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动流条件下动脉狭窄血管内脂质浓度极化现象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小燕 刘柳军 王贵学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31,共7页
在脉动流条件下,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狭窄血管段内的质量传输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定常流还是在脉动流条件下,LDL都将聚积于血管狭窄处峰口附近的流动分离点,LDL壁面浓度在此处最高。在脉动... 在脉动流条件下,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狭窄血管段内的质量传输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定常流还是在脉动流条件下,LDL都将聚积于血管狭窄处峰口附近的流动分离点,LDL壁面浓度在此处最高。在脉动流条件下,LDL在血流受扰动区的聚积高于定常流的值;而且,流动分离点处LDL壁面浓度峰值覆盖的区域也宽于定常流。本文所揭示出的LDL在血管狭窄处的质量传输现象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性和动脉狭窄的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传输 浓度极化 壁面剪切率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狭窄内低密度脂蛋白传输的数值研究:LDL的浓度极化现象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小燕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 ,对低密度脂蛋白 ( LDL)在动脉狭窄血管段内的质量传输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血管壁渗流的存在 ,LDL这样的脂质大分子会聚积在血管的内壁表面 ,发生一种工程上称为浓度极化的现象。LDL浓度在动脉狭窄... 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 ,对低密度脂蛋白 ( LDL)在动脉狭窄血管段内的质量传输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血管壁渗流的存在 ,LDL这样的脂质大分子会聚积在血管的内壁表面 ,发生一种工程上称为浓度极化的现象。LDL浓度在动脉狭窄口后的流动分离点出现峰值。该浓度峰值随雷诺数和动脉狭窄度的增加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作者认为 ,该区域 LDL浓度的局部升高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局部性和动脉狭窄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 质量传输 浓度极化 壁面剪切率 动脉粥样硬化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扩散传质滞后的电极过程中之非Poisson涨落与非Nernst浓度极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南蓉 张文华 罗久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6-982,共7页
根据对流扩散传质滞后的恒稳电极过程中边界层的物理图像,提出了该类电极过程的简化随机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浓度极化的随机热力学理论,揭示了非Nernst浓度极化来自于随电流密度增大电极化学反应体系涨落分布的非Poisson化与对中心极限律... 根据对流扩散传质滞后的恒稳电极过程中边界层的物理图像,提出了该类电极过程的简化随机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浓度极化的随机热力学理论,揭示了非Nernst浓度极化来自于随电流密度增大电极化学反应体系涨落分布的非Poisson化与对中心极限律的偏离,进一步阐明了与滞后的扩散步骤共存的对流传质对非Nernst浓度极化的效应及其规律.同时,给出了对流引起的非Nernst浓度极化的随机热力学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扩散滞后电极过程 随机模型化 非Poisson涨落 非Nernst浓度极化 随机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液界面浓度极化现象的介电解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孔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635-640,共6页
对由强、弱荷电膜和溶液构成的膜/液非均匀体系,在10-107Hz频率范围进行了介电测量,在直流偏压下,该体系显示了二个显著的介电弛豫.利用具有电导率分布相,即浓度极化相的介电理论对强行电的离子交换膜的结果进行了介电解析,从... 对由强、弱荷电膜和溶液构成的膜/液非均匀体系,在10-107Hz频率范围进行了介电测量,在直流偏压下,该体系显示了二个显著的介电弛豫.利用具有电导率分布相,即浓度极化相的介电理论对强行电的离子交换膜的结果进行了介电解析,从实验上测得的介电参数求出了反映膜/液界面浓度极化层构造的参数,讨论了该体系产生介电弛像的原因、说明了介电理论的合理性,并提出了膜/液界面体系产生介电弛豫现象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极化 介电弛豫 离子交换膜 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贵学 邓小燕 唐朝君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20,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虽是一多因素疾病,但该疾病的局部性现象却与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关。目前,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弄明局部应力,特别是流动剪切应力变化对动...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虽是一多因素疾病,但该疾病的局部性现象却与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关。目前,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弄明局部应力,特别是流动剪切应力变化对动脉血管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本文在综述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的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认为血管内壁脂质浓度极化也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 壁面剪切应力 脂质浓度极化 心血管疾病 内皮细胞基因表达 平滑肌细胞 细胞凋亡 脂质浓度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工业中膜污染与膜清洗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晓云 顾香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9-173,共5页
膜技术由于其优异的分离性能,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膜分离过程中存在着膜污染现象,使膜的渗透通量及截留率等性能发生改变,使用寿命缩短,极大地限制了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引起膜污染的机理,分析了影... 膜技术由于其优异的分离性能,近年来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膜分离过程中存在着膜污染现象,使膜的渗透通量及截留率等性能发生改变,使用寿命缩短,极大地限制了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引起膜污染的机理,分析了影响膜污染的因素,并对防止膜污染的措施及其新进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业 膜污染 浓度极化 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膜分离过程中非理想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魏丕芳 贺高红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03年第3期54-58,共5页
引入了一个总包参数-气体膜分离过程的理想度N_i,以富氧膜分离过程为例定量研究了实际分离过程与理想过程的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各种非理想因素的存在影响膜分离器的分离效果。
关键词 膜分离 非理想现象 富氧过程 组分竞争 浓度极化 气体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处理造纸废液中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姜磊 刘明友 +1 位作者 谢祖鹏 李滨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6年第1期37-40,共4页
膜技术是一种低耗能、易操作和高效率的分离技术,在处理造纸废水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膜污染依然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制约了膜技术的应用。文章概述了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从几个主要方面介绍减少膜污染的方法。
关键词 膜污染 造纸废液 膜通量 浓度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结构质子电解质微管中温燃料电池性能
9
作者 陈长城 Ben H RAINWATER +2 位作者 丁冬 白耀辉 张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45-53,61,共10页
采用相转化方法,以质子导体BaZr0.1Ce0.7Y0.1Yb0.1O3-δ(BZCYYb)材料为电解质,制备了阳极支撑微管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池结构为Ni-BZCYYb|BZCYYb|La0.75-Sr0.25-MnO3-δ-Sm0.2Ce0.8O2-δ,阳极、电解质和阴极的厚度分别为200、12... 采用相转化方法,以质子导体BaZr0.1Ce0.7Y0.1Yb0.1O3-δ(BZCYYb)材料为电解质,制备了阳极支撑微管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池结构为Ni-BZCYYb|BZCYYb|La0.75-Sr0.25-MnO3-δ-Sm0.2Ce0.8O2-δ,阳极、电解质和阴极的厚度分别为200、12和10μm。获得了"海绵状微孔电极|均匀多孔功能层"不对称孔结构。以加湿氢气(3%(体积分数),H2O,0.03 L·min^(-1),99.99%)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进行电化学阻抗谱、电流-电压和功率密度测试,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峰值功率密度在750、700、650和600℃分别达到1.01、0.89、0.75和0.58 W·cm^(-2)。Ni-BZCYYb阳极和LSM-SDC阴极的浓度极化电阻在750~600℃仅为0.014~0.019Ω·cm2。分别在0.5和0.7 V恒定电压,600和750℃进行了120 h长期稳定性试验,BZCYYb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电池截面微结构显示,BZCYYb电解质致密、无裂纹,电极具有非对称海绵状微孔,非常有利于形成三相界面,进而加速质子输运及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化 燃料电池 电解质 浓度极化 交流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oal slurry on the corrosion of coal-mine equipment 被引量:4
10
作者 ZhangQi Xie Jingxuan Zhao Wei Bai Shasha Zhong Shiteng Chu Zhenf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413-417,共5页
The corrosion of coal mine equipment immersed in coal slurry is addressed. The corrosion of low carbon steel samples immersed in coal slurrie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80, 130, and 180g/L) prepared from coals of... The corrosion of coal mine equipment immersed in coal slurry is addressed. The corrosion of low carbon steel samples immersed in coal slurrie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80, 130, and 180g/L) prepared from coals of different rank (long-flame coal, meager lean coal, and anthracite) and different granularity (0.25-0.5 ram, 0.074-0.25 mm, and less than 0.074 mm particle size) was studi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of polarization curve measurement, controlled potential sweeping, and continuous scan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osion rate in an anthracite slurry, where the coal has high coalification, is far greater than corrosion in a long-flame or a meager lean coal slurry. Furthermore the corrosion current, polarization current, and corrosion rate of low carbon steel become larger, and the polarizability becomes smaller, as the coal particle size decreases. The same trend is seen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oal slurry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Corrosion Electrochemistry Coal-mine equi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