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克雷伯氏菌批式流加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海军 王剑锋 +1 位作者 张代佳 修志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7,共4页
通过对克雷伯氏菌在 7L发酵罐中厌氧间歇发酵甘油生产 1,3 丙二醇的实验研究 ,建立了一种与 pH调节相偶联的批式流加甘油发酵策略。考察了不同甘油维持浓度条件下的流加方式及不同培养方式对 1,3 丙二醇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油质量... 通过对克雷伯氏菌在 7L发酵罐中厌氧间歇发酵甘油生产 1,3 丙二醇的实验研究 ,建立了一种与 pH调节相偶联的批式流加甘油发酵策略。考察了不同甘油维持浓度条件下的流加方式及不同培养方式对 1,3 丙二醇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甘油质量分数维持在 2 %的流加方式有利于 1,3 丙二醇的发酵生产 ,其在 30 5h内消耗甘油 2 80 g ,得到 1,3 丙二醇152 6 g ,摩尔转化率 6 5 5% ,生产强度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氏菌 批式流加发酵 甘油 1 3-丙二醇 pH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发酵工业化研究——赖氨酸流加发酵中氮源浓度的选择及控制模式 被引量:4
2
作者 尹洪波 堵国成 +1 位作者 陈坚 伦世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共5页
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WSHL1为产生菌,研究确定了2.5L罐赖氨酸流加发酵中氮源浓度的初始值及过程控制模式。首先分析了不同初始有机氮源浓度对赖氨酸流加发酵过程菌体生长、产物积累以及微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适宜的... 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flavum)WSHL1为产生菌,研究确定了2.5L罐赖氨酸流加发酵中氮源浓度的初始值及过程控制模式。首先分析了不同初始有机氮源浓度对赖氨酸流加发酵过程菌体生长、产物积累以及微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得到适宜的初始有机氮源浓度为20g/L;在流加糖液中添加10g/L的有机氮源使发酵产酸和产物对耗糖转化率分别达到109.0g/L和38.5%。在分析pH值反馈控制铵离子浓度时的发酵液硫酸铵浓度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葡萄糖浓度反馈控制铵离子浓度的基质流加模式。对铵离子浓度采取复合反馈控制方式后,发酵64h,赖氨酸盐酸盐浓度和产物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分别达到119.0g/L和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 流加发酵 反馈控制 氮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加发酵沙棘果酒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荣山 王宜琦 +3 位作者 娄怡 刘志会 张祖奎 马千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7-201,共5页
为了得到残糖量低、酒精体积分数高、香气醇厚的沙棘果酒,将初始糖度、流加糖量以及流加糖时间作为响应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方法优化沙棘果酒。结果表明初始糖度、流加糖量以及流加糖时间分别取11.8%、35mL、3d+4d+5d时,可得酒体积分数为1... 为了得到残糖量低、酒精体积分数高、香气醇厚的沙棘果酒,将初始糖度、流加糖量以及流加糖时间作为响应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方法优化沙棘果酒。结果表明初始糖度、流加糖量以及流加糖时间分别取11.8%、35mL、3d+4d+5d时,可得酒体积分数为11.7833%的沙棘果酒;保持加糖量相同条件下用未流加发酵工艺生产沙棘果酒,得到的酒精体积分数仅为11.0%。采用GC-MS检测香气,经流加发酵生产的沙棘果酒检测出22种匹配度大于80的香气成分,其中含量较多的为酯类物质9种,醇类物质2种,酸类物质2种,烷烃2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非流加发酵的沙棘果酒香气成分有15种,其中含量较多的为酯类物质7种,醇类物质2种,酸类物质2种,烷烃1种,与未流加工艺相比,流加工艺的沙棘果酒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均有所提高,果酒的香气较饱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果酒 流加发酵 响应曲面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树莓酒流加发酵工艺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荣山 王艳平 穆晶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6-89,共4页
以红树莓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对树莓酒的流加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酵母接种量、流加糖时间、流加糖量为影响因子,以树莓酒酒精体积分数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经优化后树莓酒的最佳流加发酵工艺条件为... 以红树莓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对树莓酒的流加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酵母接种量、流加糖时间、流加糖量为影响因子,以树莓酒酒精体积分数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经优化后树莓酒的最佳流加发酵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1.0‰,分别在发酵5d、6d共流加糖30mL,发酵10d得到酒精度为10.5%vol的树莓酒。树莓酒酒色玫红,果香柔和,酒质柔顺,所得产品是一种符合现代人健康理念的低度发酵营养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酒 流加发酵 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流加发酵过程中的模糊控制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景川 苗志奇 元英进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通过分析酵母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控制酵母发酵过程中流加速率的模糊控制器 .该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规则可以根据专家经验方便地修改以提高控制效果 .实验表明在模糊控制器控制下酵母产量比恒速流加时提高了一倍 .
关键词 模糊控制器 流加发酵 酵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流加发酵过程中模糊神经网络的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未作君 苗志奇 元英进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2000年第6期547-551,共5页
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构建了酵母流加发酵过程的网络模型 .通过建立优化子网络 ,探讨了不同时刻的最佳底物浓度 .在模拟网络的基础上 ,利用遗传算法对流加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 .
关键词 模糊神经网络 酵母发酵 优化 流加发酵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流加发酵生产中乙醇浓度的在线测量 被引量:2
7
作者 潘丰 冯品如 李寅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88-490,共3页
研制了乙醇浓度在线监测仪 ,并对其在酵母流加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采用乙醇浓度反馈流加培养方式 ,细胞产率和发酵活力可分别达到 0 .4 1 6g/ g和 980~ 1 1 0 0mL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乙醇浓度 酵母 流加发酵 在线测量 监测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酮基-L-古龙酸流加发酵过程的在线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恂 章学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94-299,共6页
开发了用于生产2-酮基-L-古龙酸(2KGA)流加发酵过程的在线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在线检测和控制发酵温度、pH、DO、罐压等环境参数,并可控制糖液、碱液等补料的流加。经70m3环隙气升式发酵罐内的试验表明,该控制系统... 开发了用于生产2-酮基-L-古龙酸(2KGA)流加发酵过程的在线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在线检测和控制发酵温度、pH、DO、罐压等环境参数,并可控制糖液、碱液等补料的流加。经70m3环隙气升式发酵罐内的试验表明,该控制系统工作可靠,抗干扰能力强,控制品质好,便于操作,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在线控制 流加发酵 酮基-L-古龙酸 维生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高浓度酒精酵母的流加发酵策略初步研究
9
作者 吕欣 李永飞 +1 位作者 段作营 毛忠贵 《酿酒》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26,共2页
对一株产高浓度酒精的酿酒酵母的流加发酵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了流加速率、流加葡萄糖浓度以及流加初始葡萄糖浓度对高浓度酒精发酵的影响,以得率为评价指标,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优流加条件为流加速率114... 对一株产高浓度酒精的酿酒酵母的流加发酵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考察了流加速率、流加葡萄糖浓度以及流加初始葡萄糖浓度对高浓度酒精发酵的影响,以得率为评价指标,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优流加条件为流加速率114.3mL/h,流加葡萄糖浓度44.8%,初始葡萄糖浓度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加发酵策略 产高浓度酒精酵母 酿酒酵母 动力学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全营养流加发酵新工艺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景阳 刘云鹏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20,共7页
全营养流加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全营养培养,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营养的补加,通过补加的营养来弥补菌体因生长代谢而消耗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可以降低发酵培养基的浓度,避免富营养对于菌体活力的抑制。因此,采用全营养流加策略能够解决L-谷氨酸... 全营养流加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全营养培养,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营养的补加,通过补加的营养来弥补菌体因生长代谢而消耗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可以降低发酵培养基的浓度,避免富营养对于菌体活力的抑制。因此,采用全营养流加策略能够解决L-谷氨酸发酵后期菌体活力不足和产酸能力下降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流加条件为从发酵2 h开始流加,持续24 h流加体积分数为60%的流加培养基。在此条件进行L-谷氨酸发酵,生物量(OD 600)达到了66,提升了29.4%,菌体转型时间提前了2 h,L-谷氨酸产量为168 g/L,提高了22.6%,乳酸含量为3.1 g/L,降低了13.8%,丙氨酸含量为2.06 g/L,降低了17.6%,糖酸转化率为63%,提高了1.5%。全营养流加发酵对于加快菌体转型,提高菌体活力、谷氨酸产量及糖酸转化率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菌体活力 全营养流加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XM2-9流加发酵生产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江 洪文荣 +1 位作者 苏敏 洪晓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111,共9页
以高产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XM2-9为生产菌株,采用双流加发酵工艺生产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thylselenocysteine)。通过分批发酵优化了培养基,并且计算出在不同的初始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下菌体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同时也分别计... 以高产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XM2-9为生产菌株,采用双流加发酵工艺生产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thylselenocysteine)。通过分批发酵优化了培养基,并且计算出在不同的初始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下菌体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同时也分别计算出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镁培养基下菌体的比硒消耗速率,得到最高比硒消耗速率为0.47 mg/(g·h)。发酵过程采用双流加工艺,即首先以葡萄糖培养基作为补料,以菌体的比生长速率为依据选择了3个流量进行恒速流加试验,同时以比硒消耗速率为依据,控制亚硒酸钠溶液的流加量。实验表明,当葡萄糖培养基流量为0.8 L/h时,得到了最大的有机硒生产强度(organic selenium productivity),其值为10.16 mg/(L·h)。通过对葡萄糖流加的研究发现,指数流加模式比恒速流加模式更佳。结果表明,当以设定的比生长速率μ=0.08 h-1所计算出的流量进行指数流加时,得到了最大的有机硒生产强度,其值为12.55 mg/(L·h)。在此优化条件下,最终的酵母菌体质量浓度达到35.6 g/L,细胞中有机硒质量分数为4937μg/g,其中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中的硒质量占总硒72%,即为3555μg/g。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换算,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质量分数达到8189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有机硒生产强度 流加发酵 比硒消耗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物流加策略对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程可可 孙燕 +1 位作者 刘卫斌 刘德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共5页
研究了以甘油为底物 ,由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pneumoniae)生产 1 ,3 丙二醇的流加发酵中底物的不同流加策略 (如甘油反馈连续流加、脉冲流加、恒速流加、甘油 碱耦合流加、改进的甘油 碱耦合流加 )对发酵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用改进... 研究了以甘油为底物 ,由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pneumoniae)生产 1 ,3 丙二醇的流加发酵中底物的不同流加策略 (如甘油反馈连续流加、脉冲流加、恒速流加、甘油 碱耦合流加、改进的甘油 碱耦合流加 )对发酵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用改进的甘油 碱耦合流加策略 ,即甘油 碱耦合流加同甘油恒速流加相结合的流加策略 ,能够有效地控制发酵体系中甘油浓度 ,当发酵进行至 5 0h时 ,1 ,3 丙二醇浓度可达 5 4g/L ,生产强度为 1 0 8g/(L·h) ,明显优于其他流加策略下 1 ,3 丙二醇的发酵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法生产 1 3-丙二醇 克雷伯氏菌 流加发酵 甘油-碱耦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辅酶前体及流加诱导物提高黄嘌呤氧化酶发酵产率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玉然 杨海麟 +2 位作者 辛瑜 张玲 王武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9-354,共6页
通过对产黄嘌呤氧化酶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菌株为球形节杆菌(Arthrobacter globiformis)。添加辅酶前体(核黄素、硫胺素)及诱导物(次黄嘌呤,3.6 g/L),提高了发酵产酶;通过两种方式流加葡萄糖及次黄嘌呤,结... 通过对产黄嘌呤氧化酶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菌株为球形节杆菌(Arthrobacter globiformis)。添加辅酶前体(核黄素、硫胺素)及诱导物(次黄嘌呤,3.6 g/L),提高了发酵产酶;通过两种方式流加葡萄糖及次黄嘌呤,结果表明,发酵至24 h,一次性补葡萄糖质量浓度4.0 g/L,流加次黄嘌呤质量浓度至3.6 g/L,酶产率可达8 952.7 U/L,比未补料时提高25.7%,平均产率系数达1 041.0 U/g。测定流加发酵过程中铵根离子浓度变化,发现一定质量浓度的铵根离子抑制发酵产黄嘌呤氧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嘌呤氧化酶 16SrDNA 进化树 辅酶前体 流加发酵 铵根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发酵动力学研究——兼流加方式优化
14
作者 廖孙启 《四川食品与发酵》 CAS 1998年第3期9-9,共1页
在40L中试发酵罐上用优选菌株进行了L-赖氨酸分批流加发酵,用实验数据对文献报道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所有模型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赖氨酸分批发酵过程动力学。最后探讨了赖氨酸分批发酵的动力学机理,给出了流加优化... 在40L中试发酵罐上用优选菌株进行了L-赖氨酸分批流加发酵,用实验数据对文献报道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所有模型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赖氨酸分批发酵过程动力学。最后探讨了赖氨酸分批发酵的动力学机理,给出了流加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动力学 氨基酸 流加发酵 赖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阶段氨基酸添加的谷胱甘肽发酵高产方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大慧 聂敏 卫功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2-27,共6页
为提高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SZU 07-01)发酵生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产量,分别考察L-蛋氨酸和L-半胱氨酸在GSH分批发酵和流加发酵中的作用,结果发现L-蛋氨酸提升了酵母细胞在生长期的GSH合成能力,而L-半胱氨酸显著提高... 为提高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SZU 07-01)发酵生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产量,分别考察L-蛋氨酸和L-半胱氨酸在GSH分批发酵和流加发酵中的作用,结果发现L-蛋氨酸提升了酵母细胞在生长期的GSH合成能力,而L-半胱氨酸显著提高了细胞生长结束后的GSH产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阶段氨基酸添加策略,即在分批发酵初始时(0 h)添加60 mmol/L L-蛋氨酸,在流加发酵过程中细胞干质量达到最大值时(第27小时)一次性添加30 mmol/L L-半胱氨酸。最终,GSH产量和胞内GSH含量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1 247.1 mg/L和24.1 mg/g。该两阶段氨基酸添加策略在GSH发酵高产中的成功应用,对其他类似化合物的高效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朊假丝酵母 谷胱甘肽 L-蛋氨酸 L-半胱氨酸 流加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和初始淀粉质量浓度对发酵生产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郑美英 堵国成 +1 位作者 陈坚 伦世仪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2000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研究了不同的 pH值对谷氨酰胺转胺酶 (MTG)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初始淀粉质量浓度及中后期碳源流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pH值对菌体的生长和产酶模式产生明显的影响 ,当发酵过程的 pH值控... 研究了不同的 pH值对谷氨酰胺转胺酶 (MTG)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初始淀粉质量浓度及中后期碳源流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pH值对菌体的生长和产酶模式产生明显的影响 ,当发酵过程的 pH值控制在 6 .5时 ,最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酶的合成 ,在此条件下可得到较高的菌体干重 (DCW )和酶活 ;初始淀粉质量浓度以 3g/dL较适宜 ,其DCW和MTG酶活最高 ,DCW为 2 5.1g/L ,酶活水平达 2 .94U /mL ;中后期采用流加碳源的策略使发酵时间比分批发酵最好水平缩短 12h左右 ,酶活提高到 3.0 5U/mL ,各项指标均比分批发酵最好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原链轮丝菌 谷氨酰胺转胺酶 流加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温度法提高L-赖氨酸发酵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廉少杰 张伟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2-244,251,共4页
对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XQ90发酵生产赖氨酸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0~18h31℃,18h~结束34℃)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发酵强度;在控温的基础上发酵周期缩短至60h;同时通过连续流加葡萄糖和硫酸铵确... 对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XQ90发酵生产赖氨酸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0~18h31℃,18h~结束34℃)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发酵强度;在控温的基础上发酵周期缩短至60h;同时通过连续流加葡萄糖和硫酸铵确定了最佳残糖维持浓度5~10g/L和最佳氨氮浓度1.0~2.0g/L;在最优条件下,赖氨酸盐酸盐的产量从111g/L提高到151g/L,糖酸转化率达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短杆菌 温度控制 流加发酵 残糖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味精废液制取SCP的中间试验——Ⅰ.发酵形式的选优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新梅 金世芳 +4 位作者 朱鸿飙 王云龙 龚有辉 傅汝桂 陈建华 《发酵科技通讯》 CAS 1990年第2期1-5,共5页
味精废液在不调pH值、不添加营养、不灭菌的条件下,在15m^3气升式反应器里直接采用单罐法、分割法和连续法的三种发酵形式进行选优。其结果以连续流加发酵形式最佳,干菌体浓度平均为24.88g/L(干),稀释率为0.187h^(-1),生产能力4.65kg/m^... 味精废液在不调pH值、不添加营养、不灭菌的条件下,在15m^3气升式反应器里直接采用单罐法、分割法和连续法的三种发酵形式进行选优。其结果以连续流加发酵形式最佳,干菌体浓度平均为24.88g/L(干),稀释率为0.187h^(-1),生产能力4.65kg/m^3·h干酵母,单位电耗为2.872kw·h/m^3。饲料蛋白的粗蛋白含量为60%以上,18种氨基酸齐全,氨基酸总量达50%,达到部颁QB596-82优级饲料酵母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电耗 SCP 单罐法 流加发酵 中间试验 分割法 稀释率 菌体浓度 发酵 饲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控制在酵母发酵过程中的应用
19
作者 周涛 卓戎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8-80,共3页
针对酵母发酵过程中乙醇浓度控制难的现状,应用模糊控制技术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了控制酵母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流加速率的模糊控制器。该模糊器的模糊规则可以根据专家经验方便的修改以提高控制效果。实验表明,该控制方法行之有效,并取得了... 针对酵母发酵过程中乙醇浓度控制难的现状,应用模糊控制技术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了控制酵母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流加速率的模糊控制器。该模糊器的模糊规则可以根据专家经验方便的修改以提高控制效果。实验表明,该控制方法行之有效,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加发酵 模糊控制 PID控制 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谷氨酸发酵水平方法的剖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容保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03年第4期16-17,共2页
本刊第32卷第1期(2003年2月)"稳定提高谷氨酸发酵水平的方法"一文中的几点措施很有启发,尤其是低糖发酵流加高浓度高质量糖液是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较好工艺,更是目前深层发酵流加工艺(Fed Batch)行之有效并普遍适用... 本刊第32卷第1期(2003年2月)"稳定提高谷氨酸发酵水平的方法"一文中的几点措施很有启发,尤其是低糖发酵流加高浓度高质量糖液是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较好工艺,更是目前深层发酵流加工艺(Fed Batch)行之有效并普遍适用的革新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糖发酵糖液工艺 谷氨酸 发酵 成本控制 高浓度高质量糖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