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立体定位斜插法在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纤维投射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龚劲雯 杨倩颖 +4 位作者 戴婷 李淑蓉 伍丽娜 苏炳银 赵海霞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位斜插法靶向注射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的可行性,并观察该方法对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纤维的神经投射。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位直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或斜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垂直线呈30°...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位斜插法靶向注射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的可行性,并观察该方法对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纤维的神经投射。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位直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或斜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垂直线呈30°夹角)标记Pcp2-Cre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对小鼠颈部上方肌肉组织的影响;选择梯度剂量(500、300、150 nL)的顺行示踪病毒,探索适宜的病毒注射剂量;通过斜插法在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注射重组酶依赖性顺行示踪病毒,观察该小叶浦肯野细胞的传出神经投射。结果 相较于脑立体定位直插法,斜插法中小鼠头部皮肤切口更小,且不易破坏小鼠颈部上方肌肉;在前囟后6.00 mm、中线旁开0.00 mm、深4.08 mm坐标处,采用斜插法能靶向定位到小脑蚓部第Ⅸ小叶;同时,150 nL低剂量的病毒可较好的标记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且不发生泄漏;通过病毒顺行示踪,在小鼠小脑顶核中间部、前庭小脑核、前庭内侧核巨细胞部以及前庭下核均检测到来自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的神经投射纤维。结论 脑立体定位斜插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对小鼠颈部上方肌肉的破坏,通过该方法注射顺行示踪病毒能精确靶向小脑蚓部第Ⅸ小叶,并观察到该小叶浦肯野细胞的传出神经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蚓部 第Ⅸ小叶 浦肯野细胞 脑立体定位技术 病毒顺行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海马的直接投射-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政富 王娟 +4 位作者 刘为民 张艳晓 周庆国 李少焕 鲁林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进一步观察和确定前期的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端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方法:选择2月龄左右的青年鸡,外科方法开顿,直流电损毁小脑V叶白质或红藻氨酸选择性损毁Ⅵa的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动物存活7d,透射电镜观察端脑海马结... 目的:进一步观察和确定前期的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端脑海马结构的直接投射。方法:选择2月龄左右的青年鸡,外科方法开顿,直流电损毁小脑V叶白质或红藻氨酸选择性损毁Ⅵa的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动物存活7d,透射电镜观察端脑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于APHm内出现变性纤维及变性终末,以泡沫型变性最为普遍。并可见到变性终末与APHm内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结论: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可直接投射向海马结构,并与APHm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肯野细胞 小脑 海马结构 直接投射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人胎盘组织液对衰老大鼠小脑内浦肯野细胞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师兵 于洋 +1 位作者 李松岩 王晓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2期1-2,共2页
目的 :探讨人胎盘组织液对衰老大鼠小脑内浦肯野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取50只雄性SD大鼠,将它们随机分为对照组、衰老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除对照组外的其他四组SD大鼠注射D-半乳糖,将其制作成衰老模型。在制作SD大鼠... 目的 :探讨人胎盘组织液对衰老大鼠小脑内浦肯野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取50只雄性SD大鼠,将它们随机分为对照组、衰老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除对照组外的其他四组SD大鼠注射D-半乳糖,将其制作成衰老模型。在制作SD大鼠衰老模型的过程中,我们给衰老组SD大鼠注射生理盐水,给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注射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人胎盘组织液。在24周后,观察这五组SD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SD大鼠体内MDA(丙二醛,一种氧化产物)的含量均明显低于衰老组的SD大鼠,其体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氧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衰老组的SD大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剂量组SD大鼠体小脑内浦肯野细胞的形态明显优于中剂量组的SD大鼠,中剂量组SD大鼠体小脑内浦肯野细胞的形态明显优于低剂量组的SD大鼠,低剂量组SD大鼠体小脑内浦肯野细胞的形态明显优于衰老组的SD大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人胎盘组织液可通过提高SD大鼠身体抗氧化的能力来改善其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此情况应引起药学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衰老 小脑内浦肯野细胞形态 人胎盘组织液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浦肯野细胞酶细胞化学的超高压电镜观察
4
作者 石玉秀 酒井真弘 小川和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2-12,共1页
本研究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小脑浦肯野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在超高压电镜下进行了观察,探讨了线状溶酶体的存在。实验动物采用 wistar 成年健康大鼠,体重150克左右,乙醚麻醉,用30mM pipes 缓冲液(PH7.4,8%蔗糖)缓冲配制的2%... 本研究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小脑浦肯野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在超高压电镜下进行了观察,探讨了线状溶酶体的存在。实验动物采用 wistar 成年健康大鼠,体重150克左右,乙醚麻醉,用30mM pipes 缓冲液(PH7.4,8%蔗糖)缓冲配制的2%PFA(多聚甲醛)和GLA(戊二醛)混合固定液进行心脏灌流10分钟,立即取小脑切1mm×2mm小块,于4℃继续浸泡固定1小时后,同种缓冲液洗净。用 microslicer(微组织切片机)作成40μm非冻结切片,置入 Gomori’s 改良法配制的孵育液中,37℃恒温振荡孵育40分钟。对照组去除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浦肯野细胞 细胞化学 超高压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鸡小脑浦肯野细胞向海马结构及副高纹状体直接投射的透射电镜观察
5
作者 张集祥 孔雪 +4 位作者 王军 王政富 陈芳 赵海全 刘为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在成年鸡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向端脑海马结构和副高纹状体的直接投射。方法:选择4月龄以上的成年鸡,开颅,直流电损毁小脑Ⅵ叶皮质,动物存活7d,透射电镜观察端脑海马结构的海马(Hp)、旁海马内侧区(APHm)和副高纹状体(HA)前后部分及... 目的:在成年鸡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向端脑海马结构和副高纹状体的直接投射。方法:选择4月龄以上的成年鸡,开颅,直流电损毁小脑Ⅵ叶皮质,动物存活7d,透射电镜观察端脑海马结构的海马(Hp)、旁海马内侧区(APHm)和副高纹状体(HA)前后部分及端脑谷部位(Va)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Hp、APHm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溃变终末和少量的溃变纤维,在HA的前后部位可观察到少量溃变终末,在Va未能观察到溃变终末。结论:成年鸡小脑有向海马结构、副高纹状体的直接投射,且其直接投射的主要部位为海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浦肯野细胞 海马结构 直接投射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对幼龄大鼠小脑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6
作者 何海燕 陈静 +3 位作者 晋芙丽 李凌 杜永平 张月萍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琥珀酸(succinic acid,SA)对幼龄大鼠小脑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法,在矢状位小脑脑片上记录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s,PCs)自发性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目的探讨琥珀酸(succinic acid,SA)对幼龄大鼠小脑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法,在矢状位小脑脑片上记录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s,PCs)自发性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 EPSC)和刺激平行纤维(parallel fibre,PF)诱发的PCs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比较琥珀酸处理前后m EPSC和PF-PC EPSP的变化。结果琥珀酸处理后,幼鼠小脑PCs的自发性mEPSCs幅值显著减小,由给药前的(24.85±2.78)p A减小至给药后的(13.14±0.84)p A,频率也由给药前的(5.04±1.07)Hz降至给药后的(2.77±0.79)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琥珀酸显著抑制了PF-PC EPSPs的幅值,使其降低至用药前的(37.76±1.10)%(P<0.01),并使EPSP双脉冲(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增强的比率较用药前增加了(40.26±2.9)%(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琥珀酸对幼龄大鼠小脑谷氨酸能突触传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 浦肯野细胞 谷氨酸 自发性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扎狗小脑幕下桥静脉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润昌 黄瀛 +3 位作者 毕书增 忻元培 姜卫国 原林 《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4期259-261,332,共4页
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入路)切断狗的幕下桥静脉,观察了狗术后一周及二周的变化。一、行为观察:术后24~48小时后狗的站立、行走、进食动作均正常,未出现共济失调等小脑病变的症状。二、组织学观察:实验一周组及二周组与正常对照组... 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入路)切断狗的幕下桥静脉,观察了狗术后一周及二周的变化。一、行为观察:术后24~48小时后狗的站立、行走、进食动作均正常,未出现共济失调等小脑病变的症状。二、组织学观察:实验一周组及二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三、超微结构观察:实验一周组和二周组小脑半球及蚓部的颗粒细胞有较明显改变,而浦肯野细胞和分子层改变不明显。对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手术改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静脉 超微结构观察 小脑静脉 浦肯野细胞 外分子层 颗粒层细胞 实验结果 颗粒细胞 幕下 内质网 小脑幕 小脑皮质 小脑灰质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与动物的学习过程
8
作者 RobertLalondeM.I.Botez 陈文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2年第2期32-37,共6页
1、概述有关小脑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已了解得很多。从行为的观点出发,小脑在运动学习(motorlearning)中的作用已经被猜想了很长时间。一些特定的理论已被提出,以试图解释小脑是如何使得平滑而熟练的运动得以执行。在这些理论中,设想小脑... 1、概述有关小脑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已了解得很多。从行为的观点出发,小脑在运动学习(motorlearning)中的作用已经被猜想了很长时间。一些特定的理论已被提出,以试图解释小脑是如何使得平滑而熟练的运动得以执行。在这些理论中,设想小脑本身就是学习的存贮部位。例如,按照Marr/Albus模型,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的术语,已提出非条件刺激是由爬行纤维传导,而条件刺激是由苔状纤维传导。结果,记忆痕迹则被存贮在浦肯野细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病 脑损伤 运动学习 学习过程 习惯化 经典条件反射 动物 浦肯野细胞 长时间 苔状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
9
作者 Richard F Thompson 杜坤大 《心理科学进展》 1988年第3期10-19,共10页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正处于非常令人振奋的阶段。人们以动物的行为研究来表明学习和记忆的特征和类别;用哺乳动物模型澄清和确定脑的基本记忆痕迹环路;根据人类记忆和脑研究的成果识别参与记忆的神经元系统;在无脊推动物和脊推...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正处于非常令人振奋的阶段。人们以动物的行为研究来表明学习和记忆的特征和类别;用哺乳动物模型澄清和确定脑的基本记忆痕迹环路;根据人类记忆和脑研究的成果识别参与记忆的神经元系统;在无脊推动物和脊推动物中,对于记忆的神经元、神经化学、分子和生物物理的基础的了解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基本的联想学习和神经元网络的理论研究和数学分析也进展迅速。因此,对于学习和记忆神经基础的这种新见解有可能在教育、治疗学习能力丧失和设计新的人工智能系统等方面都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痕迹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元系统 攀缘纤维 联想学习 浦肯野细胞 脊椎动物 条件性 基本的 间位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myrid鱼电感受叶神经元可塑性的研究
10
作者 韩中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z1期9-14,共6页
The electrosensory system in mormyrid fish serves three functions: active electrolocation, in which external object are sensed by the distortions of the electric field of the fish’s electric organ discharge (EOD); el... The electrosensory system in mormyrid fish serves three functions: active electrolocation, in which external object are sensed by the distortions of the electric field of the fish’s electric organ discharge (EOD); electrocommunication, in which EODs convey information between fish; and passive electrolocation, in which the low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s from other animals in the water are sensed. These functions are served by three classes of electroreceptors in the fish skin. The primary afferents from these electroreceptors terminat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electrosensory lobe (ELL). ELL is a cerebellum like structure which is also strongly affected by descending electric organ corollary discharge signal (EOCD) associated with the motor command signals that drives EOD. Thus, the descending EOCD signal and the EOD electrosensory input converge onto the ELL. In vivo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EOCD signal generates negative images of predictable features in the sensory inflow in mormyrid ELL. Addition of such negative images to the actual or concurrent sensory input minimizes the predictable features and allows novel or unexpected inputs to stand out more clearly. The generation of negative images is largely due to plasticity at the parallel fiber synapses onto Purkinje-like cell in ELL.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ed these in vivo findings to in vitro slice preparation. The basic features and mechanisms of such plasticity were studied in ELL slices with the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method. The plasticity was rapidly established by pairing the electric activated parallel fiber epsp with a post synaptic broad spike evoked by depolarizing current pulse in a Purkinje like cell, at 1 Hz for 5 min at 0 to 50 ms delays. After such pairing, the parallel fiber epsp was depressed by 25%~30% for over 30 min. This depression was blocked by adding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AP5 to the bath or injecting calcium chelator BAPTA into the recorded cell. The depression could be reversed by stimulating the parallel fiber at 1 Hz without pairing with post-synaptic broad spike, this happens under natural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broad spike leads to calcium influx through NMDA receptors during pairing. The elevation in post synaptic calcium in turn leads to the depression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the post synaptic cell by activating different protein kinases. Such reversibility and a narrow timing window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is plasticity and has not been demonstrated in any system of its kind, including the mammalian cerebellum. The reversibility allows the neuron to “forget” the past event and get ready for a new task. The narrow timing window renders the cell able to selectively “remember” some information, not every single input sig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可塑性 突触 浦肯野细胞 电感受叶 电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子性机能障碍
11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000年第6期119-119,共1页
0021805 神经、雄生殖器系统突变种AMS(运动失调和雄性不育)小鼠:5.浦肯野氏细胞消失样式的嵌合体小鼠分析[日]/原田孝之//日病理会志.-1999,88(1).-W10~13
关键词 雄性不育 雄生殖器 浦肯野细胞 系统突变 运动失调 性机能障碍 嵌合体小鼠 神经 样式 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