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控制 被引量:14
1
作者 谢杰 许劲松 郁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06,共6页
流动分离现象在穿透自由液面的圆柱绕流过程中非常明显,也是造成各种海洋结构物阻力性能恶化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应用生涡器装置控制流动分离的试验研究和CFD模拟.通过生涡器可以在流动分离以前向边界层内触发小尺度涡,从而增... 流动分离现象在穿透自由液面的圆柱绕流过程中非常明显,也是造成各种海洋结构物阻力性能恶化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应用生涡器装置控制流动分离的试验研究和CFD模拟.通过生涡器可以在流动分离以前向边界层内触发小尺度涡,从而增加边界层底部的动量,抵抗流动分离的发生.圆柱绕流的拖曳试验结果表明,生涡器可有效抑制圆柱后体的流动分离,对于改善海洋结构物的阻力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涡器 流动分离控制 圆柱绕流 阻力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透平叶片流动分离主动控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小民 周海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26,共6页
基于Langtry-Menter转捩模型的Menter SST两方程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了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雷诺数(Re)和来流湍流强度(IFSTI)对Pak-B低压透平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湍流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低... 基于Langtry-Menter转捩模型的Menter SST两方程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了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雷诺数(Re)和来流湍流强度(IFSTI)对Pak-B低压透平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湍流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低压透平叶栅内流动特性,并能有效捕捉到叶片吸力面上流动分离和再附位置;随着Re和IFSTI的增大,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均有大幅度的减少.在Re和IFSTI较低的条件下,数值分析了涡流发生器(VGJ)对低压透平叶片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VGJ的引入能够有效抑制甚至消除低Re条件下叶片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减小总压损失和尾迹宽度.在VGJ流动控制中,存在着最佳吹气比,由此可获得最佳的流动控制效果.吹气比太小,不能有效抑制流动分离;吹气比太大,射流与主流掺混加剧,流动损失增加.当VGJ吹气比为2时,流动控制效果最佳,相对于无VGJ控制时的总压损失减少了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分离控制 涡流发生器 低压透平叶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质量射流技术控制垂直轴风力机流动分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海天 郝文星 +1 位作者 李春 丁勤卫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2-1199,1414,共9页
设计了一种斜出口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并将其应用于垂直轴风力机。对施加零质量射流激励器的直线翼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了数值研究。为适应垂直轴风力机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冲程长度随方位角变化的激励器控制策略,验证其减小激励能耗及改善流... 设计了一种斜出口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并将其应用于垂直轴风力机。对施加零质量射流激励器的直线翼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了数值研究。为适应垂直轴风力机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冲程长度随方位角变化的激励器控制策略,验证其减小激励能耗及改善流场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射流孔数量及冲程长度对控制叶片流动分离及提升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在最佳控制参数下对风力机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激励器布置于叶片后部,最大射流吹气系数为0.0506时,采用该种激励器控制策略下的双射流孔风力机,风能利用系数相比未施加流动控制、定常吹气、定冲程长度最大分别提升21.31%、3.98%、0.06%,且射流孔数越多,提升效果越差。该种流动控制技术可抑制大涡的形成及发展,改善叶片周围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零质量射流技术 数值模拟 流动分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学覆羽控制翼型流动分离实验 被引量:2
4
作者 巩绪安 张鑫 +2 位作者 马兴宇 范子椰 姜楠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4-195,I0003,共13页
“高效率、低噪声”的飞行特点为猫头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根据其翅膀覆羽的仿生学构造,设计了新型的柔性锯齿形旋涡发生器,铰接在NACA0018二维翼型各弦长位置处。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不同面密度柔性材料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 “高效率、低噪声”的飞行特点为猫头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根据其翅膀覆羽的仿生学构造,设计了新型的柔性锯齿形旋涡发生器,铰接在NACA0018二维翼型各弦长位置处。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不同面密度柔性材料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实验中,首先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热线风速仪单点扫掠测量尾流区的流场信息,通过小波变换同时在时域、频域对各个尺度涡包的破碎和掺混过程展开分析,确定湍动能较高的特征测点位置后,利用两根热线探针双通道同时测量,得到不同位置的同步流场数据,通过互相关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上得到不同空间位置之间扰动的相关性,并结合CCD高速相机的拍摄结果,研究柔性材料的自适应形变规律与扰流涡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中等面密度的柔性材料控制效果较优,安装在尾缘时可以有效吸收附近34%的湍动能用于自适应地振动和变形;剪切层的上边界向下移动0.05倍弦长,尾缘和前缘剪切层的低频段功率谱密度分别下降了70%和50%,前缘剪切层的大尺度结构被破碎为小尺度结构,具有潜在的降噪效果,两剪切层的相关性在频域上得到显著增强。当旋涡发生器的安装位置向前缘移动时,其在逆压梯度下产生的扰动将向低频段转移,大尺度的扰流涡可以诱导分离泡的上边界下移0.1倍弦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学 流动分离控制 柔性锯齿 小波分析 互相关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Reynolds数下合成双射流控制结冰翼型流动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玉杰 匡建平 罗振兵 《气体物理》 2019年第1期23-32,共10页
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结明冰、混合冰、霜冰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合成双射流对改善结冰翼型流动分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种冰形均破坏了翼型的流线型,对翼型的气动力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霜冰对翼型... 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结明冰、混合冰、霜冰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合成双射流对改善结冰翼型流动分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种冰形均破坏了翼型的流线型,对翼型的气动力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霜冰对翼型气动力特性影响最小,明冰对翼型气动力特性影响最大,混合冰介于两者之间.开启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在小攻角情况下,结冰翼型的气动特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在大攻角情况下,合成双射流激励器不能完全消除分离涡,但可以推迟分离涡,分离涡厚度增加,分离涡最厚点推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双射流 明冰 混合冰 霜冰 翼型流动分离控制 NACA0015翼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透平叶片表面合成射流非定常流动控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小民 周海洋 +1 位作者 王星 席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5-101,共7页
基于Langtry-Menter转捩模型的SST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数值研究了低雷诺数下合成射流涡发生器对Pak-B低压透平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影响,揭示了低压透平叶片表面合成射流非定常流动的控制机理.结果表... 基于Langtry-Menter转捩模型的SST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数值研究了低雷诺数下合成射流涡发生器对Pak-B低压透平叶片吸力面流动分离的影响,揭示了低压透平叶片表面合成射流非定常流动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引入合成射流涡发生器能够抑制甚至消除低雷诺数下叶片吸力面上的流动分离.在雷诺数为25 000、自由流湍流强度为0.08%下,提高射流控制频率有助于增强合成射流涡发生器对低压透平叶片表面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减少流动损失.当控制频率为10Hz时,叶栅出口的相对总压损失系数为0.42;当控制频率增加到20Hz时,相对总压损失系数仅下降到0.41.这表明,当合成射流控制频率大于10Hz时,继续增加控制频率来减少叶片表面流动损失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分离控制 合成射流 低雷诺数 低压透平叶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涡发生器对激波边界层作用诱导的流体分离控制大涡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薛大文 陈志华 +1 位作者 孙晓晖 张焕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8,共9页
为了研究射流涡发生器对激波边界层作用所诱导的流动分离控制机理及其流场特性,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方法和高阶TCD/WENO混合格式,对来流马赫数Ma=2.5情况下,平板上射流涡发生器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所诱导流场进行了... 为了研究射流涡发生器对激波边界层作用所诱导的流动分离控制机理及其流场特性,基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方法和高阶TCD/WENO混合格式,对来流马赫数Ma=2.5情况下,平板上射流涡发生器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所诱导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涡发生器对激波边界层的流体分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无控制情况相比,射流作用下进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由85.9%提高到94.6%。射流尾涡主要集中于一环状区域内,在该区域内,入射激波与马蹄涡、桶形激波上方的涡管以及剪切涡相互作用,导致整体尾流被激波往下压缩。同时在激波的压缩下,各涡之间相互缠绕、挤压合并,形成多个流向小涡结构,将边界层外的高速流体卷入边界层内,从而增加边界层底层能量,达到抑制流动分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 射流涡发生器 流动分离控制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吹吸气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流动分离 被引量:3
8
作者 贲宝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第2期56-56,共1页
针对不同飞机在大迎角下出现流动分离的现象,文章采用新型吹吸气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机翼后缘分离,运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此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吹吸气相结合的方法可明显抑制流动分离,并具有显著的增升效果。
关键词 吹吸气结合 N-S方程 控制流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微楔的高超声速激波与边界层干扰控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董祥瑞 陈耀慧 +1 位作者 董刚 刘怡昕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24-1632,共9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流场中通常会伴随激波与边界层干扰(SWBLI),其引发的流动分离将导致进气道性能下降。采用分离涡模型结合有限体积离散方法、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来流马赫数为7.0流场中SWBLI诱导的流动分离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边界层...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流场中通常会伴随激波与边界层干扰(SWBLI),其引发的流动分离将导致进气道性能下降。采用分离涡模型结合有限体积离散方法、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来流马赫数为7.0流场中SWBLI诱导的流动分离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边界层流向速度、压力梯度、形状因子、总压损失等参数讨论了不同微楔高度的控制效果,分析双微楔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双微楔产生的两对流向涡对之间的相互诱导促进了各自流向涡对之间的卷吸作用,使得双微楔对分离气泡的消除效果优于单只微楔;流动总压损失系数随着微楔阵列高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讨论流向涡强度与形状阻力的影响,高度为35%分离气泡厚度的双微楔控制效果最好,分离气泡局部可减小至回流消失,边界层形状因子峰值降低86%,总压损失降低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高超声速 激波与边界层干扰 微楔涡流发生器 流动分离控制 流向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学覆羽厚度对机翼失速控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黄逸军 巩绪安 +1 位作者 马兴宇 姜楠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受鸟类翼面覆羽结构特点的启发,在前期仿生流动控制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不同厚度的柔性锯齿型人工覆羽,将其分别安装于NACA0018平直机翼上翼面不同弦长位置,通过实验考察大迎角条件下流动分离控制效果。实验在天津大学低湍流度风洞进... 受鸟类翼面覆羽结构特点的启发,在前期仿生流动控制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不同厚度的柔性锯齿型人工覆羽,将其分别安装于NACA0018平直机翼上翼面不同弦长位置,通过实验考察大迎角条件下流动分离控制效果。实验在天津大学低湍流度风洞进行,采用坐标架对机翼尾流区进行扫掠测量,使用热线风速仪获取尾流区的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信息,并使用高速相机拍摄人工覆羽的运动情况。通过平均速度分布、脉动速度均方根曲线、功率谱密度、小波能谱和小波等值云图等对不同厚度覆羽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厚度覆羽:安装在机翼前缘附近时,能有效减小前缘剪切层和机翼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这是由于覆羽自适应振动促进了低频大尺度相干结构向高频小尺度相干结构的转化;安装在机翼尾缘附近时,机翼周围流场无明显变化。相反,对于大厚度覆羽,覆羽阻碍分离回流区沿机翼表面向前缘发展,在靠近机翼尾缘时,流动分离控制效果较好。此外,本文还结合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绘制了覆羽的运动情况和周围流场流动示意图,验证了不同工况下人工覆羽的流动分离控制效果,对比分析了不同厚度覆羽实现流动分离控制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学 人工覆羽 流动分离控制 功率谱密度 小波分析 多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笛卡尔网格的流动偏转器数值研究
11
作者 黄梦雪 赵宁 胡偶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采用混合笛卡尔网格(Hybrid Cartesian Grid,HCG)方法对流动偏转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参数优化。混合笛卡尔网格由背景笛卡尔网格和贴体结构网格结合而成。通过计算加装流动偏转器的二维NACA0012翼型流场,并与干净翼型流场对比,验证了流... 采用混合笛卡尔网格(Hybrid Cartesian Grid,HCG)方法对流动偏转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参数优化。混合笛卡尔网格由背景笛卡尔网格和贴体结构网格结合而成。通过计算加装流动偏转器的二维NACA0012翼型流场,并与干净翼型流场对比,验证了流动偏转器能有效控制流动分离、抑制失速的产生。最后采用基因算法对流动偏转器参数进行优化,较大的提高了翼型升力系数;同时充分体现了混合笛卡尔网格方法在处理多物体外形结构上方便、高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偏转器 流动分离控制 混合笛卡尔网格 基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w Control with Intermittent Disturbance for the Laminar Separation Bubble on a NACA633-421 Airfoil
12
作者 SIPKADUWA MADUWA GURUGE Supun Induwara Perera LI Linkai WANG Shilo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4年第S01期1-12,共12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NACA 633-421 airfoil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rmittent disturbance flow control methods on laminar separation bubbles(LSBs).It is found t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NACA 633-421 airfoil 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rmittent disturbance flow control methods on laminar separation bubbles(LSBs).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 and influence range of the synthetic jet actuato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driving frequency and driving amplitude.LSB occurs at Re=1.0×10^(5),and ruptures atα=6°.But with intermittent disturbance control,the stall angle of attack(AoA)increases while significantly reducing drag.Research shows that although certain disturbance cannot fully recover from LSB stall,decreasing driving amplitude partially restores wing aerodynamic performance,more effectively than increasing driving ampl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inar separation bubble intermittent disturbance control driving frequency driving amplitude synthetic jet actu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