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特征:来自地球化学及岩溶的证据 被引量:38
1
作者 鲍志东 金之钧 +9 位作者 孙龙德 王招明 王清华 张清海 时晓章 李伟 吴茂炳 顾乔元 武新民 张宏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6-373,共8页
下古生界是塔里木盆地内最有潜力找到大油气田的层位。通过盆地内48口钻至下古生界钻井的沉积层序与沉积相分析、9800km地震剖面的地震相分析、大量Sr、C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开展了寒武纪—奥陶纪的以世或期为单位的... 下古生界是塔里木盆地内最有潜力找到大油气田的层位。通过盆地内48口钻至下古生界钻井的沉积层序与沉积相分析、9800km地震剖面的地震相分析、大量Sr、C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开展了寒武纪—奥陶纪的以世或期为单位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定性探讨海平面变迁。在此基础上,运用沉积地球化学定量探讨海平面的波动。分析表明,早古生代塔里木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与海退过程,寒武纪和奥陶纪各经历了一次。每个海侵与海退过程内各包含了两个较高频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即早寒武世早期海侵—早寒武世中期至中寒武世晚期海退、中寒武世末期海侵—晚寒武世晚期海退、早奥陶世早期至中奥陶世中期海侵—中奥陶世晚期海退、晚奥陶世早期海侵—晚奥陶世中至晚期海退。在上述2次大规模的海侵与海退以及4个较高频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中,两次大的海侵分别发育于早寒武世早期以及晚奥陶世早中期,三次较大的海退出现于中寒武世晚期、晚寒武世末期、晚奥陶世早期。岩溶在地层格架中的发育支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波动 沉积地球化学 岩溶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波动中的岩溶响应——以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下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3
2
作者 鲍志东 齐跃春 +8 位作者 金之钧 张先龙 胡广成 张清海 时晓章 李伟 杨帆 潘文庆 孙玉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岩溶成因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展布预测,是全球石油地质家一直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下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内极有潜力赋存大油气田的储集体。本文以岩溶类型研究为基础、以海平面波动史构建为切入点、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 岩溶成因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展布预测,是全球石油地质家一直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下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内极有潜力赋存大油气田的储集体。本文以岩溶类型研究为基础、以海平面波动史构建为切入点、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例,开展了海平面波动中的岩溶响应研究。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海平面下降期均发育了准同生岩溶。准同生岩溶为埋藏岩溶和风华壳岩溶提供了良好的溶蚀介质输导孔隙。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塔北下奥陶统的两期风化壳岩溶叠加于先期的准同生岩溶作用之上。海平面波动史的重建及岩溶格架分析表明,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与岩溶发育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储层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响应 海平面波动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区中—上泥盆统底栖群落取代与海平面波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源仁 李祥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0-430,共1页
关键词 上泥盆统 龙门山区 海平面波动 四川 弗拉斯阶 腕足动物 群落变化 中泥盆统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
4
作者 李浩(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90年第7期11-13,共3页
地球的变化,构造和气象条件的变化,使人们难以认识真正由冰川引起的全球性的海平面波动趋势。将Fairbridge(1961)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同Curray(1964)的曲线进行对比,表明随着南半球海平面的下降,北半球海平面则呈上升趋势(Walcott,1972)。... 地球的变化,构造和气象条件的变化,使人们难以认识真正由冰川引起的全球性的海平面波动趋势。将Fairbridge(1961)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同Curray(1964)的曲线进行对比,表明随着南半球海平面的下降,北半球海平面则呈上升趋势(Walcott,1972)。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的,冰川或水圈引起的地壳均衡,或地球体的变化)只能解释地方性的或区域上的海平面变化,而不能解释整个半球的海平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半球 海平面波动 冰川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琼海珊瑚礁记录 被引量:22
5
作者 时小军 余克服 +2 位作者 陈特固 张江勇 赵建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共9页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精确的海平面标志物。原生死珊瑚顶面与附近现代活微环礁顶面的高差数据和精确可靠的TIMS铀系年龄数据显示,5500~5200aBP(U/Th年龄,相对于2008年)时海平面至少高出现在(100±8)cm,真实的海平面很可能比现在高2.0~2.2m。总体上,5500~3500aBP期间海平面波动变化,波动幅度约为0.6m,且这种波动与气候波动有较好的对应性。4400~3900aBP期间琼海珊瑚礁的发育缺失很可能与此时的气候干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海平面 海平面波动 中-晚全新世 琼海市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升降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6
作者 彭杰 杨小强 +1 位作者 黄文娅 苏志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72,共10页
高频海平面的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由于区域海平面升降指标、构造沉降、降雨和沉积物年代等诸多因素的困扰,长期难以达到统一的认识,影响全球变化的2个重要因子---海平面升降和气候变化之间驱动与响应机制的讨论。以珠江三... 高频海平面的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由于区域海平面升降指标、构造沉降、降雨和沉积物年代等诸多因素的困扰,长期难以达到统一的认识,影响全球变化的2个重要因子---海平面升降和气候变化之间驱动与响应机制的讨论。以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钻孔为例,基于旋回沉积学和磁化率值大小变化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以S X97钻孔记录的地磁倾角变化与从亚洲其它湖泊重建的地球磁场长期变化曲线相对比,确定沉积物的年代学框架。进而以环境磁学参数χARM/SIRM为高频海平面波动的替代性指标,讨论珠江三角洲百年-千年尺度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的初次海侵发生在约9.2 ka BP,在9.1~7.7 ka BP 和4.0~3.2 ka BP分别存在2个高海平面阶段,几次显著的低海平面时期,如1.2~1.5,3~3.2,4.0~4.75,5.25~5.75,6.2~6.3和7.25~7.75 ka BP与全球变冷事件或东亚夏季风的减弱相一致,说明在全球尺度,高频海平面的波动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存在同步响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变化地层学 旋回沉积学 地球磁场长期变化 高频海平面波动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腾格尔 刘文汇 +1 位作者 徐永昌 陈践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3,共5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应用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结合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富集及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桌子山地区受贺兰裂谷的强烈沉降,克里...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应用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结合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富集及烃源岩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桌子山地区受贺兰裂谷的强烈沉降,克里摩里期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引起一系列利于有机质富集和烃源岩发育的结果:①静水、缺氧环境;②有机质埋藏量增加和质量优化;③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值偏重,而有机碳同位素值偏轻。在岐山地区,相对海平面波动较小,为浅水、氧化环境,不利于有机质保存。对一个地区或盆地而言,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和区域性构造活动的综合效应,它通过改变古环境控制了有机质富集及烃源岩发育。因此,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对海相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 相对海平面上升 海相碳酸盐岩 有机碳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 有机碳含量 古生物特征 有机质 海平面波动 海平面升降 海相烃源岩 马家沟组 缺氧环境 质量优化 碳酸盐碳 氧化环境 综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来源的高分辨率常量元素记录 被引量:13
8
作者 徐兆凯 常凤鸣 +3 位作者 李铁刚 南青云 蒋富清 李安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82,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北部24ka来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对PC-1孔进行了402个常量元素和粒度及344个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其平均样品分辨率高达百年时间尺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北部24ka来柱状沉积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物源和古环境指示意义,对PC-1孔进行了402个常量元素和粒度及344个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其平均样品分辨率高达百年时间尺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3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并记录到了7.3和12.7cal.kaBP时的两次火山事件;物源判别图解及R型因子分析则揭示出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陆源物质输入,而热液活动和海洋生物沉积作用及火山物质的影响较小。特别是不同陆源物质对研究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与海平面波动及对马暖流形成演化间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但期间的典型古气候事件却并未明显改变沉积物中的陆源物质组成,从而为揭示24ka来冲绳海槽北部地区陆源物质输入演化历史,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提供了新的高分辨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物质来源 海平面波动 对马暖流 冲绳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张华 过仲阳 陈中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6,共6页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第Ⅰ层 ) ,这三层沉积的形成受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海平面波动的控制。即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时的第Ⅲ层冲积平原相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结束 ,晚更新世末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第Ⅱ层滨、浅海相沉积 ;以及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形成的第Ⅰ层改造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波动 残留沉积 东海陆架 沉积特征 古环境意义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波 王艳 +4 位作者 钟和贤 张江勇 李顺 李学杰 高红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330-3342,共13页
对取自台湾以东花东海盆GX168孔的浊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其沉积学和岩石磁学特征,分析其物源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共识别出12层浊流沉积物,其分布存在规律,下部350-700cm共发育11层浊流沉积物,而0-350cm仅出... 对取自台湾以东花东海盆GX168孔的浊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其沉积学和岩石磁学特征,分析其物源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共识别出12层浊流沉积物,其分布存在规律,下部350-700cm共发育11层浊流沉积物,而0-350cm仅出现1层浊流沉积物.浊流沉积物粒径明显较背景沉积物粗,石英、长石含量更高,底部与下伏背景沉积呈突变接触,顶部与上覆背景沉积呈渐变接触,内部发育典型的正粒序韵律结构.浊流沉积物和背景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磁学特征,两者均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类型,且磁铁矿颗粒均以准单畴和多畴颗粒为主.同时,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浊流沉积物中磁铁矿较背景沉积物更为富集,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更强,磁铁矿粒径更粗,这与浊流沉积物原始沉积区更靠近物源区有关.花东海盆浊流沉积形成的诱发机制可能是末次冰期以来频发的海平面波动造成陆坡之上沉积物重力失稳,导致陆坡沉积物向海盆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东海盆 浊流 磁学特征 海平面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鲍志东 朱井泉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47,共5页
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锶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呈下降趋势,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于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均支持锶同位素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沉积层序中发育相应的沉... 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锶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早奥陶世海平面呈下降趋势,在中晚奥陶世海平面则持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于奥陶纪平均海平面之上。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均支持锶同位素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沉积层序中发育相应的沉积地球化学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海平面波动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5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碎屑态来源和古环境变化的常量元素记录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明江 李铁刚 +2 位作者 于心科 陈红瑾 徐兆凯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5期22-31,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中部18.5ka以来柱状沉积物碎屑态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对KX12-3孔进行了151个样品中碎屑态的提取及其常量元素和粒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两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底部的Z...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中部18.5ka以来柱状沉积物碎屑态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对KX12-3孔进行了151个样品中碎屑态的提取及其常量元素和粒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两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底部的Z1阶段(492~96cm)形成于末次冰消期及早全新世(18.5~9.6ka),中国大陆河流(长江、黄河)物质输入是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而顶部的Z2阶段(96~0cm)则形成于早全新世以来(<9.6ka),沉积物中的陆源碎屑物质仍以中国大陆来源为主,台湾物质输入也有一定贡献。此外,岩心中还记录到了7.3ka时发生的K-Ah火山事件。常量元素相关性、R型因子及典型常量元素比值分析均表明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热液活动和火山物质的影响较小。不同时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研究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与海平面波动及黑潮的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此外,在5~3.5ka期间,KX12-3孔的Fe_2O_3、MgO、Fe/Ti、Mg/Ti值及粒度减小,这应该是由当时黑潮的减弱或"摆动"出冲绳海槽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中部 沉积物碎屑态 常量元素 海平面波动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