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的成矿物源: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
1
作者 曾志刚 秦蕴珊 翟世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28-430,共3页
关键词 海底活动 成矿物源 成矿 时空演化 同位素地球化学 构造活动 岩浆 金属硫化物 研究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典型实例——青藏高原北部德尔尼铜矿地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华添 李江海 +1 位作者 李洪林 王洪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51,共12页
青海德尔尼铜矿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赋矿围岩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套中的超基性岩,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的残骸。通过对德尔尼铜矿的详细地质解剖,认为其保留了大量海底热液喷流的地质记录,包括:矿体上部普遍发育的薄... 青海德尔尼铜矿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赋矿围岩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套中的超基性岩,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的残骸。通过对德尔尼铜矿的详细地质解剖,认为其保留了大量海底热液喷流的地质记录,包括:矿体上部普遍发育的薄层喷流岩;多孔状硫化物中保留下来的胶状结构、草莓结构和角砾结构;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与黄铁矿碎屑同期形成的方解石、长英质胶结物;与大西洋Rainbow、TAG热液硫化物矿床相似的矿体分带性。根据洋脊玄武岩中TiO2全岩含量估算德尔尼蛇绿岩所代表的这一段古特提斯洋洋中脊为慢速一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半扩张速率为1.1~2.5cm/a。类比现今洋中脊热液硫化物成矿过程,认为德尔尼铜矿经历了海底喷流、冷却保存和俯冲侵位等3个阶段,其中海底喷流阶段可能与洋底核杂岩具有成因联系,俯冲侵位过程中的矿体和超基性岩、玄武岩受逆冲断层控制。与世界上其他陆地上保存的类似矿床相比,德尔尼铜矿时代年轻(石炭纪),矿床结构和构造及其围岩蚀变特征保存完整,是慢速一超慢速洋脊超基性围岩热液成矿作用的典型实例,可以称之为德尔尼型成矿作用,研究其成矿过程,对研究和理解现今洋中脊超基性岩系统热液成矿作用(尤其是深部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尼铜矿 海底硫化物矿床 慢速一超慢速扩张脊 超基性岩围岩 洋底杂岩 质对比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模式 被引量:51
3
作者 陆建军 郭维民 +4 位作者 陈卫锋 蒋少涌 李娟 颜晓蓉 徐兆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857-1864,共8页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产于晚泥盆世砂岩和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之间,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下盘发育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以及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中伴有热水沉积岩,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石成分。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变斑晶呈环斑结构或脉状交代结构,交代磁黄铁矿呈交代假象结构或交代残留结构。矽卡岩型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 值为0.09‰~0.83‰,集中在0.23‰~0.83‰。层状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 值为0.45‰~0.78‰,与矽卡岩矿体中黄铜矿的^(65)Cu 值大致相当,这说明两类矿体中的铜具有相同的来源。铜、氢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冬瓜山矿床铜来自岩浆岩,叠加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提出了冬瓜山矿床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生成因的成矿模式:在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为主;燕山期岩浆热液一方面对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改造,致使其富集铜等成矿物质,另一方面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同位素 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岩浆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冬瓜山铜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落家河铜矿床含矿岩系的“三位一体”组合 被引量:1
4
作者 真允庆 吴金凤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中条山落家河铜矿床处于中元古界西阳河群安山岩复盖区的断裂-剥蚀构造天窗之中,出露了晚太古界绛县群宋家山组一套火山-(喷流)沉积岩建造.铜矿层赋存在含石墨绿泥片岩层内,矿区的各种变质岩均含有贫钙的镁-铁电气石,并普遍富集Cu、Pb... 中条山落家河铜矿床处于中元古界西阳河群安山岩复盖区的断裂-剥蚀构造天窗之中,出露了晚太古界绛县群宋家山组一套火山-(喷流)沉积岩建造.铜矿层赋存在含石墨绿泥片岩层内,矿区的各种变质岩均含有贫钙的镁-铁电气石,并普遍富集Cu、Pb、Zn、Mo元素;同位素信息充分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深部地幔,在运移上升过程中,萃取了地壳中铜族元素,至韧性剪切带卸载成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也阐明,绿泥片岩层、细碧岩、喷流(气)角砾岩及大理岩的REE均较低,稀土配分曲线皆为平缓型,几乎同步相似;矿石包裹体是以CO2-H2O型为主,含Cu高达(4-36)×10^-9,所属岩系具有容矿火山岩-铜矿体-喷流(气)岩及化学沉积岩为统一体,即所谓“三位一体”组合.本矿床成因为海底热液对流核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岩系 三位一体 海底热液对流核成矿模式 落家河铜矿床 中条山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