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流动构造及侵位机制 被引量:26
1
作者 侯贵廷 李江海 +1 位作者 H C HALLS 钱祥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保存了清晰完好的流动构造,完整地反映了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特征和流动构造,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对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的形态和流动构造研究,如:流动线理、矿物组构和磁组构等,提出岩墙群的侵位方向和侵位方式。结合本区岩墙群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关系以及岩墙群的力学性质,探讨本区岩墙群的侵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墙群 水平侵位 华北克拉通 燕辽-中条拗拉槽系 前寒武纪 侵位机制 流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实验产物中出现的流动构造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福春 饶冰 +1 位作者 朱金初 吴志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2,230,共6页
在高温高压实验产物中发现了长石和云母定向排列以及球粒被拉长并定向排列的现象。这种与野外常见的地质事实相一致的现象说明 ,某些花岗岩体边部钾长石的定向排列可能是岩浆流动造成的。
关键词 岩石学 流动构造 花岗岩 高温高压实验 岩浆流动 长石 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构造岩浆流动与相对稳定环境下岩体侵位的差异性及其对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3
作者 蒋小洁 刘松楠 +2 位作者 周丽云 陈鑫 王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6-1649,共14页
花岗质岩浆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北北缘燕山地区构造变形、基本构造格架的分析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花岗岩体侵位的动力学环境研究较少。与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侵位的花岗岩不同,同构造岩浆流动通常发生在大陆边缘、造山... 花岗质岩浆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北北缘燕山地区构造变形、基本构造格架的分析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花岗岩体侵位的动力学环境研究较少。与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下侵位的花岗岩不同,同构造岩浆流动通常发生在大陆边缘、造山带等构造活跃带,在强烈的构造应力场影响下,岩体特征、侵位过程、流动方向通常十分复杂。华北板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期间有大量花岗质岩体侵入,其构造属性与成因分析为研究古亚洲洋的俯冲与华北板块破坏提供了关键证据。对华北板块北缘的大光顶岩体和盘山岩体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构造变形及岩石学特征分析,结合电子探针手段进行半定量的矿物学研究,并利用角闪石压力计来计算岩体形成的压力条件,得出岩体侵位的深度,探讨华北北缘不同动力学背景下的构造环境。大光顶花岗闪长岩在露头尺度上表现为大量轴面低角度北倾的无根褶皱,包体和捕虏体长轴平行于流动面理,显微镜下可见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具有典型的同构造变形特征,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指示结晶压力为3.62~5.64 kbar,大致对应中地壳的深度(12.86~22.99 km),认为晚古生代(320~290 Ma)时期,华北板块北缘中下地壳重熔形成由北向南的同构造岩浆流动,同时也为中—深层次的应力传递提供媒介。中生代盘山花岗岩中的包体、捕虏体未发生变形,也无暗色矿物定向排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发育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属稳定构造环境下侵位的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流动 岩体侵位 华北板块 大光顶岩体 盘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岩中上地幔物质流动和熔融迁移
4
作者 王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28,共6页
着重介绍了洋脊扩张环境下的上地幔物质流动和上涌几何学、蛇绿岩中熔融迁移构造和熔融迁移的模式、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上地幔物质流动和熔融迁移是蛇绿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应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蛇绿岩 上地幔流动 熔融迁移 洋脊扩张环境 流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南缘古元古代末岩墙群侵位的磁组构证据 被引量:18
5
作者 侯贵廷 王传成 李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8-324,共7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中条山及邻区广泛发育元古宙放射状基性岩墙群,与五台山-恒山和大同地区的北北西向基性岩墙群以及熊耳中条拗拉谷的火山岩在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方面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中条山及邻区放射状基性岩墙群的宏观和微观流动...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中条山及邻区广泛发育元古宙放射状基性岩墙群,与五台山-恒山和大同地区的北北西向基性岩墙群以及熊耳中条拗拉谷的火山岩在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方面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中条山及邻区放射状基性岩墙群的宏观和微观流动构造(包括捕虏体、冲痕构造、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指示岩墙群以一定的仰角向北西侵位。通过该区岩墙群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华北南缘古元古代末岩墙群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底部向北西侵位。岩墙群的流动构造和磁组构的统计成果夯实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基性岩墙群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成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基性岩墙群 流动构造 磁组构 侵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相山铀矿田古火山口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郭福生 黎广荣 +8 位作者 周万蓬 张运涛 应阳根 刘林清 吴志春 杨海燕 李建峰 王哲 杨庆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8-541,共14页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发育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火山岩型铀矿田,盆地盖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流纹英安岩和碎斑熔岩,这两套火山岩亦是研究区内主要的赋矿岩石,与铀多金属矿化有关的垂向蚀变幅度达千米。近年来,相山铀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发育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火山岩型铀矿田,盆地盖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流纹英安岩和碎斑熔岩,这两套火山岩亦是研究区内主要的赋矿岩石,与铀多金属矿化有关的垂向蚀变幅度达千米。近年来,相山铀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对于矿床的成因及产状等方面仍存在争论,部分原因在于,对流纹英安岩和碎斑熔岩的火山机构研究不够深入。通过对相山矿田的遥感地质解译、碎斑熔岩流动构造测量、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及大地电磁测量(MT)等研究,获得火山通道位置。相山火山盆地流动构造不发育,根据火山集块岩、熔岩中出露的变质岩捕掳体及其长轴统计,结合AMS数据,指示鹅湖岭期碎斑熔岩主火山口位于相山顶,河元背、严坑、柏昌和如意亭为4个次级火山口,而书塘地区可能是打鼓顶期流纹英安岩的火山通道所在。这些推测的火山口在遥感影像上得到环形、放射状构造的印证。相山火山盆地19条MT剖面显示:盆地基底变质岩系与上覆火山岩盖层之间呈连续的水平低阻异常带,不整合界面清晰;打鼓顶组火山岩呈似层状产出,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并在河元背-船坑-杏树下一带识别出近东西走向的厚层流纹英安岩凹槽;鹅湖岭组火山岩总体呈蘑菇状,中心位置(相山主峰)发育自下而上贯通式的低阻异常,推测为鹅湖岭组碎斑熔岩喷发的通道相(火山颈相)。综合研究表明,相山地区打鼓顶期主要火山通道位于相山顶或其西侧书塘地区,可能存在河元背次级岩浆通道;鹅湖岭期火山活动主岩浆通道位于相山顶,次岩浆通道位于河元背、阳家山、严坑和柏昌,岩浆通道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山火山盆地 古火山口 流动构造 磁组构 大地电磁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北西西向岩墙群侵位的磁组构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乐 侯贵廷 +2 位作者 杨彦平 肖芳锋 王延欣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4-822,共9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通过对该区岩墙边界采样后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其岩浆以一定仰角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结合克拉玛依地区岩墙群与达拉布特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该区北西西向岩墙岩浆来源于北西侧的达拉布特断裂,岩浆沿着达拉布特深大断裂上侵到先存裂隙而形成岩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群 流动构造 磁组构 侵位机制 新疆克拉玛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岩墙群侵位机制的磁组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乐 侯贵廷 +2 位作者 王传成 王延欣 肖芳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8-804,共7页
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广泛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以近南北走向为主。通过岩墙群的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鲁西地区岩墙群属于轻稀土略富集型,岩墙群的岩浆源自富集型地幔,形成于大陆裂... 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广泛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以近南北走向为主。通过岩墙群的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鲁西地区岩墙群属于轻稀土略富集型,岩墙群的岩浆源自富集型地幔,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岩墙群的构造形态和流动构造表明鲁西基性岩墙群是基性岩浆侵位到先存的张性破裂中的产物,岩墙自北部向南部侵入。磁组构的最大长轴方向与岩墙中线的夹角指示岩墙流动方向为自北向南,进一步说明鲁西岩墙群是向南侵位的。另外,结合鲁西岩墙群与燕辽拗拉谷的时空关系分析,鲁西岩墙群很可能是来自中元古代燕辽-中条拗拉谷底部富集地幔型岩浆从北向南侵位到先存破裂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燕辽-中条拗拉谷 磁组构 流动构造 侵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于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之上的另一类沉降--动力沉降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少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8-185,共8页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种为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动力地形。由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动力沉降往往分布于弧后前陆盆地区,其幅度、波长与板块俯冲角度、俯冲速率、俯冲板块在地幔中通过的位置和俯冲岩石圈的热年代密切相关。将通过弧后前陆盆地沉积地层的去压实得到的总沉降减去盆地模拟获得的逆冲带负载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可以得到剩余沉降,即动力沉降。从地层资料中定量分离出动力沉降为改进和限制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由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后前陆盆地 挠曲沉降 动力地形 动力沉降 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的地层变形及反转剥蚀厚度的求取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10,共2页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再现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的发展过程,其求取的关键是地层变形模型的建立。在大量针对中、浅层目标处理的地震资料的解释基础上,确定了明水组沉积末期到第三系沉积末期为松辽盆地的地层变...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再现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的发展过程,其求取的关键是地层变形模型的建立。在大量针对中、浅层目标处理的地震资料的解释基础上,确定了明水组沉积末期到第三系沉积末期为松辽盆地的地层变形期,建立了两种盖层变形模型:塑性流动型、层间滑脱型。并采用面积守恒原理,针对上述两种模型求取剥蚀厚度,分析了松辽盆地反转剥蚀的特征,得出构造反转区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构造 构造反转 松辽盆地 地层剥蚀厚度 石油 天然气 运移规律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