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及前期海平面气压异常信号
1
作者 王秀英 肖子牛 孙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持续性异常指数出发,分析了云南夏、秋季节连续干旱事件发生的演变特征,进而探究了该区域夏秋连续干旱事件与前期4月海平面气压的可能联系,以期能够在极端干旱的预报中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夏秋降水持续性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省一致的偏多或偏少;(2)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发生前期表现为3个区域海平面气压异常的组合,分别为北大西洋、北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3)由前期4月上述关键信号构建的组合信号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云南夏季、秋季的降水连续异常,是具有意义的潜在前期预报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干旱 前期预测信号 海平面气压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区域浅层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年代际异常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1 位作者 李泓 叶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区域1、7月浅层海温(ST)异常与同期海平面气压(SLP)异常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统计显著的主要是第一模态,且1月的0~80 m层、7月的20~120 m的上层ST′与SLP′第一模态层际差异很小;(2)年代际变化...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区域1、7月浅层海温(ST)异常与同期海平面气压(SLP)异常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统计显著的主要是第一模态,且1月的0~80 m层、7月的20~120 m的上层ST′与SLP′第一模态层际差异很小;(2)年代际变化是该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时域特征,'突变'发生在1970年代后半期,1月的年代际变化早于7月的1~2年;(3)合成分析表明,年代际变化的环流实质是北太平洋中部前期(1970年代中叶以前)ST持续偏高,相应1(7)月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副高)偏弱、位置偏西(变化不明显),而东亚冬(夏)季风偏弱,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区域 浅层海温异常 海平面气压异常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极海冰运动主模态的构成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武炳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7-760,共14页
利用国际北极浮冰运动观测资料 (IABP)(1979~1998)以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1960~2002), 通过求解海冰运动异常的复斜方差矩阵, 研究了冬季北极海冰运动主模态构成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变化的关系.冬季海冰运动主模态是... 利用国际北极浮冰运动观测资料 (IABP)(1979~1998)以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1960~2002), 通过求解海冰运动异常的复斜方差矩阵, 研究了冬季北极海冰运动主模态构成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变化的关系.冬季海冰运动主模态是由两个海冰运动优势模态的一个线性组合构成, 与这两个运动优势模态有直接关系的海平面气压变化主要发生在北极海盆及其边缘海区.尽管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通过影响海平面气压进而影响北极海冰运动, 但是, 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并不是决定海冰运动主模态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运动 主模态 海平面气压异常 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经向型气压异常偶极模与冬季北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温的关系及其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巧莲 李崇银 李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2-242,共11页
进一步从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性试验,对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亚太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经向偶极模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对应冬季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的经向(ME)型偶极模,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温异... 进一步从资料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的敏感性试验,对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亚太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经向偶极模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对应冬季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的经向(ME)型偶极模,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温异常的影响存在两个重要关键区。尤其是(40°N~55°N,150°E~160°W)海区的海温异常与冬季东亚经向型气压偶极模指数IME有明显正相关,(20°N~35°N,125°E~170°W)海区的海温异常与指数IME有明显负相关。而上述两个关键海区的SSTA对经向型振荡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热通量异常的作用。敏感性模拟试验清楚表明,西北太平洋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经向偶极模有一定影响。区域1(42°N~62°N,145°E~165°W)的负异常相对于其自身的正异常来说,对亚太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负经向偶极模贡献更大,而区域2[(22°N~42°N,135°E~175°E)和(26°N~42°N,175°E~170°W)]的正异常相对区域1的负异常来说对负经向偶极模的贡献更大一些。但是,单独区域1的负异常海温和单独区域2的正异常海温影响下的海平面气压场响应的负经向偶极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位置偏移。当存在区域1的负异常海温和区域2的正异常海温相互匹配的情况下,亚洲—太平洋地区冬季海平面气压场的负经向偶极模特征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海平面气压异常 经向偶极模 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 大气响应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薛一迪 王亚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76,共15页
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V4资料及ECMWF提供的ORAS4海洋再分析数据集,借助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对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ERSST.V4资料及ECMWF提供的ORAS4海洋再分析数据集,借助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对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月关键区(155~130°W,10~30°N)存在海平面气压正异常与同期以及后期热带东太平洋出现海温负异常有关,E-L型事件(El Nio次年发生La Nia)在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概率远大于E-N型事件(El Nio次年不发生La Nia);(2)通过分析北太平洋3—6月海平面气压场和后期12月海温场SVD分解的结果,同样发现关键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和后期12月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负相关关系;(3)6月正位相OKJ波列的传播可能是导致同期关键区海平面气压正异常的原因之一;(4)6月关键区出现海平面气压正异常时,可能通过引起1~3个月后同区域出现更多向南海表层海流流速异常,有助于将中纬较冷的海水向赤道输送,引起12月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对于La Nia的形成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平面气压异常 海温异常 SVD分解 OKJ波列 海表流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