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式细胞术外周血样品的直标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秀敏 齐法莲 杨道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流式细胞 外周血样品 FCM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效力测试实验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窦恒 樊华 +5 位作者 王秀英 佟东辉 曲晶 王丹 孙鹤 张怡轩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35-43,共9页
摸索改进外用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细胞壁骨架的两种效力测试方法,即流式细胞术-荧光微球法、流式细胞术-免疫双标法(荧光微球+荧光抗体),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审批方法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评估,评价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摸索改进外用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细胞壁骨架的两种效力测试方法,即流式细胞术-荧光微球法、流式细胞术-免疫双标法(荧光微球+荧光抗体),并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审批方法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评估,评价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抽取小鼠免疫后获得的腹腔液注入到流式细胞仪,在发射光的荧光通路中,检测巨噬细胞的荧光强度,测定未吞噬荧光微球的巨噬细胞和吞噬荧光微球的巨噬细胞的比例,全部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按公式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完成流式细胞术检测过程。分别采用荧光微球以及荧光微球+荧光抗体两种方式上机检测巨噬细胞吞噬结果。测得的结果与原检验方法——人工显微镜观察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显微镜人工计数法与流式细胞术-免疫双标法(荧光微球+荧光抗体)的3次实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吞噬率明显升高(P<0.01),吞噬指数明显增大(P<0.01),有显著性差异,判定结果为阳性;3次流式细胞术-荧光微球法实验,结果不稳定。流式细胞术-免疫双标法(荧光微球+荧光抗体)由于加入了成熟小鼠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抗体F480荧光抗体,可有效标记小鼠巨噬细胞,加强了流式细胞仪收集巨噬细胞的准确性,两者结合应用更能准确反映供试品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利用此方法检测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增强免疫力的结果和药品原检验方法的统计学结果一致。该方法获取的巨噬细胞数量远多于原方法,加入的荧光微球及荧光抗体,能更准确反应供试品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该方法灵敏性高、稳定性好,并且易操作,可作为原实验方法的改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微球 显微镜 流式细胞术-免疫双标法 巨噬细胞 吞噬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t3和c-kit在脐血CD34^+干/祖细胞中功能性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艳萍 邹萍 +1 位作者 肖娟 黄世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7-280,共4页
为了解作用于早期造血的细胞因子受体Flt3和c-kit在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从蛋白和基因水平对其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新鲜分离的和体外不同培养时间的脐血CD34^+造血干/祖... 为了解作用于早期造血的细胞因子受体Flt3和c-kit在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从蛋白和基因水平对其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新鲜分离的和体外不同培养时间的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中Flt3和c-kit蛋白水平的表达,用RT-PCR法测定Flt3和c-kit的mRNA水平表达,并在体外对受体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新鲜脐血CD34^+细胞中(68.8±15.4)%为Flt3^+,(50.6±12.7)%为c-kit^+,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二者表达逐渐下降。结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条件下Flt3和c-kit阳性表达可维持2-3周,其配体FL和SCF在培养的第1周内对细胞扩增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CD34^+细胞 造血干/祖细胞 FLT3 C-KIT 细胞分子 受体-配体网络系统 直接免疫荧光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
作者 匡国杰 陈文 石炳毅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7-303,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脐带来源MSC(UC MSC)、骨髓来源MSC(BM MSC)、脂肪来源MSC(Fat MSC)分别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48 h,并设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脐带来源MSC(UC MSC)、骨髓来源MSC(BM MSC)、脂肪来源MSC(Fat MSC)分别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48 h,并设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培养物中Tfh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组培养物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21的含量。将BM MSC与PBMC共同培养,分别加入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IL-10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G抗体,分别为1-MT组、IL-10抑制组、HLA-G抑制组,另设不加其他物质的BM MSC组,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fh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 MSC组Tfh细胞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 MSC组比较,UC MSC组和Fat MSC组Tfh细胞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组IL-21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 MSC组比较,UC MSC组和Fat MSC组IL-21含量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MT组、IL-10抑制组和HLA-G抑制组Tfh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75±0.07)%、(1.31±0.09)%和(1.50±0.03)%,与BM MSC组[(1.03±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BM MSC对Tfh细胞分化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IL-21的效果最好,其发挥抑制Tfh细胞分化的机制可能与促进IDO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滤泡辅助性T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吲哚胺2 3-加氧酶(IDO) 细胞介素-21(IL-21) 流式细胞 免疫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再狭窄犬血管内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董万利 李辉 +1 位作者 范晨 刘一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311-315,共5页
目的研究犬颈动脉再狭窄模型巨噬细胞分子1(macrophagemolecular1,Mac1)、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lantigen1,LFA1)在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选10只成年犬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用球囊扩张法建立... 目的研究犬颈动脉再狭窄模型巨噬细胞分子1(macrophagemolecular1,Mac1)、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lantigen1,LFA1)在单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选10只成年犬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用球囊扩张法建立犬颈动脉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术后8周取目标颈动脉作病理学检查。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单核细胞表面的Mac1和LFA1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8周DSA显示狭窄率为(65±15)%,HE染色显示内膜明显增厚、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增厚的内膜中,可见大量来源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单核细胞表面Mac1在术前以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F=9.506,P<0.01);单核细胞表面LFA1在各时间段的表达,经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F=1.553,P>0.05)。结论用犬颈动脉球囊扩张法可以建立可靠有效的颈动脉再狭窄的动物模型,Mac1可能参与了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过程中的急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再狭窄 急性炎症反应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血管内膜 functional molecular 流式细胞仪检测 球囊扩张 功能相关抗原 免疫组化染色 Α-肌动蛋白 细胞表面 动物模型 单核细胞 前及 病理学检查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