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建哲 严松宏 孙纬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以中卫至兰州铁路白石二号隧道工程为背景,制备黄土相似材料并设计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先开挖后加载的试验过程下围岩的应力、变形及宏观渐进破坏过程。建立摩尔-库仑本构的缩尺数值模型,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出模型试验与... 以中卫至兰州铁路白石二号隧道工程为背景,制备黄土相似材料并设计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先开挖后加载的试验过程下围岩的应力、变形及宏观渐进破坏过程。建立摩尔-库仑本构的缩尺数值模型,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得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拱顶土体竖向呈“松动”状态,水平方向呈“楔紧”状态,使得拱顶围岩具有一定自承能力,边墙靠近临空面的土体受开挖扰动明显;开挖阶段,松动围岩的重量是初期荷载的主要来源,加载阶段,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渐进破坏过程主要表现为拱顶上部围岩松动区逐渐扩大和边墙处围岩横向收敛变大;隧道加载过程中发生了三次坍塌,由于拱顶上方松动块重量大于围岩的极限抗拉强度而发生第一次坍塌,后两次塌方是围岩沿着“欲成拱”裂缝渐进破坏;整个加载阶段,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坍塌区域不仅在竖向范围扩大,而且水平方向也有延伸,呈现出“洋葱状”的分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黄土 围岩失稳破坏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破坏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小净距桃花峪黄土隧道系统锚杆作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洋 谭忠盛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4-520,共7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系统锚杆在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中的支护效果,以武西高速公路桃花峪隧道施工为依托,进行有无锚杆现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初期支护左右侧拱顶沉降的对比来看,有锚杆段沉降略小于无锚杆段,水平收敛相差不大,锚杆对改... 为了更好地研究系统锚杆在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中的支护效果,以武西高速公路桃花峪隧道施工为依托,进行有无锚杆现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初期支护左右侧拱顶沉降的对比来看,有锚杆段沉降略小于无锚杆段,水平收敛相差不大,锚杆对改善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受力作用相对较小,有锚杆试验段围岩-初期支护接触压力量值相对较小,相比于无锚杆段的土体压力略微均匀。综上所述,建议取消锚杆,对于薄弱环节可保留先行洞边墙小净距侧的锚杆施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 系统锚杆 支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超大跨隧道出口偏压段双层初期支护承载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夏冰 贺少辉 +3 位作者 麻建飞 于娅娜 郭佳城 张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5,共11页
为研究双层初期支护在开挖跨度达26.3 m、拱顶覆土约10.6 m的下北山2号浅埋超大跨4线隧道出口偏压段的工程应用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单层初期支护和双层初期支护方案的承载特征差异,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出口偏压段双层初期支护的... 为研究双层初期支护在开挖跨度达26.3 m、拱顶覆土约10.6 m的下北山2号浅埋超大跨4线隧道出口偏压段的工程应用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单层初期支护和双层初期支护方案的承载特征差异,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出口偏压段双层初期支护的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浅埋超大跨隧道在偏压侧的右拱脚~右拱肩范围内支护结构受力偏大,存在局部应力集中,采用双层初期支护技术时的结构承载安全性和对围岩拱顶沉降的控制效果均优于单层初期支护技术;2)出口偏压段的实测水平收敛最大值为18.5 mm,荷载偏压侧的围岩沉降值达49.5 mm,二次支护施作后在拆撑施工阶段能有效稳定围岩变形;3)由双层初期支护受力的实测结果可知,传递到二次支护上的接触压力与对应位置围岩/一次支护接触压力之比为16%~33%,荷载偏压侧的右拱脚及右拱肩位置的二次支护轴力约为一次支护轴力的15%,通过二次支护的施作补强了一次支护对偏压侧的承载作用,采用双层初期支护技术提高了浅埋超大跨隧道出口偏压段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隧道 出口偏压段 双层初期支护 承载特征 数值模拟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截面浅埋偏压地形小净距隧道扁平率合理取值:以新疆乌尉高速上新光隧道工程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冯世展 梁斌 +1 位作者 黄光友 李文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528-10537,共10页
为研究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扁平率的合理取值范围,依托新疆上新光隧道工程,基于围岩变形理论,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扁平率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讨论小净距隧道扁平率的取值,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扁平率范围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最终得... 为研究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扁平率的合理取值范围,依托新疆上新光隧道工程,基于围岩变形理论,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扁平率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讨论小净距隧道扁平率的取值,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扁平率范围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小净距隧道扁平率的合理范围。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的扁平率对围岩塑性区分布、地表沉降、中夹岩水平位移、拱顶沉降和支护形变量均有影响;以0.432扁平率为基础值,随着隧道扁平率的不断增加,整个隧道围岩稳定性不断降低,0.432~0.654为隧道最佳扁平率范围;隧道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之间平均误差在5%~14%,以此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可信度;选取优化后隧道截面进行施工,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进而验证优化后扁平率取值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截面 偏压地形 小净距隧道 围岩形变理论 扁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穿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措施研究 被引量:47
5
作者 李健 谭忠盛 +1 位作者 喻渝 倪鲁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03-2809,共7页
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开展浅埋大跨黄土隧道优化施工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及初支钢架应力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土体沉降及初支应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现有的施工方案无法满足下穿段施工安全要求,需... 依托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开展浅埋大跨黄土隧道优化施工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及初支钢架应力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土体沉降及初支应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现有的施工方案无法满足下穿段施工安全要求,需要及时对其调整;经综合分析,提出了减小开挖面积、侧导多台阶开挖、预留核心土、快速封闭及加强初期支护等一系列优化措施,并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AC3D验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现场实施及监测结果的反馈,证明优化措施效果明显,保障了阌乡隧道顺利下穿连霍高速公路。研究成果为类似施工中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土体沉降、保护周边建筑设施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 下穿施工 黄土隧道 现场监测 施工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偏压大跨花岗岩残积土小净距隧道合理间距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秋南 赵磊军 +2 位作者 谢小鱼 贺成斌 曹运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475-3480,共6页
针对花岗岩残积土浅埋偏压大跨小净距隧道合理间距与偏压程度的关系问题,引入偏压率P,通过建立洞口段1:7,1:5和1:3共3种边坡坡度的偏压小净距隧道模型;基于FLAC3D软件,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围岩小净距隧道施工工法优化和不同偏压率P对其最... 针对花岗岩残积土浅埋偏压大跨小净距隧道合理间距与偏压程度的关系问题,引入偏压率P,通过建立洞口段1:7,1:5和1:3共3种边坡坡度的偏压小净距隧道模型;基于FLAC3D软件,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围岩小净距隧道施工工法优化和不同偏压率P对其最小合理间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较适合偏压率为1.13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最小合理间距为24 m,中间岩柱是最薄弱部位;岩柱上方地表沉降最大,靠近岩柱两侧隧道支护锚杆轴力最大,在施工过程中塑性变形较严重,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在施工时应优先加固岩柱的上岩盘,同时兼顾加固中岩盘和下方岩盘,确保中间岩柱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大跨小净距隧道 合理间距 花岗岩残积土 数值模拟 工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浅埋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受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郭军 王明年 +1 位作者 谭忠盛 罗禄森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0-874,共5页
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穿越西北黄土分布的主要地区,而在黄土地区修建跨度超过15.1m、开挖面积达170m2的超大断面大跨度铁路隧道洞群在国内尚属首次,相关的设计理论与经验均较为欠缺,尤其是系统锚杆在黄土隧道中的作用机制及锚固效果尚... 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穿越西北黄土分布的主要地区,而在黄土地区修建跨度超过15.1m、开挖面积达170m2的超大断面大跨度铁路隧道洞群在国内尚属首次,相关的设计理论与经验均较为欠缺,尤其是系统锚杆在黄土隧道中的作用机制及锚固效果尚不清楚,使得设计遇到关键难题。为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的作用,通过理论推导,阐明了锚杆的作用机制,指出了浅埋大跨度黄土隧道中锚杆的受力原因。采用理论锚杆单元模型,计算得到与实测数据一致的结果,说明该理论模型能够解释浅埋黄土的锚杆受力情况。综合研究表明,浅埋黄土隧道中拱部系统锚杆的锚固效果较弱,而边墙部锚杆的锚固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 黄土隧道 系统锚杆 锚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黄土隧道管棚受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健 谭忠盛 +1 位作者 喻渝 倪鲁肃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9期92-96,共5页
以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浅埋大跨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机制的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现场监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得到浅埋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变形规律:掌子... 以郑西客运专线阌乡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浅埋大跨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机制的研究。对隧道进入下穿高速公路前的管棚纵向变形进行现场监测,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管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得到浅埋黄土隧道长大管棚受力变形规律:掌子面前方约15 m处管棚开始受力,掌子面过后约15 m管棚的受力趋于稳定,管棚的纵向变形总体上呈凹槽形分布,掌子面处管棚受力最大。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计算不同管棚参数条件下的施工方案,为隧道下穿段管棚工法及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在下穿段沉降监测中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挖 下穿施工 黄土隧道 管棚 变形监测 受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暗挖大跨黄土隧道下穿地下行包通道沉降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8
9
作者 唐新权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机场地下行包通道沉降控制要求高,且不能中断运行,新建浅埋暗挖大跨黄土隧道下穿施工风险高,施工不当会引起地下行包通道沉降、变形,甚至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为找出下穿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通道底沉降的关键步序,更好地控制沉降,采用三... 机场地下行包通道沉降控制要求高,且不能中断运行,新建浅埋暗挖大跨黄土隧道下穿施工风险高,施工不当会引起地下行包通道沉降、变形,甚至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为找出下穿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通道底沉降的关键步序,更好地控制沉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建隧道下穿机场地下行包通道进行了沉降分析,并通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内采用分步开挖、大直径管棚超前预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背后回填压浆等沉降控制措施,将通道底板沉降控制在3 mm左右,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能够保证既有地下行包通道的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黄土隧道 下穿地下行包通道 暗挖法 三维数值模拟 沉降分析 双侧壁导坑 大管棚 回填压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小净距黄土隧道工程 被引量:1
10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5-775,共1页
作者:宿钟鸣,出版日期:2012-12-31,标准书号:ISBN 978-7-114-10210-3,版印次:第1版第1次,16开本,定价:28元。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小净距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和支护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伍国军 陈卫忠 +2 位作者 戴永浩 郭小红 曹传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18-1123,共6页
基于沪蓉西八字岭隧道大跨段的工程特点,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大跨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全过程,提出优化大拱隧道的衬砌结构形式,取消原有设计的中隔墙。同时开展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测试结果表明围岩的变形规律和数值分析规... 基于沪蓉西八字岭隧道大跨段的工程特点,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大跨隧道的开挖和支护全过程,提出优化大拱隧道的衬砌结构形式,取消原有设计的中隔墙。同时开展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测试结果表明围岩的变形规律和数值分析规律基本一致,但数值分析结果量值略微偏高。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在选择较好的施工工序下,对浅埋大跨四车道公路隧道采用无中隔墙法是可行的,研究成果还将在沪蓉西的其它几座分岔隧道的实践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隧道 开挖 数值模拟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 被引量:41
12
作者 程远 刘志彬 +2 位作者 刘松玉 蔡国军 童立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98-202,共5页
为将隐藏在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各环节中的风险因素有效识别出来,针对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茅山隧道施工风险递阶层次结构... 为将隐藏在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各环节中的风险因素有效识别出来,针对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茅山隧道施工风险递阶层次结构,识别出围岩失稳、洞口滑坡、超挖、衬砌破损漏水、隧道顶部地表沉陷、弃渣场对环境影响等6项茅山隧道施工基本风险事件,并计算出了各基本风险事件的综合权重。其中围岩失稳相对于施工风险的权重接近0.5,建议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应对。研究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可作为识别大跨浅埋公路隧道施工阶段风险的有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 公路隧道 风险识别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超浅埋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于建新 郭敏 +2 位作者 陈晨 王金星 陈峰宾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72-277,共6页
为分析浅埋小净距隧道爆破引起地表及临近先行隧道振动的影响,开展爆破振动现场监测实验,得到了各典型爆破段引起地表及已开挖隧道迎爆侧的振动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及邻近隧道对应爆破掌子面前后25m范围内,前方质点速度大于后方,但... 为分析浅埋小净距隧道爆破引起地表及临近先行隧道振动的影响,开展爆破振动现场监测实验,得到了各典型爆破段引起地表及已开挖隧道迎爆侧的振动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及邻近隧道对应爆破掌子面前后25m范围内,前方质点速度大于后方,但后方各点的振速衰减比前方快;地表各测点振动速度垂直方向分量最大,切线方向与径向方向相近,已开挖隧道迎爆侧边墙各测点径向方向分量最大,为垂向和轴向的1.5~4.0倍;掏槽和扩槽爆破时受岩石夹制作用大,引起地表和已开挖隧道振动速度相对较大,辅助和周边装药段爆破振动较小;并依据国家《爆破安全规程》,对隧道易破坏位置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隧道爆破开挖与振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隧道 爆破振动 衰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隧道施工爆破监测与减震技术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利平 李术才 +2 位作者 张庆松 王刚 马富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292-2296,共5页
以沪—蓉线庙垭分岔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了其浅埋大跨段掘进爆破的地表震动效应及大断面开挖减震控制技术,并结合爆破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确立了地震波垂向衰减规律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地表及洞内地震波的震动特性发现,地表质点振动主... 以沪—蓉线庙垭分岔隧道工程为背景,研究了其浅埋大跨段掘进爆破的地表震动效应及大断面开挖减震控制技术,并结合爆破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确立了地震波垂向衰减规律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地表及洞内地震波的震动特性发现,地表质点振动主振频率主要集中在低频段;由于表土的滤波作用,主振频率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并不明显;洞内混凝土衬砌减弱了爆破对围岩的冲击,高频地震波衰减极快;开挖区上部的地表振速通常大于未开挖区的振速,浅埋大跨隧道爆破安全控制应以已开挖区顶部的地表振速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大隧道 地表震动 爆破监测 减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跨比下浅埋软弱隧道的破坏模式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俊 刘新荣 +2 位作者 赖勇 何春梅 王子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44-1751,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覆跨比条件下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隧道围岩破坏的过程进行模拟;利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对模型试验进行有限差分数值验证,得出了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推导基于岩... 为了研究不同覆跨比条件下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隧道围岩破坏的过程进行模拟;利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对模型试验进行有限差分数值验证,得出了二者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推导基于岩柱理论的修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浅埋软弱隧道围岩的破坏最早从拱顶开始,由于拱顶塌落区的形成,拱顶两边产生类似滑坡的塌落效应,即浅埋破碎围岩隧道的"二阶段"破坏;当覆跨比较小时,围岩的自承能力弱,围岩塌落速度快,塌落体积少,形成塌穿型塌方;当覆跨比为3.0时,形成了浅埋压力拱,破坏已不能到达地表;当覆跨比为2.5时,围岩塌落形成的塌落体体积及破裂区影响区域最大,施工时支护应及时,保证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软弱围岩 破坏模式 岩柱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岩体浅埋大跨公路隧道开挖方案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汤劲松 刘松玉 +1 位作者 童立元 喻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69-473,共5页
三车道高速公路隧道通常跨度较大、高跨比较小属于大跨扁平隧道。这种结构型式对围岩稳定和结构受力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施工中有必要通过开挖方案比选确定合理的开挖方法。江苏省宁波—常州高速公路茅山东隧道为上下行分离式双向6车道... 三车道高速公路隧道通常跨度较大、高跨比较小属于大跨扁平隧道。这种结构型式对围岩稳定和结构受力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施工中有必要通过开挖方案比选确定合理的开挖方法。江苏省宁波—常州高速公路茅山东隧道为上下行分离式双向6车道浅埋大跨扁平隧道。对于破碎的Ⅳ级围岩,针对设计阶段拟采用CRD法和实际施工采用下断面左右分部台阶法的开挖方案在设计支护条件下的三维数值模拟,从理论上分析了下断面左右分部台阶法是可行的。与实际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实际开挖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隧道 隧道 数值模拟 FLAC3D 开挖方案 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连拱隧道施工中变形的监测与控制措施 被引量:59
17
作者 刘招伟 何满潮 肖红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9-342,共4页
详细介绍了京珠高速公路某双连拱隧道采用三导洞超前法施工过程中变形的现场监测结果与分析 ,提出了抑制变形的工程措施 ,对后续工程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双连拱隧道 施工 变形监测 埋大 控制 三导洞超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小净距偏压隧道地震响应特性与承载力安全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娟 彭立敏 +2 位作者 雷明锋 施成华 赵丹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与非偏压隧道相比,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较差,受地震动荷载的影响更为敏感。结合实际工程,运用FLAC有限差分法研究了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结构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对比分析了左、右两洞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变化规... 与非偏压隧道相比,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较差,受地震动荷载的影响更为敏感。结合实际工程,运用FLAC有限差分法研究了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结构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对比分析了左、右两洞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变化规律和动力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衬砌结构的地震响应、受力状态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在两洞埋深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埋深较浅的左洞的地震响应明显比右洞剧烈,其受力比右洞更为不利;位于埋深较深侧的右洞满足抗震强度要求,而位于埋深较浅侧的左洞不满足抗震的强度要求,需要采取一定的抗震加固措施。所得结论可为类似偏压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 动力安全系数 有限差分法 偏压隧道 小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大跨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曹成勇 施成华 +1 位作者 彭立敏 雷明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39-1446,共8页
为评估浅埋大跨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和优化施工措施,结合深圳市红棉路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分析表明,现有的施工措施无法满足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安全要求,施工风险等级极高,需要... 为评估浅埋大跨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和优化施工措施,结合深圳市红棉路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数据,建立基于功效系数法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分析表明,现有的施工措施无法满足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安全要求,施工风险等级极高,需要及时对其调整。经综合分析,采取合理的施工步序、台阶长度、开挖进尺、掌子面封闭加固措施、隧道施工工序优化、及时封闭初支、加快二衬施工等一系列优化控制措施,并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验证其可行性。同时,通过现场实施效果与监测数据的反馈,并应用提出的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发现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段施工风险等级已降为低度,证明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合理可行,能够保障隧道成功穿越机荷高速公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 软弱围岩 下穿高速公路 隧道 风险评估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公路隧道浅埋段管棚注浆支护机理及监测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朱彦鹏 何江飞 李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了探讨管棚注浆法在黄土公路隧道浅埋段中的支护机理和实际应用效果,对某黄土公路隧道右线出口段进行了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等的施工监测;在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黄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在管棚支护作用下拱... 为了探讨管棚注浆法在黄土公路隧道浅埋段中的支护机理和实际应用效果,对某黄土公路隧道右线出口段进行了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等的施工监测;在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黄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在管棚支护作用下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地表沉降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管棚注浆法能够显著抑制浅埋黄土地层的变形和拱顶下沉,减少隧道初始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避免浅埋黄土地层开挖中塌方现象的产生,保证了施工安全,为进一步分析黄土地区管棚注浆法的支护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今后西北地区黄土公路隧道管棚注浆法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优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长管棚 黄土隧道 变形规律 支护机理 黄土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