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6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晓祥 唐彦君 +3 位作者 严长清 徐盼 朱晨曦 戴煜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95,共6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可用于量化反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岸带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遥感分类系统,采用分层分类监督分...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可用于量化反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岸带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遥感分类系统,采用分层分类监督分类方法获取研究区5期序列LUCC数据,进而计算分析江苏海岸带近3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构演变,系统研究了近30年来的LUCC的变化数量以及变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为主,虽然耕地占比近年来有所减少,但是仍然高达70%以上;(2)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城镇建设用地,无论是变化数量和变化速率都非常显著,同时大量沿海新围垦土地多为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海岸带 遥感影像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振 黄海军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10年第4期71-76,共6页
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等处理后,引入地学知识构建决策树,运用决策树法对1989年及2000年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这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然后对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变化矩阵。1989~2000年胶州湾土... 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等处理后,引入地学知识构建决策树,运用决策树法对1989年及2000年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这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然后对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变化矩阵。1989~2000年胶州湾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表现为:城镇等建成地、养殖及盐田用地、城镇的建设裸地或待建地等迅速扩增,而耕地、内陆滩涂迅速减少,海域减少,林、草地变化不大;耕地主要向城镇等建成地、养殖及盐田用地转化,海域向养殖及盐田用地、城镇建成地转化。十余年间,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城市"三废"增加,陆源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入海,引起胶州湾海水水质恶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增加,浮游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赤潮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海岸带 胶州湾 决策树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晓祥 严长清 +3 位作者 刘斯琦 阿慧娟 朱晨曦 戴煜暄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3期82-87,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适当的变化检测方法在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江苏海岸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丰市作为变化检测方法比较研究的试验区,采用1992年和2002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混合变化检测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进行变化检测,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并对每种变化检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比较。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于试验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等优点,适合试验区以及整个江苏海岸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检测。最终,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获得了5期近30年江苏海岸带土地覆被分类图,证明了主成分分析法可有效应用于江苏海岸带的变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变化检测 江苏海岸带 主成分分析 混合变化检测 变化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伟倩 马东来 刘晓静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以海口市海岸带为研究区,选取1987年、2004年、2021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随机森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析35 a间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变化的速度、结构等,揭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 以海口市海岸带为研究区,选取1987年、2004年、2021年3期遥感影像,基于随机森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分析35 a间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变化的速度、结构等,揭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87—2021年海口市海岸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剧烈,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增加189.16 km^(2)),耕地锐减最多(减少81.50 km^(2)),水域及水利设施变化最小。②海口市海岸带时空分布变化明显,建设用地从中部向东西两侧延伸,耕地流失集中于西部,草地分布在南渡江东岸且呈波动减少;土地转换呈现单项集聚特征,有77%的转出面积流向建设用地,草地、林地、耕地转出面积分别超过了转入面积的1.73、2.37和2.88倍。③海口市海岸带在单因子驱动中,1987—2004年的最大驱动力经济指标(GDP)主导地位被2004—2021年的气候因子(降水)取代;交互驱动中,自然−社会因子协同效应显著增强(驱动力指数由1987年的0.535增高到2021年的0.844)。研究结果可为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模拟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5
作者 周书轩 葛小平 唐子又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为把握江苏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缓解围垦活动等开发利用模式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基于江苏省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90—2020年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 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为把握江苏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缓解围垦活动等开发利用模式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基于江苏省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90—2020年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动态,通过设置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情景,使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江苏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大幅减少及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形式以耕地转建设用地、耕地转水域、耕地转湿地及水域转耕地为主;(2)研究区ESV在1990—2010年间持续增长,在2010—2020年间下降,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近岸线高、远岸线低的分布格局;(3)综合3种情景模拟结果,生态保护情景下江苏省海岸带2030年ESV下降最少,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维持江苏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海岸带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化及多情景开发模拟——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应超 李加林 +3 位作者 钟捷 赵蓉蓉 陈宇昕 甘付兵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0,共12页
海岸带土地在高强度开发下变化显著,明确其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 海岸带土地在高强度开发下变化显著,明确其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利用海岸带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基于1990-202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同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和2030年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土地利用格局演化明显,其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发生小幅度动荡,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2)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研究区北部增长趋势明显,而南部增长速度缓慢。(3)地形和坡度是影响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但影响程度不断减弱;GDP密度和人口密度是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影响强度逐渐增强;因子间交互作用类型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社会经济因子与自然因素中的海拔和坡度交互作用最为强烈。(4)未来宁波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区域将集中于杭州湾南岸、象山县东北部和宁海县南部,生态保护情景能最大程度保持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驱动因子 预测 地理探测器 CA-Markov模型 宁波市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学知识的海岸带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艳芬 张杰 +1 位作者 马毅 崔廷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针对海岸带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城区海岸带地物的复杂性,应用Landsat7 ETM+遥感影像,结合地物光谱特征分析,融合地物的空间属性、地带性分布规律、物候规律等多种地学知识,建立特定的规则,逐级分层次地提取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结... 针对海岸带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城区海岸带地物的复杂性,应用Landsat7 ETM+遥感影像,结合地物光谱特征分析,融合地物的空间属性、地带性分布规律、物候规律等多种地学知识,建立特定的规则,逐级分层次地提取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结果表明:在没有任何人工修正的前提下,总体分类精度达95.8%,总体Kappa系数为0.944,实现了研究区域较快速和较高精度的地物自动化信息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学知识 海岸带 土地利用/覆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8
作者 蒋茂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1,167,共6页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 为研究2000—2020年铜仁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武汉大学CLCD数据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表覆盖数据,借助ArcGIS 10.7软件进行裁剪、融合等处理,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转移情况,了解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大的是森林,占比在60%左右;其次为农田,但在研究时段内总体呈减少趋势。在20年发展过程中,铜仁市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森林、水体、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在逐渐上升,森林利用面积增长最多,增长了955.924 4 km^(2),建设用地利用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增长了107.426 3 km^(2);草地、灌木、农田利用面积呈下降趋势,农田利用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664.365 7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转移矩阵 贵州铜仁 2000—202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 被引量:10
9
作者 苏大鹏 刘健 胡刚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58,共6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胶州湾以其独特的自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胶州湾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特征属性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也成为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遥感影像是土地利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了大气校正、DEM合成等预处理,获得了能够满足解译要求的优质工作底图。结合胶州湾海岸带调查成果和胶州湾实际情况,建立了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的遥感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解译,得到胶州湾海岸带2000年及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检测。研究表明:2000—2009年,胶州湾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耕地绝对数量减少,住宅交通运输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绝对数量增加,耕地主要向住宅交通运输用地转换;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反映出来。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海岸带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沁萍 李欢 +4 位作者 田洪阵 魏娜 吴筝 李乐 常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5-1705,共11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土地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结果表明:①1985—2021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趋势以耕地萎缩和不透水面扩张为主,其次是林地扩张,再次是灌丛、草地和裸地收缩,最后是水域小幅度扩张。②前期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后期以耕地、林地和不透水面为主。③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离散程度低,耕地向不透水面转换的变化比例最高,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高的经济圈地带。④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升0.88%,森林面积增加了4088.89 km^(2),满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5.1.1目标。森林覆盖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控制,呈现改善趋势,满足可持续发展15.2目标要求。土地退化率前期迅速增加,后期趋于稳定,36 a间研究区土地退化率为11.76%,土地退化面积仍高于改善面积,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5.3(土地退化零增长)还存在一定距离。未来需合理规划中国内地海岸带土地利用,加大土地改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工业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婉侠 李京忠 +4 位作者 董书恒 肖骁 付博 谢潇 薛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林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逐渐减少;2005—2010年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为显著。(2)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以调节服务为主,耕地和水域贡献超八成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草地、林地仅贡献约两成,且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上呈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0.66亿元,人均价值年均降低47.95元。建议系统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加强林地、草地等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制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扩张,提升单位土地资源产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老工业城市 可持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怡冰 李成亮 +5 位作者 张鹏 侯蕾 刘仲秋 刘经强 邱庆泰 赵辰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86-3998,共13页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198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由于林草地碳储量的累积,碳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2005~2010年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使区域固碳能力明显下降;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扩张限制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区域碳储量逐渐呈增长趋势;1980~2020年济南南部山区的总碳储量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并且林地是济南南部山区碳储量的主要供给者,区域碳储量值随着远离城乡居民生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储量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引起地类碳密度的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与各地类的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该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塑造良好的陆地碳汇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InVEST模型 碳储量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艳红 胡洪文 +2 位作者 吴春竹 黄俊忠 苏筱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 【目的】探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影响,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ESV计算方法及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在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ESV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性。【结果】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2020年漓江流域城镇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2000—201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平缓,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转型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漓江流域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ESV总值分别为277.81亿、278.65亿和280.41亿元,其中林地ESV最大,占比大于76.33%,而耕地、草地和水域ESV较小,占比不超过23.67%。2000—2020年仅有水域ESV增长,增长率为18.41%。各单项ESV中,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和水源调节的ESV呈增长态势,其余单项ESV均减少。从交叉敏感性系数看,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向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的CICS普遍小于0.3,表明此类转型对ESV缺乏敏感性。从交叉敏感性分区看,耕地与城镇用地的转型以高生态敏感区占比最高,达58.07%;草地和城镇用地之间的转型以中生态敏感区分布最广,达51.65%;水域与耕地的转型敏感性较低,其中高生态敏感区仅占8.23%;林地与耕地的转型带来的高生态敏感区仅占17.91%,而非生态敏感区却占40.67%。【结论】2000—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供需矛盾持续加剧,ESV总体呈增长趋势。漓江流域耕地、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敏感性较高,其中耕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型最敏感。以乡镇尺度研究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有助于漓江流域在土地管理中针对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带来的生态敏感性等级变化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管控,以保证漓江流域ESV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交叉敏感性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江苏盐城市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晓祥 徐盼 +2 位作者 戴煜暄 申翔 汤春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海岸带LUCC的研究对适应环境和自然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沿海具有代表性的盐城市作为研究区,选取1978-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海岸带LUCC的研究对适应环境和自然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沿海具有代表性的盐城市作为研究区,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参考国内外遥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建立遥感分类系统,使用主成分分析(PCA)遥感分类方法和分类后比较变化检测方法,并在GIS分析技术支持下获取盐城市近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其结构、数量、速率及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研究时段内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但利用结构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但近几年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比重不断攀升;(2)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率上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一级地类数量增长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由1978年的167.01km2扩张至2007年的725.19km2,增长至原来的4.34倍,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速率在2004-2007年高达15%以上;(3)从空间格局变化看,盐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开发区和新辟为市区的盐都区发展速度最快,而滨海港、大丰港的建设和周边国有盐场的改制也显著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海岸带 变化检测 城市扩展 GIS 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2
16
作者 高义 苏奋振 +3 位作者 孙晓宇 杨晓梅 薛振山 张丹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03,共9页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地总面积的31.4%;(2)研究区内共围填海370 km2,其中粤东、粤西和珠江口分别占12.6%,31.2%和56.2%;(3)珠海、广州、东莞、深圳、汕头和大亚湾等地城区面积扩张均在10倍以上,形成了环珠江口城市带;(4)近20 a来,研究区内整体土地利用综合变化率达24.2%,其中粤东、粤西和珠江口分别为15.6%,22.8%和28.2%。研究揭示了20 a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模式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域土地资源规划、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其他海岸带及近海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围填海 扩张系数 动态变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质条件的广东东部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孙晓宇 苏奋振 +2 位作者 周成虎 吕婷婷 仉天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9-176,共8页
1引言海岸带作为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相结合的敏感地带,是地球上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力改造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1]。随着海岸带人为开发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 1引言海岸带作为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相结合的敏感地带,是地球上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力改造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1]。随着海岸带人为开发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海岸带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 适宜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4年闽东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莉莉 何东进 +6 位作者 覃德华 游巍斌 洪伟 范勋承 肖石红 蔡金标 王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3-810,共8页
海岸带地区因其特殊的海陆生态系统环境而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以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闽东海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9和2014年3期Landsat 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对该区2000~2014年的土地利... 海岸带地区因其特殊的海陆生态系统环境而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以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闽东海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9和2014年3期Landsat 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对该区2000~201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林草地面积迅速扩增,研究期间共增加了1 047.24 km2,相比之下,耕地面积显著减少,近14 a间共减少了959.45 k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产养殖的动态变化最为剧烈,稳定性最差,而由于政府加强对建筑用地的集约利用,使其成为近14 a研究区最为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闽东海岸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达255.19,但2000~2009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仍处于调整期,2009~2014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前期的调整,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其变化量和变化率分别为4.86和0.019,土地利用步入发展期。本研究对闽东及其他地区的土地集约化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闽东 海岸带 遥感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岸带地貌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薛振山 苏奋振 +2 位作者 杨晓梅 孙晓宇 高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9-415,共7页
珠江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受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出现耕地流失、恶性围填海等诸多问题。文中以珠江口海岸带为研究区,借助GIS和RS技术,应用Landsat ETM数据,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对1980―2010年珠江口的... 珠江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受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出现耕地流失、恶性围填海等诸多问题。文中以珠江口海岸带为研究区,借助GIS和RS技术,应用Landsat ETM数据,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对1980―2010年珠江口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定量分析地形地貌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30a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减少至原有量的42.1%,城镇用地增长了近8.5倍;土地利用变化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海拔130m以下地区,而在这一区间内,存在0~6m和20~80m两个活跃地段,分别是大规模围填海和城镇建设的分布区;对坡度而言,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分布在0°~2°区间,在198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量分别占总量的63.8%和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海岸带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邱彭华 徐颂军 +1 位作者 符英 谢跟踪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2-592,共11页
以多年平均高潮线向陆一侧延伸2km的陆域部分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和评价了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位于2km宽度海岸带内的土地资源共计228166.44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2)文昌市海岸带土... 以多年平均高潮线向陆一侧延伸2km的陆域部分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和评价了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位于2km宽度海岸带内的土地资源共计228166.44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2)文昌市海岸带土地面积及农用地面积均居全省首位,但海岸带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为三亚市,其次是海口市;3)海岸带是全省建设用地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建设用地平均密度约为全省的4.5倍;4)海岸带土地利用率高,但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尚待优化;5)海岸带土地利用已引起部分地段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这在文昌、万宁与海口3市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最后从海岸带土地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和开发效益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用地结构 生态效应 海岸带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