生倾斜时对未来强降水的发生有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海棠 螺旋度 Q矢量 强降水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低压造成郑州地区暴雨成因分析
6
作者 林丽 赵伟华 王红兴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3期310-310,共1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若干物理量等对2005年7月22日郑州地区受"海棠"台风倒槽和西风槽的共同影响,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台风暴雨天气...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若干物理量等对2005年7月22日郑州地区受"海棠"台风倒槽和西风槽的共同影响,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形势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台风暴雨天气出现的预报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海棠 低压 暴雨成因 河南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05号台风持续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俞燎霓 曹美兰 《海洋预报》 2006年第B09期91-97,共7页
2005年0505号(海棠)台风的外围螺旋云带长时间停留在浙江上空,造成我省连续五天的降水和东南沿海地区持续二天大暴雨的过程。本文根据降水强度资料、天气形势场、大气物理量(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卫星云图特征... 2005年0505号(海棠)台风的外围螺旋云带长时间停留在浙江上空,造成我省连续五天的降水和东南沿海地区持续二天大暴雨的过程。本文根据降水强度资料、天气形势场、大气物理量(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台风强度强、范围大、维持时间长以及有较好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两条很好的水汽输送通道为台风螺旋云带对流云发生发展和大暴雨的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本文还对登陆浙江的台风和登陆福建北部的台风在浙江降水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海棠 螺旋云带 大暴雨 物理量场 水汽通道 卫星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