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理念更新与措施调适 被引量:17
1
作者 曹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0,共10页
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中国流域治理目标已经从单一的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这客观上要求将“双碳”目标融入流域治理之中。在流域治理中贯彻落实“双碳”目标,首先应当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理念进行更新... 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中国流域治理目标已经从单一的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这客观上要求将“双碳”目标融入流域治理之中。在流域治理中贯彻落实“双碳”目标,首先应当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理念进行更新,贯彻“适应性管理”理念。①尽可能确定多技术方案并提供额外的资源保障,允许实施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技术方案和方法。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设定相应的修正程序,根据行动的效果和新获取的信息等对规划进行动态调适。③建立多中心行动网络,给予流域内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其次,应当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具体措施进行相应调试,以适应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的需要。①推进流域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有序推进化石能源高效利用、谨慎开发利用水电资源、重点发展风光能源,并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消纳制度的保障作用。②推进流域高耗能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充分发挥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以及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保障作用。③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充分发挥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双碳”目标 适应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实条件SWOT分析
2
作者 温若怀 廖福霖 《绿色科技》 2019年第4期127-128,共2页
指出了寻求适合溪源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是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SWOT分析法对溪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内外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溪源江流域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条件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并且机会大于威... 指出了寻求适合溪源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是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SWOT分析法对溪源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内外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溪源江流域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条件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并且机会大于威胁,而推行社会共治模式将助力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源江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共治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晓鸣 曹振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6,共9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现行法律规范限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面临着政策主导司法的政治性困顿、体制改革的合宪性理论难题、集中管辖制度的合理性欠缺以及司...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现行法律规范限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面临着政策主导司法的政治性困顿、体制改革的合宪性理论难题、集中管辖制度的合理性欠缺以及司法协作机制的规范性不足等实践困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制变革,应当通过建立司法政策的法律转化与适用保障机制,修改组织法或者以全国人大授权方式确保改革的合宪性,推进司法集中管辖权的横向配置和纵向分配,强化流域审判机关之间,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多重规范化协作机制,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流域治理 司法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流水灾害问题及应对 被引量:18
4
作者 谢和平 许唯临 +7 位作者 刘超 杨兴国 谢红强 聂锐华 周家文 安瑞冬 田忠 肖明砾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共14页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平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等条件,中国西部地区一直是水灾害频发的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传承和创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在应对高坝泄洪与防洪安全、高坝工程结构安全、山洪泥沙灾害与滑坡防治、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山区水灾害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1)开发细观实验与模拟技术,揭示了高坝水力学复杂水流现象的细观机理,建立了更加可靠的判别准则和计算方法,形成系统的细观水力学体系,并创新地提出了多级泄洪原理与技术;2)原创性地提出了地质力学模型破坏模拟与综合法试验新技术,揭示了高坝工程整体结构安全响应机制,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受复杂地质环境及超标洪水等因素影响下高坝-坝基-库水整体结构安全评价体系;3)揭示了山洪与泥沙共同作用下"小水大灾"机制,提出了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降阶防控"技术,将山洪泥沙灾害致灾不确定性降到可防控范围;4)引入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设备与技术实现了滑坡变形监测从"点、线、面"拓展到三维空间整体,提升了水动力型滑坡的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以及灾害应急响应能力;5)针对滑坡-堰塞坝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异性大的问题,提出了滑坡-堰塞湖分类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技术;6)针对西南地区地理、生态与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需水配置和过鱼、梯级水库水温预测成套方法和低温水控制、高坝泄水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的预测与调控等一整套维护水生生物生境的关键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从工程局部及单一水环境领域,拓展到山区流域整体系统并形成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最后,针对中国西部山区河流水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需求,提出了变化环境下的水灾害形成与演化、耦合致灾机理与临界判据、水灾害动力灾变机制与演化过程、突变河流的生境-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灾变河流的生态演变机制和新平衡态、水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基础大数据库与云平台、水灾害流域协同管理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山区水灾害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有助于促进下一步防灾减灾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水灾害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泄洪与防洪安全 高坝工程结构安全 山洪泥沙灾害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