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红单端孢霉发酵产物中具有细胞毒活性的二萜
1
作者 郝珂冉 黄德森 +1 位作者 吴怡婷 邢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3-797,共5页
为寻找结构多样的具有细胞毒活性的真菌代谢物,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固体发酵代谢产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HR-ESI-MS、1H NMR和13 C NMR等谱学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确定为mel... 为寻找结构多样的具有细胞毒活性的真菌代谢物,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固体发酵代谢产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HR-ESI-MS、1H NMR和13 C NMR等谱学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确定为melanocane F(1)、rosenonolactone(2)、desoxyrosenonolactone(3)、rosonolactone(4)与2α-hydroxyisocupressic acid(5),均为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乳腺癌MCF-7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5抑制MCF-7生长活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红单端孢霉 次级代谢产物 海松烷型二萜 细胞生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媛 李敏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70-1874,1970,共6页
研究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的二萜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角果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S*,8S*,9S*,10R*,13S*)-2,16-dihy... 研究海南红树植物角果木的二萜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角果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5S*,8S*,9S*,10R*,13S*)-2,16-dihydroxydolabr-4R*,18-epoxy-3,15-dione(1)、tagalsin B(2)、ent-5α,2-oxodolabr-3-ene-3,15,16-triol(3)、(5S*,8S*,9S*,10R*)-3,13S*-dihydroxy-15,16-dinorlabr-3-en-2-one(4)、(5S*,8S*,9S*,10R*,13S*)-3-hydroxy-16-nor-2-oxodolar-3-ene-15-oic acid(5)、(5S*,8S*,9S*,10R*)-13S*,18-dihydroxy-15,16-dinordolabr-4(18)-ene-3-one(6)、(5S*,8S*,9S*,10R*,13S*)-18-hydroxy-16-nor-3-oxodolabr-4(18)-en-15-oic acid(7)、(5S*,8S*,9S*,10R*)-13S*-hydroxy-4S*,18-epoxy-15,16-dinordolabr-1-en-3-one(8)、ent-8(14)-pimarane-16,18-dihydroxy-15-one(9)、ent-8(14)-pimarane-15,18-diol(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角果木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角果木 dolabrane二萜 海松烷型二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
作者 李旭航 林家富 褚以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2-746,共5页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基于r 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采用乙酸乙酯萃取、C_(18)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分离目标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数据解析其结构。结果鉴定SIIA-F13642为地杨...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基于r 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采用乙酸乙酯萃取、C_(18)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分离目标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数据解析其结构。结果鉴定SIIA-F13642为地杨梅粘鞭霉(Gliomastix luzulae(Fuckel)E.W.Mason ex S.Hughes),产生3个主要的已知抗真菌化合物virescenoside A,virescenoside B和[Thr^2,Leu^5,Ala^(10)]Cyclosporin,抗新型隐球菌SIA1017的MIC值分别为0.2、0.78和0.78mg/m L。结论地杨梅粘鞭霉SIIA-F13642产生3个主要次级代谢产物virescenoside B(1)、virescenoside A(2)和[Thr^2,Leu^5,Ala^(10)]Cyclosporin(3),具有抗新型隐球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杨梅粘鞭霉SIIA-F13642 抗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海松烷型二萜苷类 环孢菌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