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优良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麸曲制曲工艺研究
1
作者 张家辉 海超 陈国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99,共7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筛选高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的霉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筛选菌株制作麸曲,并以糖化酶及液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分离筛选高产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的霉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筛选菌株制作麸曲,并以糖化酶及液化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制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产糖化酶、液化酶性能优良的霉菌,编号为JW-3,经鉴定其为伞枝横梗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使用伞枝横梗霉JW-3制作纯菌种麸曲的最佳制曲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91 h,水分含量55%。在此优化条件下,霉菌纯菌种麸曲的糖化酶活力为409.67 U/g,液化酶活力为1597.00 U/g,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霉菌 筛选 鉴定 麸曲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优良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麸曲制曲工艺优化
2
作者 张家辉 李玲玲 +2 位作者 海超 刘新宇 陈国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116,共7页
该研究以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为筛选原料,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及产乙醇性能分析从中分离筛选优良酵母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筛选菌株制作纯菌种麸曲,并以发酵液乙醇含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 该研究以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为筛选原料,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及产乙醇性能分析从中分离筛选优良酵母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利用筛选菌株制作纯菌种麸曲,并以发酵液乙醇含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麸曲制曲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产乙醇性能优良的酵母菌LX-2,经鉴定其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利用菌株LX-2制作纯种麸曲的最佳制曲条件为接种量11%,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54 h,水分添加量55%。在此优化条件下,扣囊复膜酵母LX-2纯种麸曲中的乙醇含量为6.17%,总酯和总酸含量分别为0.223 g/L和0.078 g/L,糖化酶、液化酶活力分别为370.00 U/g和530.40 U/g,说明该酵母麸曲在具备较高产乙醇能力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糖化酶、液化酶活力。该研究对伊力特浓香型大曲中优良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麸曲制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力特浓香型大曲 酵母菌 分离 筛选 鉴定 产乙醇性能 麸曲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真核微生物群落的PCR-SSCP解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罗惠波 黄治国 +2 位作者 李浩 张强 沈才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45,共4页
通过PCR-SSCP分析了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7个曲样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大曲发酵过程产生影... 通过PCR-SSCP分析了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7个曲样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大曲发酵过程产生影响。大曲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对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PCR—SSCP 18S RDNA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中酯化酶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黄丹 张强 +1 位作者 严芳 田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59,共3页
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1株产酯化酶细菌,经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为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an-guinis)。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7℃、150 r/min恒温振荡培养48h,发酵液酶活可达15.35U/mL。对该菌株产酯化酶的培养条件进... 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1株产酯化酶细菌,经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为血红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an-guinis)。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37℃、150 r/min恒温振荡培养48h,发酵液酶活可达15.35U/mL。对该菌株产酯化酶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黄豆粉为氮源,玉米粉为碳源,初始pH值为7.0,32℃下培养48h,酶活可达18.26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酯化酶 细菌 分离鉴定 产酶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中1株高液化力功能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晓旭 明红梅 +4 位作者 罗惠波 许德富 朱莉莉 姚霞 薛登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7期110-113,共4页
为探寻大曲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为构建大曲功能菌群及实现制曲生产异地化奠定基础,采用平板筛选、固态发酵、16SrDNA鉴定及HS-SPME-GC-MS等方法对浓香型大曲中的高液化力菌株进行筛选与鉴定。结果表明:菌株X20与枯草芽孢杆菌... 为探寻大曲微生物与风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为构建大曲功能菌群及实现制曲生产异地化奠定基础,采用平板筛选、固态发酵、16SrDNA鉴定及HS-SPME-GC-MS等方法对浓香型大曲中的高液化力菌株进行筛选与鉴定。结果表明:菌株X20与枯草芽孢杆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可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的液化力高达11.756g/(g·h),其代谢产物含有吡嗪类物质、愈创木酚和苯甲醛等多种重要的大曲风味物质,可初步确定其为大曲的功能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高液化力 细菌 功能菌株 HS-SPME-GC-MS 16S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酒窖泥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夏冰 王松涛 +4 位作者 陆震鸣 敖宗华 沈才洪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8,共5页
浓香型大曲酒窖泥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文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快速测定窖泥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窖泥挥发性物质萃取过程中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解吸时间... 浓香型大曲酒窖泥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文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快速测定窖泥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窖泥挥发性物质萃取过程中萃取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解吸时间重要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55℃水浴中,采用50/30μm碳分子筛/聚二乙烯基苯/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萃取头在样品上方顶空吸附40min并解吸5min效果最佳。GC-MS鉴定结果表明,检测出5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25种酯类、8种醇类、6种酸类、3种醛类和3种酚类,发现与浓香型白酒中的风味成分保持一致。相对于传统的萃取方法,该方法检测出了更多种类的挥发性物质,同时操作简单、迅速且灵敏度高、重复性良好,可广泛应用于窖泥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为探讨窖泥与白酒品质的关系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窖泥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 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中的嗜热真菌 被引量:8
7
作者 董瑞丽 罗惠波 叶光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7,共3页
试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浓香型大曲中真菌区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真菌18S rRNA基因文库,并从文库中随机挑选85个阳性克隆子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克隆子编号D71、D46、D47的序列结果分别与Thermoasc... 试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浓香型大曲中真菌区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真菌18S rRNA基因文库,并从文库中随机挑选85个阳性克隆子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克隆子编号D71、D46、D47的序列结果分别与Thermoascus crustaceus、Thermomyces lanuginosus和Talaromyces byssochlamydoides的相似度达到99%,该结果表明浓香型大曲中存在很多以前未报道的嗜热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分子生物学 嗜热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白酒窖泥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江鹏 何朝玖 +3 位作者 刘燕梅 尚娟芳 兰小艳 肖龙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2,共4页
基于传统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对白酒窖泥微生物的研究,阐述了研究白酒酿造微生物所运用生物学技术的各种方法、原理及对窖泥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宏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 基于传统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对白酒窖泥微生物的研究,阐述了研究白酒酿造微生物所运用生物学技术的各种方法、原理及对窖泥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主要对宏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窖泥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群落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解决白酒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白酒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窖泥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中微生物总DNA的PCR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明 袁城金 王世宽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利用SDS-酶法、试剂盒法提取大曲总DNA,对粗提DNA梯度稀释稀释,同时按浓度梯度加入BSA进行PCR扩增。SDS-酶法提取总DNA的量是试剂盒法的300倍;对粗提DNA稀释50倍同时添加BSA浓度为0.6ng/μL的PCR扩增效果最佳。利用SDS-酶法能够最大量... 利用SDS-酶法、试剂盒法提取大曲总DNA,对粗提DNA梯度稀释稀释,同时按浓度梯度加入BSA进行PCR扩增。SDS-酶法提取总DNA的量是试剂盒法的300倍;对粗提DNA稀释50倍同时添加BSA浓度为0.6ng/μL的PCR扩增效果最佳。利用SDS-酶法能够最大量的提取曲药中总DNA,对总DNA进行稀释同时加入BSA能够有效的进行PCR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微生物 16S RDNA PCR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度对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任飞 朱文优 程文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7,共4页
该文综述了酸度对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低温入窖,缓慢发酵;使用陈曲,控制用曲量;加强滴窖,大汽冲酸;控制糠壳用量;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窖池管理等措施,从而控制大曲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生酸幅度,保证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顺... 该文综述了酸度对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低温入窖,缓慢发酵;使用陈曲,控制用曲量;加强滴窖,大汽冲酸;控制糠壳用量;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窖池管理等措施,从而控制大曲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生酸幅度,保证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糟醅 酸度 大曲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糖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任飞 张晓宇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4,98,共4页
为研究浓香型大曲的糖化动力学,用5%的大曲浸出液水解可溶性淀粉,在pH 4.6、30℃的条件下,用菲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得出米氏方程;浓香型大曲糖化反应的最适pH值为6.0;在不同温度下测定糖化反应速率,计算得到活化能E为40.966kJ/mo... 为研究浓香型大曲的糖化动力学,用5%的大曲浸出液水解可溶性淀粉,在pH 4.6、30℃的条件下,用菲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得出米氏方程;浓香型大曲糖化反应的最适pH值为6.0;在不同温度下测定糖化反应速率,计算得到活化能E为40.966kJ/mol。试验证明,浓香型大曲糖化酶类的糖化反应动力学与单一酶相似。通过控制淀粉浓度(投粮量)、用曲量、入窖酸度和温度可以使浓香型大曲酒的糖化、发酵过程协调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糖化酶类 米氏方程 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在浓香型大曲发酵酒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荣山 曹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100,共3页
通过研究在不同pH、不同热处理方式、不同乙酸钠加入量条件下,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产量变化,得到培养液的最优条件为:pH 6.5,菌种经80℃热处理6 min,乙酸钠添加量为15 g/L。通过与添加Vc对照组对比,发现在己酸菌的培养液中加入Vc可增加... 通过研究在不同pH、不同热处理方式、不同乙酸钠加入量条件下,己酸菌发酵液中己酸产量变化,得到培养液的最优条件为:pH 6.5,菌种经80℃热处理6 min,乙酸钠添加量为15 g/L。通过与添加Vc对照组对比,发现在己酸菌的培养液中加入Vc可增加己酸的产量,提高浓香型大曲发酵酒中香气成分的含量,提高出酒率,提高白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酸菌 VC 液态法 浓香型大曲发酵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的安全度夏 被引量:7
13
作者 任飞 邱声强 韩珍琼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4-166,共3页
该文主要从环境微生物、入窖温度和酸度3个方面分析了夏季大曲酒掉排的原因,提出了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安全度夏措施:降低入窖淀粉浓度、低温入窖、减少用曲量、控制入窖酸度、缩短发酵期、搞好环境卫生以减少杂菌污染等。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入窖酸度 环境微生物 度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酒窖泥概述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谢国排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54,共2页
窖泥与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关系十分密切,一定程度上讲,窖泥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主要窖泥培养方法的阐述,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窖泥易出现的老化现象:池壁部分起碱,板结发硬,白色结晶体析出,异... 窖泥与浓香型大曲酒生产关系十分密切,一定程度上讲,窖泥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主要窖泥培养方法的阐述,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窖泥易出现的老化现象:池壁部分起碱,板结发硬,白色结晶体析出,异杂味出现等。以此来阐述要实现"千年老窖",保证窖泥质量,在正常科学发酵工艺基础上,一方面优化窖泥培养,另一方面科学合理进行窖泥养护,才能最终实现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稳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浓香型大曲 窖泥老化 窖泥培养 窖泥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稳定剂提高低度浓香型大曲酒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传荣 史经略 沈洪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5,共6页
在经过酒类专用炭除浊的低度浓香型大曲酒中,加入不同添加量的阿拉伯胶、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等稳定剂,进行提高低度浓香型大曲酒稳定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阿拉伯胶、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等稳定剂的适宜用量。在此基础... 在经过酒类专用炭除浊的低度浓香型大曲酒中,加入不同添加量的阿拉伯胶、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等稳定剂,进行提高低度浓香型大曲酒稳定性试验。通过试验,确定阿拉伯胶、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等稳定剂的适宜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复合稳定剂,初步取得较为满意的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浓香型大曲 酒类专用炭 稳定剂 除浊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活性干酵母、液体曲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国排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54,共2页
通过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的粮醅中添加0.5%耐高温活性干酵母和1.2%的液体曲,在中温曲用量减少10%的情况下,出酒率平均提高6%以上,且大曲酒的理化指标略有提高,酒的口感明显改善,出池淀粉含量平均下降超过3%,残糖含量平均下降约1%。
关键词 耐高温活性干酵母 液体曲 浓香型大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浓香型大曲生产中酵母菌、芽孢杆菌与工艺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向慧平 林宜锦 +6 位作者 关统伟 张家旭 尚红光 赵小林 焦士蓉 冯栩 杨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6-201,共6页
研究四川浓香型白酒制曲过程中酵母菌、芽孢杆菌类群以及工艺指标(理化因子和质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大曲中酵母菌和芽孢杆菌多样性及其与工艺指标的关系。根据QB/T 42572011《酿酒大曲通用分析方法》,监测制曲过程中的工艺指标,同时... 研究四川浓香型白酒制曲过程中酵母菌、芽孢杆菌类群以及工艺指标(理化因子和质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大曲中酵母菌和芽孢杆菌多样性及其与工艺指标的关系。根据QB/T 42572011《酿酒大曲通用分析方法》,监测制曲过程中的工艺指标,同时采用纯培养技术对11个样品中的酵母菌和芽孢杆菌进行选择性分离。纯培养获得的194株酵母菌,归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9个属,其中7个属都集中在酵母菌目(Saccharomycetales);148株芽孢杆菌被鉴定为8个种,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优势菌。另外,研究也验证了四川浓香型大曲在生产周期第90~180天为最佳使用期的生产经验,随着贮存期的继续延长,大曲品质出现大幅下降。冗余分析显示,温度、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与两大微生物类群以负相关为主,3种酵母菌(Kazachstania exigua、Candida tropicalis和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和3种芽孢杆菌(B.subtilis、B.horneckiae和B.megaterium)是影响大曲质量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四川浓香型大曲生产过程中具有丰富的酵母菌与芽孢杆菌多样性且发生动态变化,它们既受到制曲理化因子的调控,也影响大曲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酵母菌 芽孢杆菌 工艺指标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解析浓香型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质量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程伟 陈雪峰 +5 位作者 陈兴杰 周端 付欢 薛锡佳 鹿静静 代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94-200,212,共8页
为明确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质量指标的关联性,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地区大曲曲皮与曲心的真菌群落结构,再分别检测其糖化力等7项质量指标,并进行真菌群落及其与质量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为明确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质量指标的关联性,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地区大曲曲皮与曲心的真菌群落结构,再分别检测其糖化力等7项质量指标,并进行真菌群落及其与质量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的曲皮共有真菌OTU为43个、曲心共有真菌OTU为47个,曲皮中的根霉(Rhizopus)、根毛霉(Rhizomucor)、布氏白粉菌(Blumeria)和散囊菌(Eurotium)为优势菌属,曲心中的嗜热菌(Thermomyces),散囊菌(Eurotium)和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为优势菌属,其丰度占比均在10%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嗜热菌(Thermomyces)与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被孢霉(Mortierella)与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根霉(Rhizopus)、匍柄霉(Stamphyl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与糖化力呈显著正相关,罗萨氏菌(Rasamsonia)与酯化力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对大曲微生物组信息扩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浓香型大曲 真菌菌群多样性 质量指标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浓度和pH值对浓香型大曲酯化酶催化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浩 胡智慧 +3 位作者 刑爽 李镇江 谢彪 肖冬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45,共5页
研究了己酸、乳酸、丁酸、乙酸的浓度以及pH值对浓香型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四种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四种酯的最适酸质量浓度分别为己酸8 g/L,乳酸1 g/L,丁酸9 g/L,乙酸12 g/L... 研究了己酸、乳酸、丁酸、乙酸的浓度以及pH值对浓香型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四种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四种酯的最适酸质量浓度分别为己酸8 g/L,乳酸1 g/L,丁酸9 g/L,乙酸12 g/L;在同一酸浓度条件下,大曲酯化酶催化合成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乙酯最适pH值均为4.5,乳酸乙酯最适pH值为6.0;大曲酯化酶催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混合酸的试验结果表明,己酸乙酯的合成以酯化酶催化反应为主,而乳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合成以化学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浓度 PH 浓香型大曲 酯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贮存期微生物群落演替及代谢产物的变化机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千惠 饶家权 +3 位作者 邹永芳 张明 罗惠波 黄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25-234,共10页
为探究浓香型大曲在长时间的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动发生的变化规律及原因,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贮存过程中曲皮和曲心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糖化力及液化力的变化,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挥发... 为探究浓香型大曲在长时间的贮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动发生的变化规律及原因,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贮存过程中曲皮和曲心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糖化力及液化力的变化,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挥发性风味物质,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零模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贮存期间大曲微生物菌群的形成机制以及代谢物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浓香型大曲贮存过程中大曲微生物群落重新平衡,酶活力及挥发性化合物进一步丰富和转化;其间,微生物群落的构建由随机性过程主导,同时也受确定性过程影响,其中变量选择发挥较大作用,生态位差异也产生一定影响;大曲糖化力、液化力及风味物质的变化与微生物群落演替息息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曲贮存期间微生物、酶活力和挥发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及变化机制,可为大曲的质量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大曲贮存期 微生物群落 代谢产物 群落演替机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