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动堆设备闸门瞬态热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晨晖 孔凡富 周新蓉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8,共9页
浮动堆设备闸门与陆上核电站不同,其不仅需要承受海洋环境引起的冲击、纵横摇摆载荷,而且LOCA事故下安全壳内温度和压力相应引起的载荷变化将更加剧烈,设备闸门由于外部复杂环境和内部瞬时传热使结构应力与应变的不均匀分布而导致结构... 浮动堆设备闸门与陆上核电站不同,其不仅需要承受海洋环境引起的冲击、纵横摇摆载荷,而且LOCA事故下安全壳内温度和压力相应引起的载荷变化将更加剧烈,设备闸门由于外部复杂环境和内部瞬时传热使结构应力与应变的不均匀分布而导致结构破坏。因此,需形成浮动堆环境条件下设备闸门的安全评估方法。讨论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构耦合热应力的基本原理,阐述瞬态温度场问题的求解方程与结构耦合热应力的求解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浮动堆摇摆、冲击、自重等载荷,开展浮动堆设备闸门瞬态温度场和耦合热应力的有限元实施与分析,求解设备闸门瞬态温度及耦合热应力。研究设备闸门各部件的应力分布和密封面位移变化,可以全面地评估海洋环境下浮动堆设备闸门结构安全及密封安全。本研究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用于浮动堆设备闸门的研究及分析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堆 设备闸门 热固耦合 结构安全 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下浮动堆设备闸门密封性能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新蓉 吴晨晖 李海东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55,共5页
浮动堆长期处于海洋环境中,其安全壳设备闸门处于海洋环境下浮动堆的随机运动状态中,同时外部的冲击事故也会对其结构造成严重破坏,由设备闸门与安全壳一起形成第三层屏蔽,包容放射性物质,是安全壳压力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壳压... 浮动堆长期处于海洋环境中,其安全壳设备闸门处于海洋环境下浮动堆的随机运动状态中,同时外部的冲击事故也会对其结构造成严重破坏,由设备闸门与安全壳一起形成第三层屏蔽,包容放射性物质,是安全壳压力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壳压力边界较薄弱的环节,因此设备闸门密封性能对于浮动堆的核安全至关重要。结合水动力学和瞬态动力学,分析事故工况下设备闸门密封面上下法兰的变形,提取最大变形处相对位移值,构建二维密封面模型模拟事故工况下密封面变形情况,并基于二参数的Mooney-Rivlin本构模型描述密封圈材料的应变能函数,分析密封圈总体变形、应力分布、接触应力分布,结合试验数据判定海洋环境下浮动堆设备闸门事故工况下密封性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堆 设备法兰 密封性能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下浮动堆设备闸门结构安全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晨晖 周新蓉 +1 位作者 舒正谊 李海东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9-64,共6页
浮动堆长期处于海洋环境中,其安全壳设备闸门处于海洋环境下浮动堆的随机运动状态中,同时外部的冲击事故也会对其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设备闸门结构安全对于浮动堆的核安全至关重要。结合水动力学和瞬态动力学,对在设计工况下设备闸门... 浮动堆长期处于海洋环境中,其安全壳设备闸门处于海洋环境下浮动堆的随机运动状态中,同时外部的冲击事故也会对其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设备闸门结构安全对于浮动堆的核安全至关重要。结合水动力学和瞬态动力学,对在设计工况下设备闸门球面盖、螺栓、下法兰的应力进行计算,并与许用值对比,评估其结构安全性。首先构建浮动堆多体耦合时域运动方程,得到浮动堆在海洋环境下的六自由度运动时历曲线,然后采用远程位移方法模拟由浮动堆随机运动产生的惯性载荷,同时结合设备闸门外部冲击载荷、自重和设计压力,对设备闸门整体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在设计工况下设备闸门关键监测点处的应力,以评估海洋环境下浮动堆设备闸门结构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浮动堆 设备闸门 螺栓 结构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浮动堆小型化集成化辐射监测系统
4
作者 吴荣俊 贾靖轩 +3 位作者 朱国华 许静静 程翀 王益元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96-100,共5页
本文针对海上浮动堆结构紧凑、空间狭小等特点,设计一种小型化、集成化的辐射监测系统。针对海上浮动堆的辐射监测需求,结合陆上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经验,对辐射监测系统的功能及组成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分散式就地信... 本文针对海上浮动堆结构紧凑、空间狭小等特点,设计一种小型化、集成化的辐射监测系统。针对海上浮动堆的辐射监测需求,结合陆上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经验,对辐射监测系统的功能及组成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分散式就地信号处理与集中式信号处理相结合的系统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整个辐射监测系统的设备选型建议。提出的小型化集成化辐射监测系统设计方案与国内主流核电CPR1000机组辐射监测系统相比,减少就地信号处理显示设备数量约60%,在不降低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化了系统配置,降低了运行维护工作量,达到了系统小型化、集成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浮动堆 小型集成化 辐射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摆条件下海上浮动堆全厂断电事故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程坤 谭思超 +3 位作者 何川 马小雅 刘建昌 杨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89-1996,共8页
为研究海洋条件对海上浮动堆全厂断电事故后的事故进程及非能动安全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海洋条件加速度场模型,基于RELAP5程序开发获得了适用于海上浮动堆的系统分析程序,并对程序进行了实验验证。利用所开发的程序通过建立双... 为研究海洋条件对海上浮动堆全厂断电事故后的事故进程及非能动安全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海洋条件加速度场模型,基于RELAP5程序开发获得了适用于海上浮动堆的系统分析程序,并对程序进行了实验验证。利用所开发的程序通过建立双环路海上浮动堆及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计算模型,开展了不同摇摆运动参数下海上浮动堆全厂断电事故的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船体的横摇运动可加快全厂断电事故后浮动堆系统压力和温度的下降速度,堆芯余热能够被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有效导出;但横摇运动会造成事故后堆芯自然循环流量的显著降低,引起一回路系统和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中自然循环流量的大幅度振荡及周期性倒流。本文计算结果可为海上浮动堆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浮动堆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全厂断电 海洋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条件下浮动堆安全壳设计 被引量:5
6
作者 谭美 李鹏凡 +2 位作者 郭健 张进才 陈艳霞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7-112,144,共7页
[目的]浮动堆经过在军用舰船上几十年的发展和运行经验积累,反应堆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渐被认可,目前亟需解决反应堆装船的适配性问题。安全壳是浮动堆与船体结合的接口,是反应堆装船的船体舱室,其设计不仅... [目的]浮动堆经过在军用舰船上几十年的发展和运行经验积累,反应堆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渐被认可,目前亟需解决反应堆装船的适配性问题。安全壳是浮动堆与船体结合的接口,是反应堆装船的船体舱室,其设计不仅要适应船舶的海洋环境条件,还要满足反应堆运行的核安全要求。[方法]首先,从浮动堆安全壳的适应性要求出发,分析安全壳压力与船舶主尺度和重量之间的主要矛盾关系,提出一种浮动堆安全壳分析设计流程。然后,参考陆上核电站和核动力舰船安全壳的特点,以及国外核动力船舶和民用核设施设计规范要求,从安全壳构型与压力控制维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方形双层抑压安全壳方案。[结果]对安全壳压力特性以及结构强度的分析显示,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安全壳结构安全,重量和空间指标可控,安全壳的船堆适配性较好。[结论]参考工程经验表明,基于该方案的浮动堆总体指标较好,可为工程人员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堆 安全壳 海洋环境 总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浮动堆上部堆内构件辐射屏蔽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泽良 陈成 丁亚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2-455,共4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上部堆内构件辐射屏蔽的设计方案,利用MCNP程序计算出屏蔽的厚度及该厚度下的辐射剂量水平,结果满足现有条件和设计要求。研究结果有助于后续工程设计和辐射安全管理。
关键词 海上浮动堆 上部内构件 MCNP 辐射屏蔽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tical models for evaluating buoyancy-driven ventilation due to stack effect in a shaft considering heat transfer from shaft interior boundaries 被引量:1
8
作者 阳东 李百战 +1 位作者 杜涛 李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51-656,共6页
Stack effect is a dominant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natural ventilation.Analy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ack effect in a shaft,accounting for the heat transfer from shaft interior boundaries.... Stack effect is a dominant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natural ventilation.Analy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ack effect in a shaft,accounting for the heat transfer from shaft interior boundaries.Both the conditions with constant heat flux from boundaries to the airflow and the ones with constant boundary temperature were considered.The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of these analytical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for a hypothetical shaf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airly good agreements between the predictions of the analytical models and the LES predictions in mass flow rate,vertical temperatures profile and pressure difference as well.Both the results of analytical models and LES show that the neutral plane could locate higher than one half of the shaft height when the upper opening area is identical with the lower opening area.Further,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analytical models perform better than KLOTE's model does in the mass flow rat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ck effect theoretical analysis large eddy simulation vertic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