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
1
作者 黄松 李燕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45,共13页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 流域是最基本的地貌单元,作为记录流域形成演化的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地质遗迹的发育及其空间特征都可在此特定区域进行展现,流域与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本文以广西红水河全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在翔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从地质遗迹的分布、类型、等级和保护利用4方面开展大流域尺度、多类型、综合性地质遗迹空间特征研究,对广西红水河流域地质遗迹的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红水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共93处,中游地质遗迹数量最多、下游次之。上、中、下游绝大多数地质遗迹分布在红水河干支流之上或周边,即便是那些距离干支流相对较远的地质遗迹,也往往通过地下河与之相联;2)流域地质遗迹分为6个大类,12个类,16个亚类。其中,地貌景观大类最为发育,水体景观大类次之。岩石地貌景观类(主要亚类为喀斯特地貌)和河流景观类均在中、下游聚集,流水地貌景观类和湖沼景观类分别于上游和中、下游富集;3)流域地质遗迹近60%达到省级以上等级,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多集中分布于中游,且与红水河干支流具有密切的空间关联,地质遗迹的等级越高,其空间特征的非均一性越显著;4)流域地质遗迹保护利用条件总体较好,下游地质遗迹与周边重要城镇平均公路距离最短,上游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契合度最高,中、下游已保护利用所占比例较高。本文结果为探讨红水河演化与流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空间特征 流域演化 相互作用 影响分析 红水河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Service的小流域地貌演化问题计算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2
作者 于海龙 邬伦 +2 位作者 林星 秦适 张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0-897,共8页
基于WebService技术,提出采用服务模式实现小流域地貌演化问题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小流域演化模型服务MCGEMS以及MCGEMS与WCS集成设计过程,给出了MCGEMS的WSDL描述。基于.NET平台开发实现了MCGEMS、WCS以及MCGEMS与WCS服务集成,完成了基... 基于WebService技术,提出采用服务模式实现小流域地貌演化问题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小流域演化模型服务MCGEMS以及MCGEMS与WCS集成设计过程,给出了MCGEMS的WSDL描述。基于.NET平台开发实现了MCGEMS、WCS以及MCGEMS与WCS服务集成,完成了基于服务模式的小流域地貌演化计算。基于服务模式的小流域地貌演化问题计算,初步解决了系统集成模式实现小流域地貌演化计算功能冗余、小流域地貌演化模型演化复用困难、集成界面复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地貌演化 服务集成 WEBSER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地貌熵的黄土流域地貌侵蚀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卫东 刘洋 +2 位作者 田剑 季斌 马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4-1494,共11页
基于流域地貌熵和室内人工降雨条件下的9期人工模拟黄土小流域地貌演化DEM数据,从小流域、子流域和坡面与沟谷3个尺度开展流域地貌熵熵变量及其空间分异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室内黄土小流域地貌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人工降... 基于流域地貌熵和室内人工降雨条件下的9期人工模拟黄土小流域地貌演化DEM数据,从小流域、子流域和坡面与沟谷3个尺度开展流域地貌熵熵变量及其空间分异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室内黄土小流域地貌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的黄土地貌演化过程中,流域地貌熵的局部熵增过程是该区域黄土堆积或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地貌演化过程;②在时间上,该流域幼年期的熵变量变化速率大于壮年期的熵变速率,反映出其幼年期的黄土侵蚀速率快于壮年期的演化特征;③在空间上,坡面侵蚀具有在幼年期逐渐增强而在壮年期逐渐减弱的特点;沟谷侵蚀在黄土侵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幼年期以沟谷边缘侵蚀为主,壮年期以沟头侵蚀为主的演化特征;④黄土小流域具有位于下游的子流域侵蚀能力更强,位于主沟谷左右两侧相同位置的子流域侵蚀能力相近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形分析 DEM 流域地貌熵 黄土小流域 流域地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厚度演化模型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金涛 赵薇 刘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全球平均土壤厚度仅约为1 m,但土壤厚度的空间分布信息在地貌、生态及水文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现有土壤制图产品、地球物理勘测及经验统计模型难以获取流域尺度土壤厚度分布信息,亟... 全球平均土壤厚度仅约为1 m,但土壤厚度的空间分布信息在地貌、生态及水文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现有土壤制图产品、地球物理勘测及经验统计模型难以获取流域尺度土壤厚度分布信息,亟待发展土壤厚度预测的过程机理模型。本文回顾了土壤厚度演化模型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评价了不同土壤生成及输移模型的适用性。研究指出土壤化学风化成土等机理仍不清晰是制约模型发展的理论瓶颈。此外,模型的方法体系仍需完善,亟待进一步发展描述土壤生成和输移的函数形式及其参数的估计方法等,指出物理与随机结合的模拟方法以及基于数学物理途径的参数确定方法等有望解决模型应用中遇到的难题。最后,在土壤厚度演化模型基础上,提出发展基于流域协同演化理论的土壤发生学模型是定量预测土壤理化全要素发生所亟需突破的难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演化模型 土壤生成 土壤输移 流域协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晨瑞 李发源 +1 位作者 马锦 刘玮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112,共6页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对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分析可以反映黄河中游流域地貌演化进程以及黄土高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该文以黄土高原区域30m分辨率的DEM为信息源,首先提取了黄河中游7条典型一级支流及其纵剖面,然...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对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分析可以反映黄河中游流域地貌演化进程以及黄土高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该文以黄土高原区域30m分辨率的DEM为信息源,首先提取了黄河中游7条典型一级支流及其纵剖面,然后计算了6种量化指标分析其流域地貌形态以及流域地貌演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貌特征综合评价指标反映黄土高原区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发育至深切侵蚀期;窟野河发育至深切侵蚀和均衡调整之间的过渡期;汾河、洛河以及渭河发育至均衡调整期。流域地貌随河流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7条河流所在流域的地貌发育程度从北到南也基本呈现逐渐成熟的趋势。所计算的侵蚀地貌综合评价指标值显示,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流域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强烈土壤侵蚀区;汾河、洛河以及渭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流纵剖面 流域地貌演化 侵蚀地貌综合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科学生态文明理念以综合开发水资源防灾兴利 被引量:5
6
作者 卢耀如 刘琦 张鑫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394,共11页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关于水的起源仍然值得深入研究,涉及地球的形成、目前宇宙水球的来源及地球深部水的问题。强调了划定水圈几个带的尝试,以及圈层间的复杂作用,进而探讨了水资源开发问题,在圈层运动基础上建立全...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关于水的起源仍然值得深入研究,涉及地球的形成、目前宇宙水球的来源及地球深部水的问题。强调了划定水圈几个带的尝试,以及圈层间的复杂作用,进而探讨了水资源开发问题,在圈层运动基础上建立全流域演化综合效应与有关评价的理念,并以黄河中游及长江中上游及内河流域演化为例进行了分析,水资源开发应考虑有限性、相对性和生态性"三性",以及"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两重性。论述了"六水"(雨水、河水、湖水、地下水、库水等人工水体和海水)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以及6种灾害统一防灾减灾的问题,洪灾、涝灾、旱灾、风暴潮、地质灾害、水污染这6种灾害与"六水"有关,指出了分段控制库水水质与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开发调蓄及修建地下水库的重要性。提出了水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治应多部门多学科协作,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水资源网络,以供定需,加强评价与开发的追究责任制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 流域演化 防灾减灾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英奎 JonHarbor +2 位作者 刘耕年 周力平 崔之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6-152,共7页
宇宙核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用来直接获取地质、地貌体的暴露年龄或埋藏时代,揭示本地、小流域、大区域范围的地表过程演化特点和速率。简述其在冰川地貌、构造地貌、岩石风化、侵蚀与风化壳(土壤)形成、流域侵蚀与搬... 宇宙核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用来直接获取地质、地貌体的暴露年龄或埋藏时代,揭示本地、小流域、大区域范围的地表过程演化特点和速率。简述其在冰川地貌、构造地貌、岩石风化、侵蚀与风化壳(土壤)形成、流域侵蚀与搬运过程、阶地、台地以及喀斯特地貌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来自其本身物理特性、样品所处地质、地貌条件及样品制备和测量等方面的尚存问题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核素 冰川地貌 构造地貌 流域侵蚀与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