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DCP回声的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琦 陈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5-319,共15页
利用深海潜标所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Sv,研究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的垂向分布、其昼夜垂直迁移(dielvertical migration;DVM)的基本特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对反... 利用深海潜标所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Sv,研究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的垂向分布、其昼夜垂直迁移(dielvertical migration;DVM)的基本特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对反气旋式中尺度暖涡的响应。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200 m以浅的上层海洋和300~800 m之间的中层海洋。上层浮游动物受浮游植物影响,生物量春秋多、夏冬少;分布深度夏季最浅、秋冬逐渐加深。中层浮游动物受水温影响,生物量春夏多、秋冬少;分布深度春夏深、秋冬浅。400 m层的浮游动物存在显著的DVM行为,表现为昼沉夜浮,年平均DVM幅度、时长和速度分别约为200 m,2 h和2.8 cm/s,瞬时速度可高达9 cm/s。DVM具有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季节上,受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垂向分布的影响,DVM强度春季最强、秋冬次之、夏季最弱,DVM幅度(速度)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小。DVM起止时间由光照控制,与日落日出时刻的季节变化同步。季节内,DVM强度的变化与水温和流速相关。DVM强度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增强(减弱),并受到水平强流的削弱。通过个例研究,首次提出暖涡总体上抑制DVM,但涡旋不同位置对其影响不同:暖涡边缘的水平强流减弱DVM强度,而暖涡中心的高温减小DVM幅度。研究结果填补了黑潮-亲潮混合区浮游动物DVM研究的空缺,为该海区生态模型的优化和渔业资源的评估与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回声 黑潮-亲潮混合区 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 多时间尺度变化 中尺度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机理的主要假说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顺会 孙松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515-521,共7页
对有关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DVM)机理的实验、假说以及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昼夜垂直迁移通常指常规迁移(傍晚上升,拂晓下降),其行为过程不仅影响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其水平分布及生活史特征,对浮游动... 对有关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DVM)机理的实验、假说以及理论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昼夜垂直迁移通常指常规迁移(傍晚上升,拂晓下降),其行为过程不仅影响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其水平分布及生活史特征,对浮游动物在一定水域的种群维持和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垂直迁移机理有关的假说主要有光驱动假说、逃避捕食者假说、能量和资源利用假说等,其中逃避捕食者假说已得到大量的实验证实。其理论模型研究一般在两个时间尺度上进行,一个是短期的行为机制研究,另一个从长期的生活史策略的角度考虑。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理论及建模工具的发展,这两个时间尺度的研究正逐渐统一到一个框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机制 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仪器与粒径分析仪研究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过程 被引量:6
3
作者 徐亚军 赵亮 原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4-131,共8页
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 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一次定点周日连续观测。通过声学反演方法,得到后向散射强度剖面的时间变化,结合LISST-100得到的水体悬浮物粒径谱,研究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及其习性。分析发现了可能是精致真刺水蚤的一次昼夜垂直迁移过程,其在夜间进入跃层附近进食,白天蛰伏于底层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水中,垂向迁移速度达到了0.05m/s。LISST-100观测还发现在夜间跃层边界处大粒径颗粒聚集和100~150μm大小的颗粒物的减少,水体中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推测水体中不同层次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昼夜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迁移 浮游动物 LISST-100 ADCP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武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8-21,共4页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控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动物在捕食压力下的昼夜垂直迁移与最优食物摄取策略:模拟分析
5
作者 刘顺会 付翔 韩博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5,共5页
提出一个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风险收益模型 ,其迁移运动的动力来自于浮游动物获取风险收益的最大值 ,即以尽可能小的死亡代价获取尽可能多的食物。风险收益反映浮游动物权衡死亡危险和食物摄取的结果 ,不仅是外界环境因子温度、食物... 提出一个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风险收益模型 ,其迁移运动的动力来自于浮游动物获取风险收益的最大值 ,即以尽可能小的死亡代价获取尽可能多的食物。风险收益反映浮游动物权衡死亡危险和食物摄取的结果 ,不仅是外界环境因子温度、食物和捕食压力的函数 ,也受到动物内部状态因子年龄的影响。本模型在一个简化的、典型的温带地区夏季分层水体环境中的运行结果表明 ,通过检测环境因子的变化 ,浮游动物借助于昼夜垂直迁移逃避捕食压力的同时能够实现最优的食物摄取量 ,同时 ,动物年龄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风险收益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月亮湖夏季浮游动物昼夜垂直分布及迁移特征
6
作者 胡旭仁 聂雪 +2 位作者 兰志春 金斌松 秦海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2,共10页
2013年8月1日19∶00至2日18∶00,通过间隔1 h的定量采样,研究南昌市典型城市湖泊月亮湖中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月亮湖共发现浮游动物20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3种;剪形臂尾轮虫(Brach... 2013年8月1日19∶00至2日18∶00,通过间隔1 h的定量采样,研究南昌市典型城市湖泊月亮湖中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月亮湖共发现浮游动物20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3种;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a Nauplii)和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为优势物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48.27%、15.75%和11.11%。浮游动物主要类群和优势物种的Morisita指数均大于1,说明月亮湖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呈聚集分布。密度垂直分布和平均滞留深度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昼夜差异明显,夜间(19∶00-05∶00),浮游动物先聚集于月亮湖中层,01∶00后逐渐迁移到表层;白天(06∶00-18∶00),浮游动物逐渐从表层向中层和底层迁移;主要类群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迁移均表现为夜间上升、白天下降、傍晚再上升,轮虫和桡足类的迁移幅度小于枝角类。优势种剪形臂尾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为夜升昼降,至傍晚再上升;迈氏三肢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但昼夜垂直迁移活动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水温、p H值和溶解氧对月亮湖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和迁移活动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垂直分布 迁移 月亮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克 王荣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4-540,共7页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其数量主要分布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在桡足类的优势种中 ,个体较大的中华哲水蚤第V期和成体、精致真刺水蚤 ,以及磷虾类的中华假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等 ,其昼夜垂直移动比较明显。而一些个体较小的种类 ,如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和其他种类的幼体、被囊类的优势种长尾住囊虫等 ,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在秋季 ,它们的昼夜垂直移动均不明显 ,主要集中在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桡足类 磷虾类 被囊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被引量:9
8
作者 尹健强 张谷贤 +1 位作者 黄良民 李开枝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33,共9页
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 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移动。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划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大类型,前者又可划分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白天上升、夜晚下降,傍晚和清晨上升、白天和夜晚下降3种类型;后者又可划分为中上层分布和各水层均匀分布2种类型。此外,有些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无明显的规律。光照是影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密度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关系不密切。夏季浮游动物的大型种类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可以穿越温跃层的上界而进入表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不但与种类的个体大小有关,而且也与水深和种类的习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方法的南黄海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劳钰 王辉武 吕连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6-101,共6页
为研究南黄海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分析了2006年至2007年4个季节布放潜标中声学测流仪的观测数据。结果是:声学测流仪测量的后向散射强度呈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这是由浮游动物垂直迁移造成的;在4个季节中都出现这一凌晨向下、黄... 为研究南黄海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分析了2006年至2007年4个季节布放潜标中声学测流仪的观测数据。结果是:声学测流仪测量的后向散射强度呈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这是由浮游动物垂直迁移造成的;在4个季节中都出现这一凌晨向下、黄昏向上的垂直迁移,但是垂直迁移发生的时间有季节变化。利用南黄海辐射通量的直接观测数据,讨论了垂直迁移发生时间与光照的关系,结果表明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光照的影响。这对于研究浮游动物垂直迁移机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垂直迁移 后向散射强度 季节变化 日变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真良 刘晓丹 《黄渤海海洋》 CSCD 1989年第4期50-54,共5页
本文对黄海北部主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二种类型,前者是一些较大的浮游动物,后者是一些较小的浮游动物,另外还可大致分成上层分布,中、下层分布以及水... 本文对黄海北部主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二种类型,前者是一些较大的浮游动物,后者是一些较小的浮游动物,另外还可大致分成上层分布,中、下层分布以及水体中均匀分布三种类型。木文还讨论了几种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温度 温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永乐龙洞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昼夜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畅 傅亮 +8 位作者 毕乃双 葛汝平 刘光兴 庄昀筠 杨作升 范德江 姚鹏 刘瑞志 陈洪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603,共10页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水域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浮游动物采样使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在洞内垂直分层拖网(昼夜各1次),并在潟湖(昼夜各1次)和毗邻外礁坡进行底表垂直拖网,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龙洞内共记录浮游动物41种(含未定种)和14类浮游幼虫;澙湖内有15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7类浮游幼虫;外礁坡有124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虫。龙洞与澙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但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差别较大;外礁坡物种组成与龙洞内差异明显。细长腹剑水蚤(Oithona attenuata)在昼夜都是龙洞内占据绝对优势的物种,坚长腹剑水蚤(O.rigida)和长刺小厚壳水蚤(Scolecithricella longispinosa)也有较高丰度。洞内浮游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日间丰度最大层在60—90m,夜间上移至20—40m。龙洞内更高的空间异质性,可能是其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相较潟湖更高的原因。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主要表现在90m以浅的水层中,80—90m的强烈跃层可能是浮游动物上下跨越的障碍。90—150m的无氧水环境中尚有丰度较高的桡足类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昼夜垂直移动 无氧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不同季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秀玉 朱丽岩 +2 位作者 徐培培 刘树苗 徐风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6-154,共9页
在胶州湾内设置连续站(36°5′54″N,120°15′20″E),分别于2006-2007年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进行垂直分段拖网,研究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规律。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在不同季节显示不同的垂直迁移行为。同时,对该... 在胶州湾内设置连续站(36°5′54″N,120°15′20″E),分别于2006-2007年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进行垂直分段拖网,研究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规律。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在不同季节显示不同的垂直迁移行为。同时,对该海域出现的优势种类的垂直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类,发现不同物种同一季节迁移方式不同,对于同一种类,在不同季节也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因此,浮游动物垂直迁移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不同季节影响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关键因子不同,其中春季、夏季、秋季三季主要影响因子是光照,冬季除了光照,还有温度、盐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总体与温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对于不同种类,影响其垂直迁移的主要因子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影响因子 WMD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微囊藻和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邓道贵 谢平 +1 位作者 周琼 杨华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2002年10月进行了巢湖微囊藻和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现象。白天上层水中的微囊藻密度显著高于下层水中,夜晚逐渐下沉使得下层水中的密度相对高于上层水。微囊藻与叶绿素a、... 2002年10月进行了巢湖微囊藻和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现象。白天上层水中的微囊藻密度显著高于下层水中,夜晚逐渐下沉使得下层水中的密度相对高于上层水。微囊藻与叶绿素a、水温、溶解氧和pH等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几种优势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存在较大的差异。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白天在下层水(1.5m和2.5m)中的密度较高,夜晚则倾向于在上层水(0m和0.5m)中活动。相反,卵形盘肠溞白天在上层水中密度较高,象鼻溞则在11:00和15:00时各水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夜晚。汤匙华哲水蚤和广布中剑水蚤白天倾向于在下层水中活动,夜晚则逐渐迁移到上层水中。许水蚤在夜晚和凌晨3:00时各水层中的密度显著高于白天。中华窄腹剑水蚤昼夜垂直变化不明显。微囊藻与短尾秀体溞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象鼻溞和卵形盘肠溞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微囊藻 浮游甲壳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霞湖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志均 戴曦 +3 位作者 孙颖 李静 陈非洲 陈元芳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7,共5页
2010年9月19~21日,对江苏南京紫霞湖(水深8.5m)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昼夜垂直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奥氏秀体溞(Diaphanosoma orghidani)、象鼻溞(Bosmina sp.)、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台... 2010年9月19~21日,对江苏南京紫霞湖(水深8.5m)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昼夜垂直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奥氏秀体溞(Diaphanosoma orghidani)、象鼻溞(Bosmina sp.)、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中华原镖水蚤(Eodiapotomus sinensis)成体均表现出昼夜迁移现象,中华原镖水蚤幼体和无节幼体无明显昼夜迁移。紫霞湖的温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变化不是导致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主导因子,光照强度和鱼类捕食可能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昼夜垂直迁移 紫霞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昼夜垂直迁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树杰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3,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66±24.63)m,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第二散射层位于400~700 m水层,其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9.02±66.33)m,夏季和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散射层向上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16:20,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18:31,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28±1.53)cm/s;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4:38,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6:52,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56±2.13)cm/s。随着纬度的增加,散射层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变晚,迁移速率变慢;随着经度的增加,散射层迁移速率变慢,且不同经度海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分析认为,研究海域理化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散射层中生物的不同生活史阶段是造成散射层垂直结构和昼夜垂直迁移特征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对解释金枪鱼的昼夜垂直迁移行为和指示金枪鱼渔场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散射层 昼夜垂直迁移 时空差异 西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囊对虾高位池养殖后期浮游生物昼夜垂直迁移规律
16
作者 李婷 李义军 +3 位作者 许文军 王庚申 陈兆明 孙成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72-79,共8页
[目的]研究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迁移规律。[方法]对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虾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引起虾池浮游动物垂直运动的可能原因。[结果]C区浮游植物总数量大于B区和A区,总数量变... [目的]研究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迁移规律。[方法]对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虾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引起虾池浮游动物垂直运动的可能原因。[结果]C区浮游植物总数量大于B区和A区,总数量变化范围为6.6×108~11.5×108个/L,但各区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相似。绿藻、裸甲藻、硅藻、隐藻、蓝藻均在C区的总数量最大,各区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相似。高位池养殖日本囊对虾虾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变化不明显,C区浮游动物总数量最多(1.69×103/L),其次是B区,A区最少(1.26×103个/L)。日本囊对虾养殖后期水体中温度和DO的昼夜变化显著,而p H的昼夜变化不显著,而温度、p H值、DO的在各时间点的区域垂直变化均不显著。氮、磷和COD在各时间点的区域垂直变化均不显著,氮和磷的昼夜变化不显著,COD的昼夜变化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后期虾池水质调控及日本囊对虾高产养殖提供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高位精养池 浮游生物 昼夜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冠国 黄世玫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64年第1期106-127,共22页
本文所报告的是在烟、威海区鮐魚漁汛期所进行的两次定点周日调查的结果。分析的种类主要的是鮐魚的食物,包括细长脚(虫戍)(Themisto gracilipes Norman)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太平洋哲镖溞(Calanus pacificas Brodsky)和十... 本文所报告的是在烟、威海区鮐魚漁汛期所进行的两次定点周日调查的结果。分析的种类主要的是鮐魚的食物,包括细长脚(虫戍)(Themisto gracilipes Norman)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太平洋哲镖溞(Calanus pacificas Brodsky)和十足目幼虫(Decopod larva)等。 从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一、所调查的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周日变化,说明它们都有周日垂直移动。 二、上述浮游动物表现有午夜下沉和黎明上升现象,其中以太平洋哲镖水蚤和强壮箭虫表现得较明显。 三、参攷着本海区在调查期间的温度垂直分布情况来看,这些动物的垂直移动在温跃层处受到水文情况变化的影响。 四、在分析的资料中还发现一些其他浮游动物如腹针剌镖水蚤有周日垂直移动现象,一些底部生活的动物如钩虾亚目端足类,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 Stimpson)和多毛类环节动物等在夜间进入水层中,最高分布到5M(钩虾亚目和多毛类)或OM水层(细螯虾)。这些动物在鮐魚胃含物中也有出现。 本文讨论了所调查的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和鮐魚摄食情况的关系。 本文还计算了各类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幅度D(分布中心的移动)和垂直移动中的活动量A(D×生物量,本文所用为相对数值)。并用它们来比较各种动物的垂直移动强度,以及这些动物在全部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分布 渔场 自然环境 鲐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大潮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明东 杨光兵 +2 位作者 熊学军 陈亮 宫庆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34,共12页
基于2020年8月至11月在南海北部获取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数据,利用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估算得到相对体积散射强度并用其表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相对大小,对相对体积散射强度的半月变化与具有半月周期的潮流动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分... 基于2020年8月至11月在南海北部获取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观测数据,利用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估算得到相对体积散射强度并用其表征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相对大小,对相对体积散射强度的半月变化与具有半月周期的潮流动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分析天文大潮对声学估算的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月周期的相对体积散射强度与潮流动能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天文大潮时,潮流动能较强,水体相对体积散射强度较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较小,天文小潮时则情况相反。初步推测其原因为:天文大潮时,强潮流一方面导致浮游动物生存环境恶化,使其生物量下降,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特性,浮游动物迁移到近海底处使其难以被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大潮 南海北部 浮游动物生物量 半月变化 昼夜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区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谷贤 尹健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6,共9页
对 1 997年 1 1月和 1 999年 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 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 3个类型 :种类作显著移动 ,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 对 1 997年 1 1月和 1 999年 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 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 3个类型 :种类作显著移动 ,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 ,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 :(1 )种类在整个水柱移动 ;(2 )种类在上层 (0— 6 0m)移动 ;(3 )种类在中层 (6 0—1 0 0m)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的种类 ,又可以把它们分为 :(1 )种类分布于上层 (0—6 0m) ;(2 )种类分布于底层 (1 0 0— 2 0 0m)。种类在白天下降或附着在海底物体上 ,仅在夜晚移动。光照 ,水温 ,食物和种类特征是影响本水域毛颚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颚动物 移动类型 环境因素 昼夜垂直移动 南沙群岛海区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内波作用下声散射层垂直迁移特征研究
20
作者 毕伟传 梁楚进 +2 位作者 蔺飞龙 崔子健 汤俊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9,共13页
利用深海潜标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研究了南海北部声散射层的昼夜垂直迁移和内孤立波对其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受浮游动物影响,声散射层主要表现为“昼沉夜浮”,日出前约1 h至日出期间向下移动,日落至日落后... 利用深海潜标搭载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得到的后向散射强度,研究了南海北部声散射层的昼夜垂直迁移和内孤立波对其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受浮游动物影响,声散射层主要表现为“昼沉夜浮”,日出前约1 h至日出期间向下移动,日落至日落后约1 h期间向上移动,平均迁移速度为4.7 cm/s(上移)和5.8 cm/s(下移)。此外,经过观测海域的内孤立波引起一对先向下后向上的垂向流,最大垂向流速超过50 cm/s,导致声散射层发生数十至上百米的起伏,海洋上层的声学后向散射强度在内孤立波波谷处达到极大值。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日间出现内孤立波垂向流速与深度平均后向散射强度变化幅度相关性比夜间的内孤立波高。在两种类型波动引起的垂向流速相当时,日间的深度平均后向散射强度变化幅度通常大于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内孤立波 声散射层 昼夜垂直迁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