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元敏 马志远 黄海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4-578,共5页
以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国典型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检测结果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Cu、Pb、Zn、Cd、Cr、Hg)含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以Zn、Cu较高,Pb、Cd和Cr较低,Hg最低;与上世纪... 以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国典型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检测结果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Cu、Pb、Zn、Cd、Cr、Hg)含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以Zn、Cu较高,Pb、Cd和Cr较低,Hg最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数据比较,变化不明显.根据《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了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分析表明各种重金属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超标,Zn超标较严重,Cu和Cd次之,其余较轻.原因可能与陆源污染物排放和贝类对不同金属的富集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重金属 海岛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沿岸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毅 夏鹏 +1 位作者 陈志华 崔迎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50-1451,共2页
潮间带的环境与生态系统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脆弱带和敏感带.沿岸排污和入海河流携带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络合、螯合等物理化学作用转移到悬浮颗粒物或胶体上,在河流入海口受海水pH、Eh等物化性质突变的影响... 潮间带的环境与生态系统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作用,属于典型的环境脆弱带和敏感带.沿岸排污和入海河流携带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吸附、络合、螯合等物理化学作用转移到悬浮颗粒物或胶体上,在河流入海口受海水pH、Eh等物化性质突变的影响与吸着剂一起在潮间带沉淀.本文统计了海南沿岸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潜在生态危害 海南 海岛潮间带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3
作者 张悦 徐勇 +5 位作者 王金宝 吴忠迅 隋吉星 龚琳 于国旭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71,共13页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 利用2022年12月、2023年2月和5月在庙岛群岛10个岛屿的砂质潮间带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其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3个季节潮间带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定量调查物种数春季(57种)>秋季(45种)>冬季(39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要类群。庙岛群岛潮间带以弱固着型和游走型底栖动物占优势,3个季节调查共发现5种优势种: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 littorea)、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葛氏囊须虫(Pharyngocirrus gabriellae)、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和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间和岛屿间差异均不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H′季节间差异和站位间差异均显著,J′只季节间差异显著。南部岛屿多样性指数较高,而丰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10个岛屿潮间带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较低,这可能是庙岛群岛诸岛自然环境差异大,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