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髓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1
作者 周光全 陈果 牟皎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65-67,共3页
目的总结髓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MPDCP)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PDC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取骨髓组织进行骨髓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检查,取丘疹皮肤和颈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活检。... 目的总结髓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MPDCP)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PDC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取骨髓组织进行骨髓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检查,取丘疹皮肤和颈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男,45岁。因“红斑性皮肤丘疹1个月,发现外周血原始细胞3 d”入院。入院时表现为皮肤红斑性丘疹、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肺部阴影。骨髓涂片显示存在两种异常细胞群,即20.5%的原始细胞和24.5%的pDCs。骨髓免疫分型检查显示,原始细胞表达CD34^(+)、CD117^(+)、CD123^(+)、HLA-DR^(+)、CD13^(+)、CD33^(+)、CD38^(+)和TdT^(+)。pDCs表达CD4^(+)、CD123^(+)(高)、CD303^(+)、CD38^(+)和HLA-DR^(+),但不表达CD56;皮肤丘疹和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DCs浸润,pDCs表达CD4^(+)、CD123^(+)和CD38^(+),不表达CD56。对细胞分选的骨髓液中两种异常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原始细胞和pDCs具有基本一致的基因突变,提示pDCs与原始细胞具有类似的肿瘤克隆起源。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患者确诊为MPDCP。给予VA方案化疗,28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患者获得深度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损伤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MPDCP临床表现多样,骨髓涂片、骨髓免疫分型、骨髓基因测序和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VA化疗方案能够使MPDCP患者获得深度完全缓解MRD阴性,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熟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增生 骨髓细胞学检测 细胞免疫检测 维奈克拉 阿扎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
2
作者 章黎华 王维维 +3 位作者 姜文理 马娟 何珂骏 沈立松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5-398,共4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属于造血组织来源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在人群中的占比约为0.04/10万,且多发于老年男性[1]。患者常表现出皮肤病变,并可伴有骨髓、中枢、淋巴...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属于造血组织来源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在人群中的占比约为0.04/10万,且多发于老年男性[1]。患者常表现出皮肤病变,并可伴有骨髓、中枢、淋巴结等多部位侵犯。该疾病进展较快,预后不佳,但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且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诊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介绍了1例发生于儿童的BPDCN病例,分析其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并就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 免疫分型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任雷 刘晔 +1 位作者 鲍书友 李葵芳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2例组织形态均符合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2例组织形态均符合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标记CD4、CD56、CD123、TCL1阳性,排除淋巴系、髓系及NK细胞来源,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例l累及骨髓及淋巴结,对症支持治疗,2月后死亡;例2经CHOP方案化疗8周期,半年后病情进展,全身多发红疹,后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及培门冬酶化疗9周期,目前病情稳定。结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多以皮肤症状为首发,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依靠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且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免疫表型分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绪美 张燕 陈敏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81-83,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膀胱PUC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52~83岁。收集4例患者的病理检查资料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低倍镜下黏膜上皮脱失,固有膜和肌... 目的分析、总结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膀胱PUC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52~83岁。收集4例患者的病理检查资料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3例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低倍镜下黏膜上皮脱失,固有膜和肌层内见肿瘤组织浸润;中倍镜下浸润的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呈实性巢状、片状生长,间质疏松;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大小中等、核偏位、胞质嗜酸性;常出现不同比例胞质空泡的细胞,核分裂象可见。另1例镜下部分表现为肉瘤样变异型。3例肿瘤组织侵犯膀胱壁全层,1例侵犯深肌层。2例脉管内癌栓,3例淋巴结内见转移癌。1例侵犯神经,1例侵及左侧精囊腺,1例侵及双侧精囊腺。病理分期T4期3例,T2期1例。4例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K、HER-2、Ig G表达均为阳性,LCA表达均为阴性,3例CD138阳性。结论膀胱PUC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形态,肿瘤内常出现不同比例胞质空泡的细胞,核分裂象可见,类似印戒细胞,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但无细胞外黏液出现;肿瘤细胞CK表达阳性、LCA表达阴性有助于PU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D138不是PUC特异性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饶进 殷莉 +2 位作者 林志美 李世云 熊萍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目的总结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诊治要点及预后,为临床进一步认识和诊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 目的总结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诊治要点及预后,为临床进一步认识和诊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或"无颗粒型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及"BPDCN"为检索词,检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Pub Med发表的相关病例报道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检索共筛选出26篇文献BPDCN 41例,男29例,女12例;平均6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受损伴淋巴结和骨髓受累,肿瘤细胞表达CD4、CD56、CD123,不表达髓系、T细胞及B细胞特异性标志。本组41例采用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治疗或单药化疗,其中33例达血液学缓解,有20例完全缓解;15例在化疗后予异体移植,其中14例达血液学缓解。41例平均生存期为12.3个月。结论 BPDCN以老年人好发,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多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皮肤表现 免疫表型分型 治疗结果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石建国 杨静 +2 位作者 杨春雨 张大田 姜华茂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6期87-89,共3页
目的通过报道罕见病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以防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终末肉眼血尿1个月,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内右侧壁输尿... 目的通过报道罕见病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以防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终末肉眼血尿1个月,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内右侧壁输尿管口外上方菜花样肿物2枚。病理检查: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核位于一端呈印戒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肿瘤分期T1N0M0。免疫组化:CK7、CK20、癌胚抗原(CEA)、CD138和细胞角蛋白AE1/AE3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Vimentin和E-cadherin均呈阴性。先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回肠膀胱术,术后随访5个月,患者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需要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 膀胱癌 免疫组化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凡忠 赵丽华 朱鹏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02-203,共2页
目的对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和多种免疫组化标记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 目的对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和多种免疫组化标记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E1/AE3、CK7、CK20、CEA、CK8和CK18均阳性;而Vimentin、LCA、Desmin、S-100、HMB45均阴性。随访10个月患者无复发。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需与其它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样 膀胱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余慧萍 付尧 +2 位作者 陈洁宇 史炯 王景美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2期2316-2318,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4例PUC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发病年龄47-89岁。肿瘤细胞胞浆嗜酸性或透亮,核...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4例PUC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发病年龄47-89岁。肿瘤细胞胞浆嗜酸性或透亮,核偏位或居中,核大深染,可见小核仁,细胞间粘附性较差,间质疏松或粘液样;约75%的病例可查见部分不等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尿路上皮标记物CK7、P63、CK20阳性,淋巴造血肿瘤标记物LCA、CD38、CD3、CD20阴性,但CD138可阳性表达。结论PUC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罕见变异型,组织形态易与浆细胞肿瘤混淆,且具有较差的预后;全面观察组织学形态,寻找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尿路上皮标记物阳性、淋巴造血肿瘤标记物阴性有助于确诊;CD138不宜作为鉴别诊断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样 尿路上皮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误诊为皮肤蕈样霉菌病1例
9
作者 胡蕊 李刚 +3 位作者 韦美萍 刘梅 刘晓叶 李晓彤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98-399,共2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又称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或无颗粒型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常累及皮肤、淋巴结及骨髓,对化疗和...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又称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或无颗粒型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常累及皮肤、淋巴结及骨髓,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该类肿瘤于1994年由Lencastre等([1])首先报道,后来历经多种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免疫表型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诊断和治疗进展
10
作者 陈亚丽 姜中兴 +2 位作者 陈丹丹 李英梅 郭荣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64-66,共3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程凶险,进展迅速,极易复发,预后差。此病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最为常见,亦可累及淋巴结、软...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程凶险,进展迅速,极易复发,预后差。此病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最为常见,亦可累及淋巴结、软组织、外周血、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发病较少见。由于发病率低,自首例报道以来,国内目前不到20例被报道,对肿瘤的认识仍处于探索中。现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源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TLR7、TLR9的表达
11
作者 段丽芳 范建伟 张晓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s)的功能及Toll样受体7(TLR7)及TLR9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 DCs功能缺陷的可能原因。方法免疫磁珠分选11例初诊未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s)的功能及Toll样受体7(TLR7)及TLR9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p DCs功能缺陷的可能原因。方法免疫磁珠分选11例初诊未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15例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外周血p DCs,用Cp G ODN 2216刺激外周血p D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液IFN-α、TNF-α、IL-6水平;real-time PCR检测p DCs TLR7 mRNA、TLR9 mRNA表达。结果 AML组和ALL组p DCs产生的IFN-α、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 DCs功能明显下降;AML组和ALL组p DCs内TLR7 mRNA、TLR9 mRNA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源p DCs内TLR7 mRNA、TLR9mRNA表达减少,可能进一步抑制p DCs功能,是AL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OLL受体7 TOLL受体9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
作者 陈佳 段旭洲 任雨笙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5期817-81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AS相关心血管疾病在未来数年中仍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但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传统的学说有损伤应答学说和脂质渗入学说,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AS相关心血管疾病在未来数年中仍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但它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传统的学说有损伤应答学说和脂质渗入学说,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免疫炎症有关。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作为树突状细胞的亚群之一,具有介导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功能,已证实参与多种感染性、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动脉粥硬化 心血管疾病 免疫应答 CELLS 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 免疫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岳园芳 王亚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0期94-96,共3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是一类罕见的、具有高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开始常累及皮肤、淋巴结,随后侵犯骨髓,表现为白血病性播散。BPDCN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BPDCN以均一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为特...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是一类罕见的、具有高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开始常累及皮肤、淋巴结,随后侵犯骨髓,表现为白血病性播散。BPDCN的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BPDCN以均一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为特征,特异性表达CD56、CD4、CD123(IL-3α受体)及TCL1,同时也可表达其他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相关抗原,并表现出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异常。目前,关于BPDCN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仍未达成共识,其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放疗、传统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靶向治疗,高强度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扎胞苷联合GemOx方案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晓君 刘彦权 +2 位作者 胡晓梅 黄素蓉 沈建箴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高度恶性的血液系统肿瘤。原发于鼻腔的BPDCN临床极为罕见,易误诊、漏诊,目前关于BPDCN的治疗,国内外...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高度恶性的血液系统肿瘤。原发于鼻腔的BPDCN临床极为罕见,易误诊、漏诊,目前关于BPDCN的治疗,国内外尚无标准方案。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鼻腔的BPDCN患者,在采用阿扎胞苷联合GemOx方案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控制、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笔者通过对该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罕见BPDCN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 CD56阳性 阿扎胞苷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及TLR7TLR9在BP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宁 韩睿 程浩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9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检测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Toll样受体7、9(TLR7,TLR9)在鲍温样丘疹病(BP)皮损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BP患者皮损中CD123^+pDCs及TLR7、TLR9的表达情况,以皮... 目的检测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Toll样受体7、9(TLR7,TLR9)在鲍温样丘疹病(BP)皮损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BP患者皮损中CD123^+pDCs及TLR7、TLR9的表达情况,以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并对CD123^+pDCs密度与TLR7、TLR9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D123^+pDCs、TLR7、TLR9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乳头层。与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比较,BP皮损中CD123+pDCs密度(0.351±0107)增高,胞体较大呈多角形。TLR7和TLR9在皮损真皮中的阳性率半定量评分[分别为(5083±2.285)和(4.639±2.072)]均比在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真皮和表皮中的阳性率[(3.611±1.498)和(3.278±1.137)]升高。真皮乳头层CD123^+pDCs密度与TLIk7、TLR9的表达强度在皮损组织及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结论BP皮损真皮组织中CD123^+pDCs密度增高,TLR7、TLR9表达增强,提示HPV感染时三者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推测这种激活程度可能并不足以清除临床病毒感染而使BP皮损持续存在,这可能与B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温丘疹病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TOLL受体7 TOLL受体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和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α干扰素反应的影响
16
作者 Baumann A 吴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8-178,共1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PRRS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的病毒血症及伴随着不完全免疫的病毒粒子脱落。1型干扰素(IFN)对建立有效的抗病毒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非常关键,但是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北美基因2型PRRSV分离株不诱导,甚至强烈...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PRRS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的病毒血症及伴随着不完全免疫的病毒粒子脱落。1型干扰素(IFN)对建立有效的抗病毒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非常关键,但是最近研究结果显示,北美基因2型PRRSV分离株不诱导,甚至强烈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产IFN-α的代表性细胞)中IFN-α的产生。由于IFN-α表达的抑制可能启动PRRSV的发病机制,作者进一步阐述PRRSV和宿主修正因子对pDC中IFN-α反应的影响。奇怪的是,一系列的1型和2型PRRSV直接刺激pDC中IFN-α的分泌,这个反应不需要活病毒且由TLR7通路介导。另外,IFN-γ和IL-4在抵抗PRRSV反应中显著增强pDC分泌IFN-α。CpG寡核苷酸刺激的pDC中IFN-α抑制PRRSV的反应很弱或不存在。基因2型PRRSV的原型株VR-2332只能抑制34%的反应,最高的抑制反应(51%)是由高致病性PRRSV中国分离株诱导的。总之,这些试验结果表明pDC抵抗PRRSV感染,且提示对pDC的抑制活性,如果有的话,是中等且毒株依赖性的。因此,pDC可能是PRRSV感染动物中系统的IFN-α反应的来源,本试验结果进一步丰富了PRRS的免疫病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Α干扰素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17
作者 陈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484-487,共4页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是最近发现的树突状细胞的一个亚类,有类浆细胞形态,作为CD123+被识别[1],也被称为天然的I型干扰素产生细胞,是最有潜力的I型IFN(IFN-a/β)产生细胞,在对病毒等微生物的反应中...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是最近发现的树突状细胞的一个亚类,有类浆细胞形态,作为CD123+被识别[1],也被称为天然的I型干扰素产生细胞,是最有潜力的I型IFN(IFN-a/β)产生细胞,在对病毒等微生物的反应中,其分泌IFN-a/β的能力是其他细胞的1 000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炎症性皮肤病 干扰素产生细胞 浆细胞形态 IFN-A CELL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临床病理学分析
18
作者 朱峰 董都选 +3 位作者 张颖 孙妮 魏小英 吴玉丹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十年,显微镜下皮肤鳞状上皮角向下延伸,真皮层... 目的探讨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十年,显微镜下皮肤鳞状上皮角向下延伸,真皮层及皮肤附属器周围由小到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标记:LCA(+++),CD3、CD38,CD138、MUM-1(++),CD20散在阳性,CD30阴性,kappa、lambda均为散在阳性,呈多克隆表达,Ki-67增值指数<20%。结论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少见,良性,易误诊,应与皮肤性真淋巴瘤相鉴别,完整切除可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浆细胞为主淋巴组织瘤增生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FN-λ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19
作者 莫柱冰 项丹丹 《天津药学》 2015年第3期66-70,共5页
近年来在Ⅲ型干扰素(IFN-λ)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很好地预测自发性的或是经过药物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愈后。至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与IFN-λ基因型效应息息相关。树突状细胞(DCs)在宿主HC... 近年来在Ⅲ型干扰素(IFN-λ)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很好地预测自发性的或是经过药物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愈后。至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与IFN-λ基因型效应息息相关。树突状细胞(DCs)在宿主HCV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这些至关重要的作用在IFN-λ基因型效应中也正逐渐体现。DCs可以分为很多个亚群,其中主要分泌IFN-λ的DCs,有骨髓样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基于DCs生物学的复杂性,本综述旨在总结目前已知的有关DCs在HCV感染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IFN-λ与DCs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Ⅲ型干扰素 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先天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腺病四例报告
20
作者 姜云海 《山东医药》 CAS 1983年第3期22-23,共2页
例1:男,79岁。主诉突然发冷发热,周身无力,食欲减退,时有恶心、腹部胀闷。查体发现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化验: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淋巴细胞及其绝对值增高,血小板正常。
关键词 免疫母细胞 嗜酸性 免疫细胞 浆细胞样 淋巴腺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