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美香 赵泉鸿 肖湘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54-359,共6页
本文以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了样品的总DNA片段,利用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有孔虫的SSUrDNA扩增,对获得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证实确为潜在的有孔虫DNA.进化树分析揭示了研究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孔虫种类。
关键词 海洋浮游动物 分子生物学:有孔虫 DNA提取 SSU rDNA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Fourier形态分析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李铁钢 薛胜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有孔虫 形态 环境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的开拓者——马维骅博士
3
作者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态学 单细胞生物 海底沉积 微体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LS33a钻井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晓锋 孙志鹏 +5 位作者 刘新宇 刘东生 翟世奎 龙海燕 姜龙杰 毕东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0-902,共13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探(ODP)在南海实施的184航次的钻探结果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化石事件的地质年代意义,构建了LS33a钻井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更新统与上新统、上上新统与下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上渐新统与下渐新统之间地层界线位置以及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地层的时代归属,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高分辨率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钙质超微化石 化石事件 生物年代地层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3 位作者 刘健 孙晗杰 于心科 常凤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m水深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拖网 浮游有孔虫 垂直分布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BY7—1—1井晚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秦国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32,共12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供了新资料。并对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物 地层学 渐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盆地新近纪浮游有孔虫带、气候、生物生产力爆炸事件和沉降速度的转换时限
7
作者 林景星 杨慧宁 +4 位作者 姜仕军 王绍芳 张静 魏明瑞 许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依据浮游有孔虫带的研究,南海北部浅海区LH-19-4-1井和南海北部陆坡区ODP1148站更新世的N22带,晚上新世的N21带和N20带,早上新世的N19-N18带,中新世的N17带至N4带,和晚渐新世的N3带(N3带=P22带)的地层相当,可以对比。如生物多... 依据浮游有孔虫带的研究,南海北部浅海区LH-19-4-1井和南海北部陆坡区ODP1148站更新世的N22带,晚上新世的N21带和N20带,早上新世的N19-N18带,中新世的N17带至N4带,和晚渐新世的N3带(N3带=P22带)的地层相当,可以对比。如生物多样性在时间上的变化所示,南海北部浅海区,从晚渐新世的N3带末期至更新世N22带经历了五次降温事件(C1-C5)。C1,晚渐新世N3带末期(23.20~23.40Ma),可能相当于Mi-1事件;C2,早中新世早期N4带中晚期(22.50~21.80Ma),它与Mi-la事件相当,C2降温事件在陆坡区也有反应;C3,早中新世晚期N7带早中期(17.15~17.10Ma),可能相当Mi-lb事件;C4,中中新世中期N10带晚期(14.65~14.60Ma),可能与Mi-3事件相当;C5发生于早更新世N22带早期。14.60Ma是C4事件结束的时限、是本区古环境长时间尺度变化的时限,也是南海盆地在新近纪期间的沉降速度由慢速转入快速的时限。它还可能是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中期开始由慢速隆升转入中速隆升变化的时限。本区从晚渐新世末期至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为中-外浅海环境,在此期间,共有五次生物生产力爆炸事件(BEE1-BEE5)。BEE1和BEE2发生在早中新世早期N4带,23.2~21.5Ma期间;BEE3发生在早上新世N18-N19交界处,4.80Ma;BEE4发生在晚上新世晚期N21带,3.10~1.80Ma期间;BEE。发生在早更新世初期,1.60Ma。爆炸事件期间的生物生产力高出非爆炸事件期间平均生产力5~11倍,为原生油气藏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给探寻原生油气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新近纪 浮游有孔虫 气候 生物生产力爆炸事件 原生油气藏 沉降速度的转换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及其近海地区的地层新知
8
作者 陈颐享(摘编)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6期11-12,共2页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煤、油气等矿产勘探工作的进展,由于系统地使用了有孔虫鉴定地层时代的技术,中国台湾在第三纪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4年,又列入作为研究生物地层的钙质微体浮游生物定年方法,八十年代初已能把钙质...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煤、油气等矿产勘探工作的进展,由于系统地使用了有孔虫鉴定地层时代的技术,中国台湾在第三纪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4年,又列入作为研究生物地层的钙质微体浮游生物定年方法,八十年代初已能把钙质超微化石同有孔虫化石分带很好地统一对比,从而对中新生代地层的详细划分和某些层组的时代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特别是对早第三纪地层建立了若干新组,明确了白垩系、古新统和始新统在台湾岛与彭佳屿以北东海中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微体浮游生物 地层新知 有孔虫 第三纪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西哥湾白垩纪—第三纪界面的底栖有孔虫
9
作者 Laia Alegret 高莉玲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12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墨西哥湾 白恶纪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 底栖动物 有孔虫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贡扎上白垩统的年代地层划分及评述
10
作者 石和 黄思静 +2 位作者 李祥辉 罗威 常晓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分别采用不同的地层学方法对西藏贡扎地区的两条相邻上白垩统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根据将建立在贡扎Ⅰ上白垩统剖面上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H.Burke等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剖面上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81.4 Ma;根据在... 分别采用不同的地层学方法对西藏贡扎地区的两条相邻上白垩统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根据将建立在贡扎Ⅰ上白垩统剖面上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H.Burke等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剖面上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81.4 Ma;根据在贡扎Ⅱ剖面上划分出的1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确定的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67.0 Ma。作者认为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存在明显差别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对地层进行年代地层研究中,要不断提高各种地层学方法的分辨率,并尽可能采用综合的地层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 锶同位素地层学 年代地层划分 上白垩统 西藏贡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的生物古海洋事件
11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 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praehelvet...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 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praehelvetica的首次出现将C T界线置于样品 992 2及 992 3之间 ,该界线位于Whiteinellaarchaeocretacea化石带之中。通过定量分析 ,该区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以及浮游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有孔虫的比率等指标在剖面纵向上表现出 3个明显的演化阶段 ,即Rotaliporacushmani带上部、W .archaeocre tacea带及H .helvetica带下部 ,有孔虫动物群的变化特征完整地记录了C T界线附近古海洋事件的全过程。该次事件中 ,碳稳定同位素δ1 3 C值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变化———正向偏移 ,元素地球化学U、Th及K的丰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其丰度值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所有这些特征均是在全球洋脊迅速扩张这一背景下海平面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古海洋事件 白垩纪 定日地区 粘土矿物 有孔虫化石 浮游有孔虫 元素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生源碳酸盐沉积物形成研究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锡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生物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组成部分,在深海更是如此,钙质软泥约占大洋面积的一半、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深海造碳酸盐生物与浅海不同,主要不是底栖生物而主要是浮游生物,其中以浮游有孔虫、颗石藻、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等主物... 生物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组成部分,在深海更是如此,钙质软泥约占大洋面积的一半、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深海造碳酸盐生物与浅海不同,主要不是底栖生物而主要是浮游生物,其中以浮游有孔虫、颗石藻、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等主物群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沉积物 环境意义 钙质软泥 方解石补偿深度 翼足类 浮游有孔虫 主物 生物碎屑 有孔虫软泥 翼足虫软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上新世冰期发动的渐进模式——北大西洋深海岩心证据
13
作者 Paul Loubere 彭雪萍 杨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6-60,50,共6页
对北大西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548号孔的浮游有孔虫组合,及晚上新世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的详细分析表明:北半球冰期是通过一系列冷暖循环逐渐开始的.这个结果与其它地点(DSDP)的研究相抵触.后者表明在2.4~2.5Ma间,冰期以跳跃方式突然发生... 对北大西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548号孔的浮游有孔虫组合,及晚上新世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的详细分析表明:北半球冰期是通过一系列冷暖循环逐渐开始的.这个结果与其它地点(DSDP)的研究相抵触.后者表明在2.4~2.5Ma间,冰期以跳跃方式突然发生.在此以前,古气候状况一直是稳定的,两者的区别可以用取样亲间距与沉积间断来解释.由于沉积间断,其它位置上晚上新世冰期开始时间变得模糊不清,看起来,像是以跳跃式开始的.548号孔研究表明:北半球冰川作用之发端,与其说在地质历史上是一个突发古气候事件,不如说是气候逐步恶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 深海钻探计划 古地磁地层学 氧同位素 沉积间断 冰川作用 生物地层 冷水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冲击作用——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发生灾变的原因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靖华 何起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0年第2期1-8,32,共9页
白垩纪末期发生的生物界危机是业已证实的事实。当时至少有半数的动物属和估计达75%的种从地球上消声匿迹。而植物界(浮游的超微化石除外)则甚少波及。1956年,一位不甚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德·劳彭菲尔斯(De Laubenfels)在他的一篇题... 白垩纪末期发生的生物界危机是业已证实的事实。当时至少有半数的动物属和估计达75%的种从地球上消声匿迹。而植物界(浮游的超微化石除外)则甚少波及。1956年,一位不甚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德·劳彭菲尔斯(De Laubenfels)在他的一篇题为《恐龙的灭绝:另一种假设》的短文中指出,恐龙的绝迹,乃是天外飞来的巨大陨石冲击地球所产生的“热空气”招致的。有一段时间,这种“热空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家 植物界 超微化石 动物群 天外飞来 海洋浮游生物 生物地层 浮游有孔虫 大气圈 碳酸盐补偿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