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焦磷酸测序方法研究
1
作者 王娜 张旻 +4 位作者 张舟 景宏丽 任彤 张利峰 吴绍强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1-725,共5页
为建立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ORF65基因的保守区域进行分析,设计扩增引物及测序引物,经PCR扩增后对PCR产物进行焦磷酸测序,通过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成功建立了该检测方... 为建立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ORF65基因的保守区域进行分析,设计扩增引物及测序引物,经PCR扩增后对PCR产物进行焦磷酸测序,通过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成功建立了该检测方法。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扩增基因片段长度为137 bp,焦磷酸测序长度为38 bp,能够特异性检测出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最低核酸检测限为0.5 pg/μL,与常规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达100%。本研究建立的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焦磷酸测序 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辉三 李明玉 +2 位作者 母尹楠 敖敬群 陈新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1,共4页
以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中的主衣壳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作为扩增靶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应用快速的模板制备方法和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了EHNV病毒PCR快速检测技术,并开发成简便、快速、实用的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的... 以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中的主衣壳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作为扩增靶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应用快速的模板制备方法和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了EHNV病毒PCR快速检测技术,并开发成简便、快速、实用的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的检测灵敏度相当于31个病毒粒子,模板制备时间约30 min,约4 h即可得到准确的结果;且无非特异性扩增带,适用于由EHNV病毒感染的鱼类苗种和水产品的检疫及水质环境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 虹彩病毒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 PCR检测 试剂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敏 邵轶智 +2 位作者 卢彤岩 徐黎明 赵景壮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5期8-13,44,共7页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给全球鲑鳟鱼类养殖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尚无...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给全球鲑鳟鱼类养殖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尚无有效的IHN预防和控制手段,所以及时、快速、准确的IHNV检测可为控制IHN的暴发和传播提供保证。目前,IHNV的检测主要是临床和病理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等方法。本文综述了IHNV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可供研究机构和检测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和高效的IHNV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鲑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杀鲑气单胞菌载体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效果分析
4
作者 高雅彤 王致鹏 +2 位作者 高晔 朱明 李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1,共8页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都是鲑鳟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为开发这2种病原的疫苗,本研究将IHNV表面抗原糖蛋白G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都是鲑鳟类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病原。为开发这2种病原的疫苗,本研究将IHNV表面抗原糖蛋白G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IHNV糖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G。以杀鲑气单胞菌SC18032201为载体,通过电击转化,构建IHNV糖蛋白表达载体SC18032201-G。利用IPTG诱导IHNV糖蛋白在SC18032201-G中进行表达,并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了优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IPTG诱导后G蛋白可以在SC18032201-G中表达,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为0.2 mmol/L IPTG、28℃诱导表达8 h。以优化后的条件对SC18032201-G进行培养、诱导、灭活和乳化,腹腔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免疫45 d后,测定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水平,并进行杀鲑气单胞菌攻毒,评价疫苗载体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免疫第45天后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为54.95±6.76,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45 d后虹鳟对杀鲑气单胞菌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100%。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杀鲑气单胞菌作为载体疫苗,构建IHNV糖蛋白的二价疫苗可诱导虹鳟产生针对杀鲑气单胞菌和IHNV的特异性免疫,为虹鳟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杀鲑气单胞菌 疫苗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
作者 张文 徐立蒲 +7 位作者 吕晓楠 潘勇 王小亮 曹欢 王静波 王姝 阴鸿达 王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500,共7页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最新推荐的IHNV RT-qPCR方法,根据IHNV N基因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最新推荐的IHNV RT-qPCR方法,根据IHNV N基因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FAM标记的Taq Man探针;根据本研究室建立的6种基因型IPNV(VP2基因)RT-qPCR方法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经VIC标记的Taq Man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IHNV的和IPNV双重RT-qPCR检测方法。分别以IHNV、IP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cDNA以及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的重组质粒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以终浓度分别为1.0×10^(1)拷贝/μL~1.0×10^(9)拷贝/μL pIHNV和p IPNV质粒标准品的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建立的双重RT-qPCR方法扩增,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以3个不同终浓度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作为模板,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qPCR分别于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检测,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特异性扩增IHNV和IPNV及二者的质粒标准品混合物,其他相关水生动物病毒均无扩增曲线,特异性较强;对pIHNV和pIPNV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均为1.25拷贝/μL,敏感性较高;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重复性较好。将本实验室保存的45份虹鳟组织上清液传1~2代后,取出现典型CPE的细胞培养物,采用本实验建立的双重RT-qPCR方法和国标中的IHNV RT-PCR及已报道的IPNV RT-PCR方法同时检测。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检出35份阳性样品,其中,IHNV的阳性检出率均为33.3%(15/45),IPNV的阳性检出率均为44.4%(20/45),3种方法的符合率均达10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同时鉴别检测IHNV和IPNV的双重RT-qPCR方法,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为IHNV和IPNV的鉴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双重荧光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0
6
作者 范东东 魏永伟 +1 位作者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3-1159,共7页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对虾养殖的重要病原之一,可感染多种虾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中国养殖的重要沼虾品种之一。根据国际兽疫局(Office...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是对虾养殖的重要病原之一,可感染多种虾种。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中国养殖的重要沼虾品种之一。根据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推荐的IHHNV检测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开展IHHNV在罗氏沼虾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区的罗氏沼虾养殖区,IHHNV广泛流行,阳性率高达90%;但所有成年罗氏沼虾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病症,仅表现为病毒的携带。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检测到的华南地区毒株属于Ⅰ型感染株,与菲律宾株进化关系较为接近;华东地区毒株属于Ⅱ型感染株,与东南亚株进化关系较近。本研究为IHHNV在罗氏沼虾内的感染、流行和防控提供了详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罗氏沼虾 感染与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抗原捕获ELISA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宁 高志强 +5 位作者 谷强 张旻 景宏丽 江育林 张利峰 刘金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2,I0001,共4页
使用差速离心浓缩的病毒免疫山羊,获得高免血清并提取IgG,即为抗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多克隆抗体。利用纯化的EHNV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有限稀释法亚克隆,获得杂交瘤细胞株。将杂交瘤接种小鼠诱... 使用差速离心浓缩的病毒免疫山羊,获得高免血清并提取IgG,即为抗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多克隆抗体。利用纯化的EHNV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有限稀释法亚克隆,获得杂交瘤细胞株。将杂交瘤接种小鼠诱生腹水获得单抗3A4。以抗EHNV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单抗3A4为检测抗体,使用HRP标记的羊抗鼠IgG作为酶标二抗,建立了EHNV的抗原捕获ELISA方法。该方法可检出103TCID_(50)的病毒液上清和0.0056!g的MCP重组蛋白。对纯化的GCRV、IHNV、IPNV、VHSV及SVCV病毒液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EHNV抗原捕获ELISA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和重复性好的特点。通过应用于人工感染样品和临床样品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本检测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 抗原捕获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MCP蛋白表达
8
作者 刘宁 高志强 +7 位作者 高隆英 谷强 刘朋朋 江育林 景宏丽 张旻 张利峰 刘金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9期72-76,共5页
采用RT-PCR方法克隆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CH-1株MCP蛋白基因编码区,进而将膜外区编码基因片段,克隆于pET-32a,重组质粒pET-32a-MCP转化ROSETTA(DE3),经1.0 mmol/L IPTG诱导,外源基因获得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blot试验证明表达产... 采用RT-PCR方法克隆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CH-1株MCP蛋白基因编码区,进而将膜外区编码基因片段,克隆于pET-32a,重组质粒pET-32a-MCP转化ROSETTA(DE3),经1.0 mmol/L IPTG诱导,外源基因获得高效表达。通过Western-blot试验证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 蛋白表达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养殖鱼类和进境鱼卵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检测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荭 范万红 +5 位作者 史秀杰 陈超 吕建强 何俊强 高隆英 江育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4-549,共6页
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及该方法在来自国内养殖场的患病牙鲆和虹鳟及进口的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出IHNV,同时对扩增出的IHNV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国内养殖的牙鲆和虹鳟中分离出的IHNV与IHNV的... 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及该方法在来自国内养殖场的患病牙鲆和虹鳟及进口的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出IHNV,同时对扩增出的IHNV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国内养殖的牙鲆和虹鳟中分离出的IHNV与IHNV的标准株RB-1株在序列上都具有98.1%的同源性,推导出在氨基酸序列上分别具有97%和99%的同源性。从进口匙吻鲟鱼卵中分离的IHNV与RB-1株在序列上都具有92.5%的同源性,推导出氨基酸序列有93%的同源性。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从国内发病的养殖虹鳟中分离出的IHNV与进口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到的IHNV在进化上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检测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温式多重PCR检测鉴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谢芝勋 庞耀珊 +2 位作者 刘加波 邓显文 唐小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2,24,共5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 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根据基因库中WSSV(AF369029)和IHHNV(NC002190)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分别与WSSV和IHHNV某段保守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WSSV和IHHNV 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了两条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593 bp(WSSV)和356 bp(IHHNV)特异性多重PCR扩增条带,而对其他对虾疾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技术最低能检测到WSSV和IHHNV DNA各100 pg。用该多重PCR对400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230份检出WSSV,阳性率57.5%;96份检出IHHNV,阳性率24%;56份同时检出WSSV和IHHNV,阳性率14%。18份为阴性,阴性率为4.5%。结果提示了WSSV和IHHNV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的养殖对虾中,作者建立的二温式多重PCR可以用于这两种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新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荧光检测技术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俊强 史秀杰 +6 位作者 卢体康 贾鹏 郑晓聪 于力 兰文升 王津津 刘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4年第6期68-73,共6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新型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为实验室及现场检测IHNV提供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能实时观察扩增荧光信号的检测技术。针对IHN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组6条LAMP特异性引物,对4株...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新型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为实验室及现场检测IHNV提供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能实时观察扩增荧光信号的检测技术。针对IHN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组6条LAMP特异性引物,对4株不同来源的IHNV和8株不同的病毒进行特异性实验和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检测灵敏度可达3.64×10^-7μg/μL,比常规RT-PCR高1000倍,与荧光RT-PCR方法相当。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荧光检测技术相结合,使其检测时间能缩短至15~20分钟内完成检测,并可杜绝由于开盖加染料而导致的假阳性率偏高问题,在鱼病快速检测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PCR、实时定量PCR检测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优 岳志芹 +6 位作者 梁成珠 徐彪 朱来华 高宏伟 孙敏 刘荭 汪东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96,共7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养殖对虾,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实验首次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广西地区的84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以常规PCR检测作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79·8%...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养殖对虾,给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实验首次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广西地区的84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以常规PCR检测作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79·8%,常规PCR检测阳性率为40·5%,表明广西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IHHNV的感染率较高。将二者检测均呈阳性的30份样品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测序,测序结果通过DNA STAR软件包进行分析,并通过NCBI Blast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证明,测定的是IHHNV序列。30份样品的IHHNV序列很保守,可以分为4种类型,仅有两个碱基的位置发生变异。实时定量PCR检测IHHNV,快速、灵敏、准确,特异性好,可以作为检测对虾感染病毒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实时定量PCR 常规PCR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原表位富集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健 徐黎明 +5 位作者 刘淼 赵景壮 曹永生 卢彤岩 尹家胜 刘红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5,共7页
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IHNV-Sn1203)基因组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截短的G蛋白基因序列(约375 bp),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7b-IHNV-short G,通过大肠杆... 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IHNV-Sn1203)基因组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截短的G蛋白基因序列(约375 bp),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7b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7b-IHNV-short G,通过大肠杆菌Rosetta表达菌株获得高效表达。在IPTG浓度为0.25 mmol/L时,37℃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符合预期大小,并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4 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蛋白经变性、复性处理后获得不带任何标签的纯化蛋白,并利用该蛋白制备兔抗血清。ELISA结果显示,兔抗血清的效价为1∶80 000,说明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识别表达的重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兔抗G蛋白血清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并且与VHSV参考毒株没有任何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G蛋白 原核表达 抗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温式PCR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庞耀珊 谢芝勋 +2 位作者 邓显文 唐小飞 刘加波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95,共2页
根据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可以扩增356 bp IHH-NV某段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IHHNV的二温式PCR。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只对IHHNV DNA模板进行扩增,得到356 b... 根据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可以扩增356 bp IHH-NV某段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IHHNV的二温式PCR。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只对IHHNV DNA模板进行扩增,得到356 bp的DNA扩增片段,而对SPF南美白对虾组织DNA和其它对虾病原DNA/RNA的扩增结果为阴性;该技术最低能检测到10 pg的IHHNV感染对虾组织样品总DNA。应用该技术对400份对虾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有96份样品呈现阳性,表明该病在我国南方的养殖对虾中广泛存在,二温式PCR技术可以直接用于该病的临床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 对虾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旻 王姝 +3 位作者 王娜 景宏丽 徐立蒲 吴绍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7年第11期99-103,共5页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oldfish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GFHNV)是一种可感染金鱼等鲤科鱼类,并可导致其死亡的疱疹病毒。为了快速检测病原,本研究根据GFHNV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tor protein,MCP)序列中的一段保守基因序列,...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oldfish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GFHNV)是一种可感染金鱼等鲤科鱼类,并可导致其死亡的疱疹病毒。为了快速检测病原,本研究根据GFHNV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tor protein,MCP)序列中的一段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了GFHNV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并利用PCR反应扩增出的MCP基因,制备了p UC-GFHNV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经试验,该方法检测限最低可达10个拷贝数的目的基因,而且与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甲鱼虹彩病毒(Softshell turtle iridovirus,STI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EHNV)、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CCV)以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等5种水生动物病毒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为该病的诊断与病原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病毒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主要衣壳蛋白 实时荧光定量PCR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液相芯片检测技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伟力 林超 +4 位作者 刘宁 贾鹏 岳志芹 孙涛 刘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5年第4期63-67,71,共6页
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 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IHN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0pg,且特异性高,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鱼类中IHNV,并与RT-PCR方法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比RT-PCR法更灵敏。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IHN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构建其他水生动物病原体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液相芯片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进会 唐大运 +5 位作者 黄伟 邱杨 刘建丽 叶蕾 石磊 李红梅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12期53-58,共6页
建立了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用于IHNV的检测。根据IHNV的保守基因glyG,设计合成3套LAMP引物,LAMP反应在63℃下进行,引入环引物后,第3套LAMP引物显示出良好的扩增效率。以ESE-Quant tube scanner为恒温... 建立了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用于IHNV的检测。根据IHNV的保守基因glyG,设计合成3套LAMP引物,LAMP反应在63℃下进行,引入环引物后,第3套LAMP引物显示出良好的扩增效率。以ESE-Quant tube scanner为恒温反应及检测平台,对IHNV进行实时荧光检测,反应在40 min内可得出结果。本研究建立的IHNV实时荧光LAMP法检测限达到3.6 pg。特异性试验表明仅IHNV发生特异性扩增,而SVCV、VHSV、HRV、PFRV以及IPNV均不发生反应。所建立的恒温实时荧光检测法操作简单、反应迅速,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引入的ESE-Quant tube scanner平台设备要求低,同时使扩增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适合IHNV的现场检测和大规模疫病的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 恒温实时荧光 ESE Quanttube SCAN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1203株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景壮 徐黎明 +6 位作者 任广明 董莹 曹永生 邵轶智 刘红柏 尹家胜 卢彤岩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本课题组于2012年从中国东部的虹鳟鱼养殖场分离得到了严重威胁我国鲑鳟鱼养殖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IHNV-Sn1203病毒株。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IHNV病毒株的序列设计引物,将IHNV-Sn1203基因组序列分成5个片段进行RT-PCR克隆,最... 本课题组于2012年从中国东部的虹鳟鱼养殖场分离得到了严重威胁我国鲑鳟鱼养殖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IHNV-Sn1203病毒株。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IHNV病毒株的序列设计引物,将IHNV-Sn1203基因组序列分成5个片段进行RT-PCR克隆,最终得到完整的IHNV-Sn1203基因组序列。利用Lasergene和MEGA 5.0软件分析了IHNV-Sn1203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编码蛋白、基因组末端和未翻译序列、以及病毒基因同源性和系统发育。结果发现,IHNV-Sn1203基因组全长11131nts,共编码6个病毒蛋白,大小分别为核蛋白(N)1176nts、磷蛋白(P)693nts、基质蛋白(M)588nts、表面糖蛋白(G)1527nts、聚合酶蛋白(L)5961nts和非结构蛋白(NV)336nts。IHNV-Sn1203株各基因间均具有保守的基因终止序列(Gene end,GE)、基因间序列(Intergenic regions,IG)、基因起始序列(Gene star,GS)及Kozak序列,以确保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效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IHNV分为E、U、M、L和J共5个基因型,其中IHNV-Sn1203株与中国其他IHNV株具有显著的亲缘关系,属于J基因型中的J Nagano亚型。由G基因的进化分析发现,J基因型的病毒与U基因型亲缘关系最近,推测IHNV病毒最初可能通过进口鱼卵的方式由U基因型引入,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化为J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系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对虾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聪 陈信忠 +2 位作者 龚艳清 徐菽菲 王寿昆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2期38-41,共4页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常用的TaqMan探针技术设计了探针和引物,并且用质粒技术构建了含有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基因片段的阳性质控品,建立了检测IHHNV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影响PCR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Mg2+浓度...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常用的TaqMan探针技术设计了探针和引物,并且用质粒技术构建了含有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基因片段的阳性质控品,建立了检测IHHNV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影响PCR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Mg2+浓度、引物和探针浓度、退火温度等均对扩增效率有明显影响。当Mg2+浓度为3.0-4.5mmol,退火温度为59~60℃时可获得最佳扩增效果。灵敏性试验表明该反应可检测体系中10拷贝的病毒核酸;该体系检测IHHNV具有很高特异性;对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IHH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PCR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聪 龚艳清 +2 位作者 陈信忠 徐淑菲 王寿昆 《福建水产》 2008年第4期38-42,共5页
根据Genbank中对虾白斑病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能分别检测WSSV和IHHNV保守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而且这两对引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以同时对WSSV和IHHNV的DNA模板... 根据Genbank中对虾白斑病由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能分别检测WSSV和IHHNV保守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而且这两对引物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以同时对WSSV和IHHNV的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得到大小分别为110bp(WSSV)和356bp(IHHNV)的扩增条带。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素Mg“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证明当Mg^2+浓度为2.0~4.0mmd,退火温度为57~59℃时可获得最佳的扩增和检测效果。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两对引物检测WSSV和IHHNV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对其它对虾常见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最低能检测100pg的WSSV和IHHNV的DNA模板。临床检测表明,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以适用于WSSV和IHHNV的同时检测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PCR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