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剂效应对DCM发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洁 曹玲芳 +5 位作者 陈丹 连加荣 刘彭义 李树玮 杨国伟 周翔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4-806,共3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利用有机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的电致发光效应,具有许多优异性能,是新一代有发展前途的平板显示器件及光源。有机发光材料的光电特性、光物理、光化学过程直接决定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利用荧光光谱方法观察典型高效有... 有机发光二极管利用有机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的电致发光效应,具有许多优异性能,是新一代有发展前途的平板显示器件及光源。有机发光材料的光电特性、光物理、光化学过程直接决定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利用荧光光谱方法观察典型高效有机小分子激光染料DCM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光特性,研究其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即溶剂效应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CM溶液的荧光光谱中心波长随溶剂极性增大而红移,相对发光强度基本上随溶剂极性增大。同时,还观察了不同浓度DCM溶液的发光特性,研究DCM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浓度猝灭效应,结果表明DCM溶液浓度为10-6mol/L时,DCM溶液相对发光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材料 DCM 溶剂效应 浓度猝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3+),Sm^(3+)掺杂的可变色KSrGd(WO_(4))_(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元娥 王晶 +2 位作者 葛彩霞 傅国娟 宋明君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3,共10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Sm^(3+)单掺及Tb^(3+)/Sm^(3+)共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6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Sm^(3+)单掺及Tb^(3+)/Sm^(3+)共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60和405 nm波长激发下,Tb^(3+)和Sm^(3+)各自发出较强的绿色光和橙红色光,二者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7和0.08,此后,在浓度猝灭效应的影响下,Tb^(3+)和Sm^(3+)的发光强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KSrGd(WO_(4))_(3)∶x Tb^(3+)和KSrGd(WO_(4))_(3)∶y Sm^(3+)样品中,激活剂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类型分别为电偶极-电四极、电偶极-电偶极作用。在KSrGd(WO_(4))_(3)∶Tb^(3+)荧光粉中,当掺入Sm^(3+)后,在发射光谱图上,既出现了Tb^(3+)的特征发射峰,也观察到了Sm^(3+)的特征发射峰,而且随着Sm^(3+)掺杂浓度的增加,Tb^(3+)的发光强度渐渐变弱,Sm^(3+)的发光强度却逐渐增强。实验结果表明Tb^(3+)/Sm^(3+)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中不仅存在WO_(4)^(2-)基团向Tb^(3+)、Sm^(3+)的能量传递,也存在Tb^(3+)向Sm^(3+)的能量传递,Tb^(3+)荧光寿命实验也证实了Tb^(3+)向Sm^(3+)的能量传递。通过CIE色坐标计算,随着Sm^(3+)共掺杂浓度的增加,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从绿色逐渐向橙红色方向移动,实现了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调,因而,合成的荧光粉在近紫外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SrGd(WO_(4))_(3)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浓度猝灭效应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_2O_4∶Mn^(2+)绿色荧光粉的合成与光学性质 被引量:1
3
作者 焦学琛 郝振东 +1 位作者 张霞 张家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39-1142,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MgAl2O4∶xMn2+。在450 nm的蓝光激发下,观察到了Mn2+的4T1→6 A1跃迁的绿色发光,发射光在x=10%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在x>10%之后,材料的发光强度没有明显减弱。发光强度的减弱是由于Mn2+导致...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MgAl2O4∶xMn2+。在450 nm的蓝光激发下,观察到了Mn2+的4T1→6 A1跃迁的绿色发光,发射光在x=10%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在x>10%之后,材料的发光强度没有明显减弱。发光强度的减弱是由于Mn2+导致的缺陷增多引起的。缺陷态与Mn2+对于蓝色激发光进行竞争,并且对520 nm的发射光有再吸收过程。温度升高后的发光增强也被观察到。通过变温漫反射谱研究,我们认为这与充当电子陷阱的缺陷态在高温下内部电子被热激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猝灭效应 效应 MgAl2O∶Mn2+ 蓝光激发 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