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过程对气候和植被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
1
作者 王冰琴 文航 +1 位作者 刘鑫 李思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0-752,I0003,共14页
喀斯特地球关键带水文过程对全球水资源调控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复杂的地下结构和环境因素耦合,显著制约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依托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选择经历了气候变暖、干旱和森林恢复... 喀斯特地球关键带水文过程对全球水资源调控具有关键作用,但其复杂的地下结构和环境因素耦合,显著制约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依托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选择经历了气候变暖、干旱和森林恢复的后寨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过程的水文模型(Flux-PIHM)来探究该流域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和植被变化对水文要素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反演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过程对气候和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1986-2013年后寨流域径流量显著减少,蒸散发略微上升,干旱化趋势明显。干旱促使河流径流量大幅下降,同时森林恢复升高了蒸散发,进一步加剧了径流的减少,降低了径流系数。此外,干旱导致土壤径流减少,使得深层地下径流占比上升约5%,而森林恢复加深了水流路径,促进了更多深层地下径流生成,占比增加约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流域 地球关键带 气候变化 植被变化 水文模型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秦淮河流域洪水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雨洁 李致家 +1 位作者 姚成 牛颢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114,共9页
为更准确地模拟秦淮河流域洪水演进情况,采用松散耦合方法,结合水文、水动力过程,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一维、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该模型在上游采用网格新安江模型,下游则结合一维与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复杂水流动态,在河道采用一维模... 为更准确地模拟秦淮河流域洪水演进情况,采用松散耦合方法,结合水文、水动力过程,构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一维、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该模型在上游采用网格新安江模型,下游则结合一维与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复杂水流动态,在河道采用一维模型,在主要城区采用二维模型进行模拟,形成全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模拟2015-2020年间的5场洪水,模拟结果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达0.932,验证了模型的高精度与可靠性。以20200713号洪水为例模拟了下游南京市城区的淹没情况,发现秦淮河下游城区多处区域(如郑淮路、凤凰东街、武定门闸区域等)存在显著淹没风险,最大淹没水深均超过0.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 洪水淹没模拟 网格新安江模型 秦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IM模型模拟气候变化对青海湖布哈河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一飞 陈慧颖 +1 位作者 张淑兰 黄永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8-214,共7页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利用SWIM模型模拟了该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布哈河流域在未来3个时期(2016—2035年、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径流深、实际蒸散量和深层渗漏量的变化及其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模型对布哈河流...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利用SWIM模型模拟了该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布哈河流域在未来3个时期(2016—2035年、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径流深、实际蒸散量和深层渗漏量的变化及其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模型对布哈河流域径流的模拟结果较为理想,表明SWIM模型在高寒地区有较强的适用性;2)随着降水的增加和气温的持续上升,流域的径流深和实际蒸散量在2100年前会持续增加,而深层渗漏量则先下降后上升;3)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有季节差异性,其对深层渗漏量的影响集中于7、8月,而对径流深和实际蒸散量的影响主要在6—8月期间;4)流域各水文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SWIM模型 青海湖 布哈河流域 水文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V模型的牡丹江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吴辰 郝振纯 +1 位作者 王国庆 刘翠善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09,共5页
流域水文模拟是在认识水文规律的基础上对流域水文过程的一种数学描述。开展寒区水文过程模拟研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以牡丹江流域5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HBV模型模拟了流域的径流过程,讨论了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 流域水文模拟是在认识水文规律的基础上对流域水文过程的一种数学描述。开展寒区水文过程模拟研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以牡丹江流域5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HBV模型模拟了流域的径流过程,讨论了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资料较为充分的条件下,HBV模型对牡丹江流域模拟结果总体良好,模型效率系数大多在0.5以上,可适用于我国寒区水文过程的研究。资料的可利用性对模拟精度影响显著,在资料相对欠缺的流域模拟精度相对较差,资料短缺地区的HBV模型应用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模型 水文过程模拟 牡丹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雅砻江流域水文过程多模型集合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昕 鱼京善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80,共7页
为降低水文模型的不确定性对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优化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四种常见的水文模型:SWAT模型、BTOPMC模型、VIC模型和DTVG模型在中国西南的雅砻江流域分别建模,采用一套统一的模型输入数据与模拟时间范围,再次运用四... 为降低水文模型的不确定性对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的影响,优化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选取四种常见的水文模型:SWAT模型、BTOPMC模型、VIC模型和DTVG模型在中国西南的雅砻江流域分别建模,采用一套统一的模型输入数据与模拟时间范围,再次运用四个水文模型进行径流计算,并运用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多模型输出集合系统对四个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集合计算,得到集合计算的流量过程线及误差水平,与各水文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模型集合计算的确定性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均达到了0.90,相比单一水文模型的计算精度有大幅提高,且计算结果较稳定,与实际径流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多模型集合模拟在该流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水文过程 模型集合 雅砻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森林影响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郑绍伟 慕长龙 +2 位作者 陈祖铭 龚固堂 黎燕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46-3056,共11页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和刘家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可知随着两个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林冠截留量的增加和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使得径流成分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地表径流Rf逐渐减少,... 用森林流域水文模型(FCHM)模拟分析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下的平通河流域和刘家河流域森林水文过程。可知随着两个流域森林覆盖率(FR)的提高,林冠截留量的增加和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使得径流成分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地表径流Rf逐渐减少,快速流转换为慢速流,因此延迟了流域降水汇流时间,洪峰流量得以削减。以平通河为例,当该流域全部被森林覆盖以后,则流域百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标准可由非森林地时的4520m3/s降到3380m3/s,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大大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而两个流域又由于区域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使得流域径流成分所占比例不同。其中平通河流域径流成分主要以浅层径流Rs和深层径流Rp为主,而刘家河流域径流成分主要以壤中流Ri为主,且都随森林覆盖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不同的径流成分为流域蒸散发带来了不同的水分条件,因此流域蒸散发量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各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平通河流域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流域蒸散发总量将由非森林地时候的373.3mm减少至289.3mm,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该流域径流总量则会增加,呈流域径流正效应(23.7%);而后者流域则相反,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流域蒸散发总量反而会逐步增加,则流域径流总量会随之减少,呈流域径流负效应(-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流域 水文模型 水文过程 径流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ADS和SWAT模型的玛纳斯河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被引量:12
7
作者 谷新晨 肖森元 +4 位作者 杨广 何新林 赵琪 张亮 李冬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缺乏历史气象资料地区的水文模拟是制约流域模型发展和人们对流域水资源认识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作为研究区,运用CMADS和SWAT模型对该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最后使用SWAT-CUP对模拟径流量进行了校正。通过参数灵敏度... 缺乏历史气象资料地区的水文模拟是制约流域模型发展和人们对流域水资源认识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玛纳斯河流域作为研究区,运用CMADS和SWAT模型对该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最后使用SWAT-CUP对模拟径流量进行了校正。通过参数灵敏度分析、参数标定与验证,选取NSE、R^(2)和PBIAS统计指标进行评价。选取的9个敏感性水文参数的最终取值均在合理范围内,且在月尺度与日尺度的径流量过程模拟中,3个统计指标在校准与验证期间均处于最优区间,该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可用作后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CMADS和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玛纳斯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在缺乏历史气象资料的地区,CMADS可提供时间连续、类型详细和空间分辨率高的气象数据,构建更高精度的水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水文过程 水文模型 SWAT CMADS 干旱区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任立良 刘新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45-52,共8页
考虑流域下垫面空间变异性,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构建了数字流域,并在此基础上对描述流域水文物理过程的数字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数字水文模型是一种有物理基础的包含大容量信息的现代模拟技术。史灌河流域实例研究表明,数字水文... 考虑流域下垫面空间变异性,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构建了数字流域,并在此基础上对描述流域水文物理过程的数字方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数字水文模型是一种有物理基础的包含大容量信息的现代模拟技术。史灌河流域实例研究表明,数字水文模型可以十分方便地输出水文要素和状态变量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序列,这对充分利用现有观测信息进行水文信息的深层挖掘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流域 数字高程模型 水文过程 数字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欧洲分布式WaSiM-ETH模型模拟中国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文过程
9
作者 王毅 张斌 Harald Zepp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5-885,共11页
选择具有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典型代表性的江西省孙家小流域,运用WaSiM-ETH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农业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并在流域尺度上估算了壤中流流量。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孙家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水文过程复杂,但是WaSiM-ETH... 选择具有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典型代表性的江西省孙家小流域,运用WaSiM-ETH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农业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并在流域尺度上估算了壤中流流量。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孙家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水文过程复杂,但是WaSiM-ETH模型仍显示了相当高的准确性。WaSiM-ETH模型模拟孙家小流域出口年径流量的相对误差为3.7%~4.3%,决定系数(R2)高达0.96。在模型模拟的2002年—2003年期间,孙家小流域年蒸散量为672~804 mm,占年降雨的39.6%~52.5%;小流域壤中流年径流量为542~666 mm,占年降雨输入的35.4%~39.2%,高于地表径流的8.8%~21.4%。这说明WaSiM-ETH模型在该地区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方面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其不仅能够准确模拟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的地表水文过程,同时还能在流域尺度上估算壤中流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iM—ETH模型 流域水文过程 蒸散量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在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夏佰成 胡金明 宋新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水文学机制的科学。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包括生态水文物理过程、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这必然要求建立相关生态水文模型...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水文学机制的科学。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包括生态水文物理过程、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这必然要求建立相关生态水文模型。生态水文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具有明显时间和空间变异性,需要多时相、多信息源的历史动态变化信息以及多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目前,GIS在信息的动态获取、分析处理、可视化以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过程 模拟 GIS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大尺度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1 位作者 贺瑞敏 荆新爱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共4页
大尺度水文过程模拟是分析评价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的重要基础工作,首先介绍了土壤—植物—大气输移方案中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简称VIC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432个50 km×... 大尺度水文过程模拟是分析评价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的重要基础工作,首先介绍了土壤—植物—大气输移方案中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简称VIC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432个50 km×50 km正交网格,由108个雨量站1960~1970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插补到各个网格,根据土壤、植被分布资料,确定各网格的模型参数,进而模拟了黄河流域径流量的空间分布。对典型支流及区间径流量的模拟结果表明,VIC模型具有较好的径流模拟能力,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流域河川径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IC模型) 径流模拟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图计算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以太湖流域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俊峰 闾国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10,共6页
利用 PcRaster 的环境动态模拟语言,基于地图运算和网格之间水流运动的模拟,开发了水文过程模拟模型,选择 太湖流域上游的西苕溪流域进行试验,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是符合的.本 模型可以用... 利用 PcRaster 的环境动态模拟语言,基于地图运算和网格之间水流运动的模拟,开发了水文过程模拟模型,选择 太湖流域上游的西苕溪流域进行试验,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是符合的.本 模型可以用于流域的物质迁移、污染物迁移、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变化等的模拟.在此水文过程模拟的基础上,只要叠加 网格上的物质产出率,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子流域出口的物质通量的变化和其在流域上的空间分布,集成各个子流域过程, 就可以得到流域出口断面的物质通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动态模拟 分布式水文过程模拟 地图计算 西苕溪流域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的耦合及流域水文模拟
13
作者 王倩 丹利 邓慧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耦合(SSiB4/GTOP)。通过耦合模型在f空间非均匀条件下进行实际流域的水文模拟,分析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土壤湿度、蒸散发、地表径流、基流和总径流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k0和R的空间变化并不改变经典TOPMODEL原有关系式,只要定义新的地形指数,k0和R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空间均匀的TOPMODEL并无区别;(2) f空间变化条件下由于局地的地下水埋深还与局地的f值有关,地形指数相同的区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这一结论不再成立;(3)与f空间均匀的模拟结果相比较,f随海拔高度h i增加而线性减小使模拟的流域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和流域蒸散减小但使基流和总径流增加;(4) 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水文模拟结果有影响,但其影响明显小于流域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性 扩展的TOPMODEL推导 耦合模型SSiB4/GTOP 流域水文模拟 f空间非均匀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汉中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凯荣 郭生练 +2 位作者 陈华 胡安焱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20,共3页
选择汉江上游的汉中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基于栅格DEM流域水文特征的获取和降雨空间插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TOPMODEL的松散耦合型结构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汉中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模拟精度与集总式TOPMO... 选择汉江上游的汉中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基于栅格DEM流域水文特征的获取和降雨空间插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TOPMODEL的松散耦合型结构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汉中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模拟精度与集总式TOPMODEL和集总式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基本相当,而且能够得到流域内部产汇流的分布状况等信息,基本上能够满足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分布式水文模拟 TOPMODEL 汉中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情景的泾河流域水文模拟及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龙鸿元 王丽霞 +2 位作者 张珈玮 刘招 杨耘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3,共15页
【目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为水资源调控与管理带来了挑战,使得探究在两者影响下的水文模拟过程并进行定量预测和分析成为了目前的研究需要。【方法】基于CMIP6的3种气候模式ACCESS-CM2、BCC-CSM2-MR、NorESM2-LM的... 【目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为水资源调控与管理带来了挑战,使得探究在两者影响下的水文模拟过程并进行定量预测和分析成为了目前的研究需要。【方法】基于CMIP6的3种气候模式ACCESS-CM2、BCC-CSM2-MR、NorESM2-LM的两种浓度情景SSP245、SSP585,通过偏差订正后模拟出泾河流域在未来时期(2022—2044年)的降水、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基于2005年和2015年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流域2025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并结合气候模式数据,驱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预测泾河流域未来时期的径流变化,并分析两种因素对径流变化率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时期(2022—2044年)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年平均降水相对于基准期(2006—2012年)分别上升0.3%和1.41%,最低气温分别上升0.9℃和1.11℃,最高气温分别上升0.28℃和0.07℃。(2)2025年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相较于2005年分别增加了34.97%和3.15%,而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了4.30%和1.59%。(3)基准期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在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和NSE值分别为0.86和0.7、0.76和0.71,R^(2)均大于0.7,NSE均大于0.65。(4)S45_LUC05、S85_LUC05、S45_LUC25、S85_LUC25四种情景年平均径流模拟值分别为387 m^(3)/s,387.87 m^(3)/s、419.17 m^(3)/s、422.94 m^(3)/s。【结论】(1)未来时期(2022—2044年)泾河流域年均降水和年均气温呈整体上升趋势。(2)未来时期(2025年)泾河流域建设用地面积将显著增加,草地和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3)SWAT模型在泾河流域水文模拟中适用性较好。(4)4种情景驱动下未来径流呈上升趋势,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共同影响了径流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程度大于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SWAT模型 土地利用 径流模拟 泾河流域 气候变化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西试验流域水文特性及水文过程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悦 舒心怡 +3 位作者 管晓祥 杨勤丽 刘翠善 王国庆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32-38,共7页
水文试验是认识水文规律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城西试验流域的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尺度降雨径流之间的响应关系,再利用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进一步探讨该模型在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试验... 水文试验是认识水文规律的重要基础工作。根据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城西试验流域的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尺度降雨径流之间的响应关系,再利用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进一步探讨该模型在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流域空间尺度(几十平方公里)的暴雨洪水过程中,洪水峰现时间一般滞后雨峰3~4 h;场次和月尺度上的降雨径流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在日尺度上,降雨径流关系散乱,以10和70 mm降雨量为阈值呈U型分布;3种时间尺度上,径流均受到前期退水过程的影响,其中,时间尺度越短,受前期退水过程的影响越显著;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在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具有较好的水文模拟能力,且月尺度水文过程的模拟效果优于日尺度,对天然流域的模拟效果优于人类活动扰动的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径流 水文特性 水文过程 试验流域 新安江模型 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陆面水文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瑾 程兴无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2-768,共7页
采用生物—大气传输模式(BATS模型)模拟了淮河流域山丘区和平原区在1998年汛期的暴雨洪水过程,从陆地—大气间水量交换的角度揭示了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植被分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对于山丘区和平原区而言,根系层土壤含... 采用生物—大气传输模式(BATS模型)模拟了淮河流域山丘区和平原区在1998年汛期的暴雨洪水过程,从陆地—大气间水量交换的角度揭示了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植被分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对于山丘区和平原区而言,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以及土壤颜色的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但是敏感性不同;而山丘区和平原区深层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作用正好相反。这些结果显示,由于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不同气候和下垫面条件,而造成两者水文性质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水文之间关系与作用的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陆面水文过程 BATS模型 水文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PLUS模型的黄河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韧 王嘉睿 +3 位作者 颜建军 贾云 郜晨 张秋泓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7-585,共19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极具现实意义。从多情景下景观生态脆弱性预测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在分析黄河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科学谋划、统筹构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新格局极具现实意义。从多情景下景观生态脆弱性预测这一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在分析黄河流域199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流域自然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协调发展4种不同发展目标,耦合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算法与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进行优化,进而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盐碱地和湿地空间分布;在土地利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脆弱度,据此分析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在2030年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中,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在四种情景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协调发展情景下水域扩张程度最大,建设用地扩张率大幅低于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2)相较于2020年,2030年盐碱化程度增加,自然发展情景情况最为严峻;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协调发展情景下恢复程度最大;(3)黄河流域2030年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减弱,耕地和未利用地则相反;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度较2020年有所降低,土地利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4)相较于2020年,黄河流域2030年的景观生态脆弱性仍有加剧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恶化程度较缓,协调发展情景对于流域上游水系风蚀区的水土保持和中部平原地区生态平衡的效果十分显著。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遗传算法-PLUS模型 景观生态脆弱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潼三段流域2021年秋汛洪水模拟
19
作者 娄书建 刘世帆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67,共5页
水库精细化调度是确保防洪安全与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间流域(潼三段流域)无测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壤、土地利用、降水、径流等数据,构建HEC-HMS水文模型,对2021年潼三段流域整个秋汛洪水过程进... 水库精细化调度是确保防洪安全与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间流域(潼三段流域)无测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壤、土地利用、降水、径流等数据,构建HEC-HMS水文模型,对2021年潼三段流域整个秋汛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区间各支流洪水叠加过程与径流量变化。采用径流系数法(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潼三段流域径流总量并与实测值对比,验证HEC-HMS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HEC-HMS水文模型在潼三段流域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径流总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仅相差2.33%,模拟效果显著优于径流系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HMS水文模型 秋汛 洪水模拟 潼三段流域 三门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冰冻圈典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轩宇 许民 +1 位作者 康世昌 孙立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69,共19页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优越的模拟预测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但其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支持...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优越的模拟预测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但其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支持向量回归(SVR)、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GA-BP)和双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对两个典型冰冻圈流域,即叶尔羌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开展模拟研究,结合精度评价指标(NSE、RMSE和R)以及水文过程频率曲线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双层LSTM模拟能力在叶尔羌河流域远优于其他模型,而疏勒河流域LSTM模拟效果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相近,双层LSTM更适用于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通过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化方案进行评价发现,LSTM模型在研究区模拟效果主要受优化器影响,叶尔羌流域学习衰减速率和初始学习率影响次之,而疏勒河流域初始学习率影响次之。对整个研究时段的径流突变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输入数据中降水和极端降水总量对研究区水文过程变化影响较大,气温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机器学习 冰冻圈流域 水文过程模拟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