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和海平面变化调控澎湖峡谷沉积记录
1
作者 谢巍 赵宏超 +2 位作者 刘志飞 赵玉龙 Colin Christoph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5,共9页
澎湖峡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保存了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为研究古环境演变提供了珍贵材料。本研究对2018年中法合作HydroSed航次在南海东北部澎湖峡谷西侧堤岸的MD18-3570钻井岩芯开展了1 cm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岩芯元素扫... 澎湖峡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保存了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为研究古环境演变提供了珍贵材料。本研究对2018年中法合作HydroSed航次在南海东北部澎湖峡谷西侧堤岸的MD18-3570钻井岩芯开展了1 cm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岩芯元素扫描,结合14C测年,研究了过去54 ka以来深海峡谷沉积记录演变及其受控机制。研究发现,Al、Si与K元素在12~30 cal.kaBP期间呈现低值而在其他时期呈现高值,Zr元素与上述3种元素的变化趋势相反。此外,所有元素均呈现百年-千年尺度波动特征。本文选用K/Al比值反映陆源碎屑化学风化状态,Si/Al与Zr/Al比值反映陆源碎屑粒度变化。K/Al比值变化与董哥洞-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变化相似,且在冷气候事件期间(新仙女木事件和海因里希事件H1-H5)呈现异常高值,表明东亚季风降水调控深海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状态。东亚季风降雨减弱,可能导致台湾流域化学风化减弱、物理剥蚀增强,体现为深海沉积记录的K/Al比值升高(化学风化减弱),季风降雨增强则诱发相反的沉积记录。粒度指标Zr/Al在低海平面时期(12~30 cal.kaBP)呈现高值,这可能与陆源碎屑搬运距离缩短导致的粗粒沉积物输入增加有关。因此,本研究认为海平面变化调控粗粒陆源碎屑输入,而季风降雨变化调控深海沉积的化学风化强度。本研究首次提供了澎湖峡谷沉积环境演变的长时间、高分辨率沉积记录,为深海峡谷沉积记录的演化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f岩芯元素扫描 东亚季风 海平面变化 末次冰期 澎湖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 3以来浙江温瑞平原YQ0902孔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记录 被引量:9
2
作者 尚帅 范代读 +1 位作者 王强 张梦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1-564,共14页
YQ0902孔位于浙江南部瓯江三角洲南侧温瑞平原上。沉积相、粒度分析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表明,硬土层之下为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MIS 3)形成的潟湖相沉积,据此推测MIS3高海平面至少达到现今海平面之下30m左右(未经构造升降和沉积物压实作用... YQ0902孔位于浙江南部瓯江三角洲南侧温瑞平原上。沉积相、粒度分析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表明,硬土层之下为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MIS 3)形成的潟湖相沉积,据此推测MIS3高海平面至少达到现今海平面之下30m左右(未经构造升降和沉积物压实作用等影响的校正,下同)。硬土层的成土过程发生于MIS2,其母质部分为MIS3的潟湖沉积,部分为河漫滩沉积。硬土层之上是一套形成于全新世的海侵—海退旋回,与长江三角洲南翼前缘的沉积相组合类似。研究钻孔初始海泛面约形成于9 cal ka BP,推算当时的海平面约低于现今海平面25m。中全新世最大海侵前后,东亚季风较强,通过径流或沿岸流输入本区的沉积物较充足,沉积速率较大。随着海平面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东亚季风减弱,可容空间减小,中晚全新世(5~2 cal ka BP)沉积速率较低。高分辨率的XRF岩心扫描获得的元素相对含量是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指标,其中Cl/Ti、Fe/Ti值可分别作为海相性(与海洋联通程度)与东亚季风强弱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瓯江三角洲 东亚季风 海平面变化xrf岩心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