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浓香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蒋黎艳 邓志薇 +2 位作者 李佳灵 朱定萍 肖新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1,共6页
为了对浓香菜籽油的风味品质控制及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概述了浓香菜籽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总结了浓香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因素。浓香菜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硫苷降解产物、脂质氧化产物、杂环类化... 为了对浓香菜籽油的风味品质控制及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概述了浓香菜籽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总结了浓香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影响因素。浓香菜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硫苷降解产物、脂质氧化产物、杂环类化合物,其中硫苷降解产物赋予浓香菜籽油辛辣香味,脂质氧化产物赋予浓香菜籽油青香、果香和油香,杂环类化合物使浓香菜籽油呈现坚果香、焙烤香和些许焦糖香。原料品种、原料预处理方式、油脂精炼工艺以及储存条件均会影响浓香菜籽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原料、加工工艺和储存条件,以确保浓香菜籽油产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挥发性风味物质 油料品种 加工工艺 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玉兰 孙国昊 +3 位作者 王小磊 马宇翔 张慧 焦山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5,共11页
利用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分析研究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基于过氧化值达到国标限量(≤5 mmol/kg)的精炼菜籽油、浓香菜籽油的预测货架期分别为64 d和80 d,浓香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 利用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分析研究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基于过氧化值达到国标限量(≤5 mmol/kg)的精炼菜籽油、浓香菜籽油的预测货架期分别为64 d和80 d,浓香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精炼菜籽油;利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DE-GC-MS)对两种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在初始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中分别检出10类84种和6类51种挥发性成分,总量分别为11110.78μg/kg和3831.28μg/kg;浓香菜籽油中含量最高的是硫苷降解产物,其次是烯烃类和酚类物质,分别占总量的32.04%、22.74%、22.22%;精炼菜籽油中含量最高的是酚类物质,其次是醛类和酮类物质,分别占总量的30.32%、23.18%、16.39%,硫苷降解产物、杂环类、酯类、醇类物质均未检出。35 d的试验结束时,浓香菜籽油和精炼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总量均大幅升高,分别为51729.62μg/kg和45671.79μg/kg,醛类物质成为两种菜籽油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量的60.30%和68.07%;浓香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大幅降至仅占总量的2.64%,同时杂环类物质含量大幅降低,酮类、烯烃类、烷烃类物质含量大幅升高;精炼菜籽油中酮类、烷烃类、烯烃类物质含量升高,醇类物质从初始的未检出升高至占总量的13.10%。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造成两种初始菜籽油差异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苯代丙腈、3-甲基-2-丁腈、2-蒎烯、5-己烯腈、4-乙烯基-2,6-二甲氧基-苯酚,这些物质为浓香菜籽油提供独特风味;在加速氧化试验后期,造成两种菜籽油差异的成分则主要为1-戊烯-3-醇、1-辛烯-3-醇、(E)-2-戊烯醛、(E)-2-庚烯醛、正己醛、壬醛、甲基庚烯酮、(E,E)-3,5-辛二烯-2-酮、白菖烯、甲基环己烯10种物质,且前5种物质与精炼菜籽油相关,多为亚油酸氧化产物,后5种物质则主要与浓香菜籽油相关。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工艺生产的菜籽油产品的综合品质差异,可为不同菜籽油产品精准的保质保鲜技术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精炼菜籽油 加速氧化试验 氧化稳定性 挥发性成分 SDE-GC-MS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区域双低品种浓香菜籽油的呈香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琦 郑畅 +3 位作者 万楚筠 李文林 刘昌盛 魏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87-295,共9页
以9个不同种植区域的双低菜籽“中油杂19号”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浓香菜籽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结果表明:采用双柱在9个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3种香气活性化合物,总含量范围为222.0~468.9 ... 以9个不同种植区域的双低菜籽“中油杂19号”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浓香菜籽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结果表明:采用双柱在9个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3种香气活性化合物,总含量范围为222.0~468.9 mg/kg,其中湖南种植的“中油杂19号”总含量最高,江西种植的最低;所有风味物质中香气活度值大于10的有38种,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与感官评价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烤香味主要由2-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甲基-3,5-二乙基吡嗪等物质提供,生青味主要由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提供,辛辣味主要由5-己烯腈、4-甲硫基丁腈等物质提供;采用投影变量重要度值共筛选出9种关键差异物质,包括甲硫醇、2-甲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二甲基二硫醚、5-甲硫基戊腈、5-己烯腈、(E,Z)-2,4-戊二烯腈、己醛和二甲基三硫醚,是不同种植地区浓香菜籽油的潜在风味标志物,该研究为浓香菜籽油加工中原料筛选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植区域 双低菜籽 浓香菜籽油 感官评价 关键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菜籽油、浓香花生油和浓香亚麻籽油的风味特性及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段旭林 胡容 +4 位作者 王瑞 王安体 周波 何强 迟原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75,共5页
为给浓香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以浓香菜籽油、浓香花生油和浓香亚麻籽油3种浓香食用油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酸值、过氧化值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分析了其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并基于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了特征风味物... 为给浓香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以浓香菜籽油、浓香花生油和浓香亚麻籽油3种浓香食用油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酸值、过氧化值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然后分析了其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并基于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了特征风味物质,最后采用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浓香食用油的酸值(KOH)均低于1.2 mg/g,过氧化值均低于0.05 g/100 g;浓香菜籽油的总酚、生育酚和甾醇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24.40、451.30 mg/kg和7 789.41 mg/kg,浓香亚麻籽油的为76.14、404.95 mg/kg和3 279.39 mg/kg,浓香花生油的为56.08、263.80 mg/kg和2 617.32 mg/kg;浓香花生油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油脂,3种浓香食用油中的甾醇主要为β-谷甾醇;浓香菜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硫苷降解物、吡嗪类和醛类,浓香花生油和浓香亚麻籽油中主要为醛类和吡嗪类,3种浓香食用油中ROAV最大的化合物分别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异丁醛和(Z)-4-庚烯醛;3种浓香食用油共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为2,5-二甲基吡嗪;浓香菜籽油的初始氧化温度、初始分解温度和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204.7、228.7℃和138.9 min,浓香花生油的为186.2、224.5℃和44.0 min,浓香亚麻籽油的为168.0、208.7℃和16.3 min。浓香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较高,氧化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浓香花生油 浓香亚麻籽油 特征风味化合物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籽品种对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欢欢 张玲 +5 位作者 黄桃翠 高飞虎 张雪梅 李雪 杨世雄 梁叶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7-194,共8页
以6种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为原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鉴定6种不同品种浓香菜... 以6种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为原料,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鉴定6种不同品种浓香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菜籽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探讨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与高芥酸浓香菜籽油之间,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之间整体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6种浓香菜籽油共检测出4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硫甙降解产物、杂环类化合物、苯环类化合物和酮类化合物;利用ROAV法确定6种浓香菜籽油的关键风味物质,其中1~5号低芥酸菜籽油均有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2-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糠醛、苯代丙腈、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6号高芥酸浓香菜籽油的关键风味物质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代丙腈、2,3,5-三甲基吡嗪;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表明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与传统浓香菜籽油的整体风味具有明显区别,传统浓香菜籽油呈刺激味、辛辣味,而不同品种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之间也有差异,但有重叠部分,即均具有烤坚果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品种 浓香菜籽油 关键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籽品种对浓香菜籽油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孙国昊 刘玉兰 +2 位作者 连四超 马宇翔 王小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0-197,共8页
分别以双低油菜籽及传统油菜籽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溶剂辅助蒸发装置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两种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 分别以双低油菜籽及传统油菜籽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溶剂辅助蒸发装置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两种菜籽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导致两种菜籽油感官风味差异的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结合感官评价、脂肪酸组成、氨基酸组成、营养成分等指标分析比较两种菜籽油综合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双低菜籽油及传统菜籽油中分别检出12类82种和11类90种挥发性成分,总量分别为22377.88、157512.98μg/kg,其中硫苷降解产物总量分别为3311.07、146492.82μg/kg,酚类物质总量分别为12125.47、4613.03μg/kg。利用PLS-DA结合OAV最终确定了13种最重要的特征风味物质,分别为6-甲基硫基己腈、5-甲硫基戊腈、苯代丙腈、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乙腈、反-2-癸烯醛、正己醇、芳樟醇、乙基苯、苯乙醇、椰子醛、4-乙烯基-2,6-二甲氧基苯酚、3-甲基巴豆腈,其中6-甲基硫基己腈、苯乙腈、芳樟醇、5-甲硫基戊腈、苯代丙腈、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6种成分均对菜籽油独特的辛辣味具有贡献,且苯乙腈、芳樟醇仅在传统菜籽油中检出;正己醇、苯乙醇、椰子醛则在双低菜籽油中含量更高,对菜籽油的甜味具有重要影响;感官评价表明双低菜籽油的甜味优于传统菜籽油,而传统菜籽油辛辣味更强。双低菜籽油中未检出芥酸,而传统菜籽油中芥酸含量高达30.25%;双低菜籽油中VE和甾醇总含量均高于传统菜籽油。研究结果为不同香型浓香菜籽油的生产提供了原料选择和气味标识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浓香菜籽油 特征风味成分 溶剂辅助蒸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工艺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秋冰 熊双丽 +1 位作者 李安林 何建琼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0,共6页
研究超声时间、超声温度、50%柠檬酸添加量、加水量4个因素对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的最... 研究超声时间、超声温度、50%柠檬酸添加量、加水量4个因素对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浓香菜籽油水化脱胶的最优条件为超声时间15.5 min、超声温度45℃、50%柠檬酸添加量4%(以油质量计)、加水量4%(以油质量计),在此条件下脱胶后浓香菜籽油中磷脂含量为4.06 mg/100 g,脱磷率为92.11%,总酚含量为42.08 mg/100 g。在传统脱胶工艺条件下,即3%水(以油质量计),55℃下搅拌20 min后沉淀24 h,浓香菜籽油中磷脂含量为39.48 mg/100 g,脱磷率为23.31%,总酚含量为62.17 mg/100 g。经GC-MS分析,超声波辅助水化脱胶的浓香菜籽油中鉴定出27种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主要呈味物质为硫甙降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超声波 水化脱胶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二氧化硅的表征及其在浓香菜籽油低温吸附精炼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未君 杨博 +2 位作者 李文林 马旋 刘昌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7,共7页
考察不同二氧化硅性能差异,对3种二氧化硅材料(S655、R92和R40F)进行表征,并对其在浓香菜籽油低温吸附精炼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二氧化硅均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但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大小呈显著差异。在添加量1.0%... 考察不同二氧化硅性能差异,对3种二氧化硅材料(S655、R92和R40F)进行表征,并对其在浓香菜籽油低温吸附精炼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二氧化硅均具有疏松多孔结构,但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大小呈显著差异。在添加量1.0%、45℃吸附反应30 min条件下,S655、R92和R40F二氧化硅对浓香菜籽油脱磷率分别为90.3%、99.6%和88.5%,亮度分别提高49.9%、52.5%和53.9%,红度值分别降低31.5%、23.4%和37.8%,黄度值分别提高17.3%、20.0%和20.6%,对甾醇保留率均较高(97.1%以上),对脱酸率、脂肪酸组成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而R92对浓香菜籽油总酚和canolol保留率均最高(98.1%和99.4%)。采用3种二氧化硅精炼后,浓香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吡嗪类、醛类、酮类等含量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类二氧化硅 表征 浓香菜籽油 低温吸附精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菜籽原料与浓香菜籽油风味品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6
9
作者 初柏君 扈柏文 +7 位作者 李晓龙 武州 于淼 赵慧敏 苏晓霞 惠菊 周琦 王翔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72-279,共8页
通过分析不同品种菜籽原料的成分,结合浓香菜籽油22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和6种风味属性强度差异,建立菜籽原料差异与浓香菜籽油风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菜籽原料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与浓香菜籽油中硫代降解产物(主要为3-丁烯基异硫氰... 通过分析不同品种菜籽原料的成分,结合浓香菜籽油22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和6种风味属性强度差异,建立菜籽原料差异与浓香菜籽油风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菜籽原料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与浓香菜籽油中硫代降解产物(主要为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3-苯基丙腈等)及含硫化合物(主要为二甲基三硫化物等)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对浓香菜籽油“刺激味”、“腌菜味”风味属性有积极贡献。同样,菜籽原料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影响浓香菜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主要为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等)含量,对浓香菜籽油的“烤香味”、“焦糊味”风味属性有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芥酸菜籽 高芥酸菜籽 浓香菜籽油 风味物质 感官风味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若璠 AKHYMETKAN SALTANAT +3 位作者 张妍 李琪 黄丹 于修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0,共5页
为了优化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以浓香菜籽原油为原料,以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水添加量以及超声功率对浓香菜籽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浓香菜籽... 为了优化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以浓香菜籽原油为原料,以磷脂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水添加量以及超声功率对浓香菜籽油脱胶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工艺。同时,对传统酶法脱胶与超声辅助酶法脱胶的脱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浓香菜籽油超声辅助酶法脱胶最优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5 mg/kg、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55℃、pH 5.0、水添加量2.5%、超声功率490 W,在此条件下浓香菜籽油的磷脂含量为0.05 mg/g,脱胶率可达99.4%;超声辅助酶法脱胶效果优于传统酶法脱胶。可见,超声辅助酶法脱胶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油脂脱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酶法脱胶 超声波 磷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储油对浓香菜籽油风味保鲜和质量保鲜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国昊 刘玉兰 +2 位作者 王小磊 焦山海 张慧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0,共7页
模拟食用植物油储存过程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温度即常温储存(25℃)、夏季高温储存(45℃)、低温库储存(15℃)分别对浓香菜籽油进行储存,并在45℃和25℃各增加1个添加TBHQ浓香菜籽油样的储存,对储油定期取样检测其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酸... 模拟食用植物油储存过程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温度即常温储存(25℃)、夏季高温储存(45℃)、低温库储存(15℃)分别对浓香菜籽油进行储存,并在45℃和25℃各增加1个添加TBHQ浓香菜籽油样的储存,对储油定期取样检测其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及酸价、过氧化值和维生素E、甾醇含量,分析研究不同储油温度及添加TBHQ对浓香菜籽油风味保鲜和质量保鲜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浓香菜籽油中初始挥发性成分质量分数为8 439.75μg/kg,其中赋予菜籽油独特风味的硫苷降解产物的质量分数为3 559.35μg/kg,在相同储期(112 d)内随温度升高(15、25、45℃)硫苷降解产物质量分数分别降低至3 262.50、2 141.46、1 660.59μg/kg,醛类物质含量从初始的893.15μg/kg分别升高至2 441.07、2 690.49、4 185.69μg/kg。添加TBHQ的浓香菜籽油,在相同储期(112 d)内随温度升高(25℃、45℃)其中挥发性成分总量大幅升高,这缘于TBHQ分解产物-醌类物质的形成,为此虽然硫苷降解产物质量分数(分别为2 301.73、1 784.75μg/kg)比空白菜籽油中含量高,但在挥发性成分质量分数中所占比例则从初始的42.17%分别降低至16.71%和12.78%(而同期空白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的占比分别为27.51%、16.63%),因最终醌类物质成为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致使浓香菜籽油的特征辛辣香味明显减弱和不良风味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低温储油 抗氧化剂TBHQ 挥发性风味成分 SDE-GC-MS检测 风味保鲜 质量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胶方法对浓香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屈之昊 张妍 +3 位作者 张旭萍 景冰玉 黄丹 于修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共5页
旨在为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浓香菜籽油脱胶方法提供参考,以浓香菜籽原油为原料,分别采用水化法、饱和食盐水法和柠檬酸法进行脱胶,测定脱胶油磷脂残留量及脱胶前后浓香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含量、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研... 旨在为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浓香菜籽油脱胶方法提供参考,以浓香菜籽原油为原料,分别采用水化法、饱和食盐水法和柠檬酸法进行脱胶,测定脱胶油磷脂残留量及脱胶前后浓香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含量、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研究不同脱胶方法对浓香菜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脱胶方法脱胶油磷脂残留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化法>柠檬酸法>饱和食盐水法;与脱胶前比较,脱胶浓香菜籽油的酸值显著下降,过氧化值、水分含量及油酸、亚油酸含量升高,但3种脱胶方法之间总体无显著差异;3种脱胶方法处理的浓香菜籽油挥发性物质及特征风味物质含量均降低,降低幅度大小顺序均为水化法>饱和食盐水法>柠檬酸法。实际生产中可以结合工艺和产品需求等相关因素选择不同脱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脱胶 挥发性物质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菜籽油加工工艺与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秋冰 熊双丽 +1 位作者 李安林 何建琼 《现代食品》 2019年第11期57-59,共3页
浓香菜籽油香味突出,深受消费者喜爱。论文主要综述了浓香菜籽油产品类型、加工工艺及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工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储藏过程中浓香菜籽油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菲菲 曹文明 毕艳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0,共5页
以常温储藏的4种市售浓香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风味和感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价呈增加趋势,过氧化值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维生素E含量呈现缓慢降低趋势。4种浓香菜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醛类... 以常温储藏的4种市售浓香菜籽油为研究对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风味和感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价呈增加趋势,过氧化值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维生素E含量呈现缓慢降低趋势。4种浓香菜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醛类化合物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浓香菜籽油在2个月内风味相对稳定,为寻找最佳风味食用期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常温储藏 油脂品质 油脂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菜籽油SiO_(2)脱胶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15
作者 曾诗琴 梁强 +5 位作者 李云成 赵玲 徐霞 熊伟 宣朴 姚英政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6,共6页
为进一步验证SiO_(2)脱胶工艺的可行性,以浓香菜籽原油为研究对象,以磷脂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SiO_(2)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了SiO_(2)脱胶工艺与传统水化脱胶工艺得到的脱胶浓香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验证SiO_(2)脱胶工艺的可行性,以浓香菜籽原油为研究对象,以磷脂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SiO_(2)脱胶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了SiO_(2)脱胶工艺与传统水化脱胶工艺得到的脱胶浓香菜籽油品质。结果表明:在SiO_(2)添加量2.25%、脱胶温度35℃、脱胶时间22 min、搅拌速度107 r/min条件下,脱胶效果最优,此时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1719.61 mg/kg,磷脂脱除率达到86.1%;SiO_(2)脱胶油与水化脱胶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SiO_(2)脱胶油中总酚及Canolol含量均显著低于水化脱胶油的(p<0.05),SiO_(2)脱胶油的亮度和磷脂脱除率均显著高于水化脱胶油的(p<0.05)。对于非水化磷脂比例较高的浓香菜籽油,SiO_(2)脱胶相比于传统水化脱胶可能具有更好的脱胶效果,可以作为传统水化脱胶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SiO_(2) 脱胶 磷脂 Canol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级浓香菜籽油酶法脱胶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汪增乾 包李林 +2 位作者 熊巍林 张谦益 姜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31,共4页
选取磷脂酶PLA1,对四级浓香菜籽油进行酶法脱胶工艺研究。分别研究了酶添加量、50%柠檬酸添加量、去离子水添加量、酶解时间对四级浓香菜籽油酶法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酶法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选取磷脂酶PLA1,对四级浓香菜籽油进行酶法脱胶工艺研究。分别研究了酶添加量、50%柠檬酸添加量、去离子水添加量、酶解时间对四级浓香菜籽油酶法脱胶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酶法脱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四级浓香菜籽油酶法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55℃、酸反应时间3 min、酶添加量22 mg/kg、50%柠檬酸添加量260mg/kg、去离子水添加量2%、酶解时间120 min,在该条件下酶法脱胶油磷脂含量为22. 26 mg/kg,酸价(KOH)为2. 31 mg/g,收率为96. 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级浓香菜籽油 酶法脱胶 磷脂含量 酸价 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GC-O的浓香菜籽油特征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30
17
作者 苏晓霞 刘雄飞 +1 位作者 黄一珍 郭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9-245,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浓香菜籽油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GC-O)方法中的时间-强度法(OSME)确定菜籽油特征风味物质,采用定量描述性分析法(QDA)评价菜籽油的感官特性强度,分析感官属性与GC-O...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浓香菜籽油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GC-O)方法中的时间-强度法(OSME)确定菜籽油特征风味物质,采用定量描述性分析法(QDA)评价菜籽油的感官特性强度,分析感官属性与GC-O分析特征风味成分的关系,推断其对整体风味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GC-MS的分析检测到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68种,包括吡嗪类8种,醇类4种,硫甙降解产物15种,醛类20种,酸类6种,酮类4种,烯类3种,杂环类化合物6种和酯类2种。GC-O分析OSME法鉴定出的菜籽油样品中有16种特征风味物质。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坚果味、腌菜味以及焦糊味是菜籽油的主体风味,与GC-O特征风味物质分析结果一致。表明GC-MS、GC-O法结合感官评价可以有效综合评价菜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研究结果对浓香菜籽油解析香气特征、优化产品品质、分析呈香机理、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特征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浓香菜籽油中特征风味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谦益 包李林 +3 位作者 熊巍林 邹燕娣 姜黎 汪增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28,共6页
以贵州、四川、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和内蒙7省油菜籽为原料,经烘炒热榨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浓香菜籽油中风味物质进行萃取和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对活度值法(ROAV)对... 以贵州、四川、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和内蒙7省油菜籽为原料,经烘炒热榨制取浓香菜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浓香菜籽油中风味物质进行萃取和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对活度值法(ROAV)对鉴定出的风味物质进行活度分析,提取其中的特征风味物质。结果显示:甲烯丙基氰、4-异硫氰酸酯-1-丁烯、壬醛、2,3,5,6-四氟苯甲醚、2,5-二甲基吡嗪是不同产地浓香菜籽油的共同特征风味物质。同时因产地不同浓香菜籽油又表现出风味差异,贵州、四川菜籽油中硫甙降解产物含量较高,表现出浓郁的辛辣味;湖北菜籽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表现出浓郁的焙烤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特征香气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在两种类型浓香菜籽油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谦益 包李林 +3 位作者 熊巍林 邹燕娣 姜黎 汪增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4-146,共3页
采用电子鼻对6种不同炒籽温度和7种不同原料产地油菜籽分别制取的两种类型浓香菜籽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采集各样品气味信息,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浓香菜籽油的香气差异,经数据主成分分析判定,电子鼻既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炒籽... 采用电子鼻对6种不同炒籽温度和7种不同原料产地油菜籽分别制取的两种类型浓香菜籽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采集各样品气味信息,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浓香菜籽油的香气差异,经数据主成分分析判定,电子鼻既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炒籽温度的菜籽油样品,又可以区分不同原料产地的菜籽油样品,因此利用电子鼻技术能建立一种客观、快速区分不同工艺或不同原料浓香菜籽油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浓香菜籽油 不同炒籽温度 不同产地油菜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炒籽工艺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扈柏文 武州 +6 位作者 于淼 赵慧敏 李晓龙 苏晓霞 惠菊 王翔宇 初柏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3-37,55,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炒籽工艺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以低芥酸油菜籽为原料,研究入炒水分、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随炒籽温度... 为了研究不同炒籽工艺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的影响,以低芥酸油菜籽为原料,研究入炒水分、炒籽温度、炒籽时间对低芥酸浓香菜籽油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随炒籽温度上升、炒籽时间延长,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呈现烤香味的杂环类物质总含量逐渐增加;随炒籽温度上升和入炒水分的增加,呈现刺激味的硫苷降解产物(含硫类化合物、腈类化合物)总含量逐渐增加;在感官上,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主要体现为烤香味、焦糊味,还能感知到腌菜味和刺激味;随炒籽温度升高,低芥酸浓香菜籽油中烤香味感官属性得分先上升后降低,150℃时得分最高,而焦糊味、腌菜味等感官属性得分逐渐升高;随炒籽时间延长,烤香味感官属性得分逐渐降低,焦糊味感官属性得分逐渐升高;随入炒水分增加,烤香味、焦糊味感官属性得分在一定范围内稳定波动。炒籽过程中一定的炒籽温度及增加水分能够明显提升消费者喜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芥酸油菜籽 浓香菜籽油 炒籽工艺 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