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1
作者 胡鑫 朱筱敏 +5 位作者 金绪铃 黄成 周越 程长领 修金磊 任新成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90°相移、属性聚类、RGB属性融合、地层切片和波形指示模拟等技术,恢复了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演化历史,并定量表征了齐古组薄层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90°相移、属性聚类、RGB属性融合、地层切片和波形指示模拟等技术,恢复了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演化历史,并定量表征了齐古组薄层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不同层序格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时期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在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前缘水下分流主河道发育,河道砂体宽且连续性较强,沉积序列多见无泥岩夹层的间断正韵律;在湖侵体系域沉积时期,前缘次级河道发育,河道砂体窄且呈断续分布,沉积序列多见有泥岩夹层的间断正韵律。②永进地区齐古组呈由北向南的楔状展布,砂体厚度为32~48m,平均厚度为35m。在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砂体为复合砂体叠置发育,厚层且连通性较好;在湖侵体系域沉积时期,则以单砂体发育为主,厚度较小且连通性较差。③永进地区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形态受到古地貌形态和湖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形成2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在低位体系域呈枝状展布,在湖侵体系域呈网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波形指示模拟 地层切片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古地貌 湖平面升降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3 位作者 刘曰强 王友启 李艳明 唐后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5-672,共8页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米油田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单砂层 沉积微相 砂体叠加样式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149
3
作者 朱筱敏 邓秀芹 +3 位作者 刘自亮 孙勃 廖纪佳 惠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8,共10页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 浅水三角洲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重点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了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大量野外露头、岩心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具有利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大型坳陷湖盆地质背景,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塑性岩屑较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支河道多叉、砂厚、延伸远等沉积特征。鄂尔多斯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时期,沉积区距物源区相对较近,河道宽深比较大,发育浅水沉积构造和沉积韵律,构造活动和湖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了"小平原、大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三角洲 沉积模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斌 邱岐 +5 位作者 陆永潮 刘德志 王继远 杜学斌 李振明 李祥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619,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系统开展了盆地原型、层序格架、古地貌恢复和沉积体系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期具有大型坳陷湖盆发育背景,沉积时期地形平缓,坡度小,物源供给充足,水体极浅且频繁动荡,氧化和还原环境交替出现,且整体以氧化环境为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低杂基含量、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长距离搬运、强水动力淘洗、发育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沉积特征;腹部地区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沉积时期优势水系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整体自北向南延伸,发育乌尔禾、克拉玛依及克拉美丽3大物源体系。盆内地形分带性明显,形成扇三角洲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区、前缘区和湖区4个相带,由此在腹部地区形成了“大平原、小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格局,其中平原区和前缘区均为有利砂体发育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模式 上乌尔禾组 百口泉组 上二叠统 下三叠统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9
5
作者 黄超 陈清华 刘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28,共3页
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并细分为水下辫状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微相 馆陶组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2
6
作者 郭巧珍 陈峰 +2 位作者 杨香华 舒誉 吴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2,共8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浅,陆源供应充足,证实了在这种沉积背景下,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体系具有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极其发育,而河口坝等反旋回序列不发育等特征,该体系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断拗转换期湖盆广、薄煤层发育、砂体分布广、沉降速率高、碎屑颗粒粗等沉积特色,与前人探讨的惠州凹陷恩平组的沉积面貌完全不同,为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恩平组 浅水湖泊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晚三叠世Mungaroo组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充填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夏晨晨 朱红涛 +4 位作者 杨香华 黄众 庄文娟 曹秀荣 曾智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83-2991,共9页
对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纪Mungaroo三角洲的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季风强盛期、减弱期、间歇期的气候交替变化,建立研究区不同季风阶段对应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序列、迁移演化规律,并总结其沉... 对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纪Mungaroo三角洲的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季风强盛期、减弱期、间歇期的气候交替变化,建立研究区不同季风阶段对应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序列、迁移演化规律,并总结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Mungaroo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主体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带,普遍发育正粒序河道充填沉积;河道砂岩与富有机质泥岩(薄煤层)频繁互层;碎屑颗粒分选和磨圆均较差,但石英颗粒含量较高;主要发育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局部发育叠瓦状前积地震反射;季风性气候控制明显,高山植物孢粉与低地植物孢粉交互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季风气候 沉积充填演化 Mungaroo组 NORTH Carnarvon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国祥 官大勇 +2 位作者 刘朋波 黄颖 刘丹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7-817,共11页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沉积特征,水体面积较小,受河流作用改造为主,平原亚相砂体以具有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和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的分支河道为特征;干旱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水体导致代表氧化环境的紫红色泥岩与代表弱还原环境的灰绿色、杂色泥岩呈交互沉积。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孤立叠置式、多边叠置式及切叠连片式三种,分别对应馆陶组早中晚三个时期。砂体演化分析证实古地形、气候变化及相对湖平面变化是影响本区砂体样式的关键因素,馆陶组中部多边式砂体储层连通性好、平面分布广而顶部砂体平面分布广储层厚,为本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庙西南凸起 馆陶组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樊晓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共8页
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近年来古近系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古近系地层剥蚀严重,井控程度低,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对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恢复,明确沉... 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近年来古近系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古近系地层剥蚀严重,井控程度低,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对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恢复,明确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地形平缓,水体浅,属干热气候,具备浅水三角洲发育的条件;沉积粒度相对较粗,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滩坝、远砂坝,局部发育河口坝;砂体叠置样式多样,纵向上多期迁移叠置砂体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顶部滨浅湖泥岩为有利遮挡条件,易形成岩性、断层-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勘探前景。该研究对春光探区的精细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古环境 地震沉积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春光探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艳树 黄圣斌 +3 位作者 黄奇志 谢鹏飞 王立鑫 吴伟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5,共14页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晚期E1油组沉积期地形平缓、坡度较小、物源供给充足,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岩性以粉—细砂岩、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形态以箱形、钟形、指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类型为主,其中箱形和钟形占比大于70%。地震切片上呈分支条带状砂体和连片朵状砂体响应特征,剖面上可观察到河道充填的透镜状反射特征,未见明显的前积特征。地震智能融合反演预测出的砂体厚度图表现为单一指状向前延伸,部分呈分支条带状,末端分叉呈朵状连片发育,与现代指状砂坝三角洲形态类似。②研究区不同时期沉积微相的分布与演化特征存在差异。E1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形态多为单一指状,弯曲度低,河口坝在河道末端呈朵状发育,规模较小,宽度小于100m,厚度为2~3m,延伸较近;E1油组沉积中期,河道和河口坝规模变大,河道出现分支现象;E1油组沉积末期,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规模达到最大,河道弯曲度高,呈分支条带状展布,末端分叉,河口坝呈连片分布。③整体上,研究区三角洲内前缘多发育指状河道砂体,外前缘多发育连片朵状河口坝砂体,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发育规模逐渐增大,河道发育程度减弱,河道下切河口坝,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垂向上砂体叠置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浅水三角洲 分支条带状砂体 连片朵状砂体 指状砂坝 始新统 Koulele油田 Termit盆地 尼日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李恬恬 胡光明 +6 位作者 徐佑德 张亚金 王军 薛辉 刘先录 张庭瑀 周玉钦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9,共20页
【目的】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是沉积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浅水三角洲为例,开展沉积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探索二者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泥沙比、岸线迁移速度(湖平面下降速度)、入口流量三个影... 【目的】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融合是沉积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浅水三角洲为例,开展沉积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探索二者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泥沙比、岸线迁移速度(湖平面下降速度)、入口流量三个影响因素,分别采用沉积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浅水三角洲进行模拟,并对两种模拟中沉积体长宽比、面积、前缘粗糙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泥沙比、岸线迁移速度(湖平面下降速度)和入口流量对浅水三角洲的长宽比、面积和前缘粗糙度的变化都有明显的影响;(2)从宏观形态上看,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且数值模拟显示1000 m3/s的河口流量是浅水三角洲形态从方格状变为叶状的参考阈值;(3)在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具体过程中,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有所不同,物理模拟显示浅水三角洲有两种发育机制,其一是分流河道分流与扇面片流交替所致的朵体与前缘交替生长,其二是河口不断改道所致的朵体交替生长,而在数值模拟中,浅水三角洲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决口导致旧分流河道的废弃、新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朵体)的快速形成,朵体主要表现为指状,鲜见扇形朵体。这一研究对探索沉积物理模拟与沉积数值模拟的一体化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浅水三角洲 泥沙比 岸线迁移 入口流量 前缘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季节性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以塔北地区古近系苏维依组为例
12
作者 杨沁超 张莉 +1 位作者 窦鲁星 刘洪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316-5329,共14页
季节性三角洲是在陆相盆地中由季节性河流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现代季节性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地形平缓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中,然而在古代沉积记录中季节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研究仍然不够深入。选取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苏维依组作为... 季节性三角洲是在陆相盆地中由季节性河流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现代季节性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地形平缓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中,然而在古代沉积记录中季节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研究仍然不够深入。选取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苏维依组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63口测录井资料及215.52 m岩心资料,建立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板及岩相类型组合模板,分析总结沉积相平面特征的垂向演化规律,建立研究区整体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塔北地区苏维依组发育4大类、17小类岩相类型,苏维依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南北两侧不断退积的季节性浅水辫状河三角洲;苏维依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北侧发育多洪水事件且向后退积的季节性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最后建立了季节性浅水三角洲受可容纳空间、沉积基准面频繁变化和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影响的剖面及单井沉积模式。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季节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提供了参考,也可以为岩性圈闭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地区 苏维依组 岩相类型 季节性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季节性浅水曲流河三角洲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春峰 徐东浩 +5 位作者 张银国 唐贤君 万延周 冯桢鸣 何新建 俞伟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8,共10页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主导区,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为主,局部有少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在研究区的中部及中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交互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沉积期内形成了三角洲平原相与三角洲前缘相交互沉积;在枯水期时,以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南部边缘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丰水期时,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及少量浅湖相沉积。在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在研究区中南部发现了众多三角洲水道砂体及朵叶状砂体,这些砂体被钻井证实为油气藏。研究区的中南部仍然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这一认识已被最新探井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花港组 砂体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上乌尔禾组退覆式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滩坝复合砂砾岩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文建 郭瑞婧 +5 位作者 唐勇 纪友亮 马铮涛 刘笑语 梁涛 马玉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4-599,共16页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从源外常规圈闭逐渐走向源内岩性圈闭,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该盆地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沉积体系展布对上乌尔禾组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利用岩心数据、薄片资料等,并结合地震数据和钻测井资料,对准噶尔...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从源外常规圈闭逐渐走向源内岩性圈闭,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该盆地增储上产的主力层系,沉积体系展布对上乌尔禾组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利用岩心数据、薄片资料等,并结合地震数据和钻测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和刻画,总结了大型退覆式扇(辫状河)三角洲-滩坝复合砂砾岩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等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在盆地西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在盆地东部和北部,滩坝相叠置在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之上或在其前端独立分布;(2)准噶尔盆地上乌尔禾组各段沉积体系是在整体湖侵的背景下发育的,乌一段沉积时期湖盆面积较小,沉积的砂体较厚,延伸距离近,靠近凹陷的中央;乌二段沉积时期物源持续供应,湖盆水体加深,湖盆面积增加,沉积砂体厚度薄,分布广;乌三段沉积时期湖侵作用增强,湖盆面积进一步扩大,湖盆内广泛发育湖泛泥岩;(3)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在湖平面不断变化与湖浪的改造下,形成了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滩坝复合砂砾岩体;(4)准噶尔盆地上乌尔禾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气候、物源供给、湖平面变化和沉积时的古地形坡度和古地貌。该研究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上乌尔禾组 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滩坝 复合砂砾岩体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振华 邓航 +3 位作者 吴胜和 岳大力 刘钰铭 李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8-1351,共14页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分为分流沙坝型和指状沙坝型2类河-坝组合类型,前人多关注扇状的分流沙坝型与鸟足状的指状沙坝型的前缘砂体,而对多个指状沙坝组成的树枝状沙坝关注不足,其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以鄱阳湖日帽洲三角洲为...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分为分流沙坝型和指状沙坝型2类河-坝组合类型,前人多关注扇状的分流沙坝型与鸟足状的指状沙坝型的前缘砂体,而对多个指状沙坝组成的树枝状沙坝关注不足,其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以鄱阳湖日帽洲三角洲为例,综合卫星地图、探地雷达、浅钻孔、沉积数值模拟数据,揭示了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的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研究认为,树枝状沙坝是由多个相互分叉、交汇的指状沙坝拼接而成,呈现“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关系,其间发育分流间湾。根据规模差异,树枝状沙坝内的分流河道可分为主支分流河道与侧支分流河道,主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大、数量少,多发育于近源端并延伸至沙坝末端,分布于沙坝中部;侧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小、数量多,多分布于前缘两侧与末端。树枝状沙坝的形成与细粒、黏性、高排量河流供给相关,细粒与黏性沉积物促进了稳定天然堤的加积与指状沙坝的形成,高排量导致了分流河道的分流与决口,从而形成树枝状的指状沙坝。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储集层的侧向连通性较差,优势储集层位于指状沙坝中部,为分流河道砂体与近岸河口坝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浅水三角洲 树枝状沙坝 鄱阳湖 日帽洲三角洲 沉积数值模拟 探地雷达 沉积构型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齐古组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美 任新成 +2 位作者 商丰凯 徐佑德 曲彦胜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A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多口钻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分布控制因素及模式不清等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重矿物及微量元素... 准噶尔盆地腹部A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多口钻井获得了高产油气流,展示了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分布控制因素及模式不清等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重矿物及微量元素等资料,对研究区齐古组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浅水河控三角洲形成于多物源供给、水体较浅且频繁震荡、水动力中等的沉积环境,砂体类型以河坝复合体为主,岩石普遍为氧化色。根据砾石层厚度、粒径、层理规模等将河坝复合体划分为主水道+残余河口坝、分支水道+残余河口坝、残余河口坝为主3类。其中,分支水道+残余河口坝、残余河口坝为主的河坝复合体为有利砂体,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基准面变化、河道供源与古地貌、河流与波浪作用影响。有利砂体纵向上分布在基准面上升的中期;平面上分布在与主水道距离适中的斜坡区和平台区。该研究成果深化了浅水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可为下一步优选区带提供依据,也可为类似区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河控三角洲 沉积环境 砂体类型 沉积模式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平面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响应过程: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大伟 魏思源 +3 位作者 尹太举 陈少伟 房久顺 赵文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1522,共12页
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是由一个或多个河口坝-天然堤-河道组成的指状坝构成,它发育在水体较浅、构造相对稳定、水平面频繁波动的湖(海)盆中。为探究频繁湖水位变化与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关系及其内部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与响应机制... 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是由一个或多个河口坝-天然堤-河道组成的指状坝构成,它发育在水体较浅、构造相对稳定、水平面频繁波动的湖(海)盆中。为探究频繁湖水位变化与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关系及其内部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与响应机制,利用水槽模拟实验正演还原了湖水位频繁升降条件下指状砂坝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过程。实验设计18个期次的洪-枯水期的湖平面周期性变化,耗时108 h,利用3D激光扫描仪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发现: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河道携带沉积物在河口形成河口坝,河口坝淤积叠置并逐渐转化为天然堤,稳固的天然堤降低了河道摆动频率,使得河道能携带沉积物不断向湖区延伸搬运;单一河道的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受控于河道、天然堤及河口坝三者建设关系的动态平衡,水位和流量的周期性旋回加速了这一平衡关系的建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沉积物主要堆积在河口,河道呈条带状剥蚀,河口两侧泥沙卸载速率不一致导致了河道左右摆动。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湖水位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响应过程及其内部单元的动态演化规律,为研究浅水三角洲演化过程及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指状砂坝 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地区须家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欣 陈龙 +10 位作者 庹聪 刘建平 罗龙 高儇博 王濡岳 汪飒黎 吴永宏 彭文杙 余信 魏倩倩 谭先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7,108,I0006,I0007,共20页
基于渝西地区须家河组钻测井、岩心、野外及地震资料,采用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及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研究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渝西地区须家河组为发育于盆缘斜坡部位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流河... 基于渝西地区须家河组钻测井、岩心、野外及地震资料,采用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及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研究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渝西地区须家河组为发育于盆缘斜坡部位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流河道、越岸沉积、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湖泊相分布相对局限;沉积演化受温暖湿润—炎热干燥古气候波动影响下的湖平面变化及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相对关系(A/S比值)控制,须三、须五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湖盆水体加深,A/S比值增大,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须四、须六段沉积时期,气候炎热,蒸发量增大,湖盆变浅,A/S比值减小,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为主,厚层砂体连片发育,是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主力层段。该结果为晚三叠世川东地区古地理格局及须家河组致密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致密砂岩 沉积演化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盆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定量表征与控制因素探究及霸县凹陷实例
20
作者 谢爽慧 朱筱敏 +1 位作者 叶蕾 黄捍东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6-467,共22页
浅水三角洲是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储集层,河道砂体定量表征是高效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基础。本研究定量测量9个现代三角洲的分支河道形态学参数,提出基于分支河道形态学差异可将三角洲分为伸长状、枝状与网状3类,供给沉积物粒度细、低砂... 浅水三角洲是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储集层,河道砂体定量表征是高效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基础。本研究定量测量9个现代三角洲的分支河道形态学参数,提出基于分支河道形态学差异可将三角洲分为伸长状、枝状与网状3类,供给沉积物粒度细、低砂地比利于伸长状分支河道形成,供给沉积物粒度中等、砂地比中等、高河流流量利于形成枝状分支河道,供给沉积物粒度相对粗、砂地比高、相对低河流流量利于网状分支河道形成。浅水湖盆背景下形成的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河街组一段(简称“沙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砂地比中等(0.34)、河流流量最强,形成枝状分支河道;内前缘砂地比高(0.51)、河流流量较平原降低,形成网状分支河道。调研7个不同构造背景与供源体系的野外露头,挖掘其定量参数,数据表明供源体系与盆地类型控制河道规模,断陷湖盆扇三角洲分支河道规模最小,坳陷湖盆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规模最大,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的厚度与宽度之间呈指数关系,由于外前缘水动力更为复杂,形成的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宽深比较平原、内前缘分支河道范围更广;应用该定量关系得出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宽度介于35.5~218.8 m之间,内前缘分支河道宽度介于25.1~138.1 m之间,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宽度介于46.7~235.7 m之间,未受到湖浪等改造而呈现“席状化”的表现。期望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为基础,建立可适用于地下沉积区定量表征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模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定量表征 控制因素 霸县凹陷 沙河街组 沙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