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对精神疾病跨诊断的意义
1
作者 张露月 程双 +3 位作者 方海燕 李羽柠 陈静 邹涛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55,共6页
跨诊断旨在识别和理解多种精神障碍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机制,其弥补了传统精神病学分类诊断体系的局限,而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充分体现了跨诊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当前跨诊断体系的优势与不足的思考,阐述反刍思维流动模型的核心架构及其动态特... 跨诊断旨在识别和理解多种精神障碍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机制,其弥补了传统精神病学分类诊断体系的局限,而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充分体现了跨诊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当前跨诊断体系的优势与不足的思考,阐述反刍思维流动模型的核心架构及其动态特征,探讨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在精神疾病跨诊断中理论建设、诊断思维和临床干预方案制定方面的意义,以期助力从业者能从跨诊断思维出发,多角度、多维度和多谱系地加深精神疾病认识,共同促进精神病学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思维流动模型 反刍思维 跨诊断 精神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井筒多相流动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欧阳勇 张更 +3 位作者 黄洪林 李军 杨宏伟 安锦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与井筒多相流动特征,基于气-液-固三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相间传热和传质,结合双层连续管开采水合物的工艺特点,建立了水合物相变条件下全瞬态非等温气-液-固... 为了研究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与井筒多相流动特征,基于气-液-固三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相间传热和传质,结合双层连续管开采水合物的工艺特点,建立了水合物相变条件下全瞬态非等温气-液-固多相流动模型。基于MWD实测温度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利用模型分析了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井筒温度、井筒压力、水合物分解速率与各相体积分数随开采时间变化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开采前2 h内,水合物分解速率较为缓慢,管内各相体积分数变化较小;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管内各相体积分数发生显著变化;在开采约5 h后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井口气相体积分数约为40%;此外,在井下举升泵位置处,固-液相体积分数均发生显著突变。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多相流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水合物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相流动模型 水合物分解速率 双层连续管 相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裂井筒流动模型及耦合求解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小江 李根生 +4 位作者 王海柱 田守嶒 宋先知 陆沛青 刘庆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7-94,共8页
超临界CO_2压裂是一种新型的无水压裂技术,井筒温度和压力准确预测是该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Span-Wagner状态方程和Fenghour输运性质模型,结合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考虑热量源汇的超临界CO_2压裂井筒流动解析模型,采用压... 超临界CO_2压裂是一种新型的无水压裂技术,井筒温度和压力准确预测是该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Span-Wagner状态方程和Fenghour输运性质模型,结合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考虑热量源汇的超临界CO_2压裂井筒流动解析模型,采用压力和温度以及油管-环空-地层的迭代计算,实现井深和径向方向的双重耦合数值求解。通过对比分析经典模型和现场实测数据,分别验证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精度。结果表明:气体膨胀或压缩做功对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不能忽略;大排量超临界CO_2压裂过程中,须考虑摩擦生热对井筒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焦耳-汤姆逊效应对井筒温度和压力影响较小,工程计算中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压裂 井筒流动模型 耦合求解 热量源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瓦斯流动模型及COMSOL数值解算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东印 许灿荣 熊祖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7-971,共5页
引入溶质扩散平移方程和Fick扩散定理来模拟瓦斯的流动扩散行为,应用N-S方程和Brinkman方程构建工作面和采空区气体流动模型,并将两个模型有机地联系在一个统一的流动场中,基于质量守恒和压力平衡,建立出采煤工作面瓦斯流动的物理模型... 引入溶质扩散平移方程和Fick扩散定理来模拟瓦斯的流动扩散行为,应用N-S方程和Brinkman方程构建工作面和采空区气体流动模型,并将两个模型有机地联系在一个统一的流动场中,基于质量守恒和压力平衡,建立出采煤工作面瓦斯流动的物理模型。进风巷道、回风巷道、工作面以及采空区瓦斯涌出和扩散被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耦合分析工具求解该物理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工作面和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并能对瓦斯专排巷的位置布置、工作面通风方式优劣进行对比判断,对于采煤工作面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流动 流动模型 瓦斯扩散 COMSOL MULTIPHYS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过程中喷嘴的流动模型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鸿雁 蔡建国 +1 位作者 邓修 戴干策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23,共6页
本文基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在一维定常可压缩流体流动的基础上,结合对流传热建立了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过程(RESS)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将RESS过程喷喷内的流动分为等熵节流和一维定常可压缩管流两个部分。利用该模型可计算RESS过程中... 本文基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在一维定常可压缩流体流动的基础上,结合对流传热建立了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过程(RESS)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将RESS过程喷喷内的流动分为等熵节流和一维定常可压缩管流两个部分。利用该模型可计算RESS过程中喷嘴内部的流动,为研究RESS过程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结晶 溶液快速膨胀 喷嘴 流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单裂隙宾汉浆液流动模型理论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罗平平 李志平 +1 位作者 范波 张玉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参考二维平行板间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分析推导了宾汉浆液在等宽光滑倾斜裂隙中的流动方程。通过分析该流动模型发现:宾汉浆液流速随时间逐渐降低。压力越大,浆液流速越大,则浆液渗透更远。并不是裂隙倾角越大,则宾汉浆液流速... 参考二维平行板间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分析推导了宾汉浆液在等宽光滑倾斜裂隙中的流动方程。通过分析该流动模型发现:宾汉浆液流速随时间逐渐降低。压力越大,浆液流速越大,则浆液渗透更远。并不是裂隙倾角越大,则宾汉浆液流速越大。在其他参数相同情况下,裂隙宽度越大,浆液流速越小;浆液粘度越大,或初始剪切粘度越小,或浆液密度越大时,浆液流速也会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注浆 流动模型 宾汉浆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多重介质耦合流动模型 被引量:20
7
作者 苏玉亮 盛广龙 +2 位作者 王文东 闫怡 张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59,共8页
为准确掌握页岩气流动规律以及精准评价水力压裂效果,需要建立页岩气藏多重介质耦合流动模型。为此,基于页岩气藏干酪根、无机基质及裂缝物性特征,综合考虑微纳米尺度气体黏性滑脱、努森扩散、吸附解吸、表面扩散等运移规律,通过表观渗... 为准确掌握页岩气流动规律以及精准评价水力压裂效果,需要建立页岩气藏多重介质耦合流动模型。为此,基于页岩气藏干酪根、无机基质及裂缝物性特征,综合考虑微纳米尺度气体黏性滑脱、努森扩散、吸附解吸、表面扩散等运移规律,通过表观渗透率来综合表征页岩气藏多尺度介质渗流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储层压裂改造特征及跨尺度流体传质机理,建立页岩气藏多重介质耦合流动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定产和定压情况下封闭边界单裂缝井底无因次拟压力和产量半解析解。在模型正确性验证的基础上,结合矿场参数对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①干酪根是页岩气藏重要的烃源介质,干酪根含量每增加10%,对页岩气累积产量的贡献度增加12%左右;②无机基质滑脱效应及努森扩散在对生产中期气体流速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增大了孔隙压力衰竭速度。基于所建流动模型研究了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动规律,结果表明:不考虑井筒存储及表皮效应时,储层有线性流、双线性流、"双窜流"、无机基质稳态流、拟边界流、"三线性"流、封闭边界流7个流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干酪根 滑脱效应 努森扩散 吸附 解吸 表面扩散 表观渗透率 耦合流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蒸汽井井筒两相流流动模型的选择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德伟 黄善波 +2 位作者 马冬岚 赵业卫 周洪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2期44-46,共3页
准确地预测注蒸汽井井筒内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干度等参数的变化,对注蒸汽热力采油来说非常重要。根据传热学和两相流原理,建立了井筒注蒸汽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选择了四种方法来计算摩阻压降,并与现场测得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比较。计... 准确地预测注蒸汽井井筒内蒸汽的压力、温度和干度等参数的变化,对注蒸汽热力采油来说非常重要。根据传热学和两相流原理,建立了井筒注蒸汽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选择了四种方法来计算摩阻压降,并与现场测得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分离模型的Friedel方法和流型模型的BB方法均能得出比较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蒸汽 井筒 两相流动 流动模型 热力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部流动模型及其数学模拟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大鸣 张红萍 +1 位作者 李冰绯 高永祥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9-704,共6页
从多孔介质微元体运动分析出发,建立了动床多孔介质内部流动连续和运动方程,给出了多孔介质内部流动模型 对多孔介质内部溶质大分子中流体运动进行了三维数学模拟。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内部流动模型 数学模拟 溶质大分子 三维数学模型 Brinkman方程 固定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均流动模型的广义雷诺方程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晓力 温诗铸 桂长林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18,共3页
推导了基于平均流动模型的广义Reynolds方程。这一方程综合体现了Dowson的广义Reynolds方程以及Patir等人提出的平均Reynolds方程的主要特点,可应用于计人表面粗糙度效应的热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给出了压力流量因子和剪切流量因子的确定... 推导了基于平均流动模型的广义Reynolds方程。这一方程综合体现了Dowson的广义Reynolds方程以及Patir等人提出的平均Reynolds方程的主要特点,可应用于计人表面粗糙度效应的热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给出了压力流量因子和剪切流量因子的确定方法,并提出运用所推导的方程进行热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的求解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雷诺方程 平均流动模型 热流体动力 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流动模型用于喷射器关键结构设计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博 沈胜强 李海军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8-391,共4页
在试验验证了喷射器二维可压缩流动模型可行性和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上,应用该模型对喷射器结构与性能和流场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维流动模型在没有引入经验参数的条件下,能够较好地预测喷射器的工作特性和性能指标.... 在试验验证了喷射器二维可压缩流动模型可行性和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上,应用该模型对喷射器结构与性能和流场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二维流动模型在没有引入经验参数的条件下,能够较好地预测喷射器的工作特性和性能指标.喷射器内流场直观地显示了混合室截面大小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流动模型 喷射器 结构设计 计算流体动力学 太阳能喷射式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焊接三维流动模型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大勇 冯吉才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50,共5页
建立了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中塑性软化层的流动行为物理模型 ,该模型根据不同部位的流动特点将软化层的流动分成三部分 ,轴肩端面附近的软化层流动、搅拌针上部的软化层流动和搅拌针端部附近的软化层流动行为。轴肩端面附近的软化材料首... 建立了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中塑性软化层的流动行为物理模型 ,该模型根据不同部位的流动特点将软化层的流动分成三部分 ,轴肩端面附近的软化层流动、搅拌针上部的软化层流动和搅拌针端部附近的软化层流动行为。轴肩端面附近的软化材料首先流入搅拌针行进过程中于搅拌针后部形成的空腔内 ,剩余软化材料围绕着轴肩侧面缓缓地由前进侧流动到搅拌针的后部 ,并于轴肩后部侧表面上形成了焊缝表面弧形纹的弧峰 ;搅拌针上部附近的软化层以剪切的方式从搅拌针前部流动到搅拌针后部 ;搅拌针端部附近的软化层以挤压的方式从搅拌针的前部流动到搅拌针的后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三维流动模型 物理模型 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综述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月英 姚军 黄朝琴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48,116-117,共7页
裂隙的存在使得裂隙岩体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特征,其中流体流动与传统的多孔介质渗流不同.对裂隙岩体流动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流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性,给出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的谱系图,并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模型———2种或者多... 裂隙的存在使得裂隙岩体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特征,其中流体流动与传统的多孔介质渗流不同.对裂隙岩体流动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流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性,给出裂隙岩体流动模型的谱系图,并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模型———2种或者多种流动模型横向或纵向耦合而成的耦合模型.新的概念模型综合各种流动模型的优点,更趋于裂隙岩体实际.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域的特点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新的概念流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流动模型 离散介质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循环流化床两相流动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丽云 李修伦 +2 位作者 刘姝红 林瑞泰 马红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31-534,共4页
A hydrodynamic model of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slip velocity between fluid and solid particles and bed voidage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two-phase flow.The slip velocity can ... A hydrodynamic model of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slip velocity between fluid and solid particles and bed voidage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two-phase flow.The slip velocity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u s =u-v=(1-ε)(ρ p -ρ f )g+F p -(1-ε)F f /εβ/ε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water and ceramic spheres,1.43 and 3.06 mm in mean diameter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of 31 mm diameter and 1700 mm height.The voidage was from 0.96 to 1,and the ratio between superficial liquid velocity and particle terminal velocity varied from 1.22 to 10.1 in the experiments.The fluid-particle interphase drag coefficient in the model was correlat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as followsd p βρ f =0.1881(1-ε) 1.0089 UU t -0.8043 d p D t -0.3228 The predicted values by the model proposed agre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ll.In the meantime,the variation of slip velocity with superficial liquid velocity,bed voidage and particle diameter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in the paper can well predict the hydrodynamics of liquid-solid two-phase flow in circuiating fluidized bed.The model is suitable for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under high flow rate and low concentration and can be also used on each tube in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heat exchan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模型 循环流化床 液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流化床加重质流动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骆振福 陈清如 杨玉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47-652,共6页
加重质的流动状态对振动流化床中细粒煤的有效分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提出了以两个并联扩散模型描述适合于细粒煤分选的振动流化床加重质流动模型,全面分析了振动参数、气流参数等对加重质流动模型的影响,得... 加重质的流动状态对振动流化床中细粒煤的有效分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提出了以两个并联扩散模型描述适合于细粒煤分选的振动流化床加重质流动模型,全面分析了振动参数、气流参数等对加重质流动模型的影响,得出了振动强度是决定加重质平均停留时间及有效扩散系数的主导因素,并建立了床层不同区域中振动强度与有效扩散系数的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流化床 加重质 停留时间 扩散系数 流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焊接偏心挤压流动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邓永芳 左敦稳 宋波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45,3,共5页
提出了一种偏心挤压流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搅拌头对软化材料的偏心挤压作用是形成接头的主要因素.基于该模型,设计并进行了偏心搅拌摩擦焊接试验.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接头是由搅拌头偏心挤压材料形成的;搅拌头的偏心量越大,形成... 提出了一种偏心挤压流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搅拌头对软化材料的偏心挤压作用是形成接头的主要因素.基于该模型,设计并进行了偏心搅拌摩擦焊接试验.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接头是由搅拌头偏心挤压材料形成的;搅拌头的偏心量越大,形成的接头核心区也将越大;在搅拌针附近的金属流动将使焊接接头形成在行进方向的层状结构;在接头表面将形成弧形纹,形成的弧形纹不是沿板材对接面对称的,而是偏向后退侧的,弧纹在后退侧形成的弧纹夹角比前进侧形成的弧纹夹角大;行进方向的层状结构和接头表面的弧形纹有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接 偏心 挤压 流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导流垂直裂缝双线性流动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大为 曾昭英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2-74,84,共4页
利用试井分析人工压裂井油层参数时,压力导数中后期出现上翘时可能是由于边界、裂缝等因素的影响,准确区分边界、裂缝或其他因素一直是试井解释中的一个难题。有限导流双线性流动垂直裂缝模型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 利用试井分析人工压裂井油层参数时,压力导数中后期出现上翘时可能是由于边界、裂缝等因素的影响,准确区分边界、裂缝或其他因素一直是试井解释中的一个难题。有限导流双线性流动垂直裂缝模型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可解释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裂缝表皮系数、地层渗透率、井筒存储性能等参数,并计算了理论图版、确定了裂缝半长辅助线,完成了油气井试井资料解释软件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长度 裂缝导流能力 裂缝表皮系数 双线性 流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阶段就业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由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敏 汪小勤 吕玲丽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当前,我国现实中并存着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结合这一模型的内容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广义工业化的理论,中国现... 当前,我国现实中并存着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结合这一模型的内容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的广义工业化的理论,中国现阶段就业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就业问题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劳动力 乡村 迁移 工业化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管与气-固环流床层耦合反应器的流体力学特性及流动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德武 卢春喜 严超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35-2242,共8页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在一套提升管与气-固环流床层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上部环流床层的流体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环流床层与提升管耦合操作的情况下,床层内颗粒环流存在两种推动力,分别为静压差推动... 针对催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在一套提升管与气-固环流床层耦合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上,研究了上部环流床层的流体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环流床层与提升管耦合操作的情况下,床层内颗粒环流存在两种推动力,分别为静压差推动力和颗粒喷射推动力;环隙与导流筒之间的整体平均固含率差随导流筒表观气速增加而增加,随颗粒外循环强度增加而降低;颗粒环流速度随导流筒表观气速和颗粒外循环强度增加而增加。通过对环流床层进行动量衡算,建立了提升管与环流床层耦合流动的数学模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在15.9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反应器 气-固环流床 流体力学特性 环流推动力 流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歧视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新易 廖淑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共2页
关键词 劳动歧视 人口流动模型 人口移动 就业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