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原位观测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悬浮物浓度叠加锯齿模型
被引量:
1
1
作者
朱超祁
单红仙
+4 位作者
刘晓磊
盛连成
邢聪聪
王振豪
贾永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201,共7页
利用海底原位三脚架搭载水动力观测仪器,在黄河水下三角洲进行了为期134天的原位观测,获取了该海域波浪、潮汐、海流、海水温度、浊度等相关数据。并利用观测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测试,发现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悬浮物浓...
利用海底原位三脚架搭载水动力观测仪器,在黄河水下三角洲进行了为期134天的原位观测,获取了该海域波浪、潮汐、海流、海水温度、浊度等相关数据。并利用观测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测试,发现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悬浮物浓度与海水浊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底层(距离海床约50cm处)悬浮物浓度在2~4g/L范围内变化。切应力计算结果与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强浪过程中波浪对泥沙起动起控制作用,进而显著提高悬浮物浓度;其余时间段,海流控制泥沙起动,悬浮物浓度随流速动态波动。该海域悬浮物浓度表现为叠加锯齿模型。因波浪作用而形成大锯齿,因海流作用而形成小锯齿。切应力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浓度
叠加锯齿模型
波浪海流
海底原位三脚架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原位观测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悬浮物浓度叠加锯齿模型
被引量:
1
1
作者
朱超祁
单红仙
刘晓磊
盛连成
邢聪聪
王振豪
贾永刚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环境岩土分公司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20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联合资助项目"海底边界层动态变化过程原位监测技术"(U1606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深海工程地质原位长期观测设备研制"(41427803)
文摘
利用海底原位三脚架搭载水动力观测仪器,在黄河水下三角洲进行了为期134天的原位观测,获取了该海域波浪、潮汐、海流、海水温度、浊度等相关数据。并利用观测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测试,发现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悬浮物浓度与海水浊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底层(距离海床约50cm处)悬浮物浓度在2~4g/L范围内变化。切应力计算结果与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强浪过程中波浪对泥沙起动起控制作用,进而显著提高悬浮物浓度;其余时间段,海流控制泥沙起动,悬浮物浓度随流速动态波动。该海域悬浮物浓度表现为叠加锯齿模型。因波浪作用而形成大锯齿,因海流作用而形成小锯齿。切应力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该模型。
关键词
悬浮物浓度
叠加锯齿模型
波浪海流
海底原位三脚架
黄河水下三角洲
Keywords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uperposed sawtooth model
waves and currents
submarine in-situ tripod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
分类号
P332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P343.5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原位观测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悬浮物浓度叠加锯齿模型
朱超祁
单红仙
刘晓磊
盛连成
邢聪聪
王振豪
贾永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