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稠油油藏早期注聚压力与注聚时机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贤松 郑伟 +1 位作者 唐恩高 谢晓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71,115,共4页
渤海油区属于典型的海上稠油油藏,目前水驱采收率不高,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鉴于海上油田开发平台寿命的时效性和开发投资的风险性,使得海上稠油油藏早期注聚时机和注聚压力特征不同于陆地油田中后期注聚。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和... 渤海油区属于典型的海上稠油油藏,目前水驱采收率不高,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鉴于海上油田开发平台寿命的时效性和开发投资的风险性,使得海上稠油油藏早期注聚时机和注聚压力特征不同于陆地油田中后期注聚。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渤海油区典型常规稠油油藏早期注聚压力特征、注聚时机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建立了早期注聚压力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海上稠油油藏早期注聚压力受5个因素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聚合物溶液粘度、油藏渗透率、注入速度、注聚时机和原油粘度;注聚时机受原油粘度和油藏渗透率制约,原油粘度越大、油藏渗透率越低,注聚时机则越晚,渤海油区稠油油藏早期注聚的合理时机在含水率大于20%以后,极限注聚时机在含水率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聚合物驱 压力特征 影响因素 注聚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开采技术优化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兵 李敬松 +2 位作者 祁成祥 石海磊 朱卫星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54-56,8,共4页
针对我国渤海A油田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冷采效果差的问题,在分析多元热流体吞吐开采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吞吐数值模拟研究,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针对该油田进行开发井网部署,制定多元热流体吞吐整体开发方案,... 针对我国渤海A油田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冷采效果差的问题,在分析多元热流体吞吐开采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元热流体吞吐数值模拟研究,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针对该油田进行开发井网部署,制定多元热流体吞吐整体开发方案,预测开发效果。现场先导试验表明:对稠油油藏进行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可以有效提高油井产能,改善开发效果,对海上稠油油藏开发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多元热流体吞吐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后转火驱开发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泰超 朱国金 +2 位作者 王凯 谭先红 郑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针对NB35-2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部分井日产油量降低、回采水率及回采气率升高、井底流压较低的现象,从生产井生产特征出发,将低效井作为转火驱开发研究对象,分析低效原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多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数学模型,... 针对NB35-2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部分井日产油量降低、回采水率及回采气率升高、井底流压较低的现象,从生产井生产特征出发,将低效井作为转火驱开发研究对象,分析低效原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多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数学模型,充分利用现有井网条件,以提高火驱单井产能及累计产油量为出发点,优选适合海上稠油火驱的井网类型及驱替模式,论证大井距火驱开发的可行性,并对注采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口不同类型低效井转驱后累计增油13.1×10^4m^3,且边部储量得到有效动用,边部转驱单井累计产油达到12.4×10^4m^3,开发具有一定经济性,满足海上稠油热采少井、高产开发要求。研究结果可对海上稠油油藏开发方式转换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多元热流体吞吐 火驱 开发方式转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RPM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进波 汪忠浩 李敬功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3年第3期49-52,共4页
设计了考虑砾石充填、套管尺寸、井筒流体等影响因素的体积模型,推导出单因素和多因素校正公式,并建立了理论图版。分析了相同含油饱和度情况下,孔隙度为0.3时C/O值变化规律:砾石体积为0.1时,砂岩地层和石灰岩地层C/O值都减小约0.15;砂... 设计了考虑砾石充填、套管尺寸、井筒流体等影响因素的体积模型,推导出单因素和多因素校正公式,并建立了理论图版。分析了相同含油饱和度情况下,孔隙度为0.3时C/O值变化规律:砾石体积为0.1时,砂岩地层和石灰岩地层C/O值都减小约0.15;砂岩地层套管内径由152.4mm(6英寸)增大到177.8mm(7英寸)时,地层C/O值约增大0.2;井筒流体充油时C/O值较井筒充水时C/O值增大约0.8;套管内径为152.4mm(6英寸),取泥质含量、砾石含量、钙质含量都为0.1时,C/O值约增大0.6。通过校正后RPM资料解释剩余油结果与PLT资料解释结果对比,发现解释精度提高了10%以上,为海上稠油油藏RPM资料精细解释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砾石充填 储层性能监测仪 体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半衰竭水驱开发压力恢复速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海燕 石洪福 +1 位作者 刘斌 王记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0,共4页
渤海窄河道稠油油田在恢复地层能量的同时,还要防止注入水水窜,针对该问题,利用petrol模拟器建立反映窄河道特点的精细地质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不同河道模式的压力恢复策略,推导出压力恢复速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宽厚比河道的... 渤海窄河道稠油油田在恢复地层能量的同时,还要防止注入水水窜,针对该问题,利用petrol模拟器建立反映窄河道特点的精细地质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不同河道模式的压力恢复策略,推导出压力恢复速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宽厚比河道的合理压力恢复速度及合理注采比。研究结果表明,为抑制油井含水上升,压力恢复速度不宜过快,应保持在0.2~0.3 MPa/季度为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BZ油田,指导了125个注水段的增注措施,地层压力回升明显,油田日增油863 m^3/d,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研究成果对类似半衰竭水驱开发油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窄河道 半衰竭开发 压力恢复 注采比 BZ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油水合理推进速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孟燕 张士诚 高瑞民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0,共4页
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普遍存在的层间矛盾突出问题,将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油层过早水淹、产量严重递减和水驱采收率降低,严重影响油田的高效开发。鉴于此,开展了不同驱替方式下高、低渗岩心水驱油试验。试验根据渤... 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海上稠油砂岩油藏普遍存在的层间矛盾突出问题,将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油层过早水淹、产量严重递减和水驱采收率降低,严重影响油田的高效开发。鉴于此,开展了不同驱替方式下高、低渗岩心水驱油试验。试验根据渤海SZ36-1油田地质和开发特点,以高、低渗岩心见水时间相等为评价标准,通过3种方案展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上稠油油藏分注合采时,不同的注水方式得出的采收率相差较大;在设计海上稠油油藏各层的注采压差时应考虑储层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差异,以保持油水前缘尽可能均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砂岩油藏 纵向非均质性 注水方式 采收率 水驱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采出程度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光明 石立华 +3 位作者 喻高明 芦超 王乔 章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3,117,共4页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采出程度随井距、原油粘度、提液时机、油层厚度、采油速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采出程度随井距、原油粘度、提液时机、油层厚度、采油速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变化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可知,不同条件下采出程度的主控因素不同。其中,井距对采出程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地层原油粘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而提液时机、油层厚度和采油速度的影响较小。此外,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无因次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不同地质、流体物性、开发等因素表征采出程度的关系式,更直观地表现了不同因素变化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采出程度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大井距高强度蒸汽吞吐开发规律及开发策略
8
作者 罗宪波 冯海潮 +3 位作者 刘东 郑伟 王树涛 王公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开发需求大,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对薄层稠油、边底水稠油和特—超稠油的蒸汽吞吐开发。准确认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渗流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规律,进而对热采开发效果和开发状况准确评价,成为海上稠油热... 海上稠油资源丰富,热采开发需求大,经过多年实践,实现了对薄层稠油、边底水稠油和特—超稠油的蒸汽吞吐开发。准确认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渗流特征和蒸汽吞吐开发规律,进而对热采开发效果和开发状况准确评价,成为海上稠油热采开发方案设计、调整、优化和增产增效的关键。通过对热液区实际温场分布和蒸汽超覆现象定量化表征的研究,表征加热半径变化,总结海上大井距蒸汽吞吐的产量递减、有效期、生产压差、伴生气的规律和开发经验,确定了海上蒸汽吞吐的3个递减阶段和平均递减率。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预测,提出了海上稠油油藏大井距蒸汽吞吐的开发策略。海上大井距蒸汽吞吐型开发推荐水平井,边水油藏在距离内含油边界150~200 m以上布井,采用高干度、大周期注入量提高地层热利用率,海上大井距热采平均有效期为329 d,第一周期平均月递减率为13.5%,生产井的合理生产压差介于3.5~5.0 MPa。研究结果对海洋石油稠油热采规模化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递减规律 开发规律 开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测定方法及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石立华 喻高明 +1 位作者 袁芳政 薛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85,116,共4页
对于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非达西渗流规律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启动压力梯度研究方面,且多采用管流模型,较少考虑粘度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根据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渗流特点,设计了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新方法,并采用与秦皇岛32-6油... 对于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非达西渗流规律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启动压力梯度研究方面,且多采用管流模型,较少考虑粘度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根据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渗流特点,设计了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新方法,并采用与秦皇岛32-6油田渗透率级别相近的天然岩心,通过对不同原油粘度、渗透率和温度下的岩心渗流实验,研究了稠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得到了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和流速与压力梯度的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进一步得到了流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受原油粘度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建立了根据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技术极限井距的理论计算方法。鉴于启动压力梯度对稠油油藏开发的重要性,建议将启动压力梯度与流体饱和度、孔喉半径、边界层厚度的定量分析作为今后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非达西渗流 流变性 启动压力梯度 技术极限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特征及水平井开发初探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廷礼 廖新武 +2 位作者 徐玉霞 张效楠 郑建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97,146,共3页
秦皇岛32-6油田属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经多年定向井开采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受储层非均质性、隔夹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极为复杂。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油层水淹规律和... 秦皇岛32-6油田属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经多年定向井开采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受储层非均质性、隔夹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极为复杂。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油层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水平井参数的优化设计,并实施了水平井先导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油层底部水淹严重、剩余油较少;油层中上部水淹较轻,是剩余油富集区。平面上定向井能够动用的区域只是井筒附近油层,即井间和油层中上部无水淹,为剩余油富集区。实际生产证明,利用水平井开发海上低幅底水稠油油藏可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底水稠油油藏 水平井 油藏水淹 剩余油分布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先导试验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与稠油油藏相互作用实验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维东 卢祥国 +1 位作者 刘进祥 胡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基于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手段,以渤海SZ36-1油田储层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驱和疏水缔合聚合物驱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的冲刷作用破坏了岩心结构,骨架上部分矿物成分(颗粒)脱落增加了平均喉道半径,毛管... 基于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手段,以渤海SZ36-1油田储层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驱和疏水缔合聚合物驱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的冲刷作用破坏了岩心结构,骨架上部分矿物成分(颗粒)脱落增加了平均喉道半径,毛管力降低;与水驱相比,聚合物驱不仅具有冲刷等破坏作用,而且聚合物滞留于孔隙内导致平均喉道半径减小、毛管力升高;水驱和聚合物驱都会引起岩心孔隙中部分矿物颗粒运移、流出岩心,聚合物驱采出液中的悬浮物颗粒浓度较高,粒径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储层岩石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 相互作用 结构变化 实验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剩余油微观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立华 王卫忠 +1 位作者 张亮 王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6年第1期54-59,共6页
稠油油藏由于其特殊化学结构和非牛顿特征使得稠油在储层岩石中的渗流受到较大影响,其微观渗流机理对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和注水生产压差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稠油的非牛顿特征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线性渗流特征为理论依据... 稠油油藏由于其特殊化学结构和非牛顿特征使得稠油在储层岩石中的渗流受到较大影响,其微观渗流机理对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和注水生产压差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稠油的非牛顿特征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线性渗流特征为理论依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对稠油异常粘度特征、流变特征及含水率对原油粘度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渗流特点,研究井距、注采压差、非均质性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探索海上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非线性渗流 流变特征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元热流体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油藏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张风义 许万坤 +4 位作者 吴婷婷 葛涛涛 王海更 吴春新 王大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78,116,共4页
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作为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创新技术,已在渤海油田稠油开发中进行了先导性试验,但对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油藏适用范围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通过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流体中各个组分的作用机理以... 多元热流体吞吐热采作为海上稠油热采开发创新技术,已在渤海油田稠油开发中进行了先导性试验,但对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油藏适用范围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通过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热流体中各个组分的作用机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耦合作用,深入剖析了多元热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同时,利用渤海油田稠油油藏的地层原油粘度、渗透率和非均质性等参数,对比研究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及各自的油藏适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热流体提高采收率机理与单纯蒸汽吞吐相比,增加了扩大热波及半径、提高地层能量及减少热损失等作用,但所携带热焓总量略有下降,因此,更适用于原油粘度相对不高、储层非均质性弱、油层较薄、天然能量较小的稠油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多元热流体 蒸汽吞吐 作用机理 开发效果 油藏适用性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田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姜维东 任艳滨 +1 位作者 张运来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3,共4页
南堡35-2油田是海上稠油油田,具有原油粘度高、油层岩石渗透率高、胶结疏松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开发过程中指进现象严重,难以获得较高的水驱采收率。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特点,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藏... 南堡35-2油田是海上稠油油田,具有原油粘度高、油层岩石渗透率高、胶结疏松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开发过程中指进现象严重,难以获得较高的水驱采收率。为了更好地了解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特点,为提高采收率技术决策提供依据,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流体性质特征,利用理论分析和仪器检测评价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油效率,分析了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原油粘度增加,岩心束缚水饱和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升高,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水驱采收率降低。在相同原油粘度条件下,通过提高驱替速度来增大生产压差,可以减少指进现象发生,增加水驱无水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水驱开发 相对渗透率 水驱油效率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同心双管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逢瑞 姚约东 +3 位作者 李相方 李骏 李贺 孙政 《石油科学通报》 2017年第3期377-389,共13页
与同心双管注饱和蒸汽不同,同心双管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过程中,无接箍油管与环形空间之间的热量交换可引起流体温度迅速变化。在充分考虑同心双管井筒内部热量传递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结合海水扰流的井筒外传热模型,建立... 与同心双管注饱和蒸汽不同,同心双管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过程中,无接箍油管与环形空间之间的热量交换可引起流体温度迅速变化。在充分考虑同心双管井筒内部热量传递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结合海水扰流的井筒外传热模型,建立了海上同心双管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模型。利用有限差分和迭代方法计算得到了无接箍油管和环形空间内过热型多元热流体的流动典型曲线,现场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不同注汽参数下同心双管井筒中热物性参数的分布预测,并可对海上SAGD及多元热流体吞吐的注汽参数进行优化;无接箍油管与环形空间的较小温差即可导致大量热能流动,引起温度和过热度迅速变化;海水流动对井筒热损失有显著影响;随着非凝结气质量分数增加,井筒内温度和过热度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同心双管 非凝结气辅助过热蒸汽 热物性参数分布 海水扰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汽窜用栲胶冻胶研制及其流变性能研究
16
作者 刘明嘉 葛际江 +4 位作者 王亮亮 周文超 孙君 林辉 孙艳萍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3-560,共8页
海上稠油油藏地层温度低,蒸汽驱开采期间容易发生汽窜。文中使用6%杨梅栲胶、0.2%乌洛托品、3%黏土制成的栲胶冻胶在55℃的低温下成胶时间可控,300℃热处理后强度高,热处理一个月后脱水率小于5%。流变实验分析表明,在几乎不增加成胶液... 海上稠油油藏地层温度低,蒸汽驱开采期间容易发生汽窜。文中使用6%杨梅栲胶、0.2%乌洛托品、3%黏土制成的栲胶冻胶在55℃的低温下成胶时间可控,300℃热处理后强度高,热处理一个月后脱水率小于5%。流变实验分析表明,在几乎不增加成胶液黏度的情况下,黏土的加入显著增强了栲胶成胶液的触变性、成胶后冻胶的强度。此外,黏土强化形成的栲胶冻胶在较大应变剪切下可以保持冻胶结构的稳定性。使用Cryo-SEM对冻胶分析结果表明,微米级黏土颗粒的加入可以与栲胶分子的多活性羟基形成多基团交联的多重网络结构,使得冻胶锁水能力增强,微观上是冻胶高温下稳定性增加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由黏土颗粒强化形成的栲胶冻胶强度高、热稳定性好,适用于低温油藏蒸汽驱过程中封堵汽窜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蒸汽汽窜 栲胶冻胶 流变性能 低温成胶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地层多孔介质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吕凯 戴彩丽 +3 位作者 张若然 刘学哲 张健 唐恩高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1-394,共4页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用的疏水缔合聚合物,本文通过淀粉-碘化铬比色法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水解度以及浓度的变化对其静态吸附量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聚合物在人造岩心中的动态吸附量。研究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静态吸附量随相对分...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用的疏水缔合聚合物,本文通过淀粉-碘化铬比色法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水解度以及浓度的变化对其静态吸附量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聚合物在人造岩心中的动态吸附量。研究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静态吸附量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而缓慢降低;经剪切降解后,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由943.72×104降至245.22×104时,其吸附量的保留率仍能达到75.5%;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改变聚合物的水解度,聚合物的吸附量随水解度的增大而缓慢降低,水解度由33.78%增至66.82%时其吸附量的保留率高达97.9%;聚合物的吸附量随浓度的增大先显著增加后趋于平缓,具有典型的朗格缪尔吸附曲线特点。聚合物在人造岩心中的动态吸附量测试结果表明静态吸附量约为动态吸附量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聚合物驱 疏水缔合聚合物 淀粉-碘化铬比色法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堵水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曹伟佳 卢祥国 +2 位作者 张云宝 徐国瑞 李翔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44-50,共7页
渤海油田具有储层岩心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较高、平均渗透率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注水开发不仅极易发生突进,而且注水开发对岩石结构冲刷和破坏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储层非均质性。为满足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堵水技术需求... 渤海油田具有储层岩心胶结疏松、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较高、平均渗透率较高和单井注水量较大等特点,注水开发不仅极易发生突进,而且注水开发对岩石结构冲刷和破坏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储层非均质性。为满足高含水期稠油油藏堵水技术需求,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为实验手段,以渤海SZ36—1油田储层岩石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凝胶堵水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堵水剂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时,堵水剂合理段塞尺寸在0.025 PV~0.075 PV。对于"边水+直井"模型,随原油黏度增加,水驱采收率降低。油井堵水后,含水率降低,但产液速度降低。原油黏度愈高,含水率降幅愈大,采收率增幅愈大,但最终采收率仍然较低。与"单边水+直井"模型相比较,"多边水+直井"模型水驱采收率较高,堵水增油降水效果更好。对于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油藏,由于前期水驱、调剖和化学驱等措施的影响,水井井壁附近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油井井壁附近中低渗透层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因此,堵水措施增油降水效果要明显好于调剖措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堵水效果 参数优化 物理模拟 机理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