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式-原位杂交方法在中国骨髓衰竭综合征患者端粒长度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博 崔巍 +3 位作者 韩冰 汪玄 林洁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7-550,共4页
目的评估流式-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在中国骨髓衰竭综合征(BMF)患者端粒长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low-FISH方法检测8例中国BM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和其中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粒细胞端粒长度,并分别与相应年... 目的评估流式-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在中国骨髓衰竭综合征(BMF)患者端粒长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low-FISH方法检测8例中国BM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和其中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粒细胞端粒长度,并分别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对照值进行比较。采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3例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端粒长度,并与其Flow-FISH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较正常人缩短;其中3例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粒细胞端粒长度较正常人的缩短程度均不一致。3例同时行Flow-FISH和Southern blot检测的患者中有2例检测结果一致。结论Flow-FISH方法可用于中国BMF患者端粒长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衰竭综合征 端粒长度 流式-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细胞相对端粒长度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天姣 孙婉玲 +4 位作者 张维 马晓彩 刘聪艳 贺景娟 徐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5-1199,共5页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亚群端粒长度测定中的可行性。7例初治低危MDS患者为实验组,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营养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收集肝素抗凝骨髓,以Molt-4细胞株...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亚群端粒长度测定中的可行性。7例初治低危MDS患者为实验组,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营养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收集肝素抗凝骨髓,以Molt-4细胞株为内对照细胞,以CD34-Alexa Fluor647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高温变性DNA后与FITC标记端粒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DNA复染后,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和CD34+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RTL)。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髓有核细胞经变性、杂交后,可进行细胞亚群的端粒长度检测。检测结果显示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RTL显著短于骨髓有核细胞(P=0.001);与对照组相比,MDS患者骨髓有核细胞RTL及CD34+细胞RTL均显著缩短(P分别为0.020和0.002)。结论:通过耐热荧光抗体对特定细胞进行标记,Flow-FISH技术可用于细胞亚群RTL检测,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 相对端粒长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3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协助鉴别诊断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亚群 被引量:3
3
作者 苏虹宇 舒逸 +5 位作者 傅国 柳梓杨 朱丹 曾腊梅 马德禹 邹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7-907,共11页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联用技术(Flow-FISH),探讨Flow-FISH技术在临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性疾病中感染细胞亚型鉴定的临床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Ficoll-paque离心分离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招募的9例EB...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联用技术(Flow-FISH),探讨Flow-FISH技术在临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性疾病中感染细胞亚型鉴定的临床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Ficoll-paque离心分离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招募的9例EBV感染患者的外周血标本中单个核细胞;通过qRT-PCR检测细胞EBER1及EBER2表达;通过荧光标记抗体对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检测,经固定破膜剂对标记后细胞进行固定及破膜处理后与FISH探针37℃条件下过夜杂交,通过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状态、表面抗原染色以及FISH探针与靶mRNA的结合。结果:优化固定破膜剂配方,建立0.2%Tween-20 4℃破膜15 min为破膜条件,此条件对细胞状态及表面抗原影响小,不干扰流式细胞术对细胞亚群判定。优化杂交液配方,探明20%甲酰胺和7%硫酸葡聚糖在37℃过夜条件下杂交为最优杂交条件,此条件下细胞形态及流式分群好,探针杂交效果佳。通过使用Flow-FISH技术能特异性区分各EBV;以及EBV;淋巴细胞系。通过Flow-FISH技术,成功鉴定临床外周血标本中的EBV;淋巴细胞亚群。结论:初步建立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联用检测EBV感染细胞亚群技术,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前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鉴别诊断 EB病毒编码的小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FISH-FC测定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瑾 杨丽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14-219,共6页
目的: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计数法(FISH-FC)测定灌胃自筛菌株嗜酸乳杆菌KLDS1.8701与植物乳杆菌KLDS1.0355混合液对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小鼠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测定上述两株菌对肠道病原菌的... 目的: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计数法(FISH-FC)测定灌胃自筛菌株嗜酸乳杆菌KLDS1.8701与植物乳杆菌KLDS1.0355混合液对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小鼠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在体外实验中,测定上述两株菌对肠道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在体内实验中,采用随机饮用盐酸克林霉素水溶液(2.8mg/mL)的方法建立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小鼠模型,并使用FISH-FC方法测定小鼠粪便中总厌氧菌、球形梭菌属(Clostridium coccoides-Eubacterium rectale)、肠杆菌(Enterobacte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Prevotella)的数量变化,以此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之后,灌胃嗜酸乳杆菌KLDS1.8701和植物乳杆菌KLDS1.0355的混合液(活菌数分别为107、108、109CFU/mL),以生理盐水为对照,采用上述方法评价混合菌液对小鼠模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灌胃混合菌液组可迅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P<0.01),产生作用的效应剂量为107CFU/mL。结论:直接的抗微生物效应可能是该混合菌液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计数 嗜酸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 抗生素性肠道菌群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