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浙南海域腹泻性贝毒分析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树刚
邹清
+1 位作者
陈雷
郜钧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53,共5页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率,都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规律。浙南海域的南部腹泻性贝毒检出率和超标率比北部和中部都高。紫贻贝、缢蛏、泥蚶和青蛤较其他种类易富集腹泻性贝毒。养殖的贝类检出率及超标率均高于野生的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高效液相色谱
腹泻性贝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被引量:
9
2
作者
姚炜民
李超
郜钧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1,共5页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长耳盒形藻Biddulphiaaurita等。此外,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fibulafibulaEhrenberg以及一些角藻属种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赤潮生物
具齿原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南海域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
被引量:
4
3
作者
邱进坤
姚炜民
+2 位作者
张树刚
马志凯
陈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06-409,共4页
2009年8月在浙南海域采集了7种28个主要养殖和野生贝类,运用气相色谱法对贝类体内有机氯(HCHs和DDTs)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HCHs和DDTs全部有检出,HCHs残留量不高,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60.7%贝类DDTs超海洋生物质...
2009年8月在浙南海域采集了7种28个主要养殖和野生贝类,运用气相色谱法对贝类体内有机氯(HCHs和DDTs)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HCHs和DDTs全部有检出,HCHs残留量不高,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60.7%贝类DDTs超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太平洋牡蛎对DDTs富集效果较为明显,残留量高;浙南海域可能存在新的DDT输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贝类
HCHS
DD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运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浙南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初步实践
4
作者
刘亚林
孙国平
+2 位作者
马志凯
邱进坤
梁连松
《海洋预报》
2025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2021年的叶绿素a值进行小时级别和日最大值预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和机器学习后的预测结果较好,可以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和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LSTM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赤潮预测
浙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南洞头周边海域冬春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
被引量:
2
5
作者
范青松
李昌达
+3 位作者
叶深
林振士
秦松
彭欣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4期224-229,共6页
2017年2月和5月在浙南洞头周边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0种,隶属于17目33科,其中鱼类27种,虾类17种,蟹类5种,虾蛄类3种,头足类4种,其他动物4种;冬季航次渔业资源调...
2017年2月和5月在浙南洞头周边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0种,隶属于17目33科,其中鱼类27种,虾类17种,蟹类5种,虾蛄类3种,头足类4种,其他动物4种;冬季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站位的平均渔获率为1.539kg/h,春季为5.856kg/h;两个航次的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镰鲳(Pampus argenteus);冬春两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小于20%,冬春两季的丰度与生物量曲线在末端交汇,且春季出现交叉重叠情况,这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
浙南
洞头周边
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南近岸海流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
9
6
作者
李鹏
杨世伦
陈沈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9,共11页
为了揭示浙南海流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2007年在浙南岸外一固定点(平均水深约32 m)利用ADP潜标进行了春、夏、秋、冬季4次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测点最大流速为148.9 cm/s ,相应流向为75...
为了揭示浙南海流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2007年在浙南岸外一固定点(平均水深约32 m)利用ADP潜标进行了春、夏、秋、冬季4次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测点最大流速为148.9 cm/s ,相应流向为75°,出现在春季表层大潮落潮阶段;垂向平均最大流速为106.2 cm/s ,平均流向为81°,出现在夏季大潮落潮落急阶段。(2)剖面各层流速垂向差异明显,表层流速(28 m层以上)受海况影响明显,秋季平均流速最大(65.4 cm/s),冬季最小(42.8 cm/s),20~28 m层冬季最强,春季最弱,20 m层以下夏季最强,秋季最弱(仅小潮);垂线平均流速夏季最强(46.5 cm/s),春季最小(33.7 cm/s)。(3)夏季海流基本上为(偏)北向流;秋、冬则基本上为(偏)南向流;春季具往复流特点,但以北向流为主。(4)垂向上夏季和春季流向较一致,冬季和秋季流向分异明显(20 m和10 m层)。(5)垂线平均余流为12.8~29.8 cm/s ,夏季最强春季最弱;夏季和春季各层余流均为东北向,冬季为西南向,而秋季11 m层(包括11 m层)以下为E-NEE向,11 m层以上为西南向。结论:测点海流受到潮汐、季风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制约。季风的影响夏、冬两季大于春、秋两季;季风的影响自表层向底层减弱(主要限于表层以下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季节变化
季风
浙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南海域腹泻性贝毒分析
被引量:
17
1
作者
张树刚
邹清
陈雷
郜钧璋
机构
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炼测中心站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53,共5页
基金
浙江省海洋环保和生态资金资助项目(浙海渔计[2008]140号)
文摘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率,都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规律。浙南海域的南部腹泻性贝毒检出率和超标率比北部和中部都高。紫贻贝、缢蛏、泥蚶和青蛤较其他种类易富集腹泻性贝毒。养殖的贝类检出率及超标率均高于野生的贝类。
关键词
浙南海域
高效液相色谱
腹泻性贝毒
Keywords
coastal waters of south Zhejia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分类号
X83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被引量:
9
2
作者
姚炜民
李超
郜钧璋
机构
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厦门大学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1,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06018)
文摘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长耳盒形藻Biddulphiaaurita等。此外,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fibulafibulaEhrenberg以及一些角藻属种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关键词
浙南海域
赤潮生物
具齿原甲藻
Keywords
south coastal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red tide plankton
Prorocentrum dentatum
分类号
P735 [天文地球—海洋生物学]
X1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南海域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
被引量:
4
3
作者
邱进坤
姚炜民
张树刚
马志凯
陈锋
机构
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06-409,共4页
基金
浙江省海洋环保和生态资金资助(浙海渔计[2008]140号)
文摘
2009年8月在浙南海域采集了7种28个主要养殖和野生贝类,运用气相色谱法对贝类体内有机氯(HCHs和DDTs)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HCHs和DDTs全部有检出,HCHs残留量不高,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60.7%贝类DDTs超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太平洋牡蛎对DDTs富集效果较为明显,残留量高;浙南海域可能存在新的DDT输入源。
关键词
浙南海域
贝类
HCHS
DDTS
Keywords
coastal waters of south Zhejiang
shellfish
HCHs
DDTs
分类号
X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浙南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初步实践
4
作者
刘亚林
孙国平
马志凯
邱进坤
梁连松
机构
自然资源部温州海洋中心
出处
《海洋预报》
2025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2210)。
文摘
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2021年的叶绿素a值进行小时级别和日最大值预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和机器学习后的预测结果较好,可以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6和0.88。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LSTM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赤潮预测
浙南海域
Keywords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machine learning
red tide prediction
southern Zhejiang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南洞头周边海域冬春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
被引量:
2
5
作者
范青松
李昌达
叶深
林振士
秦松
彭欣
机构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局
出处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4期224-229,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SQ2018YFC140072)
文摘
2017年2月和5月在浙南洞头周边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0种,隶属于17目33科,其中鱼类27种,虾类17种,蟹类5种,虾蛄类3种,头足类4种,其他动物4种;冬季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站位的平均渔获率为1.539kg/h,春季为5.856kg/h;两个航次的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镰鲳(Pampus argenteus);冬春两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小于20%,冬春两季的丰度与生物量曲线在末端交汇,且春季出现交叉重叠情况,这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
浙南
洞头周边
海域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南近岸海流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
9
6
作者
李鹏
杨世伦
陈沈良
机构
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9,共11页
基金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01-ST05)
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10dz1210505)
+1 种基金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助项目(SKLEC-2012KYYW06)
国家海洋局东海青年科学基金(201210)
文摘
为了揭示浙南海流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2007年在浙南岸外一固定点(平均水深约32 m)利用ADP潜标进行了春、夏、秋、冬季4次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测点最大流速为148.9 cm/s ,相应流向为75°,出现在春季表层大潮落潮阶段;垂向平均最大流速为106.2 cm/s ,平均流向为81°,出现在夏季大潮落潮落急阶段。(2)剖面各层流速垂向差异明显,表层流速(28 m层以上)受海况影响明显,秋季平均流速最大(65.4 cm/s),冬季最小(42.8 cm/s),20~28 m层冬季最强,春季最弱,20 m层以下夏季最强,秋季最弱(仅小潮);垂线平均流速夏季最强(46.5 cm/s),春季最小(33.7 cm/s)。(3)夏季海流基本上为(偏)北向流;秋、冬则基本上为(偏)南向流;春季具往复流特点,但以北向流为主。(4)垂向上夏季和春季流向较一致,冬季和秋季流向分异明显(20 m和10 m层)。(5)垂线平均余流为12.8~29.8 cm/s ,夏季最强春季最弱;夏季和春季各层余流均为东北向,冬季为西南向,而秋季11 m层(包括11 m层)以下为E-NEE向,11 m层以上为西南向。结论:测点海流受到潮汐、季风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制约。季风的影响夏、冬两季大于春、秋两季;季风的影响自表层向底层减弱(主要限于表层以下10 m)。
关键词
海流
季节变化
季风
浙南海域
Keywords
current
season variation
monsoon
East China Sea
southern Zhejiang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浙南海域腹泻性贝毒分析
张树刚
邹清
陈雷
郜钧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姚炜民
李超
郜钧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浙南海域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
邱进坤
姚炜民
张树刚
马志凯
陈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运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浙南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初步实践
刘亚林
孙国平
马志凯
邱进坤
梁连松
《海洋预报》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浙南洞头周边海域冬春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
范青松
李昌达
叶深
林振士
秦松
彭欣
《水产科技情报》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浙南近岸海流季节变化特征
李鹏
杨世伦
陈沈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