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层析术进行海底地质断层勘探
1
作者 杨士莪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11-1413,共3页
为探明海底地质断层深度和形状,本文利用层析术探测一定海区面积范围内海底介质中具有不平整曲面形态的断面深度和形状,给出了接收阵布设原则与解算公式。该方法的优点是分析公式与计算方法简单,并可以一次性测定较大面积海区范围内海... 为探明海底地质断层深度和形状,本文利用层析术探测一定海区面积范围内海底介质中具有不平整曲面形态的断面深度和形状,给出了接收阵布设原则与解算公式。该方法的优点是分析公式与计算方法简单,并可以一次性测定较大面积海区范围内海底断层的情况,其不足在于要借助事先的环境建模,并且不适用于对断崖式断面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术 海底断层 坐底声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
2
作者 杨会军 王梦恕 +1 位作者 卓越 罗嵩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7-64,共8页
海底隧道开挖支护施工难度很大、安全风险极高,结合国内第二条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采用地质调查、隧道地震勘探法(TSP法)、隧道内超前钻孔等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处理,预测了掌子面前方45 m范围内的基本地质条件,如岩性、规模、位置... 海底隧道开挖支护施工难度很大、安全风险极高,结合国内第二条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采用地质调查、隧道地震勘探法(TSP法)、隧道内超前钻孔等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处理,预测了掌子面前方45 m范围内的基本地质条件,如岩性、规模、位置的长期超前地质预报,以及精度较高的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据此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结果,采取上半断面全断面超前预注浆加固地层、台阶法开挖、加强支护。同时,对施工中水平收敛、拱顶下沉等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过程中,此即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该方法在施工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超前预注浆 信息化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印度洋中脊(108°—134°E区域)断层构造与岩浆活动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守金 林间 罗怡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80,共11页
东南印度洋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简称SEIR)是中速扩张洋中脊,在其中的108°—134°E区域的全扩张速率为72~76 mm·a^-1。但在接近澳大利亚-南极洲不整合带(Australian-Antarctic Discordance,简称AAD)区内,海底地貌... 东南印度洋脊(Southeast Indian Ridge,简称SEIR)是中速扩张洋中脊,在其中的108°—134°E区域的全扩张速率为72~76 mm·a^-1。但在接近澳大利亚-南极洲不整合带(Australian-Antarctic Discordance,简称AAD)区内,海底地貌沿洋中脊的变化强烈,其变化范围涵盖了从慢速到快速扩张洋中脊上常见的例子,且出现了明显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说明洋中脊在AAD区附近的岩浆供应量极不均匀。文章定量分析了高精度多波束测深数据,计算了洋中脊不同段的地形坡度、断层比例以及平面与剖面的岩浆参数M值,结合研究区内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以及洋中脊轴部地球化学指标Na8.0、Fe8.0等资料,分析与讨论了研究区的断层构造与岩浆活动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东南印度洋脊108°—134°E区域的B区(在AAD区内)及C5段(在AAD区外西侧)发育有大量的海洋核杂岩,而且B区的海洋核杂岩单体规模更大,其中最大的位于B3区,沿洋中脊扩张方向延伸约50km。研究结果首次系统性地显示,相比东南印度洋的其他区域, B和C5异常区具有偏低的平面与剖面M值、偏高的断层比例、偏正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以及偏高的Na8.0值与偏低的Fe8.0值,这些异常特征可能反映了B区和C5段的岩浆初始熔融深度较浅以及岩浆熔融程度较低,因此导致其岩浆供应量异常少,形成较薄的地壳。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岩浆供应量极少的洋中脊,构造伸展作用有利于海洋核杂岩的发育,导致地壳进一步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印度洋脊 澳大利亚-南极洲不整合带 海底断层 岩浆参数M值 海洋核杂岩 多波束测深 剩余地幔布格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