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学和宏条形码技术的南海西沙群岛浮游动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方晗 王雷 +1 位作者 孙婷婷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广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解该海域浮游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14个岛礁站位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18S V9测序的宏条形...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广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解该海域浮游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14个岛礁站位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18S V9测序的宏条形码技术对浮游动物样本组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此次西沙调查站位浮游动物样本的主要种类包括桡足类、软甲纲和箭虫纲,这3个类别的物种在两种鉴定方法中均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14个站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707.53±378.34 ind/m^(3),各站位浮游动物丰度、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存在差异。形态学方法共鉴定出11门17纲18目共86个物种,18S V9分子方法鉴定出22门46纲85目共23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子鉴定的物种覆盖度更高,且代表性类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在大部分站位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表明宏条形码技术鉴定方法与形态学鉴定方法在评价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方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目前浮游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技术手段仍不完善,仍需多种鉴定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浮游动物多样性鉴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礁 浮游动物多样性 宏条形码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动物学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少菁 许振祖 +4 位作者 黄加祺 曹文清 陈钢 柯才焕 陈丽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74-585,共12页
中国的海洋浮游生物学由我校已故科学家郑重、金德祥教授创建于本世纪 4 0年代 .近 10年来 ,该领域继续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促进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 .在浮游动物生物学方面 ,揭示了台湾海域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 ,发现水母... 中国的海洋浮游生物学由我校已故科学家郑重、金德祥教授创建于本世纪 4 0年代 .近 10年来 ,该领域继续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促进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 .在浮游动物生物学方面 ,揭示了台湾海域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 ,发现水母类 39个新种 ,桡足类 2个新种 ,并对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群落结构、微小型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基础生态学取得了系列成果 .同时 ,开展了实验生理生态学及个体生物学研究 .其中 ,浮游动物生化组成与生理生态功能、浮游桡足类卵型与滞育、浮游动物能学、主要浮游动物染色体、生活周期与世代 ,摄食生态 ,经济贝类幼体附着与变态等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态学 生物学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类群 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