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沉积演化与页岩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01
1
作者 郑和荣 高波 +2 位作者 彭勇民 聂海宽 杨斐然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5-656,共12页
通过录井、测井、地震、野外剖面与岩心资料的深入剖析,探讨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段的沉积相与总有机碳的关系,预测页岩气有利勘探区。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一套20~268m厚的黑色页岩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沉积,在等时框架... 通过录井、测井、地震、野外剖面与岩心资料的深入剖析,探讨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段的沉积相与总有机碳的关系,预测页岩气有利勘探区。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一套20~268m厚的黑色页岩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沉积,在等时框架内自下而上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即SQ1与SQ2,它们分布稳定、可对比性好。下部层序(SQ1)的海侵体系域(TST)发育一套有利于页岩气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此时期呈现出"北面向次深海敞开、东西南三面受古陆围限、陆棚广布"的沉积格局,深水陆棚相广泛发育,面积为255 000 km2,平均厚度35 m。受海平面下降的影响,从下部层序至上部层序水体变浅,岩相从深水陆棚相黑色页岩向中—浅水陆棚相沙纹层理粉砂质页岩转变。岩相的发育受海平面升降、古陆、海底地形、物源供给等因素的影响,岩相类型有碳质或硅质或钙质页岩、纹层状页岩、生物扰动粉砂质页岩、沙纹层理的粉砂质页岩、块状砂岩或介壳灰岩薄夹层5类。研究表明,沉积相对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具有内在的控制作用,高TOC含量页岩发育于深水陆棚相、中陆棚相和潟湖相中。目前,已有多口井在龙马溪组页岩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该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综合分析认为涪陵—赤水—仁怀、威远—长宁、鄂西—渝东为中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方向和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海侵体系域 深水陆棚 岩相 下志留统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层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黄正良 武春英 +2 位作者 马占荣 任军峰 包洪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29,共10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奥陶纪马家沟期沉积及岩相古地理分析,首次系统厘定了马家沟组三级及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将马家沟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11个四级层序。重点针对产气层马五段开展了四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进而全面剖...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奥陶纪马家沟期沉积及岩相古地理分析,首次系统厘定了马家沟组三级及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将马家沟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11个四级层序。重点针对产气层马五段开展了四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进而全面剖析了沉积层序对马五段白云岩储层空间展布的控制作用:(1)海平面升降加上中央古隆起的隔挡作用,造成了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海退期为蒸发浓缩环境下的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海侵期为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2)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类型在纵向上的旋回性分布,海退期主要发育膏溶孔型白云岩储层,海侵期主要发育晶间孔型白云岩储层;(3)层序内部储层平面分布受沉积相控制,海退沉积半旋回中,潮间含膏云坪为有利沉积微相;海侵沉积半旋回中,潮间藻屑滩为有利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沉积层序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 白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早二叠世太原组和山西组煤沉积模式与生烃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程克明 熊英 +1 位作者 马立元 李新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2-146,共5页
在华北地台东部(鲁西)、中部(晋中)和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煤系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成煤环境,山西组煤系则主要形成于陆相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成煤环境。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煤在硫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方... 在华北地台东部(鲁西)、中部(晋中)和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太原组煤系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成煤环境,山西组煤系则主要形成于陆相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成煤环境。这两种环境下形成的煤在硫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有机显微组分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太原组煤中总硫含量比山西组煤高,太原组煤中硫的赋存形态以黄铁矿硫为主,山西组煤以硫酸盐硫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中,太原组煤的镜质组平均含量高,且以基质镜质体为主,惰性组平均含量低;山西组煤的镜质组平均含量相对低,且其中的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远低于太原组,惰性组平均含量却比太原组煤高。太原组煤的凝胶化指数值较大,而植物结构保存指数值较小;山西组煤则凝胶化指数值较小而植物结构保存指数值较大。从煤成烃角度出发,太原组煤系优于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应是华北地台最有利的生烃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 煤沉积模式 煤显微组分 凝胶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川 李国蓉 +3 位作者 杨莹莹 解发川 董文玉 唐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41-47,共7页
在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 在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涪陵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进一步研究了涪陵地区层序格架内长兴组沉积相垂向及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层序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长兴组沉积时期礁滩体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TST)时期涪陵地区礁滩体不发育,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礁滩体较发育;上部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礁滩体均有发育,TST时期礁滩体的发育规模明显小于HST时期的礁滩体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层序地层 沉积相演化 海侵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 川东南涪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禺低隆起古地貌恢复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谢利华 林畅松 +2 位作者 董伟 崔立叶 刘道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地层去压实并进行古水深的校正,对番禺低隆起珠江组-韩江组的7个三级层序的古地貌进行了定量恢复,分为隆起区、缓坡带、陡坡带和沟槽区四大地貌单元。研究表明,断陷晚期研究区东南部的断裂坡折带和坳陷期... 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地层去压实并进行古水深的校正,对番禺低隆起珠江组-韩江组的7个三级层序的古地貌进行了定量恢复,分为隆起区、缓坡带、陡坡带和沟槽区四大地貌单元。研究表明,断陷晚期研究区东南部的断裂坡折带和坳陷期存在的北东向的隆起-缓坡坡折带或缓坡带对盆地的沉积体系域及砂体的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低位域砂体的分布区域,相对隆起地区是海侵体系域、陆棚边缘体系域及高位域砂体的分布区域,沟槽区是有利的低位域砂体充填地区古隆起-缓坡坡折带或缓坡区、古断裂坡折带和沟槽区是该区最有利的非构造圈闭分布区;其次是隆起区,形成上超不整合地层圈闭和削蚀不整合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坡折带 低位 高位 海侵体系域 陆棚边缘体系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