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界面张力下重油-水两相垂直管流流动型态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矞琦 郭继香 +6 位作者 王翔 王诗棋 刘小雨 吴杨 朱博圆 杨小辉 王育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76,共9页
为深入研究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油水两相的流动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垂直管流装置,实验研究加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低于1 mN/m条件下持水率、混合流速等对重油(密度大于1.0 g/cm^(3))-水两相流动型态的影响,并建立流动型态图版。基于漂移流... 为深入研究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油水两相的流动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垂直管流装置,实验研究加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低于1 mN/m条件下持水率、混合流速等对重油(密度大于1.0 g/cm^(3))-水两相流动型态的影响,并建立流动型态图版。基于漂移流模型建立加剂后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转变界限方程。结果表明:8种流动型态在较低的持水率下,分散相液滴更易被拉长,且2种或2种以上流态共存;加剂后混合流速越大、持水率越高,乳状液形成时间越短,经历的流型也越少;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界面张力 重油水两相 流动型态 实验研究 界限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垂直管道内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的持水率和压降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立华 王宜冉 +6 位作者 程修福 文梦鑫 康兴照 吕仁浩 张海鹏 何吉祥 杨矞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14908-14917,共10页
针对重油井筒举升流动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高黏重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重油-水在上升管中的流动特性,得到了五种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结果表明:与轻油-水流动不同,重油-水流动过程中未发生相转化,该现象与表面能方程的预测结果相似... 针对重油井筒举升流动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采用高黏重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重油-水在上升管中的流动特性,得到了五种重油-水两相流动型态。结果表明:与轻油-水流动不同,重油-水流动过程中未发生相转化,该现象与表面能方程的预测结果相似。通过持水率测量得到重油-水两相的滑移效应随油水混合流速降低或持水率增加而变得更加明显,基于漂移流模型和动量守恒方程推导得到五种流态下重油-水两相流的持水率预测模型,相对误差率在20%以内。总压降梯度在低持水率时以重力压力梯度为主,高混合流速和高持水率时以摩擦压力梯度为主。采用基于Bannwart模型建立的重油-水中心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误差率在30%以内。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重油井筒举升流动参数的预测精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水 流动型态 压力梯度 持水率 漂移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流动型态(雷诺试验)实验设备改造
3
作者 罗瑞京 赵冬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1999年第1期54-55,共2页
叙述了流体流动型态演示实验装置改造前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措施。
关键词 实验设备 改造 流体流动型态 雷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管路流动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振华 孙延德 崔晓艳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3,共3页
以往对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在铅直管路中的压力梯度或压差及有关参数等问题进行的研究中 ,由于所使用的试验装置 (有机玻璃管路 )多数耐压和耐温能力有限 ,不能模拟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液两相流体的流动型态和流动规律。本文使用一套高温高... 以往对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在铅直管路中的压力梯度或压差及有关参数等问题进行的研究中 ,由于所使用的试验装置 (有机玻璃管路 )多数耐压和耐温能力有限 ,不能模拟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液两相流体的流动型态和流动规律。本文使用一套高温高压流动试验装置对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在井筒条件下密度的变化规律、微泡沫钻井液在井底的实际发泡能力和空隙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的流动试验数据和关系曲线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得出了各温度下钻井液密度与压力的计算表达式 ,这些表达式均为一元二次多项式 ,每一多项式中的系数又为温度的函数。结果表明 ,微泡沫钻井液的密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但在井眼条件下密度随压力增大的速率要大于随温度减小的速率 ;微泡沫钻井液流过钻头喷嘴后 ,密度减小 ,泡沫更细小 ;微泡沫钻井液的空隙率随压力的增大逐渐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沫钻井液 温度 压力 密度 流变性 空隙率 流动型态 发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注天然气稠油高温高压条件下井筒流动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广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97,共7页
针对塔河稠油举升困难技术难题,采用高温高压井筒模拟可视装置,研究油气两相井筒举升过程中不同温度、压力、气油比对流动型态的影响,通过电阻探针研究不同油气两相流动型态下的电阻探针频谱信号特征,建立可视与电阻探针与流动型态的关... 针对塔河稠油举升困难技术难题,采用高温高压井筒模拟可视装置,研究油气两相井筒举升过程中不同温度、压力、气油比对流动型态的影响,通过电阻探针研究不同油气两相流动型态下的电阻探针频谱信号特征,建立可视与电阻探针与流动型态的关联关系,建立不同温度、压力下油气两相流动型态特征图版。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小粒径的流型如泡状流等易转变为大粒径流型如弹状流、段塞流等,压力对流型的影响规律与温度相反;稠油加注天然气降低举升压降的主要机制为溶解降黏和密度降低;油气两相不同流型下总举升压降由小到大排序为泡状流<弹状流<蠕状流<段塞流<环状流;泡状流时油气混合流体降低举升压降效果最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使流型分布在泡状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注天然气 高温高压 流动型态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中发送罐供料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贵玲 陈晓平 +1 位作者 梁财 赵长遂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0,共5页
发送罐是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供料特性及供料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整个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发送罐供料过程的研究将成为密相气力输送技术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从发送罐供料特性、发送罐内粉体物料流动型态以... 发送罐是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供料特性及供料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整个密相气力输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发送罐供料过程的研究将成为密相气力输送技术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从发送罐供料特性、发送罐内粉体物料流动型态以及供料稳定性等方面评述了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中发送罐供料过程近些年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可为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中发送罐的设计、控制和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密相 发送罐 供料特性 流动型态 供料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金属螺杆泵单相流体漏失规律 被引量:4
7
作者 郑磊 吴晓东 +3 位作者 周朝 岑学齐 李浩楠 李华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全金属螺杆泵的定子与转子采取间隙配合方式,工作过程中间隙漏失对其工作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间隙配合方式下的漏失规律,结合泵内各腔室间的漏失机理,应用缝隙流动原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流动型态的全金属螺杆泵单相流体漏失模型... 全金属螺杆泵的定子与转子采取间隙配合方式,工作过程中间隙漏失对其工作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为深入研究间隙配合方式下的漏失规律,结合泵内各腔室间的漏失机理,应用缝隙流动原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流动型态的全金属螺杆泵单相流体漏失模型,实现了泵内漏失的定量计算,并绘制了全金属螺杆泵排量特性曲线。研究表明,全金属螺杆泵漏失量主要取决于泵结构参数、流体物性参数以及举升压差,其中配合间隙、流体黏度影响较大;间隙漏失规律与泵内流体流动型态密切相关,紊流型态下漏失情况明显严重于层流型态;该泵更适用于原油黏度较高的油井举升,通过适当增加泵级数可提高泵的工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金属螺杆泵 间隙配合 流动型态 漏失模型 漏失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方体腔内关于密度极值温度对称加热-冷却时冷水瑞利-贝纳德对流稳定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宇鹏 李友荣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0,共9页
为了解具有密度极值流体瑞利-贝纳德对流特有现象和规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长方体腔内关于密度极值温度对称加热-冷却时冷水瑞利-贝纳德对流的分岔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对流结构型态及其分岔序列,分析了密度极值特... 为了解具有密度极值流体瑞利-贝纳德对流特有现象和规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长方体腔内关于密度极值温度对称加热-冷却时冷水瑞利-贝纳德对流的分岔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对流结构型态及其分岔序列,分析了密度极值特性、瑞利数、热边界条件以及宽深比对瑞利-贝纳德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密度极值冷水瑞利-贝纳德对流系统较常规流体更加稳定,且流动型态及其分岔序列更加复杂;相同瑞利数下多种流型可以稳定共存,各流型在相互转变中存在滞后现象;随着宽深比的增加,流动更易失稳,对流传热能力增强;系统在导热侧壁时比绝热侧壁更加稳定,对流传热能力有所减弱;基于计算结果,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热壁传热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极值 瑞利-贝纳德对流 流动型态 分岔特性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飘球的流体力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德坚 阎秀华 梁思莹 《中国体育科技》 1984年第13期23-27,共5页
对于排球为什么会飘,尚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应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一种是应用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本文对前种分析进行商榷,然后详细阐述对后一种理论的分析。一、对“飘球原理分析”的商榷有几篇文章和教科书的作者分别从三种... 对于排球为什么会飘,尚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应用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原理,一种是应用流体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本文对前种分析进行商榷,然后详细阐述对后一种理论的分析。一、对“飘球原理分析”的商榷有几篇文章和教科书的作者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伯努利原理。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分析 排球 层流边界层 原理分析 流动型态 边界层理论 作用力 飘球 边界层分离 紊流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field simulation and establishment for mathematical models of flow area of spool valve with sloping U-shape notch mach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兆强 顾临怡 +2 位作者 冀宏 陈家旺 李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Precis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versus the spool stroke was deriv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 sloping U-shape not... Precis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versus the spool stroke was deriv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low features of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n the spool, such as mass flow rates, flow coefficients, effiux angles and steady state flow forces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t la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low area for the sloping U-shape notch orifice on the spool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ifice area curve deri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mental data provided by the test. 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bottom arc of sloping U-shape notch (ABU) should not be omitted when it is required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orifice area of ABU. Although the theoretical flow area of plain bottom sloping U-shape notch (PB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BU at the same opening, the simulated mass flow and experimental flow area of ABU are both larger than these of PBU at the same opening, while the simulated flow force of PB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ABU at the same open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prior to adapt the ABU when designing the spool with proportional char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ol valve flow field simulation flow area steady state flow force mathematical model sloping U-shape no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ime–frequency entropy from wake oscillation to gas–liquid flow pattern identificat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HUANG Si-shi SUN Zhi-qiang +1 位作者 ZHOU Tian ZHOU Jie-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690-1700,共11页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abound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facilities. Identification of its flow patter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field of multiphase flow measurement. A bluff bod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s...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abounds in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facilities. Identification of its flow patter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field of multiphase flow measurement. A bluff bod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to recognize gas–liquid flow patterns by inducing fluid oscillation that enlarged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flow pattern. Experiments with air–water mixt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horizontal pipeline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Differential pressure signals from the bluff-body wake were obtained in bubble, bubble/plug transitional, plug, slug, and annular flows. Utilizing the adaptiv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the Hilbert transform, the time–frequency entropy S of the differential pressure signals was obtained. By combining S and other flow parameters, such as the volumetric void fraction β, the dryness x, the ratio of density φ and the modified fluid coefficient ψ, a new flow pattern map was constructed which adopted S(1–x)φ and (1–β)ψ as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ordinates,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rate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p was verified to be 92.9% by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and simple solution to the gas–liquid flow pattern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wake oscillation flow pattern map time–frequency entrop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Hilbert trans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