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化学驱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健 梁丹 +4 位作者 康晓东 徐文江 唐晓旭 黄晓东 华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93,共7页
热水化学驱技术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基于渤海N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 热水化学驱技术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基于渤海N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热水温度、药剂浓度、药剂用量等注入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热水化学驱两种热采技术的开发特征和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药剂改善水油流度比和降低原油黏度的作用被削弱,热对提高采收率起着主导作用,但温度高于115℃后,提高采收率值增幅减缓,经济指标快速下降;随着化学药剂浓度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值单调递增,浓度在1500 mg/L时经济指标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药剂效率降低;化学剂总体用量控制在0.25~0.30 PV。实例计算表明,热水化学驱将受效半径从80 m扩大到400 m,更能有效动用注采井间的储量,采收率提高4.8个百分点,吨剂增油量31.7 m^(3)/t,建议渤海N油田在多元热流体吞吐后转换为热水化学驱方式,以持续保障油田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热水化学驱 评价实验 数值模拟 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含砂原油除砂及含油砂净化工艺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成见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63-265,271,共4页
含砂原油除砂和含油砂净化处理是保证海上油田防砂失败油井正常生产和稠油冷采、适度防砂等先进采油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油田开发前期设计中须充分考虑。针对我国海上稠油油田原油性质及开发特点,提出了将掺水降粘、循环回掺... 含砂原油除砂和含油砂净化处理是保证海上油田防砂失败油井正常生产和稠油冷采、适度防砂等先进采油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油田开发前期设计中须充分考虑。针对我国海上稠油油田原油性质及开发特点,提出了将掺水降粘、循环回掺热污水、密闭容器砂液分离、靠容器压力排泄砂液和水力旋流净化含油砂等工艺技术整合于一体的处理流程,整个处理系统具有结构紧凑、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含砂原油除砂 含油砂净化 处理流程 污水回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吞吐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颖 黄子俊 +2 位作者 宫汝祥 冯祥 姜杰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了改善海上A稠油油田低产井生产状况,针对原油流动性差的问题,提出采用化学吞吐降黏改善原油流动性以提高产量。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吞吐试验选井原则、进行化学吞吐体系室内实验和注入量优化,并... 为了改善海上A稠油油田低产井生产状况,针对原油流动性差的问题,提出采用化学吞吐降黏改善原油流动性以提高产量。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吞吐试验选井原则、进行化学吞吐体系室内实验和注入量优化,并在海上A稠油油田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①选井原则为主力油层井控制储量大于50×104 m 3,储集层厚度大于3 m,泥质含量小于15%,孔隙度大于25%及渗透率大于200 mPa·s等;②化学吞吐体系为CH-4作为稠油乳化降黏主剂,添加防乳化剂和润湿反转剂形成;③推荐试验井最优注入量为500 m 3,吞吐后有增液增油效果,有效期为113 d,累增油756 m 3。以上成果认识,对同类油田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化学吞吐 乳化降黏 吞吐试验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微球调驱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廖新武 刘超 +2 位作者 张运来 牟春荣 刘维永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132,157,共4页
针对目前海上稠油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指进现象严重,窜流通道导致注入水低效循环的现状,在弱凝胶调驱、氮气泡沫驱和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新型纳米微球具有良好注入性和选择性的封堵特性,开展了聚合物微球技术的室内研究和... 针对目前海上稠油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指进现象严重,窜流通道导致注入水低效循环的现状,在弱凝胶调驱、氮气泡沫驱和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新型纳米微球具有良好注入性和选择性的封堵特性,开展了聚合物微球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纳米微球技术能有效封堵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疏松砂岩形成的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注入水利用率,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显著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新型纳米微球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海上稠油油田的控水稳油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调驱 海上稠油油田 化学驱 控水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运来 廖新武 +2 位作者 胡勇 李廷礼 苏进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126,共7页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面临采油速度低、水窜快、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等问题,且缺乏分层系开发调整经验,制约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利用室内物理实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面临采油速度低、水窜快、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等问题,且缺乏分层系开发调整经验,制约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利用室内物理实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明确了海上非均质稠油油藏分层系开发技术界限、注采井间加密模式和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下限。结果表明:当储层原油黏度级差大于3或渗透率级差大于3时,层间干扰系数增大,实施分层系开采,且各开发层系油层厚度为4~8 m;对于强非均质性储层,不同井型、井网加密模式下体积波及系数差别较大,采用反九点转五点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加密模式,并将井距调整为220 m,体积波及系数显著提高;储层内部隔夹层渗透率、分布面积和分布位置均对水平井产能具有较大影响,基于隔夹层优化布井后,原油黏度为260 m Pa·s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累计产油量达到5万m^3,油柱高度可由12 m下推至7 m。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纵向分层系、平面变井网、水平井挖潜"的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应用于秦皇岛32-6油田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高含水期 层间干扰 开发层系 注采井网 波及系数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见效规律 被引量:17
6
作者 邓景夫 李云鹏 +2 位作者 吴晓慧 李金宜 刘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8-130,157,共3页
针对海上稠油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和见效规律与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提出了水驱导数曲线法和数值模拟法来判别早期聚合物驱老井和新井的见效时间点。统计了SZ油田83口... 针对海上稠油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和见效规律与高含水期聚合物驱有较大差异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提出了水驱导数曲线法和数值模拟法来判别早期聚合物驱老井和新井的见效时间点。统计了SZ油田83口受效井的见聚时间和见效时间,得到单井见聚时间平均为2.1a,见效时间平均为1.5a。根据见聚时间和见效时间的不同,将早期聚合物驱的见效规律归纳为先见聚再见效、先见效再见聚、见聚即见效、不见效4种类型,并通过储层条件、井网形式等静态因素以及水聚干扰状况、注聚总量、井控储量、采液强度等动态因素对见效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海上同类油田开展三次采油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聚合物驱 水驱导数曲线法 见聚时间 见效时间 见效规律 海上稠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上A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评价及海上稠油油田热采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4-386,共3页
对陆上A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采方式的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其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采收率进行了预测,以期为即将进行的海上稠油油田热采提供指导。指出了海上稠油油田热采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热采 蒸汽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耿站立 安桂荣 +3 位作者 周文胜 许家峰 张伟 邓九果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7,共3页
海上油田开发的核心目标是在平台寿命期内实现最大经济采收率,需要尽早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在借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中国144个油田或开发单元的资料回归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式基础上,考虑稠油水驱规律及特点,对前述关系式... 海上油田开发的核心目标是在平台寿命期内实现最大经济采收率,需要尽早确定合理的井网密度。在借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中国144个油田或开发单元的资料回归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式基础上,考虑稠油水驱规律及特点,对前述关系式的驱油效率项进行了校正,进而形成了适合海上稠油油田特点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式。海上稠油油田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式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井网加密阶段的标定水驱采收率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水驱 井网密度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凝胶提高海上稠油油田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东 李云鹏 +2 位作者 张风义 张彩旗 罗义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74,154,共3页
渤海湾某稠油油田L、M、N 3个区块地层纵向和平面非均值性严重、油水流度比大,主力注水井各层吸水不均、油井水驱效果差异大。为保持地层能量、改善流度比、调整吸水剖面,先后在3个区块各选1个井组开展弱凝胶调驱矿场试验。以3个井组调... 渤海湾某稠油油田L、M、N 3个区块地层纵向和平面非均值性严重、油水流度比大,主力注水井各层吸水不均、油井水驱效果差异大。为保持地层能量、改善流度比、调整吸水剖面,先后在3个区块各选1个井组开展弱凝胶调驱矿场试验。以3个井组调驱的不同效果为基础,通过聚合物性质、地质油藏条件以及注入参数等分析,分别对影响弱凝胶效果的聚合物浓度、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边底水影响、调驱时机、注入速度等因素进行了对比。矿场试验表明,弱凝胶调驱可以调节层间吸水、缓解平面矛盾、改变注入水驱替方向,其调驱矿场效果受地层油藏条件、调驱时机、调驱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弱凝胶调驱 井组试验 影响因素 效果评价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产量确定新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伟 谭先红 +2 位作者 王泰超 朱国金 张利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48,共5页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 针对目前蒸汽吞吐产量预测模型假设条件简单、普适性差等问题,一般采用测试法和类比法综合确定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由于目前海上油田通常只开展常规测试,无法直接获得热采开发初期产量。笔者提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确定新方法,建立蒸汽吞吐相对于常规开发的初期产量倍数预测模型,通过蒸汽吞吐产量倍数,将常规测试确定的产量转化为蒸汽吞吐产量。研究表明,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主要受储集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注入强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建立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倍数与油藏地质参数及注入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实际生产数据验证,预测误差小于5%,可靠性高,能够为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初期产量的确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热采 蒸汽吞吐 测试产量 初期产量 产量倍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火烧油层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新光 王磊 +2 位作者 田冀 谭先红 李卓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96,共4页
渤海BHN35油田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第2轮吞吐阶段,表现出井底流压低、气窜等现象,需要积极研究后续接替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油田火烧油层的可行性,建立了考虑重质油、中质油、焦炭和溶解气4组分的化学反应方程... 渤海BHN35油田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第2轮吞吐阶段,表现出井底流压低、气窜等现象,需要积极研究后续接替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油田火烧油层的可行性,建立了考虑重质油、中质油、焦炭和溶解气4组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拟合了室内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确定了化学反应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反应热等关键参数;应用矿场模型预测了该油田火烧油层方案的生产效果,推荐采用水平井井网、顶部和中部2条火线同时燃烧的方式开发,并指明了下一步攻关方向。该研究对海上油田火烧油层技术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火烧油层 数值模拟 燃烧管实验 水平井 BHN35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深部调驱选井决策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祥海 刘义刚 +3 位作者 邹剑 刘长龙 陈存良 张志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87-90,共4页
海上油田高强度的合注合采导致优势通道普遍发育,开展深部调驱是油田稳产的关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海上稠油油田的深部调驱选井决策方法,从静态指标、生产动态指标和动态监测指标出发,全面筛选、构建了选井决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隶属... 海上油田高强度的合注合采导致优势通道普遍发育,开展深部调驱是油田稳产的关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海上稠油油田的深部调驱选井决策方法,从静态指标、生产动态指标和动态监测指标出发,全面筛选、构建了选井决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隶属函数实现指标定量计算,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分步确定指标权重,从而计算综合评判因子进行选井。矿场应用表明,调驱井压降变缓,措施区块增油降水效果显著,含水下降1.2%,累计增油6.10×10~4 m^3,提高采收率0.21%,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深部调驱 选井指标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除砂工艺技术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琦 徐丽英 《石油规划设计》 2013年第4期22-24,共3页
在海上稠油开采生产中,通过控制地层的出砂或有限地排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产油潜能,但是,需要将砂携带到地面进行处理。因此,含砂原油除砂和含油砂除油净化是稠油生产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某海上稠油油田的原油除砂和含油... 在海上稠油开采生产中,通过控制地层的出砂或有限地排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产油潜能,但是,需要将砂携带到地面进行处理。因此,含砂原油除砂和含油砂除油净化是稠油生产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某海上稠油油田的原油除砂和含油砂净化的相关试验,分析了温度、含水率和含砂浓度等因素对含砂稠油除砂的影响,以及温度、流量、压力和含油率等因素对油砂除油和净化效果的影响。介绍了目前海上油田正常生产的砂处理流程,对其他油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原油除砂 含油砂净化 旋流器 离心机 砂处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Z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治华 申春生 +3 位作者 刘宗宾 杨庆红 刘玉娟 张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6期97-99,共3页
针对海上Z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井资料相对较少的现状,应用时移地震、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数值模拟法分别对L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 针对海上Z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井资料相对较少的现状,应用时移地震、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数值模拟法分别对L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井间滞留区、封闭断层两侧、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厚油层顶部以及受干扰较小的薄油层,通过定向井井间加密、水平井分层开采等挖潜措施达到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剩余油分布 时移地震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稠油开采井筒举升用水溶性降黏剂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方雪 刘志龙 +5 位作者 孙君 孙艳萍 侯岳 周文超 林辉 付云川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海上油田稠油储量丰富,开采价值巨大,但由于稠油基础黏度高和反相乳化的原因,导致在井筒举升阶段出现电泵负荷巨大、举升困难等问题。使用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助剂制备HY系列水性降黏剂,结果表明,HY-1体系降黏率99.2... 海上油田稠油储量丰富,开采价值巨大,但由于稠油基础黏度高和反相乳化的原因,导致在井筒举升阶段出现电泵负荷巨大、举升困难等问题。使用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助剂制备HY系列水性降黏剂,结果表明,HY-1体系降黏率99.20%,50℃下30 min自然脱水率84.40%,120℃下24 h高温老化后降黏率为96.98%,伴注管流实验降压幅度达57.9%。可见,自主体系HY-1乳化降黏性能优异,能够满足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用水溶性降黏剂的室内评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水性降黏剂 表面活性剂 井筒举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20
16
作者 彭昱强 沈德煌 +1 位作者 徐绍诚 韩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1,65,共4页
为了改善秦皇岛32—6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泡沫剂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评价,筛选出泡沫剂及其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氮气泡沫的驱油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液比为1:2时,氮气泡沫... 为了改善秦皇岛32—6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泡沫剂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评价,筛选出泡沫剂及其配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氮气泡沫的驱油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液比为1:2时,氮气泡沫的阻力因子大于160,泡沫剂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3%~0.5%。氮气泡沫调驱能够较好地改善水驱效果,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达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泡沫调驱 泡沫剂 秦皇岛32—6油田 海上稠油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井筒电加热技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伟超 刘平 +1 位作者 于继飞 闫涛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513-516,共4页
文中分析了原油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了渤海海域主要稠油油田的流体性质、黏温试验数据、油藏压力、温度及生产数据。经过深入分析,总结出了渤海海域稠油油田的原油黏温特性及拐点温度、含水分布等规律。随后,按照这一分布规律,同时... 文中分析了原油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了渤海海域主要稠油油田的流体性质、黏温试验数据、油藏压力、温度及生产数据。经过深入分析,总结出了渤海海域稠油油田的原油黏温特性及拐点温度、含水分布等规律。随后,按照这一分布规律,同时考虑井筒电加热技术的特性,选取S油田某稠油生产井,模拟了井筒电加热的效果,并对相应的能耗及电潜泵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采用电加热技术有利于电潜泵机组的运行,电潜泵的排量和效率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相应提高,而功率则随之减小,可以有效地降低平台的用电负荷。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海域6个主要稠油油田进行了井筒电加热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深入分析了井筒电加热技术在这些油田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井筒电加热 能耗 拐点温度 乳化转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未志杰 康晓东 +2 位作者 孙哲 刘玉洋 张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3,共7页
为研究海上多层稠油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基于Buckley-Leverett方程的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吸液剖面数学模型,剖析了剖面返转产生的力学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聚合物浓度等因素对剖面返转特征的... 为研究海上多层稠油聚合物驱剖面返转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构建基于Buckley-Leverett方程的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吸液剖面数学模型,剖析了剖面返转产生的力学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聚合物浓度等因素对剖面返转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为高黏易吸附流体,不同渗透层吸聚能力的差异造成各层渗流阻力变化规律的不同,从而诱导产生剖面返转,返转点对应各层阻力变化率相等时刻。随着原油黏度增大,返转高峰值降低,返转时机提前,形态由倒U型转变为倒V型;随着渗透率级差升高、低渗层相对厚度或聚合物浓度降低,返转高峰值与返转幅度降低,返转时机提前,低渗层吸液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聚合物驱 剖面返转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周期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宫汝祥 杜庆军 +1 位作者 吴海君 任晓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20,156-157,共4页
针对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多轮次吞吐开发周期产能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基于渤海油田南堡35-2油田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典型井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利用拉丁超立方实验得到周期产油量影响因素样本集,采用1stopt回归方法建立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多... 针对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多轮次吞吐开发周期产能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基于渤海油田南堡35-2油田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典型井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利用拉丁超立方实验得到周期产油量影响因素样本集,采用1stopt回归方法建立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多轮次周期产能预测数学模型。模型适用范围:原油黏度为150~1 000 m Pa·s,油层厚度为3~18 m,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100~300 m,油藏渗透率为2 000×10-3~10 000×10-3μm2,注入强度为10~26 m3/m,注入热水温度为200~300℃。南堡35-2油田已实施井组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相对平均误差为2.89%,达到工程应用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产能预测 多元热流体 多元回归 拉丁超立方 南堡35-2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稠油油藏弱凝胶调驱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勇 张运来 +2 位作者 张吉磊 许亚南 欧阳雨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3期109-114,共6页
秦皇岛32-6疏松砂岩稠油油田长期高强度注采开发后,受储层强非均质性及水油流度比大等因素影响,注入水水窜严重,水驱效果逐渐变差,迫切需要开展注水井调驱技术研究.针对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聚合物弱凝胶调驱... 秦皇岛32-6疏松砂岩稠油油田长期高强度注采开发后,受储层强非均质性及水油流度比大等因素影响,注入水水窜严重,水驱效果逐渐变差,迫切需要开展注水井调驱技术研究.针对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进行了聚合物弱凝胶调驱技术的室内研究及方案优化,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愈高、聚Cr3+质量比愈小,凝胶体系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愈大,则封堵及液流转向能力愈强,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效果越显著.现场实施过程中采用“前置段塞+主段塞+保护段塞”逐级组合的调驱方案,聚合物浓度分别为2 000,3 600,4 200 mg/L,聚Cr3+质量比为180∶1,注入段塞0.08 PV,先导试验D10井组累计增油2.4×104 m3,含水率下降6%,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及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田 弱凝胶体系 深部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