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边界层流体黏度变化的黏性土低速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
1
作者 王福刚 管小桐 +4 位作者 何庆成 程辉 杨国华 程中乐 王耀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3-905,共13页
边界层流体及其黏度变化对低渗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现有低速非达西流模型通常忽略流体黏度的变化,或简单地将流体黏度处理为一个与孔隙半径有关的函数;而边界层流体黏度通常与接触角有关。本文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和分形理论,... 边界层流体及其黏度变化对低渗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现有低速非达西流模型通常忽略流体黏度的变化,或简单地将流体黏度处理为一个与孔隙半径有关的函数;而边界层流体黏度通常与接触角有关。本文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和分形理论,考虑接触角对边界层流体黏度的影响,构建了一种新的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并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接触角对边界层流体黏度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着流体的流动行为。考虑边界层流体黏度变化后,渗流速度下降,本文实验中,考虑流体黏度变化与不考虑流体黏度变化的情况相比,渗流速度的下降率可达57.1%。渗流速度随孔隙分布分形维数D_(f)的增大而下降,随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本文中,在同一压力梯度下,当D_(f)从1.2增至1.8,每增加0.2,渗流速度分别减小18.4%、23.3%、29.1%;当接触角从0°增至80°,每增加20°,渗流速度分别增长10.9%、12.3%、14.0%、16.3%。随压力梯度增大,边界层流体参与流动,有效渗流断面和流体有效黏度增大,流体黏度增大对其流动产生阻滞效应,但作用程度小于渗流断面增大对流速的增益效应,因此,总体上呈现出渗流速度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黏性土 低速非达西流 边界层 流体黏度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组构、地应力与流体黏度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3陆相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
2
作者 郭鹏 李晓 +3 位作者 李守定 赫建明 毛天桥 郑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46-1658,共13页
页岩油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储层结构致密、超低渗透,页岩油工业开发需要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与海相页岩储层相比,鄂尔多斯盆地长7_(3)陆相页岩油储层矿物成分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力学非均质性较强。陆相页岩油靶层选... 页岩油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由于储层结构致密、超低渗透,页岩油工业开发需要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与海相页岩储层相比,鄂尔多斯盆地长7_(3)陆相页岩油储层矿物成分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力学非均质性较强。陆相页岩油靶层选取和高效压裂改造需要明确页岩力学行为和水力裂缝扩展规律。对长7_(3)陆相页岩进行了原位X-ray CT力学试验和三轴水力压裂试验。分析了岩石组构、地应力差和流体黏度对水力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组构对陆相页岩的力学行为和破坏过程有显著影响。陆相页岩水力裂缝的垂向扩展受垂向应力差和流体黏度的共同控制。当垂向应力差较小时,黑色页岩中原生弱面显著抑制了水力裂缝的垂向扩展。随着垂向应力差的增大,黑色页岩裂缝体积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纹层型页岩裂缝体积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增大压裂液黏度可减弱层面的阻碍作用,促进水力裂缝垂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力学行为 水力裂缝 岩石组构 地应力 流体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黏度对砂岩弹性模量频散与衰减影响规律的实验及理论验证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智 欧阳芳 +3 位作者 肖增佳 刘欣泽 贺艳晓 赵建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79-2197,共19页
波诱导的孔隙流体流动是造成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衰减的重要机制,其中孔隙流体性质(尤其是黏度)是影响速度频散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孔隙流体黏度对速度频散的影响,本文在饱和不同黏度流体条件下对2块低孔隙度砂岩和3块中孔隙... 波诱导的孔隙流体流动是造成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衰减的重要机制,其中孔隙流体性质(尤其是黏度)是影响速度频散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孔隙流体黏度对速度频散的影响,本文在饱和不同黏度流体条件下对2块低孔隙度砂岩和3块中孔隙度砂岩样品进行了低频应力-应变岩石物理测试,获得了岩石样品1~3 kHz的杨氏模量、泊松比和衰减曲线.实验结果发现:两种砂岩样品都表现出随着有效压力增加,杨氏模量增加,频散程度减弱的特征;同时随着流体黏度增大,频散梯度增大,特征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为了更好地解释不同流体黏度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本文采用现有经典岩石物理频散模型对实测速度频散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经典的Gurevich喷射流模型、Biot模型、White模型、Gassmann方程和BISQ模型在数值上和趋势上均难以定量刻画实测低频数据,其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特征频率且中间过渡频段较小,而实测速度则随频率的增大呈缓慢递增趋势,且具有较宽的中间过渡频段.对于中孔隙度砂岩样品,考虑Biot宏观流作用、软孔与软孔以及软孔与硬孔喷射流效应的扩展Gurevich喷射流模型能够给出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的预测结果;对于低孔隙度砂岩,扩展Gurevich喷射流模型的预测结果也能在趋势上与实验数据保持一致.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共同指出归一化参数E(f)/E(1 Hz)具有提高储层流体预测与流体识别精度的潜力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频散理论 喷射流模型 孔隙结构 流体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混合器高黏度流体混合的功耗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詹小斌 王会彬 +1 位作者 蒋亚龙 史铁林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1-542,共12页
声共振混合利用机械共振产生高加速度振动,从而促进流体流动,其功耗特性对于其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声共振混合器的功耗特性,基于CFD建立了声共振混合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高黏度流体声共振混合过程壁面对物料的作用力和做功功... 声共振混合利用机械共振产生高加速度振动,从而促进流体流动,其功耗特性对于其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声共振混合器的功耗特性,基于CFD建立了声共振混合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高黏度流体声共振混合过程壁面对物料的作用力和做功功率,探究了黏度和振动参数改变对混合器功耗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声共振混合器混合功率的预测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过程中,壁面对液相做功的瞬时功率呈现先减少后稳定波动的趋势,而有效功率呈现先增加后稳定波动的趋势,这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是由于两者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增加振幅、频率或等加速度下低频大振幅都能够增加瞬时功率和有效功率,并减少液相进入稳定流动阶段所需吸收的外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混合器 黏度流体 气液两相流 混合 功耗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比时挡板结构对心形微通道内流场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马静静 陈鸿福 +3 位作者 刘学鑫 李鹏飞 胡临博 段振亚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由于通道尺寸小以及层流现象,微通道混合始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对于2种高黏度比流体,其在混合过程中极易出现分层现象,导致混合不均匀进而影响反应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改变通道内挡板类型来确定适合高黏度比液液非... 由于通道尺寸小以及层流现象,微通道混合始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对于2种高黏度比流体,其在混合过程中极易出现分层现象,导致混合不均匀进而影响反应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改变通道内挡板类型来确定适合高黏度比液液非均相流体的混合结构,使用有限元软件Fluent模拟不同结构微通道内部的液体流动与混合,研究速度分布情况以及压力场和混合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规律,详细阐述3种不同挡板微通道内部流场的流动特点,得到不同挡板结构与混合效果及压力差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显示:3种微通道内流速大小为v_(A)>v_(C)>v_(B),压力差分别为Δp_(A)=227560 Pa、Δp_(B)=218633 Pa、Δp_(C)=223621 Pa,可得A型挡板微通道的速度及压力损失最大,表明弧形挡板结构的心形微通道更有利于高黏度比液液混合。微通道的不同挡板结构对高黏度比液液非均相的混合过程具有重大影响,对工程设计及实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流体 心形微通道 混合效果 数值模拟 挡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桨与自浮颗粒协同强化高黏度流体混沌混合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作华 杨鲜艳 +3 位作者 谢昭明 刘仁龙 陶长元 王运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94-2800,共7页
高黏度流体混合处于层流状态,存在混沌混合区和隔离区,混沌混合是提高其混合效率的有效方法。为增强高黏度流体的混沌混合,在甘油体系中采用柔性搅拌桨并加入自浮颗粒,实验研究了最大Lyapunov指数(LEmax)随单位体积功耗(Pv)的变化规律... 高黏度流体混合处于层流状态,存在混沌混合区和隔离区,混沌混合是提高其混合效率的有效方法。为增强高黏度流体的混沌混合,在甘油体系中采用柔性搅拌桨并加入自浮颗粒,实验研究了最大Lyapunov指数(LEmax)随单位体积功耗(Pv)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只加入固体颗粒对原体系LEmax的影响不大,当Pv=2000W.m-3时,使用柔性桨后体系LEmax增加10.29%;柔性桨与固体颗粒协同作用时,可使体系LEmax增加30.86%。在Pv≤2000W.m-3时,柔性桨和自浮颗粒协同强化高黏度流体混沌混合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搅拌桨 自浮颗粒 黏度流体 最大LYAPUNOV指数 混沌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流体混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焦海亮 包雨云 +2 位作者 黄雄斌 施力田 王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74-1582,共9页
综述了近20年来高黏度流体混合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文献中常用实验物系的选择、流变特性的描述及混合性能的研究评价方法等;介绍了高黏度物系搅拌混合设备的主要类型:立式、卧式及单轴、双轴等,以及各种形式搅拌混合设备的研究成果。... 综述了近20年来高黏度流体混合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文献中常用实验物系的选择、流变特性的描述及混合性能的研究评价方法等;介绍了高黏度物系搅拌混合设备的主要类型:立式、卧式及单轴、双轴等,以及各种形式搅拌混合设备的研究成果。指出今后仍需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同轴异速、双轴异速、立式搅拌设备及卧式搅拌装置中的桨型优化及混合性能评价;CFD在高黏度混合领域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 混合 黏度流体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雾化高黏度流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猛 段钰锋 张铁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82-87,共6页
该文主要为研究液体性质以及喷嘴结构对气泡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用浆体包括水和6种高黏度流体。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对多种流体进行雾化实验研究。对喷嘴几何结构和操作参数对雾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雾化液滴沿径向的索特平... 该文主要为研究液体性质以及喷嘴结构对气泡喷嘴雾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用浆体包括水和6种高黏度流体。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对多种流体进行雾化实验研究。对喷嘴几何结构和操作参数对雾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雾化液滴沿径向的索特平均直径(Sauter mean diameter,SMD)最大值在120μm以内。提高气液比能有效降低雾化液滴SMD。喷嘴出口直径和注气孔直径对水的雾化液滴SMD的影响显著,而改变注气角度和混合室长度对水的雾化液滴SMD影响不大。混合室长度增加后,非牛顿流体的雾化质量有一定下降。黄原胶添加量的提高对雾化液滴SMD有很大影响。在雾化介质为水的情况下,液滴SMD变化范围为60~95μm;雾化高黏度流体时SMD范围为60~12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气泡雾化 气液比 索特平均直径 黏度流体 非牛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冬生 蒋翔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51-1455,共5页
It is a key factor to increas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 t of high viscosity fluid in the shell side for making a high performance cooler.T 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rapezoid fin tube high vi... It is a key factor to increas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 t of high viscosity fluid in the shell side for making a high performance cooler.T he heat transfer and flow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rapezoid fin tube high visc osity fluid cooler with helical or segmental baffle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low-fin-tube cooler with segmental baffl e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eat transfer film coefficient in the sh ell side of trapezoid fin tube cooler with entire helical baffles was 60% more h igher than that of low-fin-tube cooler with segmental baffles,and pressure dr op was lower by 40%. Heat transfer film coefficient in the shell side of trapezo id fin tube cooler with entire helical baffles was 20%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trapezoid-fin tube cooler with segmental baffles, and pressure drop was lower b y 50%.Heat transfer film coefficient in the shell side of trapezoid fin tube coo ler with entire helical baffles was 10% higher than that of trapezoid fin tube c ooler with sectional helical baffles, and pressure drop was lower by 19%.Heat tr ansfer film coefficient in the shell side of trapezoid fin tube cooler with segm ental baffles was 30%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low-fin-tube cooler with segmen tal baffles, and pressure drop remained uncha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黏度流体 螺旋折流板 梯形翅片管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流体的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丁聪 高学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6-419,共4页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 介绍了高黏度流体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动力、石油、制冷、机械、船舶等领域,而高黏度流体换热过程普遍存在着传热系数低、压降大的缺点。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采用带有沟槽和翅片的传热管、换热管的结构或在管内加设各种结构的插入物等方式可以改善高黏度流体的传热性能。指出采用上述方式的合理组合能达到提高传热系数同时减小压降的目的,从而提高综合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流体 综合传热性能 扭带 复合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度流体用阀门管路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勐 李恒 +2 位作者 何备林 任航飞 张永乐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3-249,共7页
在研究高黏度流体的阀门管道系统振动失效问题时,考虑高黏度流体黏性和阀门动态关闭过程对管路振动的影响,从流固耦合角度分析并优化管路的振动。首先以高黏度流体的三维折弯管为例,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与实验测量两种方法相对比,验证了... 在研究高黏度流体的阀门管道系统振动失效问题时,考虑高黏度流体黏性和阀门动态关闭过程对管路振动的影响,从流固耦合角度分析并优化管路的振动。首先以高黏度流体的三维折弯管为例,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与实验测量两种方法相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立截止阀和管路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动网格技术,在ANSYS WORKBENCH中搭建流场与结构的耦合模拟平台,通过分析得出截止阀在不同的关闭方式,管道受冲击后的变形量存在差异,其中以正弦方式关闭造成的变形量最小;不同的支撑位置对结构变形的影响较大;随着壁厚增加,管道流固耦合振动效应有小幅度降低;随着管路折弯半径增加,系统流固耦合振动频率有小幅上升。为高黏度流体的阀门管道系统设计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流体 阀门管路 振动 流固耦合 动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高黏度流体的卧式双轴搅拌装置数值模拟及用于再沸器时的实验
12
作者 冯惠生 刘叶凤 +4 位作者 单纯 徐菲菲 杨腾 夏明明 韩金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50-54,共5页
采用FLUENT软件,选择"Realizable k-ε"模型和动网格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黏度、不同转速时卧式双轴搅拌装置中的流场特性进行预测,计算所用三维模型由SolidWorks软件创建;同时,以导热油作为加热介质采用该实验装置进行了... 采用FLUENT软件,选择"Realizable k-ε"模型和动网格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黏度、不同转速时卧式双轴搅拌装置中的流场特性进行预测,计算所用三维模型由SolidWorks软件创建;同时,以导热油作为加热介质采用该实验装置进行了高黏度二价酸酯混合物(MDBE)残液中产品的回收提纯实验研究。数值模拟显示,即使进出口速率和转速较小,流体状态也已远离了层流,而且在高黏度条件下流场分布较好;试验结果表明,蒸馏塔釜残液的深度蒸馏再沸器采用该装置,可以较明显地提高产品回收率,减少化工固体废物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流体 卧式双轴搅拌装置 再沸器 数值模拟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刚性圆球间双黏度流体挤压流动压力分析
13
作者 杨薇 徐春晖 孙其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16-120,共5页
颗粒物质是大量固体颗粒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颗粒间孔隙水具有复杂连通结构和复杂的流动规律,直接影响颗粒体系的变形和强度,目前颗粒间隙液体的挤压流动和剪切运动分析是流体力学的难点。基于Reynolds润滑理论,导出了存在填隙... 颗粒物质是大量固体颗粒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颗粒间孔隙水具有复杂连通结构和复杂的流动规律,直接影响颗粒体系的变形和强度,目前颗粒间隙液体的挤压流动和剪切运动分析是流体力学的难点。基于Reynolds润滑理论,导出了存在填隙双黏度流体时,两刚性圆球间流体的挤压流动速度场和压力方程。根据应力的变化情况,将流体分为屈服区和未屈服区,讨论了两区厚度与流体及颗粒参数的关系,分析了流体压力分布随计算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法向挤压黏性力的积分表达式,并给出了黏性力随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 黏度流体 挤压流动 法向黏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黏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考平 任刚 +1 位作者 夏惠芬 赵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74,168,共5页
针对砂岩油层经过水驱后,利用聚合物、二元、多元泡沫等驱油过程中,驱油剂黏度一般设计为定值或对应不同注入段塞设计不同的黏度值,提出一种驱油剂黏度连续变化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对于多层非均质油层,用这种方法可在驱油过程中形成比较... 针对砂岩油层经过水驱后,利用聚合物、二元、多元泡沫等驱油过程中,驱油剂黏度一般设计为定值或对应不同注入段塞设计不同的黏度值,提出一种驱油剂黏度连续变化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对于多层非均质油层,用这种方法可在驱油过程中形成比较均匀的驱油前缘,从而扩大油层纵向和平面上的波及体积,更大幅度地提高水驱或聚驱后的采收率.室内实验表明,在相同聚合物干粉用量条件下,聚合物溶液变黏度驱油比定黏度驱油采收率提高4.88%,甚至高达1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原油采收率 流体黏度 聚合物驱油 黏度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饱和储层砂岩超声波纵波速度频散的定量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照 何涛 +2 位作者 杨志强 邹长春 任科英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1-1041,共11页
针对岩芯的实验室超声波测试速度由于频散误差而不能直接用于涠西南凹陷声波测井速度标定的问题,利用涠三段5块不同物性的储层砂岩,通过比较盐水和4种不同密度油作为孔隙流体时的饱和岩样超声波纵波速度变化,优化和完善速度频散机制分... 针对岩芯的实验室超声波测试速度由于频散误差而不能直接用于涠西南凹陷声波测井速度标定的问题,利用涠三段5块不同物性的储层砂岩,通过比较盐水和4种不同密度油作为孔隙流体时的饱和岩样超声波纵波速度变化,优化和完善速度频散机制分析流程,提出和验证样品被喷射流机制统治时的非弛豫湿骨架模量与高压情况下的干骨架模量相当的假设,并探索出一种BISQ理论特征喷射流长度(R)的估计方法。最后建立对涠三段储层砂岩的纵波速度频散进行全频带定量预测的方法,从而能够确定速度频散的机制和大小。通过提出的全频带速度频散预测公式,可将实验室的超声波测试速度校正到不同频率条件,在实际应用中满足测井(中频带)和勘探地震(低频带)的岩石物理分析需求,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砂岩 流体黏度 超声波 速度频散 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桨搅拌槽内高黏流体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薇 高瑾 +1 位作者 张津津 蔡子琦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6-71,78,共7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直段桨为双螺带式和Paravisc式以及底桨为锚式和变径双螺带式的组合桨功率和混合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最优桨型进行了放大规律的探索。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4种组合桨中各单桨及组合桨的功率准数关联式...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直段桨为双螺带式和Paravisc式以及底桨为锚式和变径双螺带式的组合桨功率和混合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最优桨型进行了放大规律的探索。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4种组合桨中各单桨及组合桨的功率准数关联式,提出组合桨中各桨之间功率上的反作用关系。在10种组合桨中,Paravisc-锚式组合桨达到完全混合时所转圈数最少,且在相同转速下量纲一剪切量较大,混合特性最优,将其从体积为100 L的搅拌槽内放大至200 L和500 L搅拌槽中,发现其符合桨端线速度的放大准则。文中对各桨型的功率特性、混合特性和放大规律的分析,可为工业设计和优化高黏度流体组合桨参数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流体 组合桨 混合特性 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的页岩气压裂液滤失定量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琳琳 蔺小博 +3 位作者 冷静怡 周长静 马占国 肖元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管力作用引起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然后对压裂液滤失量进行定量计算,并在现场进行了验证。最后,引入无量纲吸入率参数分析了控制压裂液滤失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中大约50%~95%的压裂液通过基质吸入,压裂液吸入量仅与吸入率参数、裂缝面积和吸收时间有关;(2)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超过阈值时,吸入率参数主要由岩石的孔径分布参数决定,流体黏度的影响非常有限;(3)当孔径分布参数介于0.5~0.7时,吸入率参数达到相对较高的值,即更多的压裂液被吸收到地层中;(4)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大于10,孔径分布参数小于0.8时,优化后的自吸模型具有较大的适用性;(5)由毛细管力机理引起的压裂液滤失量与实际储层观察到的滤失量相近,可认为页岩储层有足够的存储滤失液的能力,不会影响地下水层中的饮用水。结论认为,建立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液滤失量,为非常规油气的生产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毛细管力 滤失 自发吸入 吸入率参数 流体黏度 孔径分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程会明 李传亮 程呈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4892-4895,共4页
胜利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求准油层油水饱和度是寻找剩余油和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和难点。但是目前较准确的密闭取心所测得的油水饱和度与实际地层条件下的饱和度也存在较大的误差。通过密闭取心影响油水饱和度的因素分析和定量计... 胜利油田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求准油层油水饱和度是寻找剩余油和提高开发效果的关键和难点。但是目前较准确的密闭取心所测得的油水饱和度与实际地层条件下的饱和度也存在较大的误差。通过密闭取心影响油水饱和度的因素分析和定量计算各种影响饱和度的地质和开发因素,把排出液量按渗流力学原理进行分配,克服了微间隙的影响。通过测量流体黏度和相渗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了地层条件下的饱和度数据,使地层的驱油效率计算趋于合理。其理论模型具备通用性,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在现场试验和实际计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度校正 流体黏度 相渗参数 密闭取心 微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印式pL级液体分配方法的性能分析与实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勤 吴锐奇 青山尚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5,共7页
高黏度液体的pL级微量分配和狭小空间内的点样是微量液体分配的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文中从机理上分析了影响转印式pL级点样性能的因素,通过实验研究了液体黏度、移液针的移动速度、停留时间、液窝对点样性能的影响,实现了高黏度(5、30Pa&... 高黏度液体的pL级微量分配和狭小空间内的点样是微量液体分配的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文中从机理上分析了影响转印式pL级点样性能的因素,通过实验研究了液体黏度、移液针的移动速度、停留时间、液窝对点样性能的影响,实现了高黏度(5、30Pa·s)的pL级液体分配和窄缝内(0.5mm×20mm)的微量点样.研究结果表明:低速点样时,液体分配量随着液体黏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受移液针停留时间的影响较小;高速点样时,液体黏度对液体分配量的影响较小,但移液针的停留时间对点样量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合理匹配参数,转印式液滴分配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液窝的生成,减小随机因素的影响,实现高黏度液体的高准确性、高一致性pL级超微量点样和狭小空间内的封装点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级微量点样 性能分析 点样速度 流体黏度 停留时间 窄缝点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突涌水机制与渗透破坏灾变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周宗青 李利平 +4 位作者 石少帅 刘聪 高成路 屠文锋 王美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21-3631,共11页
针对岩体渐进破坏和充填体渗透失稳两种典型突涌水灾害,阐述了动力扰动、开挖卸荷与高水压三者联合作用下岩体渐进破裂机制,以及高渗透压作用下充填体"变强度-变渗透性-变黏度"的渗透破坏机制。针对渗透破坏突涌水的变黏度机... 针对岩体渐进破坏和充填体渗透失稳两种典型突涌水灾害,阐述了动力扰动、开挖卸荷与高水压三者联合作用下岩体渐进破裂机制,以及高渗透压作用下充填体"变强度-变渗透性-变黏度"的渗透破坏机制。针对渗透破坏突涌水的变黏度机制,采用DEM-CFD耦合计算方法,开展了流体黏度对渗透破坏机制影响的定性模拟研究,分析了流体黏度对平均接触力、流量(流速)、孔隙率、颗粒运移过程、运移轨迹以及临界水力梯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黏度条件下的临界水力梯度比高黏度条件下的要小,换言之,低黏度条件下充填体更容易发生渗透破坏;平均接触力对水力梯度临界值的响应最为敏感,而流量难以准确反映该信息。从渗透破坏突涌水的变黏度机制这单一角度出发(不考虑渗透性增大的影响),随着黏性介质流入水体,流体黏度会增大,但流动速度会降低,两者共同作用下反而阻碍了渗透破坏过程的发展。最后,采用DEM-CFD计算方法,对工程尺度突涌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突涌水优势通道的形成与扩展过程,并指出了实现突涌水灾变机制模拟所需解决的参数选取与定量分析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涌水灾害 灾变机制 流体黏度 渗透破坏 DEM-CFD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