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4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城市沁河流域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
作者 李艳利 李艳粉 +2 位作者 李林霞 高梦蝶 王明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9,共9页
目的为了摸清晋城沁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方法于2020年10—11月对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和丹河的6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37种,其中,轮虫动物和原生动物种类数较多,分别占总... 目的为了摸清晋城沁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方法于2020年10—11月对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和丹河的6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37种,其中,轮虫动物和原生动物种类数较多,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8.6%和32.4%。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共有优势物种2种,分别为普通表壳虫、球形砂壳虫;差异优势物种3种,分别为沁河干流的长圆砂壳虫和丹河的英勇剑水溞和无节幼体;沁河晋城段浮游动物密度为0.4~16 ind./L,以原生动物居多,生物量为0.01~164.02μg/L,以桡足类居多;丹河中下游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沁河晋城段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为0.28~2.94,均值1.28;丹河中上游点位和沁河大多点位属于α-中污染型水平,物种的优势种主要普通表壳虫和球形砂壳虫。丹河下游点位属于β-中污染水平,对应的优势物种为英勇剑水溞和无节幼体。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沁河晋城段浮游动物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氯离子、总氮、硝酸盐和水温。原生动物门的普通表壳虫、球形砂壳虫和长圆砂壳虫等优势种主要受硝酸盐、氨氮与化学需氧量影响,桡足类的英勇剑水溞和无节幼体与氯离子和硫酸盐显著正相关。为了阻止和缓解沁河晋城段持续退化,应减少化肥、采矿、化学材料制造的废水的排放以及增加河岸带林地和草地的比例等。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晋城市沁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的抚仙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任艺晨 范方威 +6 位作者 席贻龙 陈非洲 李芸 丁家宁 高佳伟 顾于 李化炳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0-1150,I0017-I0022,共17页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物多样性检测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抚仙湖进行了2周年的季节性野外调查,比较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在检测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在对抚仙湖2014年和2015年的季节性周年监测中,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与形态学鉴定检测到的浮游动物alpha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eDNA技术在野外季节性周年监测中的可行性;(2)与形态学鉴定相比,基于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种数,但是eDNA技术能确定到属的轮虫物种数少于形态学鉴定;(3)两种方法均发现抚仙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时间衰减变化趋势,eDNA技术比形态学鉴定更能辨别出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组成间的差异。尽管eDNA技术在检测轮虫物种数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存在局限,但其在检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利用野外周年监测样品,尝试将eDNA技术应用于湖泊浮游动物检测,发现基于COI基因的eDNA技术在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辨别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但在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和水生态监测中推广该技术前需完善基因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形态学鉴定 浮游动物 多样性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富营养化和除草剂污染对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综合效应
3
作者 王雨路 张欢 +5 位作者 龚迎春 张培育 何雨晗 魏朝军 张敏 徐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多重压力源作用的响应,可预测未来水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2020年6—11月设计3因素室外中宇宙模拟实验,通过升温、添加氮磷(富营养化)、添加除草剂草甘膦,探究浅水湖泊在这3... 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多重压力源作用的响应,可预测未来水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2020年6—11月设计3因素室外中宇宙模拟实验,通过升温、添加氮磷(富营养化)、添加除草剂草甘膦,探究浅水湖泊在这3个因子单独和联合作用下,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升温处理下,轮虫和浮游动物的总丰度与生物量都受到抑制,而富营养化对枝角类和浮游动物的总丰度与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升温处理增加了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而草甘膦污染导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升温和富营养化是影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重要因素;持续升温和草甘膦的交互作用缓解了升温对轮虫的抑制作用;而多重热浪增温和富营养化的联合作用则降低了优势功能群原生动物食藻者/食菌者(PA/PB)的占比;不同压力源的共同作用会形成交互作用,使水环境和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情况更加复杂,在气候变化的情形下对水生态系统未来变化的预测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功能群 全球变化 多重压力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杨杰青 孙涛 +11 位作者 俞锦辰 王悦恺 李森 李烜金 周进 史赟荣 陈烁 陈朗 田伟 付婧 李磊 胡浩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9,共11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7门129属241种(含未定种),桡足类(108种)占据绝对优势。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种类数、总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经度变化不明显;平均丰度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优势种类群主要为桡足类、介形类和毛颚类,优势种平均丰度也呈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深水种分布广泛,2.5°N—5.5°N各站位深水种种类数较多,0.5°N—1.5°N各站位深水种丰度较高,深水种对该区域上升流具有指示作用。影响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无机氮和叶绿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深水种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5
作者 蒋文贤 陈晓梅 +1 位作者 刘威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8,共11页
为探究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2年6月(雨季)和11月(干季)在琼州海峡进行了垂直拖网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34... 为探究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2年6月(雨季)和11月(干季)在琼州海峡进行了垂直拖网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34种,刺胞动物门14种,浮游幼虫9种,毛颚动物门3种,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各1种。其中,雨季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和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干季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和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雨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6.3 ind./m^(3)和359.9 mg/m^(3),干季平均丰度与生物量分别为93.0 ind./m^(3)和163.4 mg/m^(3)。雨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20,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9,丰富度指数平均为5.41;干季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3,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1,丰富度指数平均为6.75。在雨季,浮游动物群落主要与总氮、透明度的关系较大,在干季,主要与总磷、水深、温度、盐度的关系较大。综合分析,琼州海峡浮游动物群落受水温、水流流速和河流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环境因素 琼州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研究
6
作者 邱文致 秦松 +8 位作者 唐未 叶深 范青松 唐久 艾龙威 吴强 林克泽 郑春芳 刘伟成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7,共13页
为掌握南麂列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别于2022年11月、2023年5月、2023年9月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水生生物及环境要素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室内实验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3种,其中包括20种浮游幼体,2023.09航次物种数最丰... 为掌握南麂列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别于2022年11月、2023年5月、2023年9月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水生生物及环境要素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室内实验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3种,其中包括20种浮游幼体,2023.09航次物种数最丰富(63种),2022.11航次物种数最低(45种);其中优势种(Y≥0.02)包括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a pacifica)等19种。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12.84 ind./m^(3),平均生物量为614.82 mg/m^(3),存在明显的航次差异,2023.09航次丰度和生物量最高,2022.11航次丰度和生物量最低。浮游动物香农-威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64、0.55和2.57。Spearman相关性分析、非度量多维度排序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温度、总氮质量浓度、硝酸盐质量浓度和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南麂列岛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生物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阳江宣城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7
作者 郑志侠 朱晓岗 +3 位作者 叶碧碧 袁震 杨文涛 刘延年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为阐明水阳江宣城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浮游动物分布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于2022年8月、11月和2023年3月、6月对水阳... 为阐明水阳江宣城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浮游动物分布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于2022年8月、11月和2023年3月、6月对水阳江宣城段12个采样点位进行浮游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4类151种,以轮虫类为主。各月份中以6月物种数为最多,3月最少,中下游河段物种数多于上游;优势类群16种,以原生生物和轮虫类为主,并且存在多个水体富营养化指示种。浮游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指数H′、J、D存在时空差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时空上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与一致性。8月浮游动物受NO_(3)^(-)-N和TN影响较大,11月受NO_(3)^(-)-N、NH_(4)^(+)-N、DO共同影响,3月受WT影响,6月受COD、NO_(3)^(-)-N、pH、PO_(4)^(3-)-P共同影响。整体来看,研究区水体已呈富营养化,为α中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阳江宣城段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和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广西涠洲岛马尾藻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粪便碳通量
8
作者 黎洁丽 邹立功 +1 位作者 杨宇峰 王庆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20,共17页
为分析大型海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粪便碳通量的影响,于2024年3月、5月和6月在广西涠洲岛马尾藻海藻场及其邻近对照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估算了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并于2024年5月马尾藻茂盛期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浮游... 为分析大型海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粪便碳通量的影响,于2024年3月、5月和6月在广西涠洲岛马尾藻海藻场及其邻近对照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估算了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并于2024年5月马尾藻茂盛期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检测。调查期间基于形态分类学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其中桡足类38种,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160~3960ind.·m^(−3),马尾藻海藻场的浮游动物种类及其丰度均高于对照海域(P<0.05)。通过形态学、18S rDNA和COI基因鉴定出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形态学鉴定出较多的桡足类,18S rDNA检测出较多的纤毛虫,而COI基因检测出较多的水母类,综合三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种类为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215~0.574mg C·m^(−2)·d^(−1),马尾藻海藻场浮游动物的粪便碳通量高于对照海域。调查结果表明,大型海藻马尾藻场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增加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马尾藻场 浮游动物 环境DNA 粪便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鳜综合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贺金辉 吕仲书 +4 位作者 李昊 滕子倩 李为 苑晶 张堂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87-94,共8页
2022年对3个虾鳜综合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组成、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常规水环境因子,探讨养殖期间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浮游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积累基础资料。此次调查发现浮游动物4门65种,其中... 2022年对3个虾鳜综合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组成、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常规水环境因子,探讨养殖期间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浮游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积累基础资料。此次调查发现浮游动物4门6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28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14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23190.0 ind./L,平均生物量为8.09 mg/L,优势类群隶属于轮虫和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群落以小型浮游动物(尤其是轮虫)为主,其密度和生物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多样性指数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层次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8种水环境因子的影响,包括溶解氧含量、pH、Chl a含量、COD Mn、磷酸盐含量、硝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和电导率。此外,浮游动物群落以淹青完成为时间节点出现明显变化,淹青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养殖环境,从而影响了浮游动物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动态 水环境因子 综合养殖 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黄河河南段浮游动物数据集
10
作者 刘谦 李辰林 +8 位作者 卢思泽 周志国 袁华涛 张景晓 高云霓 董静 宋东蓥 高肖飞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关键功能类群,是水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数据集原始数据为2021年黄河流域河南段野外调查获得,采样位点包含黄河流域河南段干流、支流和湖库共计16个。其中干流2个位点,伊洛河和沁河2条支流共计11个位点,小浪底水... 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关键功能类群,是水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数据集原始数据为2021年黄河流域河南段野外调查获得,采样位点包含黄河流域河南段干流、支流和湖库共计16个。其中干流2个位点,伊洛河和沁河2条支流共计11个位点,小浪底水库3个位点。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3门32属47种。数据内容包含浮游动物物种名录、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等。样品采样严格按照SC/T9402-2010的规定执行,以确保数据准确性。本数据集为黄河流域下游水生态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黄河河南段 优势种 水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鳙放养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陈欣蕾 商静雯 +5 位作者 王耀伟 孙敏芳 韩嘉敏 张诗苑 李文琦 秦海明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577,I0011,I0012,共14页
为探究鲢鳙生态养殖水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于2023年4月、7月、10月和2024年1月对三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科57种,其中轮虫45种,桡足类9种,枝角类3种... 为探究鲢鳙生态养殖水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于2023年4月、7月、10月和2024年1月对三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科57种,其中轮虫45种,桡足类9种,枝角类3种。春季、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均以轮虫为主,冬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转为桡足类。不同季节之间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01),春季丰度(245.22 ind./L)和生物量(1.40 mg/L)最高,夏季丰度(57.22 ind./L)和生物量(0.37 mg/L)极低,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01)。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群落相似性分析揭示三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季节差异(Global test:R=0.63,P=0.001)。蒙特卡洛检验发现叶绿素a、溶解氧、水温和氨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本研究进行了鱼类前肠内含物分析及鱼类放养和渔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水库中鲢鳙的滤食压力直接驱动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环境因子 生态养殖 三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渔初期鄱阳湖碟形子湖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张诗苑 徐志文 +5 位作者 龚磊强 罗浩 余定坤 孙敏芳 商静雯 秦海明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7-1380,I0036,I0037,共16页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会对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特征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7月、10月及2023年1月、4月、7月在鄱阳湖保护区的两个碟形子湖——沙湖和大湖池进行浮游动物定量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会对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演替特征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7月、10月及2023年1月、4月、7月在鄱阳湖保护区的两个碟形子湖——沙湖和大湖池进行浮游动物定量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禁渔初期浮游动物的群落季节演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动物82种,包括61种轮虫、11种枝角类和10种桡足类。5个调查月份的共有物种为9种,其中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属于优势物种。自2022年夏季至2023年夏季,沙湖和大湖池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先下降后上升。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春冬季低、夏秋季高的特点,且差异显著。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调查月份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可区分为5个群落:2022年夏季群落、2022年秋季群落、2022年冬季群落、2023年春季群落与2023年夏季群落,其中2022年冬季群落与2023年春季群落相似性较高,2022年夏季群落与2023年夏季群落相似性较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可以解释87.2%的浮游动物变化率,进一步的蒙特卡罗检验结果揭示,水温、浊度和溶解氧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极端干旱事件导致禁渔初期鄱阳湖子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稳定性明显降低。对比分析禁渔前(2020年)和禁渔后(2022年)浮游动物的现存量,发现禁渔初期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有一定程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演替 季节动态 禁渔措施 鄱阳湖 碟形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赵静静 庞碧剑 +3 位作者 陈莹 于硕 徐兴永 蓝文陆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27,共16页
为探究北部湾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根据2018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2年7月(夏季)的航次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6... 为探究北部湾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根据2018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2年7月(夏季)的航次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62种(类)。2018年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季[(274.58±221.15)ind./m^(3),(152.09±142.97)mg/m^(3)]高于秋季[(215.72±114.81)ind./m^(3),(87.65±46.70)mg/m^(3)]、秋季高于春季[(193.75±185.81)ind./m^(3),(60.95±47.96)mg/m^(3)]的季节特征。优势种共15种,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优势种有大西洋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等外海种;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仅在夏季为优势种,秋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等近岸暖水种。对比2018年夏季,2022年夏季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升高,使得水母类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的占比增加。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间差异和年际差异主要受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研究还表明,铁山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群落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铁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船扰动对京杭运河镇江段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14
作者 张祖强 刘博毅 +4 位作者 毛雪茹 张润雨 曾晨军 朱琳 施文卿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12-5024,共13页
浮游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之一,在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内河航运作为一种常用的运输方式之一,其带来的水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引起关注。通过对比京杭运河镇江段干流及其自然支流,探究了行船扰动对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 浮游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之一,在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内河航运作为一种常用的运输方式之一,其带来的水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引起关注。通过对比京杭运河镇江段干流及其自然支流,探究了行船扰动对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船扰动不仅显著降低了河流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P<0.05),而且改变了其群落的季节特征。与自然支流相比,航运干流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下降79.7%和82.0%;多样性季节变化变弱,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异系数降低。此外,行船扰动还改变了浮游动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主要优势种由“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无节幼体⁃角突臂尾轮虫”的春夏秋冬季节演替规律转变为了“无节幼体⁃无节幼体⁃无节幼体⁃角突臂尾轮虫”。研究结论不仅为京杭运河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内河航运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运河 浮游动物 航运 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浮游动物群落季节性演替及影响因子研究
15
作者 董孝娥 沈莉芹 +3 位作者 熊丹妮 李琴 张静 赵祖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9,共8页
为了研究滇池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富营养化进程和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于2021年7月、2022年5月、9月及12月,开展了滇池浮游动物群落和水质参数的监测;基于所获得的数据确定浮游动物优势种,使用... 为了研究滇池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富营养化进程和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于2021年7月、2022年5月、9月及12月,开展了滇池浮游动物群落和水质参数的监测;基于所获得的数据确定浮游动物优势种,使用RDA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计算综合状态营养指数以确定滇池营养状态;通过收集历史资料,探究浮游动物在滇池各个时期的组成和变化。研究结果显示:①滇池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门39属66种,平均密度为2073.44 ind./L。②滇池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体营养组成对浮游动物群落存在一定影响,优势种螺形龟甲轮虫、多肢轮虫等与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正相关,浮游动物总密度与溶解氧(DO)、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正相关。③在富营养化进程中,浮游动物多样性下降,密度逐渐增加,小型浮游动物逐渐占优势。④实施生态修复后,物种数有所回升,但优势种未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近岸海域春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崔雯慧 蒋文良 +5 位作者 张德普 李生府 董斌 吕振波 杨继松 任中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3,共12页
为了解莱州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该海域2020—2021年的春、秋两季24站位浮游动物分析数据,使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Bi)和重叠度指数(Oik)以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生态位... 为了解莱州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该海域2020—2021年的春、秋两季24站位浮游动物分析数据,使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Bi)和重叠度指数(Oik)以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生态位特征,并探讨造成优势种分化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2种,其中春季优势种10种,秋季优势种9种,共同优势种为桡足类无节幼虫、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和双壳类壳顶幼虫,优势种季节更替率73.3%。窄生态位种(B_(i)<0.30)和重叠度值较低的物种对(O_(ik)<0.300)在两季的优势种中占比较高,而春季优势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值(0.256)高于秋季(0.193)。春季优势种丰度与水深、盐度和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石油烃类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而秋季优势种丰度仅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环境因子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重要环境因素,表明优势种生态位存在季节分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掌握莱州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环境因子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和18S rRNA基因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数据库
17
作者 冼华琳 汤昌盛 +5 位作者 张杨阳 张晓林 廖智 周钰琴 谢舒烨 严小军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7,共13页
为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本地条形码数据库,从而为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过去14年的文献报道,编制了收录23目64科96属155种浮游动物的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物种名录,通过从NCBI GenBank... 为构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本地条形码数据库,从而为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及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过去14年的文献报道,编制了收录23目64科96属155种浮游动物的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物种名录,通过从NCBI GenBank参考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共收集浮游动物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95条和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134条,初步建立了舟山海域浮游动物条形码数据库。对最优势类群桡足类进行了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COI基因序列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136,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34.09倍;1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628,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6.82倍。COI基因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隔,而1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重叠,没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隔。基于COI和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2种条形码基因在目和科水平上均能有效区分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舟山海域浮游动物DNA宏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浮游动物种类鉴定及多样性评估,并为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COI基因 18S rRNA基因 DNA条形码数据库 舟山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舟山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王鑫 汤昌盛 +4 位作者 冼华琳 何建瑜 张晓林 廖智 严小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群落结构分析对于理解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东海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区,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助于当地海洋渔场的建设与保护。为此,采用浅水II型网对舟山近海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同步的环境因子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舟山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22.29 ind.·m^(-3)和13.446 mg·m^(-3);优势种主要包括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红住囊虫等;多样性总体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表层盐度和表层温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种均与表层盐度呈负相关,与表层温度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主要与表层盐度有关且均为正相关。该研究为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积累了基础资料,为后续分析该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动态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海域 夏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春、夏、秋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张博伦 曾祥茜 +4 位作者 郑德斌 侯纯强 王硕 张楠 李冰 《河北渔业》 2025年第7期6-12,共7页
为了解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于2017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渤海湾近岸海区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他生态特征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5大类... 为了解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于2017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渤海湾近岸海区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他生态特征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5大类群32种,包括桡足类12种,幼虫类11种,腔肠动物5种,端足类3种,毛颚类1种;物种丰富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记录到的物种数量最多(23种),其次是秋季(18种)和夏季(16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遵循明显的季节性梯度:春季(丰度72 ind./m^(3)±88 ind./m^(3),生物量390 mg±503 mg),夏季(丰度19 ind./m^(3)±20 ind./m^(3),生物量177 mg±266 mg),秋季(丰度7 ind./m^(3)±6 ind./m^(3),生物量7 mg±6 mg)。调查站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差异均较大,且呈斑块状分布。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差异较大,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排序均为春季>夏季>秋季;均匀度指数(J)则呈现出秋季>夏季>春季的反季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丰度 多样性指数 季节变化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于桥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束丝藻消长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朝军 邱鹏飞 +5 位作者 王府臣 乔之怡 展雪玲 冯伟松 李仁辉 龚迎春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4,共11页
为研究天津于桥水库富营养化背景下浮游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与水华藻类束丝藻的消长关系,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对于桥水库浮游动物、束丝藻和环境因子进行持续监测。共鉴定后生浮游动物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属),占总物种数的70.83%;... 为研究天津于桥水库富营养化背景下浮游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与水华藻类束丝藻的消长关系,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对于桥水库浮游动物、束丝藻和环境因子进行持续监测。共鉴定后生浮游动物72种(属),其中轮虫51种(属),占总物种数的70.83%;枝角类10种,桡足类11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13.89%和15.28%。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疣毛轮虫(Synchaeta sp.)、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是于桥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5-9月较高,11月和3月较低。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总氮、亚硝态氮、总磷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显著因子(P<0.01)。2018年束丝藻平均密度3.07×10^(7)个/L,2019年束丝藻平均密度上升至12.1×10^(7)个/L,束丝藻丰度在5月左右开始上升,9月后开始下降,变化趋势与浮游动物相似。浮游动物尤其是浮游甲壳类密度和生物量与束丝藻密度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直接或间接受到束丝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动态变化 束丝藻 于桥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