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流流速垂线分布的分类及其分形规律 被引量:5
1
作者 倪志辉 吴立春 +1 位作者 张绪进 谢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6,共4页
基于大量的实测资料,将潮流流速垂线分布分为Ⅰ型流速分布和Ⅱ型流速分布两种类型,并采用变维分形理论探讨了Ⅱ型流速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①Ⅱ型流速垂线分布存在变维分形现象;②三次函数关系式是Ⅱ型流速分布的最佳拟合公式。
关键词 分形规律 分类 流速垂线分布 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封冻期垂线流速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谢学东 李万义 +3 位作者 赵惠聪 王文海 易其海 路秉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对黄河内蒙古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3个水文站整个封冻期盖面冰下垂线流速分布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封冻期常规测流采用的1点法、2点法、3点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的误差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①立封河段封冻时滞留在冰底的冰花... 对黄河内蒙古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3个水文站整个封冻期盖面冰下垂线流速分布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封冻期常规测流采用的1点法、2点法、3点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的误差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①立封河段封冻时滞留在冰底的冰花,位于主流的部分在3~5天内消失,位于主流边的部分在15天左右消失,小流速或靠岸边的部分到封冻后期消失;②立封河段在封冻初期,最大垂线流速位置往往出现在相对水深0.6~0.8处。随着冰底粗糙度的减小和冰花的消失,最大垂线流速位置约40天后上移至相对水深0.4处,之后不再上移,各层的流速梯度随着冰底愈来愈光滑在逐渐变小;③从封冻初期到开河前,平封河段的最大垂线流速位置一直保持在相对水深0.4附近,但封冻初期、中期、后期的流速梯度各不相同,初期大,中期次之,后期变小;④封冻期有效水深在1.50~2.00m之间;⑤半深流速系数在封冻前期变幅较大,在封冻中、后期趋于稳定;⑥在封冻后的15天内,流量测次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天左右为宜;在封冻中、后期可根据水位的变化布置测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垂线平均流速 盖面冰 封冻期 内蒙古段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没式取水工程附近水流运动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德超 李小娟 廖洋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6,20,共7页
采用三维水流模型,模拟了淹没式取水工程(单侧引水箱、蘑菇头)附近三维空间内的水流运动。计算发现,取水工程处表层水体中水平流速增量与取水吸水方向可相同,也可相反。结合模拟结果和明渠水流基本理论,探讨了取水口附近水流变化现象的... 采用三维水流模型,模拟了淹没式取水工程(单侧引水箱、蘑菇头)附近三维空间内的水流运动。计算发现,取水工程处表层水体中水平流速增量与取水吸水方向可相同,也可相反。结合模拟结果和明渠水流基本理论,探讨了取水口附近水流变化现象的形成机理。理论分析表明,黏性(垂向扩散)、动水压力作用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决定因子,它们对表层水流变化的驱动方向相反,其综合作用效果随着取水工程之上水深h'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单侧引水箱,当h'较小时,黏性扩散作用占主导,取水层与表层水流流速增量方向一致;当h'较大时,动水压力作用占主导,取水层与表层水流流速增量方向相反。较之单侧引水箱,蘑菇头从水平各个方向均吸水,导致了在蘑菇头正上、正下方水域形成2个压力集中区。环绕着这2个区域边缘,靠近取水口的水层由于黏性扩散向中心运动,远离取水口的水层(底层、表层)被向外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没式取水工程 三维数学模型 流速垂线分布规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