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张力性有机整体结构--新批评视角的解读 |
王欣
王越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2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影响 |
夏新宇
|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3 |
1
|
|
3
|
从长诗《恶魔》看莱蒙托夫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 |
刁在飞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3 |
1
|
|
4
|
历史神话是浪漫主义《女神》的“克星”吗? |
林元辉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0 |
0 |
|
5
|
雪莱的浪漫主义艺术研究 |
马迪
|
《电影评介》
|
2013 |
0 |
|
6
|
象征主义诗歌的喻体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陈宇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0 |
|
7
|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
吴天霖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8 |
0 |
|
8
|
论济慈诗歌中的启蒙思想及当代意义 |
马涛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9
|
20世纪波兰诗歌概况 |
易丽君
|
《国际论坛》
|
1988 |
0 |
|
10
|
浅论中国诗歌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
周渡
周江
|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0 |
|
11
|
寓于爱物愤世中的美——济慈及其《秋颂》和《夜莺颂》 |
黄修齐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4
|
|
12
|
中国新诗成就估价 |
龙泉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13
|
试论陆游“写梦诗”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 |
车永强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2
|
|
14
|
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续二) |
杨健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15
|
诗与世界互动:21世纪的“新及物写作” |
罗麒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1
|
|
16
|
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 |
方长安
陶丽萍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7
|
浅析爱米莉·勃朗特的文学创作 |
廖洪中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8
|
|
18
|
漫论苏曼殊的译诗 |
孙倚娜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3
|
|
19
|
论易卜生早期戏剧人物 |
陶勇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0 |
|
20
|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 |
方新生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