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海南杜鹃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
1
作者 云英英 范秋云 史佑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039,共9页
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研究其生态需求和适生范围,对于海南杜鹃的保护与栽培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海南杜鹃现有地理分布信... 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 Merr.)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研究其生态需求和适生范围,对于海南杜鹃的保护与栽培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海南杜鹃现有地理分布信息和气候因子,模拟海南杜鹃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具体分析影响海南杜鹃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适宜阈值。结果表明:在当代气候情景下(1970—2000年),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海南杜鹃适生区进行模拟的准确度较高,气温和降水对海南杜鹃的影响较大,其中影响海南杜鹃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季降水量(bio18)和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在5~7℃区间、最暖季降水量(bio18)在610~3990 mm区间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海南杜鹃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海南杜鹃的出现概率会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中国区域,海南杜鹃比较适应海南、广西、广东、台湾地区、四川东部、重庆以及贵州等地的气候环境,当代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为132.36×10^(4) km^(2),总适生区范围整体上会随着未来气候的变化而有所增大。本研究旨在为海南杜鹃的保护与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杜鹃 最大熵模型 气候响应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杜鹃扦插繁殖技术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史佑海 张海宽 杨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362-6363,共2页
[目的]研究海南杜鹃最佳扦插繁殖技术。[方法]以NAA和IBA为生长调节剂,于2009~2010年对海南杜鹃进行嫩枝扦插试验。[结果]在冬季扦插中,以600 mg/L NAA处理的生根率最高,为86.7%;以800 mg/L NAA处理的平均根长最长,为37.1 mm。在春季... [目的]研究海南杜鹃最佳扦插繁殖技术。[方法]以NAA和IBA为生长调节剂,于2009~2010年对海南杜鹃进行嫩枝扦插试验。[结果]在冬季扦插中,以600 mg/L NAA处理的生根率最高,为86.7%;以800 mg/L NAA处理的平均根长最长,为37.1 mm。在春季扦插中,以400 mg/L IBA处理的生根率最高,为75.0%;以800 mg/L NAA处理的平均根长最长,为40.3 mm。[结论]扦插季节对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率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为海南杜鹃的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杜鹃 扦插 繁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和激素对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怡超 宋希强 +1 位作者 赵莹 史佑海 《热带生物学报》 2018年第3期328-332,共5页
以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在基质1(泥炭∶椰糠∶珍珠岩=1∶1∶1)、基质2(园土∶椰糠∶珍珠岩=1∶1∶1)中研究植物激素IBA(吲哚丁酸)和NAA(萘乙酸)的浓度及其处理插穗的时间... 以海南杜鹃(Rhododendron hainanense)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在基质1(泥炭∶椰糠∶珍珠岩=1∶1∶1)、基质2(园土∶椰糠∶珍珠岩=1∶1∶1)中研究植物激素IBA(吲哚丁酸)和NAA(萘乙酸)的浓度及其处理插穗的时间对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筛选出有效提高海南杜鹃扦插生根率和诱导健康根系的处理组合。结果表明:激素种类显著影响海南杜鹃插穗的生根率,IBA的诱导效果更好,600 mg·L^(-1)IBA处理插穗600 s,并插入基质2,生根率达到最高90. 0%,最长不定根长达2. 1 cm;基质显著影响海南杜鹃不定根长,用600 mg·L^(-1)NAA处理插穗10 s并插入基质2,生根率达80. 0%,最长不定根长达到最长3. 1 cm。结果表明,600 mg·L^(-1)IBA处理插穗600 s后插入基质2能较大程度提高海南杜鹃扦插的生根率并获得较健康的根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杜鹃 基质 扦插生根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