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磁性与流体成矿作用关系初探
1
作者 邓军 张世红 孙忠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运移 沉淀 聚集 成矿物质 岩石磁性 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导论》新书的评介
2
作者 杜乐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流体成矿作用 岩浆 评介 矿床地质 出版社 开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成矿作用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675)成功获批
3
作者 陈印 滕雪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2-442,共1页
2019 年3月,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委员会公布了9个新获批准的IGCP项目。其中,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金若时教授级高工为首席科学家的“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成矿作用”项目(Supergene Fluid Ore-forming Process of Sandston... 2019 年3月,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委员会公布了9个新获批准的IGCP项目。其中,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金若时教授级高工为首席科学家的“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成矿作用”项目(Supergene Fluid Ore-forming Proces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编号IGCP675)获得批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成矿作用 砂岩型铀矿 科学计划 地球 表生 中国地质调查局 IGCP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
4
作者 李风豪 韩润生 +3 位作者 张艳 刘飞 王明志 周维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1948,共22页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认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要从时间、空间、物质方面的耦合关系阐明构造与流体成矿作用过程及其“矿源—输运—聚集”过程,揭示构造活动与流体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对丰富热液矿床成因理论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 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 构造对流体作用 流体对构造作用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储层结构与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翁海蛟 张韶华 +3 位作者 刘鑫 臧亚辉 贺航航 卢天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DL地区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沉积学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铀储层结构与铀成矿作用研究。通过钻孔数据统计及系统的取样分析并编制铀储层非均质性图件,精细地刻画了姚家组铀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 以松辽盆地南部DL地区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沉积学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铀储层结构与铀成矿作用研究。通过钻孔数据统计及系统的取样分析并编制铀储层非均质性图件,精细地刻画了姚家组铀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量非均质性。结果显示,区内灰色砂体多为原生灰色砂体,而下氧化带在沉积期后经历了较强的表生流体改造,为后生氧化带,矿体主要分布于河道砂体分岔处,以及从无隔挡层到隔挡层突然变厚的河道砂体边缘而非河道中央,其形态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以板状为主。综合分析认为,表生流体成矿作用经历了晚白垩世姚家组含矿主岩预富集与表生流体叠加改造成矿2个阶段。通过对比DL地区储层结构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在BL地区优选出3片找矿靶区,为下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储层 砂体非均质性 表生流体成矿作用 姚家组 找矿预测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焱石 谭凯旋 郝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8-385,共8页
系统分析总结了构造活动与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过程。以湘西金矿、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等典型矿床为例,研究发现,水口山铅锌... 系统分析总结了构造活动与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过程。以湘西金矿、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等典型矿床为例,研究发现,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地层及岩体内的元素含量分布均呈单分形关系,而断裂带内动性较强的Cu、Pb、Zn等成矿元素的元素具有双分形关系,产生了新的元素分布规律,指示断裂活动促进了成矿元素富集,湘西金矿石英脉是通过分形生长向着脉体长度-厚度分维值a值先减小(对应着脉体的膨胀)然后增大(对应着脉体的伸长)的趋势发展演化的,且该矿床各中段金品位空间变化序列均为非线性演化序列,其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成矿过程为混沌动力学过程。这些结果表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并具体表现为断裂体系的分形分布,矿床的分形分布,裂隙-脉体系的分形分布和品位分布的分形变化等。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及沉淀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中,构造活动控制了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与矿床的就位,且存在于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最终导致了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 分形结构 混沌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可勇 姚书振 吕新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基于对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探讨了马脑壳金矿床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 ,认为自印支运动以来 ,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 -脆性及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并伴有多次热液活动。热液的来源及性质与构造变形作... 基于对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探讨了马脑壳金矿床形成过程和热液成矿机制 ,认为自印支运动以来 ,该区先后经历了韧性、韧 -脆性及脆性等多期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并伴有多次热液活动。热液的来源及性质与构造变形作用密切相关 ,早期韧性构造变形期 ,热液来源以地层建造水和变质水为主 ,而韧 -脆性变形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加入并逐渐占据优势。由韧性→韧 -脆性和韧 -脆性→脆性构造变形机制的转变 ,引起热液发生混合及相分离作用 ,并导致热液体系 T、p H、fo2 、fs2 等物化条件降低变化 ,造成热液中含金络合物溶解度大幅度下降而发生沉淀成矿作用。概括总结了马脑壳金矿床构造 -流体 -金成矿作用系统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流体混合作用 分离作用 系统演化模式 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流体在成矿过程中作用
8
作者 雷传扬 汪雄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17-218,共2页
关键词 深部流体 地幔流体 成矿物质 成矿流体 流体成矿作用 成矿过程 区域性深大断裂 幔源岩浆活动 运移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深部地质作用与金多金属成矿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治华 葛良胜 +4 位作者 郭晓东 王梁 袁士松 徐涛 喻万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67-868,共2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主要局限和倾向于地壳系统内的循环。随着地壳深部矿床及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陆续发现和开采,人们开始从地幔成矿叠加的思路和深度去分析和认识复杂的矿床成因机制。源于地幔等地球深层次的构造控制影响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主要局限和倾向于地壳系统内的循环。随着地壳深部矿床及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陆续发现和开采,人们开始从地幔成矿叠加的思路和深度去分析和认识复杂的矿床成因机制。源于地幔等地球深层次的构造控制影响了地壳上部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地幔流体 地质作用 流体成矿作用 上地幔 金沙江 哀牢山成矿 地壳 深大断裂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海相火山岩铁矿带流体成矿热力学条件的计算——流体包裹体氧逸度的限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4-225,共2页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成分 氧逸度 热力学条件 流体成矿作用 铁矿带 气体包裹体 海相火山岩 成矿阶段 反应计算 新疆阿勒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阳山金矿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及其地质和成矿意义 被引量:72
11
作者 杨荣生 陈衍景 +4 位作者 张复新 李志宏 毛世东 刘红杰 赵成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603-2610,共8页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97-251 Ma,等时线年龄为268±4Ma(MWSD=0.24),记录了勉略洋俯冲引发的晚古生代弧岩浆活动。第二组包括12个数据,表面年龄变化于237~207Ma,等时线年龄为220±3Ma(MWSD=0.20),属花岗斑岩侵入结晶年龄,与西秦岭碰撞型花岗岩开始大规模发育的时间一致。第三组包括7件位于独居石边缘的测点,表面年龄变化于200~179Ma,等时线年龄为190±3Ma(MSWD=0.15),属阳山金矿的成矿时间。因此,阳山金矿成矿时间与西秦岭中生代陆陆碰撞体制的大规模流体成矿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山金矿 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 电子探针 成矿时间 晚古生代岩浆弧 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三维成像研究新进展
12
作者 袁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2-1302,共1页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判定矿床形成机制和探索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元素及成矿介质的来源、运移、演化及富集保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流体包裹体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单个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尤其是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矿元素含...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判定矿床形成机制和探索矿床形成过程中成矿元素及成矿介质的来源、运移、演化及富集保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流体包裹体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单个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尤其是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矿元素含量的研究一直是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难点。目前有LA ICP MS、SRXRF和PIXE等方法可以获取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信息,其中单个流体包裹体的体积数据对于后两种方法的准确估值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流体包裹体 三维成像 流体成矿作用 成矿元素 矿床形成 SRXRF 元素含量 PIX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控矿断裂带的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研究——以黑石山-花牛山深大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德长 邱骏挺 +1 位作者 田丰 孙雨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6-375,共10页
利用引进的CASI/SASI/TASI成像光谱系统在甘肃北山柳园-方山口地区获得了3500km2的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该数据对柳园-方山口地区十余种矿化相关蚀变进行了精细矿物填图,根据蚀变矿物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可以区分出成... 利用引进的CASI/SASI/TASI成像光谱系统在甘肃北山柳园-方山口地区获得了3500km2的高空间、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应用该数据对柳园-方山口地区十余种矿化相关蚀变进行了精细矿物填图,根据蚀变矿物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可以区分出成矿构造与非成矿构造。将识别出的成矿构造进行组合,可以得到研究区的成矿构造格架,再将该区已知矿床(点)分布图与其叠合,可以看出:该区已知矿床(点)明显受成矿构造格架控制。深入分析发现,其中黑石山-花牛山大断裂带为成矿构造格架的主干构造。该断裂带在遥感图像上呈"之"字形,通过对受该断裂控制的岩浆岩的岩性识别,确认其为一条深切硅镁壳的深大断裂带。断裂带的EW段在岩浆活动期间被拉张,造成花岗岩类-超基性岩浆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源和热源。在成矿期黑石山-花牛山深大断裂带扭动方向发生了反转,由成岩期的右行变为左行,EW区段由拉张变为挤压,造成成矿热流体上升和对含矿地层的改造,有利于多金属矿床的形成。通过建立航空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并开展模式找矿,在柳园-方山口地区新发现了7处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金3处,镍1处,钨钼1处,铜钼1处,铅银1处)。上述研究说明,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区域控矿断裂带及其成矿作用,并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区域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高光谱遥感 黑石山-花牛山大断裂带 深部构造 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田世洪 杜杨松 +4 位作者 秦新龙 李铉具 金尚中 尹京武 李赞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22-428,共7页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包裹体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了 3类包裹体 ,即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包裹体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通过岩相学观察发现了 3类包裹体 ,即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资料表明 ,本区的岩浆流体成矿演化可分为 3个阶段 :岩浆阶段 ( >12 5 0~ 90 0℃± )、过渡岩浆阶段 ( 90 0~ 75 0℃± )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 ( <75 0℃ )。部分熔浆的温度之高 (可达 12 5 0℃ ) ,表明其可能是底侵幔源岩浆同熔下地壳形成的。在老庙基岩体、小铜官山岩体、鸡冠石岩体和小陶家岩体中产有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这 3种包裹体 ,表明相应的岩浆流体演化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阶段性 ,其对应的成矿溶液以岩浆热液为主 ;与此不同的是 ,在鸡冠山岩体和白芒山岩体中仅产有晶质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两种类型的包裹体 ,表明相应的岩浆流体演化不具连续性 ,其对应的成矿溶液以天水热液为主。此外 ,在小铜官山岩体和鸡冠石岩体的中酸性侵入岩中 ,发现了不混溶包裹体 ,其可能是在压力释放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质熔融包裹体 流体-熔融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不混溶性 激光拉曼光谱 岩浆-流体-成矿作用 安徽 铜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池洋 张复新 高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常受温度变化的明显影响;成矿作用一般与岩浆活动无直接成因联系。形成沉积矿产的成矿物质,初始赋存大多呈分散状;从其初始聚集到成矿作用发生和矿藏形成,所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都经历了原始成矿物质聚集→转化成矿→富集成藏及改造定位3个阶段。成矿物质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压实作用和异常压力、构造作用、渗流携带作用、分子扩散、挥发作用和浮力等;运移的途径主要为孔隙、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和非构造产生的微裂隙及不整合面等。矿源岩与储集层的关系多样,可有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古生新储等组合。沉积矿产的聚集成矿场所,一般为由渗透性差的泥岩、膏盐层等封盖的圈闭构造(背斜、断层、岩性等),或处于地球化学环境、构造特征、岩性-岩相等突变的边界-转化带。原始成矿物质聚集与矿藏形成—定位之间间隔的时间一般可较长,时差可达几亿年。沉积矿藏形成通常具动态成矿过程,一般成矿期次多和后期改造明显:既可使已形成的矿藏多期叠加进一步富集,也可使其遭受改造而发生改变或形成次生矿藏。以上特点决定了沉积矿藏的形成,特别是其定位时代相对较晚。同盆共存的各类沉积矿产资源丰富、特征多样;其成矿作用和分布组合关系复杂,具有共存多样性、共荣亲和性和排他性等特征。以上特征在不同类型沉积矿产似不尽相同,各自还有其个性特点。根据地球构造动力学环境的不同,可将盆地成矿系统分为裂陷伸展、聚敛、转换、克拉通等类型;各类环境中矿产的成矿特点、类型和分布组合等有别。受地史上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演化及其不可逆性的明显影响,盆地外生沉积矿藏的形成及特征一般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随时间发展,矿种更为复杂多样等特征。盆地系统沉积矿产的富集成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性及偏富极的特点。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提出,以与造山带和地盾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对其专门研究,必将揭示各种沉积矿藏同盆共存的内在联系、成藏模式和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已有成矿理论体系,为盆地内多种矿产兼顾,科学高效勘探和综合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有机能源矿产 沉积型金属床 低温成矿环境 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