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岛型目的地的旅游渗透度——海南案例及其国际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钢华 《旅游学刊》 CSSCI 2012年第11期72-80,共9页
文章以旅游渗透度指数(TPI)作为分析工具和方法,利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较为综合地测量和分析了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方面的渗透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利用2009年的数据,就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 文章以旅游渗透度指数(TPI)作为分析工具和方法,利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较为综合地测量和分析了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方面的渗透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利用2009年的数据,就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与加勒比地区的19个海岛目的地、马尔代夫和夏威夷等进行了旅游渗透度的比较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三亚市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3个年份都是海南全省旅游渗透度最高的城市,但2009年海南全省及重点市县的旅游渗透度在所有样本案例地中尚处较低水平。通过聚类分析,该研究进一步将27个样本案例地划分为低度渗透型、酒店集聚型和全面渗透型3类,并举例对各聚类的显著特征进行了阐述。文章最后基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对海南全省及三亚市旅游发展模式与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目的地 旅游渗透度 旅游渗透度指数 国际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数据的海岛型目的地游客时空行为相似性研究——以山东长岛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宇娜 马鑫涛 +1 位作者 刘继生 刘永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54-1962,共9页
通过爬取GPS轨迹记录平台的轨迹数据,采用季节强度指数、核密度分析、近邻分析等方法对山东长岛游客时空行为进行相似性探讨,研究表明:(1)年内,在气候要素影响下,海岛型目的地季节强度指数更高;日内,轨迹数量的“双峰”结构和轨迹长度... 通过爬取GPS轨迹记录平台的轨迹数据,采用季节强度指数、核密度分析、近邻分析等方法对山东长岛游客时空行为进行相似性探讨,研究表明:(1)年内,在气候要素影响下,海岛型目的地季节强度指数更高;日内,轨迹数量的“双峰”结构和轨迹长度的“三峰”结构都表明游客出行时间和轨迹长度有强相似性和集中性,且行程结束时间相对更晚;(2)空间上,交通的不可直达性和时间的限制性造成游客在岛屿选择上高度集中,空间轨迹相似度很高,呈现典型的“轴状”和“环状”集聚结构,“向海”和“亲海”特征突出;(3)游客在海岛上的流动形成典型的等级分层结构和节点分散分布特征,重要节点对旅游流网络的控制作用明显;(4)与其他类型目的地相比,景区的核心作用在海岛上不够突出,受景区进入率不高的影响,游客在旺季期间与本地居民在公共交通设施和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上重叠率较高,是造成旅游旺季部分路段和休闲空间过度拥挤的核心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轨迹数据 海岛型目的地 游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2 位作者 于庆东 陈东景 刘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8-462,共15页
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很少有涉及海岛旅游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不利于对海岛旅游地的保护和恢复政策的制定。以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种由界定空间尺度、建立狭义生态补偿标准与广义生... 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很少有涉及海岛旅游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不利于对海岛旅游地的保护和恢复政策的制定。以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种由界定空间尺度、建立狭义生态补偿标准与广义生态补偿标准物质量核算体系、构建狭义生态补偿标准与广义生态补偿标准物质量评价模型和价值量评价模型、设计狭义生态补偿标准与广义生态补偿标准分摊方案等组成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的方法体系;并进行了舟山市普陀区案例应用。结果表明:(1)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旅游目的地的狭义生态补偿标准为687.2552×104元,广义生态补偿标准为6656.5528×104元;分摊次序Ⅱ阶段的生态补偿标准为687.2552×104元,分摊次序Ⅱ—Ⅲ阶段的生态补偿标准为5794.5577×104元,分摊次序Ⅱ—Ⅳ阶段的生态补偿标准为6656.5528×104元。(2)来自于舟山市、沪宁杭(除舟山市)、国内(除沪宁杭)和国际(含港澳台)的游客,分摊次序Ⅱ阶段均需实际承担1.90元/人次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分摊次序Ⅱ—Ⅲ阶段分别需实际承担1.90、3.94、29.96和207.57元/人次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分摊次序Ⅱ—Ⅳ阶段分别需实际承担3.29、5.33、31.35和208.96元/人次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 生态补偿标准 空间尺度 狭义生态补偿标准 广义生态补偿标准 方法体系 舟山市普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差异研究——以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和南北长山岛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1 位作者 于庆东 张志刚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5,共16页
国际上,旅游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旅游费(使用者付费原则)是广泛应用的解决旅游引起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其中,住宿税、燃油税和(额外)门票费是一些最常见的例子;作为科斯市场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方法,生态系统(环境)... 国际上,旅游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旅游费(使用者付费原则)是广泛应用的解决旅游引起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其中,住宿税、燃油税和(额外)门票费是一些最常见的例子;作为科斯市场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方法,生态系统(环境)服务付费(受益者付费原则)在旅游领域已逐渐引起重视。海岛生态系统脆弱,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海岛旅游发展威胁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可持续性。本文运用生态系统(环境)服务付费(PES)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和南北长山岛为例,以2013年为评价基准年份,通过调查游客对4个海岛型旅游目的地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景观、游泳、调节温度、吸收CO2等服务和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景观、乘凉、蓄积淡水、吸收CO2等服务的支付意愿,评估了4个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补偿标准;并从游客个人收入差异、生态系统服务差异、游客旅行成本差异等3个方面分析了4个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人均生态补偿标准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①2013年,4个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普陀山44A.64.22×10^4元,朱家尖7736.76×10^4元,桃花岛4324.54×10^4元,南北长山岛6756.98×10^4元;②4个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人均生态补偿标准(人均WTP值或人均PES值)分别为普陀山74.77元/人次,朱家尖72.34歹己/人次,桃花岛68.95元/人次,南北长山岛51.58元/人次;③游客个人收入差异是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人均生态补偿标准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 生态补偿标准 差异 生态系统(环境)服务付费 条件价值评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汪运波 肖建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9-155,共7页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但目前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旅游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等旅游过程,对旅游目的地及其外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为基础...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但目前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旅游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等旅游过程,对旅游目的地及其外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自下而上方法),构建了5类(渔家乐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渔家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长岛县渔家乐为案例,以2011年为评价基准年份,进行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岛县渔家乐每位游客每天的生态足迹为0.008 676 hm2,每位游客每天需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5.97元,其中承担养殖海域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0.53元;②13个村渔家乐游客对海产品的消耗量均较大,各村生态足迹(水域)占总生态足迹的比例最低值为57.07%,各村渔家乐每位游客每天承担养殖海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最低值为5.02元;③北长山乡的店子村等4个村和南长山镇的黑石嘴村等3个村渔家乐的户均生态足迹较大,其每位游客每天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额度也较大;④非山东游客比例、散客游客比例、停留2天及以上游客比例、电话或网络预定游客比例和每位游客每天给渔家乐带来的收入等,是渔家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养殖海域是优先考虑的生态补偿对象;依据渔家乐的不同收费标准,有差异的向游客征收生态补偿费用,将其用于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 生态补偿标准 渔家乐旅游 生态足迹成分法 长岛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梦程 李世泰 +2 位作者 王成新 秦伟山 孙剑锋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6,共11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构建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中国12个县级地域单元的海岛作为研究区,通过TOPSIS模型对其2018年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其贴近度指数划分为不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构建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中国12个县级地域单元的海岛作为研究区,通过TOPSIS模型对其2018年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其贴近度指数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比较安全、安全4个等级,引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洞头区、崇明区、定海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平潭县、嵊泗县、普陀区、玉环市和南澳县为较不安全;长岛县和岱山县为较安全;长海县和东山县为安全状态,研究区内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面临着较大威胁。(2)压力系统中海岛脆弱性和响应系统中生态保护力度是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而自然灾害对海岛的损害、环保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以及有限的海岛空间承载量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基于障碍因素的诊断,提出了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策略,为保障我国海岛的生态安全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 生态安全 DPSIR模型 综合评价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