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及邻区地壳S波Q值成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惠琳 徐晓枫 +4 位作者 周龙泉 张晓东 沈繁銮 李志雄 占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1-645,共15页
利用海南岛及邻区2000—2012年精定位后的地震S波资料进行Q_s值成像,得到区域Q_s值分布和滑动平均Q_s值变化,结合地震活动、火山、热流点和GPS基线变化分析区域浅层地壳(深5~15km)S波衰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区域地壳介质应力条... 利用海南岛及邻区2000—2012年精定位后的地震S波资料进行Q_s值成像,得到区域Q_s值分布和滑动平均Q_s值变化,结合地震活动、火山、热流点和GPS基线变化分析区域浅层地壳(深5~15km)S波衰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区域地壳介质应力条件状态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1)衰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Q_s值空间上横向不均匀变化显著,总体呈现海南岛中部高、周边低的特征,低Q_s值(高衰减)主要分布在王五-文教断裂以北、尖峰-吊罗断裂以南及铺前-清澜断裂以东区域。地震活动多丛集分布在高、低Q_s值过渡区域,火山主要分布在王五-文教断裂以北的雷琼坳陷低Q_s值区域及其附近,大地热流点分布于低Q_s值及其边缘区域。2)滑动平均Q_s值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性、泸州—琼中GPS基线变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00—2008年,研究区地震活动性较强,泸州—琼中GPS基线呈缩短趋势,滑动平均Q_s值相对较高,区域可能处于"高"应力介质条件状态;2008—2012年,研究区地震活动性较弱,泸州—琼中GPS基线显示伸长趋势,滑动平均Q_s值相对较低,区域可能处于应力调整、松弛的"低"应力介质条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成像 地震活动性 火山 热流 GPS基线 海南岛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及邻区地震精确定位及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晓枫 王惠琳 陈小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1,323,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0~2012年海南岛及邻区ML≥1.0的1 035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820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结果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且部分震群更加集中密集,并向断裂带趋近;震源深度分布更为合理...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0~2012年海南岛及邻区ML≥1.0的1 035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820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结果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且部分震群更加集中密集,并向断裂带趋近;震源深度分布更为合理,精定位前震源深度绝大多数位于10 km处,而精定位后发散分布于地下20 km内,近似呈正态分布形态,优势分布深度为5~15 km;重定位后的地震呈现垂直条带分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带的运动构造,更加符合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海南岛及邻区 震源深度 地震构造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