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砂岩油藏水平井动态水淹模式及主控因素
1
作者 何滨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综合应用丰富的单井动态生产资料,结合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开展海上砂岩油藏水平井动态水淹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研究表明:根据含水率与投产时间的对应关系,渤海B油田120余口水平井水淹模式可划分为快速水淹类和缓慢水淹类,快速类包括迅... 综合应用丰富的单井动态生产资料,结合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开展海上砂岩油藏水平井动态水淹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研究表明:根据含水率与投产时间的对应关系,渤海B油田120余口水平井水淹模式可划分为快速水淹类和缓慢水淹类,快速类包括迅速水淹型和暴性水淹型,缓慢类包括平缓水淹型、直线上升型和爬坡型,油田整体以快速水淹型为主。静态地质条件和动态注采因素的耦合关系共同控制了水平井动态水淹规律。快速水淹类水平井治理方向应以控水和堵水为主,后期进行间歇提液;缓慢水淹类水平井治理方向应以补充地层能量为主,辅以早期提液。研究成果揭示了油田水平井动态水淹规律,明确了影响水平井动态水淹的主控因素,为高含水期油田治理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砂岩油藏 水平井 动态水淹类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采出程度敏感性分析与评价——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光明 石立华 +3 位作者 喻高明 芦超 王乔 章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3,117,共4页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采出程度随井距、原油粘度、提液时机、油层厚度、采油速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秦皇岛32-6油田采出程度随井距、原油粘度、提液时机、油层厚度、采油速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变化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可知,不同条件下采出程度的主控因素不同。其中,井距对采出程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地层原油粘度和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而提液时机、油层厚度和采油速度的影响较小。此外,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无因次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不同地质、流体物性、开发等因素表征采出程度的关系式,更直观地表现了不同因素变化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采出程度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强非均质性砂岩油藏开发水平分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慧敏 汪金明 +2 位作者 张骞 汤明光 于成超 《海洋石油》 CAS 2020年第3期49-54,共6页
海上砂岩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层间开发效果不均,不同开发阶段开发水平不清,油藏潜力认识不足.传统分级方法由于指标范围统一,采用指标绝对标准评价,导致无法反映油藏真实开发水平.为解决此问题,该文应用指标相对标准评价方法,增... 海上砂岩油藏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层间开发效果不均,不同开发阶段开发水平不清,油藏潜力认识不足.传统分级方法由于指标范围统一,采用指标绝对标准评价,导致无法反映油藏真实开发水平.为解决此问题,该文应用指标相对标准评价方法,增加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和井网适应性评价,针对海上油田高速开发的特点,引入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指标改善分级体系;同时引入水驱体积波及系数,改进传统的理论含水上升率计算偏小的问题,初步建立适应于海上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水平分级新体系.以某A油田为研究靶区,开展水驱开发水平分级研究,指出处于三类开发水平的油组潜力较大,结合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成果提出三口调整井方案,预测累增油23.9×10^4m^3,成功指导油田精细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综合评价 强非均质性 海上砂岩油藏 开发水平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测定方法及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石立华 喻高明 +1 位作者 袁芳政 薛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85,116,共4页
对于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非达西渗流规律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启动压力梯度研究方面,且多采用管流模型,较少考虑粘度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根据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渗流特点,设计了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新方法,并采用与秦皇岛32-6油... 对于海上稠油砂岩油藏非达西渗流规律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启动压力梯度研究方面,且多采用管流模型,较少考虑粘度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根据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渗流特点,设计了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新方法,并采用与秦皇岛32-6油田渗透率级别相近的天然岩心,通过对不同原油粘度、渗透率和温度下的岩心渗流实验,研究了稠油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得到了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和流速与压力梯度的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进一步得到了流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受原油粘度和储层物性的影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建立了根据启动压力梯度确定技术极限井距的理论计算方法。鉴于启动压力梯度对稠油油藏开发的重要性,建议将启动压力梯度与流体饱和度、孔喉半径、边界层厚度的定量分析作为今后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非达西渗流 流变性 启动压力梯度 技术极限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出砂预测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正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6-139,158,共4页
准确预测出砂对于合理选择油气井防砂措施以及平台除砂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结构渗流力学及变形耦合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的疏松砂岩三维出砂预测分析模型,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求解,并与现场实际结果进行了... 准确预测出砂对于合理选择油气井防砂措施以及平台除砂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结构渗流力学及变形耦合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的疏松砂岩三维出砂预测分析模型,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求解,并与现场实际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地层压力变化,引起射孔孔道及井筒周围岩石应力场与渗流场重新分布,且相互作用影响,是砂岩出砂主要因素;射孔孔道是储层出砂敏感部位;生产制度改变引起地层参数变化,亦是诱发出砂的重要因素。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对现场油气井出砂预测与防砂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砂预测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 流固耦合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剩余油微观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石立华 王卫忠 +1 位作者 张亮 王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6年第1期54-59,共6页
稠油油藏由于其特殊化学结构和非牛顿特征使得稠油在储层岩石中的渗流受到较大影响,其微观渗流机理对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和注水生产压差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稠油的非牛顿特征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线性渗流特征为理论依据... 稠油油藏由于其特殊化学结构和非牛顿特征使得稠油在储层岩石中的渗流受到较大影响,其微观渗流机理对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和注水生产压差优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稠油的非牛顿特征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非线性渗流特征为理论依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对稠油异常粘度特征、流变特征及含水率对原油粘度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海上稠油砂岩油藏的渗流特点,研究井距、注采压差、非均质性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探索海上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砂岩油藏 非线性渗流 流变特征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单井提液时机探讨
7
作者 周路遥 万钧 +2 位作者 罗启源 孙琳钧 赵义强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26-127,195,共3页
海上砂岩油藏单井提液是延缓油田产量递减的有效手段,何时进行提液对于油井生产效果影响显著。本文建立了油井无因次采液(油)指数与含水率的定量表征关系,并结合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指导油井合理提液。
关键词 海上砂岩油藏 提液 递减 无因次采液(油)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驱替速度和倍数对疏松砂岩油藏孔喉特征及采收率影响实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奎前 蔡晖 孙召勃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1,共6页
疏松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孔喉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开发效果。基于核磁共振扫描岩心技术并借助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驱替速度和特高驱替倍数对渤海SZ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孔喉特征及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特高驱替倍数... 疏松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孔喉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开发效果。基于核磁共振扫描岩心技术并借助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驱替速度和特高驱替倍数对渤海SZ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孔喉特征及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特高驱替倍数(2000 PV)下,驱替速度越大,孔喉扩大倍数越大;当驱替速度由0.5 mL/min增大到1.5 mL/min后,孔喉扩大倍数由2.68增加到3.18;驱替倍数<500 PV时,驱替速度越高,阶段采收率越高;驱替倍数>500 PV后,随驱替速度增加,最终采收率有所降低;固定驱替速度(1 mL/min),驱替倍数由2000 PV增加至3000 PV时,采收率仅增加1.59个百分点,且在采出液中出现较明显的固体颗粒。对于渤海SZ油田而言,注水开发后期(>500 PV)驱替速度不宜过大,同时驱替倍数达到2000 PV后继续注水对提高采收率效果不明显。本文研究可为该类油藏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孔喉半径 驱替速度 特高驱替倍数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酸液预解堵体系筛选及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魏子扬 戴彩丽 +3 位作者 姜维东 张健 杨帅 赵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6,82,共5页
某海上油田属于砂岩油藏,完井采用砾石充填。钠土矿物中主要含蒙脱石,其次为石英、斜长石等。针对海上砂岩油藏伤害的特点以及对无机絮凝剂稳定化钠土的成分分析,研究了酸化预解堵体系。经过酸液类型及浓度的确定、添加剂的筛选以及物... 某海上油田属于砂岩油藏,完井采用砾石充填。钠土矿物中主要含蒙脱石,其次为石英、斜长石等。针对海上砂岩油藏伤害的特点以及对无机絮凝剂稳定化钠土的成分分析,研究了酸化预解堵体系。经过酸液类型及浓度的确定、添加剂的筛选以及物理模拟实验,确定了酸液预解堵体系配方。初步筛选出的前置酸和后置酸体系为7%盐酸(HCl),主体酸体系为5%HCl+5%氟硼酸(HBF4)+1%醋酸(HAc),其对稳定化钠土的溶蚀率分别为2.78%、21.77%,其对砾石的溶蚀率分别为0.38%、1.04%。缓蚀剂BJ最佳加量0.5%,缓蚀率大于95%;黏土稳定剂WS-1最佳加量为3%,防膨率为85.96%。优选出的酸化解堵配方为:前置酸和后置酸为7%HCl+0.5%BJ+3%WS-1,主体酸为5%HBF4+5%HCl+1%HAc+0.5%BJ+3%WS-1。酸液体系配伍性良好。酸液体系解堵效果较好,提高渗透率倍数达7倍以上。该酸液体系能溶解絮凝物,产生较大孔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岩心渗透率,达到解堵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砂岩油藏 酸化解堵 稳定化钠土 复合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库容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广亮 刘伟 +7 位作者 李聪 孙彦春 杨智斌 何海燕 孙军昌 王皆明 张宪国 刘满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40,共9页
库容量计算是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油藏建库由于存在气油水三相渗流和复杂的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其库容形成机理与气藏建库具有显著差别。为此,基于多轮气驱、相平衡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 库容量计算是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油藏建库由于存在气油水三相渗流和复杂的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其库容形成机理与气藏建库具有显著差别。为此,基于多轮气驱、相平衡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剖析了油藏建库库容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建库不同阶段储层流体分布及运移特征,提出了将建库油藏纵向划分为气驱纯油带、气驱水淹带/油水过渡带和纯水带3个不同区带,进行差异化计算库容量的新思路,并建立了以“有效储气孔隙体积”为核心,综合考虑不同流体区带注气微观驱替效率、宏观波及系数、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及其性质变化等多相渗流和相行为的油藏建库库容量多因素预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油藏水驱后气驱改建储气库,微观气驱效率和宏观波及系数是影响油藏建库库容规模的主控因素;②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及其体积收缩对库容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原油挥发性越强、建库稳定剩余油越多,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和原油性质变化对库容量影响越显著;③冀东油田堡古2挥发性油藏建库次生气顶自由气有效库容量为18.61×10^(8)m^(3),其中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引起的建库稳定剩余油收缩增加库容量为2.81×10^(8)m^(3),贡献率为15.1%,自由气和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总库容量为28.60×10^(8)m^(3)。结论认为,该方法在冀东油田堡古2号、南堡1号储气库进行了应用实践,所建立的油藏库容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油藏建库机理较气藏更为复杂,目前水淹区和纯油区的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替效率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计算为主,高强度注采引发的气窜、气油水互锁等对库容的形成将产生较大影响,建库运行过程中需加强动态监测,实时修正数值模型,并建立合理的注气和排液技术界限,合理控制油气界面稳定扩展,提升达容达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砂岩油藏 库容量 微观气驱效率 宏观波及系数 气油相行为 有效储气孔隙体积 原油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